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問題調查報告4篇

本文目錄養老問題調查報告關於社會養老問題調查報告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城市養老問題調查報告

隨着新中國的同齡人步入老年,我國出現了第一次老年人口增長高峯。據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昭通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500218人,佔全市總人口的9.6%。養老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職責之一。如何規劃和統籌好全市農村老年人養老工作,讓他們“老有所養、病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十分重要。

養老問題調查報告4篇

一、昭通農村老年人養老現狀

通過對昭陽區、鎮雄縣、綏江縣、巧家縣、水富縣、彝良縣、永善縣等縣區部分村組農村老年人的實地走訪和問卷調查。共調查60-70歲的93人、70-80歲的72人、80歲以上的42人。調查結果顯示:

(一)農村老年人文化水平普遍較低。文盲147人,國小文化50人,國中9人。

(二)農村老年人身體狀況差。農村老年人經年累月的辛勤勞作,很容易積勞成疾,加之人老了身體機能的退化就更加體弱多病。調查對象中,經常生病的就有133人,佔64%,特別是70歲以上的老年人中身體不好的佔到70%。

(三)收入來源少。農村老年人從收入來源看:靠自身勞動收入67人,子女全額供給59人,享受養老保險67人,享受農村低保4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下的117人、月平均收入在100元以上的90人。

(四)贍養方式單一。農村老年人主要靠勞動收入來養活自己,只要自己能動,都要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失去勞動能力後才靠子女贍養或親戚支助。調查中靠子女贍養的有101人。

(五))生活照顧不太理想。在調查對象中,有單獨住房的65人,無單獨住房與子女同住的137人。生活照料方面,能自理的136人;仍承擔家務的145人;衣着方面,每年添置的有36人,2-3年添置的97人,多年未添置的73人;有新被褥的36人,近兩年換新被褥的有72人,多年未換的有97人。

二、昭通農村老年人養老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經濟狀況不佳。昭通農村老年人的經濟來源由勞動收入、子女供給、養老保險、低保等部分構成。土地收入是他們生活的主要來源,在農村60-70歲之間的低齡老年人中有不少人身體比較健壯,能靠自己的勞動獲取或多或少的勞動收入。在調查的207位老人中,60-70歲的有93人,靠勞動收入的有43人,在經濟上不完全依賴於子女供養。但是不得不靠子女供養的農村老人,卻因他們的子女生活本身就相當困難,其生活就難以為繼了。

(二)養老模式單一。昭通農村長期以來都是以家庭養老為主。調查中發現,有的子女只給父母一些口糧,逢年過節送一些錢物。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且留在農村的子女學習生活費用還要靠老人支付。在部分多子女家庭中,由子女按比例分攤老年人的生活必需的糧食和零用錢,但還有一部分兒女們為了贍養老人顯示“公平”,將老父老母拆散供養,一個兒子養活爹,一個兒子養活媽,活生生將二老拆散,迫使老年夫妻分居各隨一家,使老年人失去了夫妻間的温暖,影響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調查中還發現農村有部分家庭因家中的多種原因和矛盾,老年人不能與子女們在一起共同生活,兒女大了結婚後相繼與老人分開生活,分家時,老人們還能夠從事各種體力勞動,隨着年齡的增加,進入晚年的他們責任田難以耕種,家庭的生計難以支撐。調查中發現一種怪象,有的兒女多的老人養老來源成為問題,在給老人的贍養費上相互推諉,本應負擔的老人生活費成了兒女們相互之間鬧矛盾的由頭,有的兒女們相互間還成了仇人,老年人不僅在生活上被兒女們當作累贅,而且在贍養費的承擔上互相推卸贍養責任。

