教育問題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關於農村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教育問題調查報告4篇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説,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户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教育問題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關於農村義務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

——對陽谷縣高廟王鎮楊元村教育情況的調查

內容簡介:本報告以下鄉實踐為基礎,通過發放調查問卷,走訪村民、學校,與學生個別交談等形式,收集了大量的信息,掌握了大量的數據,共收回有效問卷150份,力求翔實地反映貧困農村教育現狀。本文第一部分通過介紹楊元村的地理位置、各國小的基本情況,來反映楊元村的教育現狀;第二部分從客觀和主觀兩方面來分析楊元村的教育現狀成因;第三部分是我們對楊元村教育現狀的思考。

教育是一個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關鍵。“科教興國”是自第十五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之後確定的治國方針之一,“知識改變命運”是中國人走過又一千年之後的經驗之談。從古到今,教育佔據着舉足輕重的地位,尤其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村人口8.8億人,相應農村教育更應加強,尤其是貧困山區地區的教育問題。基於對我國教育事業的關心,我們自行組成暑期社會實踐隊於XX年7月對楊元村進行了為期7天的走訪和調查。調查過程中,通過對當地村委的瞭解,與當地農民、教師的面對面交流,對農村居民的走訪以及到學校的參觀和與學生的交談,發放調查問卷等多種形式獲取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對該地區的教育情況進行了全面的瞭解,深刻的剖析,引發了我們對農村教育事業的一系列思考。

現將調查情況整理分析如下:

一、楊元村的教育現狀

(一)楊元村概況

楊元村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南80公里處,屬於市級貧困地區,現有人口約700人,分佈在6個村支隊。楊元村是個正在發展中的綠色產品村,距離聊城市區約2.5個小時的車程,交通也很便捷。那裏空氣清新自然,農田一望無際,綠色大棚眾多。

雖然楊元村綠色農產業業較為發達,但全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甚至學生中因家庭條件問題而輟學的情況屢屢發生,引起這種狀況的因素到底有哪些呢?就此問題我們調查了6個自然行政村支隊,走訪村民200餘人,發放並收回調查報告共150份,參觀了村幼稚園、村國小。同時,我們還贈送衣鉛筆、本子各100多件,及其它文具和體育器材。

楊元村的經濟發展不均衡,村民的經濟來源以農作物蔬菜外買、外出務工收入為主,以及第三產業等。村民的眼界比較開闊,家長對子女的學業比較重視,因此這裏的孩子基本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接受高等教育的也佔有一定的比例。但有接近十分之一的農户家境不是很好,孩子不能接受九年義務教育。

村國小,佔地4780平方米,擁有一個小型操場。學校共有六個年級,每個年級各一個班,共180名學生,8位教師。據家長們反映,學費是由村大隊統一支付,學校教學質量不高,但管理制度還算合理。許多孩子認為上完國小六年後就理所當然可以升入國中,也就不是很重視學習,更多的是在家裏聽大人們聊天或幫忙幹家務。楊校長告訴我們,學校的日常教學支出全部來自學生每人每年的80元學費。楊校長説:“農村家庭收入低加上農村教育投資過少,導致農村教育硬件設備缺乏。”“外面的關心就是我們奉獻的動力,我們辦學校不為賺錢,只為山裏的孩子。”多麼質樸的想法啊!他希望上級有關教育部門能進一步重視農村教育,給與這裏的孩子更多的關注。農村的家長讓孩子接受教育的意識普遍不高,缺乏危機感,把孩子送到學校後,認為孩子的學習應該全部由老師負責,便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

據瞭解,這個村的孩子是在鄉鎮中學完成他們的國中學業。這個中學的總體情況比國小要好,圖書館,微機房,音樂室等硬件設施還算齊全。

(二)楊元村各中國小的基本情況

為了清楚地説明問題,現將調查實踐隊所看到的一些情況分別列表説明如下:

表一:學校硬件設施狀況

操場體育設施實驗室電腦投影儀錄音機圖書室

村國小有\\2台(捐)1台2部有

從表中可以看出,硬件設施情況整體上不容樂觀,國小全部沒有體育設施、實驗室,僅有2台社會捐贈的電腦,還沒有人會使用,只好當作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國小有1台投影儀,但日常教學不使用,只有在公開課或評選課時才用到。有2台錄音機,還都是再三跟村裏幹部商量後才配置的。國小雖然有圖書室,但圖書卻是多年前購買,加上數量少,內容舊,導致學生的課外閲讀量幾乎為零,根本無法滿足現代教學的要求。

表二:國小學生人數分佈一覽表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四年級五年級六年級合計

楊元國小31名33名28名39名30名40名201名

附:

國中一年級國中二年級國中三年級合計

高廟王中學350名330名421名1101名

從上表可以看到,全鎮僅楊元國小就有學生210名,而全鎮唯一的一所中學,卻只有學生1101名,(全鎮共有16個行政村)這正表明了一個事實:大部分孩子都可以完成國小階段的教育,但有相當一部分升入中學的學生卻由於家庭經濟水平低,家庭子女多,重男輕女思想的存在,家庭的教重視程育度低等種種原因輟學,其中,相當一部分輟學兒童外出打工賺錢。

表三:國小教師結構一覽表

幼稚園國小

教師數量3名9名

年齡結 構30歲以下1名4名

30-50歲1名1名

50歲以上1名4名

性別比例男1名4名

女2名5名

教師職稱本科無無

大專0名1名

中專1名6名

代教2名2名

由表可以看出,教師數量嚴重緊缺。基本上每個年級都開設數學、語文、思想道德、自然、音樂、美術,國小三年級開始學英語,所以每名老師都要同時教3-4門課程,學校校長也要代課。據村民們反映,大部分教師都是青年或老年教師,中年骨幹教師太少,年輕老師的責任心不夠強,而且不能安心教書,男青年教師考慮到在農村不好找對象,女青年嫁出去也都離開了村莊。而老年教師由於家庭負擔,身體狀況等原因,又有點力不從心。大部分教師學歷較低,國小教師中專學歷的佔55.6%,大專的僅佔11%,而且還有相當一部分是代理教師,由於這裏的教師沒有太多機會外出深造或進行教學交流,也很少接觸到外面的新知識和教學技能,知識儲備少而且內容老化,教學質量難有大幅度的提高。由於年級多,教師少,而且教室又緊缺,所以部分學校還是採用複合式教學方式,即兩到三個年級的學生同時在同一間教室裏接受教育。一位老師在一堂課內,要給這幾個年級的學生講課,平均每個年級就只能講15-20分鐘,其它年級的學生就上自習,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不能不受影響。根據調查顯示90%以上的學生都可以升入國中,接受國中的教育,九年義務教育基本上可以保證,但國中的升學率就相對較低,升入高中的僅45%,讀技校的佔10%左右,其餘的40%左右的學生大部分都輟學了,外出打工。

二、楊元村基礎教育現狀的成因分析

(一)客觀原因

1.歷史原因。

世世代代在這裏生存,村民接觸外來文化很少,思想水平落後保守。雖然在調查問卷中選擇“你認為男孩和女孩受教育方面平等”一項的佔95.8%,但認為女孩應該早點去找一份工作賺錢的思想在村民中還是根深蒂固的。更加讓人吃驚的是有21.2%的家長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採取棍棒教育”

2、地理原因。

交通不便,信息流通受阻。楊元村雖地處平原,但道路極為坎坷,由於是沙地,一到下雨時,道路泥濘無法行走,去年經政府扶貧救助修了一條石子路。據當地村民講,以前道路極為不暢。有的地方不能通車,只能步行,秋天收的糧食只能靠人背,一遇到河水暴漲,道路被封死,學生只能停課,即便是家裏有病重的病人,也只是乾着急沒辦法。

3、經濟基礎薄弱,教育發展落後。

楊元村是以農作物收入為主,生產的糧食主要是自給自足,而且沒有任何科技支持。據調查,XX年,楊元村平均每户年收入在XX元以下的佔25.4%,而在XX-3000元的佔37.57%。人口方面,每户有2個孩子的僅佔35.52%,而有3個或3個以上的佔64.48%,可想而知,除去基本生活費,根本沒法讓所有的孩子同時上課,這就導致許多國中畢業甚至國中還未畢業就輟學,外出打工,尋求其它出路的情況時常發生。經濟落後,發展遲緩,使得農民在生存線上掙扎,在貧窮與擺脱貧窮的邊緣徘徊,因此無暇思考教育的重要性。若無外界的幫助,他們沒有辦法體會到科技給生產力帶來的巨大變化。就這樣,無視知識價值的人們就落進貧窮、落後、愚昧、貧窮的惡性循環。

4、上級教育機關對農村教育發展問題重視不夠,缺少發生改變的動力。

主要表現在:(1)對教師能力的培養,考核力度不夠,使得教師隊伍整體教學能力無法提高,知識的更新替換無從談起。(2)對農村基礎教育設施的建設不夠重視。農村學校嚴重缺乏必要的教學設備。偏遠地區的教學環境與城市相比可謂相差甚遠。據網上一份《關於農村學校教師調查問卷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教育問題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關於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調查報告