(三)生活單調,精神上孤獨寂寞。農村大部分老人,除了辛勤勞作時在忙碌中找到一些充實,閒暇時間生活是非常單調乏味的。農村老人,特別是單身老人、子女不在身邊連一個噓寒問暖的人都沒有,如果兩個老人都健在有個伴還好,至少有個交流和相互照應的人;如果是孤身一人,就是生病了連個端茶倒水的人都沒有,那份晚景的淒涼、那份孤單寂寞無依無助可想而知。調查中發現,農村老人的精神生活就是看看電視、趕場、上廟,沒有更多的文體娛樂活動,思想精神上缺乏交流與溝通,生活沒有情趣,有些老人最終是抑鬱而終。調查發現大部分農村家庭贍養老人僅限經濟上的供養,認為給老人生活費就算盡了義務,忽視對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上的慰籍。

(四)病有所醫很難實現。農村老年人一生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年老生理疾病較多。調查發現70%的農村老人至少患有一種慢性疾病,主要有高血壓、風濕性關節炎、白內障、哮喘、胃病等。從未做過健康體檢的佔80%,做過健康體檢的僅20%。村衞生所和鄉衞生院擔負着大多數農村老年人平時看病就醫的重任。農村老年人選擇村衞生所,表面上看是因為就醫具有方便、經濟的優點,導致老年人普遍選擇在村衞生所就醫的深層次原因仍然是經濟問題,為了節約醫療費用,只能大病小看,小病不看。有的是自己到地裏找中草藥,小病還可對付。小病拖大病扛,扛到最後就是等死。

三、做好農村老年人養老工作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夯實家庭養老基礎。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解決農村養老問題極其重要的經濟基礎,家庭、社區和社會養老都不同程度地受制於農村經濟發展水平。昭通農民收入不穩定且增長緩慢導致養老資金短缺。農民家庭的收入除用於生活消費和農業生產外,還要承擔子女教育和人情往來等諸多方面,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沒有足夠的經濟剩餘作為養老儲備。有些外出打工的子女只能維持自己的生活,不僅沒有錢寄回家,而留在農村的子女的學習、生活費用有時還要靠老人,使許多農村老人生活來源得不到保障。因此,只有堅持把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難點、突破口和根本出路,通過產業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才能真正解決昭通農村老人的養老問題。

(二)深化精神文明建設,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一是大力開展精神文明建設,做好深入細緻的宣傳教育工作,尤其是樹立青少年尊老、養老、敬老觀念,積極開展各種形式的道德建設活動,在全社會提倡敬老養老愛老,建立傳統和諧的農村家庭關係。大力表彰農村孝敬老人的先進事蹟,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的美德。二是豐富社區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人生活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直接關係到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在農村組織為老人服務的志願者,發揮他們在老人精神慰藉方面的作用。加強農村社區文化體育設施及場所建設,大力提倡和扶持各種有益於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化娛樂活動,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充實。

(三)提倡多種養老模式,真正實現“老有所養”。一是鞏固和完善家庭養老。家庭養老長期以來都是昭通市農村養老的基本模式,這是由昭通市的市情決定的,必須鞏固和完善。二是完善集中供養。政府應增加老年福利機構的數目,爭取每個鄉鎮至少有一個養老院。養老院可擴大服務範圍(尤其是響應了國家計劃生育政策的家庭),以適當的收費標準接納一些子女常年在外打工,獨自居住的老人,針對老人的不同需求,提供短期入住、看護、治療等服務。還可以利用一些身體硬朗的老人以及中青少年志願者來提供生活慰藉服。三是儘快建立和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家庭贍養和社會扶持相結合的農村養老保障體系,從制度上保障農村老年人老有所養。

(四)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滿足多樣性需求。社區作為一定地域範圍內人們結成的生活共同體,對滿足老年人物質文化需求、情感心理需求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社區照料功能主要體現為兩種方式:一是將一些為老年人服務的場所、設施建在社區,貼近老年人生活,便於他們走出家門,融入社區,接受日間照料和健康指導等服務,參與各類社會活動,包括文體娛樂、老年互助服務;二是為不能或不願出門的老人,主要指生活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上門提供保潔、送飯、洗澡等日常生活照料和護理,設立家庭病牀開展治療、康復等養老服務。貧困地區農村老年人需要養老服務,但又無力支付資金時,就需要政府提供養老服務補貼。

(五)強化法制監督和法律規定的落實。現行法律對贍養老人都有明確規定。因此,必須加強法制宣傳,強化法制意識,加強法制監督,必要時運用法律手段督促子女履行贍養父母的責任。並對不贍養老人、虐待老人的行為以法律手段做出嚴懲。同時,老年人也要多學法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益。

關於社會養老問題調查報告養老問題調查報告(2) | 返回目錄

為掌握全縣人口老齡化狀況,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從3月份開始,縣政協由一名副主席帶隊,社會管理委員會部分委員組成調研組,走訪統計、人口計生、民政等相關部門,掌握了我縣老齡人口結構、贍養情況等數據,深入縣光榮院、西紅廟敬老院、郭磊莊敬老院、新羊屯益壽園老年公寓,以及高新區上小站夕陽紅老年公寓、四傑屯春雷老年公寓等養老服務機構,實地查看了養老機構的運營情況和老人生活狀況,對我縣社會養老服務需求和發展趨勢進行了認真地調查、分析和研究。並於20**年6月29日,組織縣政協常委視察了郭磊莊敬老院、杏園莊農村互助幸福院、新羊屯益壽園老年公寓、西紅廟敬老院。從中總結了經驗,發現了問題,進而提出了相關建議。主要有:

一、萬全縣人口老齡化狀況和養老情況

(一)我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且老齡化程度較高

按照國際通用標準,一個地區60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10%,或者65歲以上老人佔總人口7%,即視為進入老齡化社會。根據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縣常住人口211706人,其中60歲以上33885人,佔16.01%,65歲以上23475人,佔11.08%,無論使用那一年齡段,都已大幅度超過老齡化社會標準。我縣人口老齡化的特點為:一是老齡化程度高,比全國平均水平(60歲以上佔13.26%、65歲以上佔8.87%)高出很多,也是全市老齡化程度較高的縣區之一;二是老年人增速快,60歲以上老人以年均一千人以上的規模不斷增加,“xx”期間極有可能突破4萬人;三是空巢老人多,約佔全縣老人總數的37.82%。

(二)傳統居家養老負擔正在加重

社會養老主要存在居家養老、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三種形式,我縣目前最主要的養老形式仍是居家養老,但由於各種原因,家庭的養老功能正在弱化。一是我縣仍屬貧困地區,還有部分羣眾沒有脱貧,遭遇“未富先老”,低收入老年人無力承擔各項居家養老支出。二是隨着城市化、老齡化程度加重,多數子女難以平衡工作和照顧父母的關係,也難以找到合適的護理人員照料老人,而且多數家庭也無經濟能力僱傭專業護理人員。三是由於計劃生育政策,出現了老人多子女少的情況。全縣84915户家庭中有獨身子女家庭8587户,佔10.11%,而且獨身子女户主要集中在機關事業單位幹部職工和企業員工中,已經形成“421”家庭結構,家庭中少數的青年人難以照料多數的老年人。居家養老的負擔正在加重,需要成熟並具有較高服務水平的社區養老和機構養老作為補充。

(三)我縣養老服務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高度重視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出台了實施意見,做了大量工作。主要有:

1、養老機構建設。自XX年以來,我縣養老機構建設總投資2250萬元,其中民間投資860萬元。目前,全縣共有光榮院1所、縣辦中心敬老院5所(高廟堡、西紅廟、膳房堡、郭磊莊、洗馬林)和民辦社會養老福利機構1所(新羊屯益壽園老年公寓)。養老機構佔地42621平方米,建築面積10872平方米,擁有牀位792張,入住老人344人。其中,位於新羊屯的益壽園老年公寓佔地3996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牀位150張,入住老人86人。另外,從XX年開始實施的農村互助幸福院建設,按照“村級主辦、互助服務、羣眾參與、政府支持”的辦院模式,目前已建成22個,擁有住房183間、牀位206張,入住老人40人。