農村留守兒童一個特殊羣體。

近幾年,我國農村出現了一個特殊羣體——“留守兒童。”

所謂農村留守兒童,就是指隨着大量農村成年男女向城鎮轉移就業,而多數人沒有攜帶子女一同前往,致使許多的農村兒童遠離雙親或單親,成為農村家庭的留守兒童,多數依靠祖父或外祖父母監護。隨着我國農村剩餘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而在農村出現的“留守兒童”,是一個特殊的,需要高度重視和十分關注的社會羣體。

留守兒童問題不容忽視……

農村留守兒童是未成年人中的一個特殊羣體,他們只有因為父母外出打工後,出現臨時監護人學習 輔導不力,生活照顧不周,親子接觸缺失等現象困難。

但已有調查表明,由於遠離雙親,缺乏來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親情呵護,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些留守兒童在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尤其是家庭教育等方面的嚴重斷層或缺位,在現實生活中,由於一些外出打工的父母對留在家鄉的子女疏於照顧,無法認真履行監護的職責,使孩子失去應有的安全保障,農村留守兒童被拐賣,受到意外作害,失學輟學等現象時有發生。由於缺少親情關懷和應有的家庭教育,農村留守兒童在思想、行為和心理的成長髮育中比較容易偏離正常軌道。

“留守兒童”教育基本情況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學習較差,一方面,打工父母對子女總體期待不高,調查中發現,部分農民工潛意識裏認為,農村孩子學業有成的不多,將子女的學業定位在完成人年義務教育上,將孩子的定位在外出打工上。另一方面,監護人對留守兒童學習過問甚少,與留守兒童思想觀念差異較大,存在明顯的溝通障礙,教育上弊端也較多。加之他們還承擔家務勞動和田間農活,根本沒有時間和精力去關注孩子和學習。

(二)性格缺陷。由於外出務工的父母常年在外奔波,回家次數較少,與留守子女聯繫少,對於孩子的成長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指導,而青少年處於情感、性格變化的轉折時期,長期與父母分離。極易使他們的性格變得內向,自卑、悲觀、孤僻,另外,在留守兒童中,放縱溺愛型家長比例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在家的監護人管不了,不敢管,不會管。

(三)缺乏親情。父母在外打工對留守兒童造成親情欠缺,是最嚴重也是最現實的問題,由於父母不在身邊,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撫慰與關懷,往往焦點緊張,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較差。同時,根據調查和座談情況看,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出對家庭經濟、父母健康和安全的憂慮。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且年齡越大,越表現出對家庭和父母關懷的強烈要求,對生活的滿意度,逐步降低,留守子女在人際文化、性格、生活感受、人生理想,協作求助,學習成績等方面發生障礙的比例呈明顯上升趨勢。

(四)心理障礙。數據顯示留守兒童監護人對他們的心理健康問題介入較少,關注不夠。中國小生正處於身心迅速發展時期。對自身變化、學業壓力、人際交往等方面有獨特的理解與認識,也發生了許多煩惱與衝突,這時,他們需要親近暢通傾訴,而監護人又無暇顧及他們的情緒,情感變化,這種情況對他們的心理健康極為不利,引發感情脆弱,自暴自棄,焦慮封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心理問題。

(五)行為偏差,處於義務教育階段的兒童少年,行為發生在文化程度上還處於他律階段,自律能力很差。由於父母不在身邊,兒童和監護人之間關係特殊,只要不犯大錯,監護人對孩子的行為一般都採取認可態度。由於缺乏及時有效的約束管教,部分留守兒童紀律散漫,存在行為偏差。調查中發現許多留守孩子在家裏不聽祖輩教導,在學校道德品質較差,不遵守規章制度,經常遲到、早退、逃學、説謊、打架、欺負同學等行為,有的迷戀桌球室,網吧和遊戲廳,甚至與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成人混在一起,對留守孩子的種種行為問題,監護人、家長、學校等方面都感到難以控制。

建立農村社區兒童少年教育和監護體系,充分發揮農村的教育作用。兒童少年的教育歷來是家庭、學校與社區共同的責任,目前,在廣大的農村地區,由於很大部分沒有建立相關的兒童少年教育組織,使農村在兒童少年的教育與成長髮展方面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原來那種穩定的由家長親自伴孩子走兒童少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父母短期、長期缺位的家庭生活將越來越多。這樣,兒童少年的監護與教育的責任就幾乎全部落在了學校肩上,但是孩子在學校的時間只有全部時間的四分之一,而其它時間大部是在家庭和社會度過的,因而,在家庭教育缺位的情況下,建立和完善農村留守兒童指導站、鄉村教育機構就顯得尤為迫切,同時,現在也初步具有了建立農村教育和監護體系的可能性和基礎。

從家庭的角度看,有必要改變家長外出的方式和親子溝通方式,從調查材料可以看出,如果父母雙雙外出,則對子女學業成就的影響就比較大,但是如果有一個在家,則影響相對就要少得多,建議父母外出務工時,如果孩子已經上學,而又沒有相當的人作為監護,最好就留一個在家監護孩子的學習與生活,保證家庭教育完整性,這樣家長可以和學校保持聯繫。共同承擔起教子責任,另外,如果父母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帶到務工所在地上學,便於教育,如果條件不允許,則要改變與親子之間的溝通與交流方式,要注意時間上不能相距太久,保持與孩子經常性的聯繫,並對孩子的情況非常熟悉。具體來説,一是在溝通時間與機會就比較多,並且具有一定的連貫性;二是在溝通的內容上,不能只學習、考試,更多的關心他們的生活心理與情感,更多的關注他們的所思、所想、所為;三是在交流溝通的方式上,除了電話聯繫外,還可以用書信的方式。

呼籲全社會都來關注農村留守兒童。

農村留守兒童,是兒童羣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未來農村貧困地區脱貧致富的建設者,他們能健康成長,不僅涉及千家萬户的幸福,更關係着全民族素質的提高,關係着光和國家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關愛農村留守兒童,解決好這一人口城市化、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出現的社會現象,已在為一項緊迫任務。

如此,留守兒童很難得到父或母貼身的愛和關懷,也得不到父或母的言傳真教,得不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上的幫助,在他們的意識裏,父或母是一個長期漂浮的身影,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希望。他們幼小的心靈是孤獨的,他們的成長是寂寞的,他們的價值觀是模糊的。

這個時代的孤兒由於長期被託養或寄養,缺少父母之愛,容易。導致心理上的缺陷,如孤僻內向,情緒消極,膽小怕事,自覺性差等,由於老人溺愛或親友疏於管教,缺少正確的價值引導,他們學習成績普遍較差,生活散漫,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關於農村教育問題的調查報告教育問題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教育是一個國家發展的關鍵。在中國這樣一個發展中國家,尤其應加大對教育的投入和投資。我國是農業大國,而農村人口就達8.8億之多,因此農村教育問題就應更加的重視,更應加強。為更好地瞭解農村教育現狀,我特地利用暑期走訪了我縣的一些村莊,對農村教育問題進行實地的調查。通過調查,我發現農村教育存在一些很嚴重的問題:如很多學校教育經費不足,負債累累等。這些問題的存在不僅影響農村孩子受教育的權利,而且阻礙了農民對新知識的吸收以及民主法治的貫徹落實。更甚者它已經不僅僅是農村教育問題,或許將成為我國的教育危機。

一、鄉村學校負債累累

由於農村的學費難收齊,而教師的辦公經費又不足,導致很多學校只得向私人借款維持學校的正常運作。為達到“普及九年義務教育”標準而向私人借貸進行學校硬件的維修與完善,再用新學期的學費來補齊這部分缺額,之後在循環往復的例子數見不鮮,而一些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卻無視這一現狀,使得農村教育更加舉步維艱;再如一些學校為應付上級主管部門的各種檢查,而不惜花鉅額費用加以招待,使得農村教育發展更加不堪重負。致使農村很多適齡兒童得不到良好的教育甚至輟學,而只能“望學興歎”。所以農村學校的負債問題勢必會阻礙中國教育的發展。

二、繁重的雜費讓學生家長難以承受

我們國家已經落實了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免學費的惠民政策,但實際上,在農村教育學生的財力負擔卻不降反增,這主要是由於學費免了,而雜費加了。這主要是因為地方財政吃緊,教師工資經常無法到位,所以學校選擇了通過對學生加收雜費來調節。據調查,農村學校增收雜費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幾點:其一,強行要求學生購買了一些“多餘”的課輔資料,以收取出版商提供的回扣,從而增加了學生的財力負擔;其二,攤派,如當地架橋修路或學校教學樓的興建及學校其他硬件設施的完善,都會向學生攤派任務,而靠耕種幾畝薄田為生的農民家庭,無疑是比不小的開支,甚至難以承擔而選擇讓孩子棄學。

所以,教育作為國家管理的重要方面,是國家繁榮昌盛的保證,是為未來培養人才的基地,關係到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長久之計,必須受到重視,要繼續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方針政策不動搖關鍵在於要加大對農村教育的重視,積極完善農村教育的體制,堅持科學發展觀、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此外,要從根本上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切實貫徹和落實新農村建設方針,統籌城市與農村的協調發展,推動農民的發展,促進農村教育的切實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