2、養老保障和福利。截止目前,全縣共有享受低保老年人15661人(其中農村低保14713人、城市低保948人),享受農村五保老年人1141人。全縣70歲以上農村老年人全部納入農村低保範圍,生活困難和有殘疾的60歲以上老年人也能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在此基礎上,城鄉低保對象中8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增加保障金10元、9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增加保障金30元。10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發放高齡補貼100元,90歲以上老年人每月發放高齡補貼50元。此外,全縣995户年滿60歲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獨生子女或雙女)享受每人每月50元的獎勵扶助。

3、老年人救助服務。積極為老年人提供醫療和生活等方面的救助。XX年,投資4.8萬元,向縣城內60歲以上低保對象和82歲以上老年人免費贈送“老年呼叫器”400部。

二、養老服務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

雖然我縣養老服務工作取得了較快發展,但還難以適應社會老齡化不斷髮展的形勢和廣大老年人養老服務的需求。主要表現在:

(一)現行養老保障制度覆蓋面窄,保障水平較低

1、公辦養老機構沒有走向社會化。光榮院接收孤老參戰軍人,縣辦中心敬老院接收缺乏勞動能力、生活沒有依靠的鰥、寡、孤、獨的“五保”老人,絕大多數為無人照顧的男性老人。公辦養老機構還停留在國家優撫、福利和救助的層面,受眾限定於參戰軍人和五保户等特殊羣體,沒有真正開展面向全社會老年人的養老服務。

2、養老保障和福利工作仍需加強。全縣只有49.59%的老年人享受低保或五保,其他大部分老年人仍靠自己或子女維持晚年生活。而且,由於生活支出逐年增加和物價較快上漲,低保和其他補貼、扶助金的作用已被部分抵消。

(二)現有養老機構服務供給能力弱,發展水平較低

1、養老牀位較少。《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規劃(XX—XX年)》中提出,“xx”期間,我國每千名老人中擁有養老牀位30張。目前我縣每千名老人中擁有養老牀位23張(不包括互助幸福院),離《規劃》目標還有一些差距。

2、牀位空置較多。在養老牀位不足的同時,全縣牀位入住率只有43.43%,其中公辦養老機構牀位入住率只有40.19%,空置率高達59.81%,大量牀位閒置。而且,由於孤老參戰軍人和集中供養的農村“五保”老人規模相對穩定、人員相對固定,如果短期內光榮院和敬老院仍不接收普通社會老人,牀位空置率仍將保持在較高水平。

(三)現在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力度小,服務水平較低

1、社會力量參與養老不充分。全縣只有新羊屯益壽園老年公寓1家民辦養老機構,佔全縣專業養老機構總數的14.29%,牀位總數的18.94%,入住老人總數的25%,民辦養老機構所佔比重較小。縣內也沒有規範的針對老年人的社區服務性機構和志願者隊伍。

2、公辦養老機構運營受制約。目前,光榮院所有經費和敬老院基建、維護、取暖經費由政府負擔。此外,敬老院日常運營則從集中供養農村“五保”老人的266元/人月和從其他方面爭取的240元/人月中統籌使用。這部分經費除老人伙食、醫療、服裝和零用外,還得用於支付僱傭護理人員700元/人月的工資。由於經費限制,供養水平難以繼續提高,只能提供一般的生活照料服務,缺乏對喪失和部分喪失自理能力老人的護理服務,所以有6名重傷人員以每人每月1600元的費用委託民辦老年公寓進行特護。

3、民辦老年公寓運營較困難。目前,新羊屯益壽園老年公寓收費和服務水平偏低。各檔護理收費及享受老人佔入住總數比例為:生活自理680元/人月(首批入住660元/人月),佔46.07%;半自理980元/人月,佔19.1%;全護1280元/人月,佔20.22%;特護1600元/人月,佔14.61%。護理人員工資每人每月1200至1500元不等。日常運營基本收支平衡,但由於烤火煤漲價和入住率不足等原因,每年仍虧損6000元。服務對象按城鄉分:農村老人佔77.53%,城鎮老人佔22.47%;按生活狀況分:孤寡單身老人佔88.76%,夫妻同住老人佔11.24%;按區域分:本縣老人佔89.89%,外縣老人佔10.11%;按生育情況分:獨生子女老人佔3.37%,其他老人佔96.63%。而且,由於受土地、資金和收費等制約,服務檔次仍然偏低,尤其是住房非常緊張,沒有單間和套房,不能滿足高收入老人和高收入子女老人的高層次需求。

4、從業人員隊伍素質需提高。由於養老是公益事業和微利行業,對社會資金、高素質人才缺乏吸引力。特別是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缺乏,無論是公辦養老機構,還是民辦養老機構,多為聘用退休、離職人員進行管理,僱傭4050人員、下崗人員、無業人員從事護理工作,多數只經過短期培訓,年齡結構偏大,收入待遇偏低,從業人員成為影響養老服務質量和護理效果的重要因素。如高新區上小站夕陽紅老年公寓,服務人員人均月收入達到3000元並交納了各種保險,也仍然存在難以找到合適負責的職工的問題。

三、發展社會化養老服務的對策和建議

老年人曾為國家、社會和家庭作出重大貢獻,而且“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贍養老人是每個人一生中的一件大事。破解養老難題,必須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化運作、社會化服務”的原則,走出一條以居家養老為基礎、以社區養老為依託、以機構養老為補充的“三結合”的養老服務之路。

(一)強化政府主導作用,引領社會養老事業發展

1、給予高度重視。把社會化養老事業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工程來抓,作為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問題來抓,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健康發展。爭取在“xx”期間,基本建立起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會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補充,佈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善、覆蓋城鄉的養老服務體系。

2、加大投入力度。隨着經濟發展和財力增長,逐步加大對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投入力度,建立健全逐年增加的財政保障機制,將公辦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經費、社會辦養老機構建設和運營補貼等納入財政預算。鼓勵社會資金投資養老產業,支持社會力量建設養老院和老年公寓,給予政策、土地和資金等方面的優惠。建立養老慈善捐助機制,把企業、社團和個人善款作為重要補充。

3、科學規劃佈局。立足我縣實際,因地制宜,統籌規劃。把養老機構建設納入城鄉發展規劃,在社區建設時,明確規劃出社區老年人服務場所,優先保障養老機構用地。在縣城新建一所集生活照料、醫療康復、文體娛樂等功能,分供養型、護養型、頤養型等檔次,具有輻射和示範作用的高標準的大中型綜合性養老機構。如高新區四傑屯春雷老年公寓建設中的第二期工程為高標準多層樓房,標準間內有衞生間和廚房,夫妻同住老人可自己做飯,也可訂餐送飯,還有親友接待處和接待用車,可以接待親友與老人一同聚餐和慶祝生日。規劃中的第三期工程投資上億元,還有康復醫院和娛樂中心,養老服務準備輻射整個張家口地區甚至北京地區。

4、適度普惠擴面。公辦敬老院在重點保障“三無”、“五保”老人養老服務的基礎上,逐步將低收入的高齡、空巢、獨居、獨生子女、雙女户老人接收入院,不斷擴大服務範圍,積極推進養老服務由補缺型向適度普惠型轉變。

(二)重視社會參與作用,滿足社會養老服務需求

1、支持民辦社會養老機構建設。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吸引民間資金投向養老服務行業。按照“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的原則,通過税費優惠、資金補貼等政策扶持,積極鼓勵支持企事業單位、集體組織、社團機構及個人等社會力量,以獨資、合資、民辦公助等多種形式開辦不同層面和類型的養老機構,滿足日益增長的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

2、完善落實養老機構優惠政策。認真落實上級有關非營利性老年服務機構建設的扶持政策,對新辦的非營利性養老機構,採取劃撥方式優先供地。對各類主體投資的福利性養老服務項目,要優先立項,免收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減半收取防空地下室易地建設費,免徵各種税,按居民收費標準或服務價格提供水、電、氣、暖、網絡、電視等服務。根據社會辦養老機構的資格和條件,依法納入城鄉醫療保障定點治療單位範圍。聯繫金融部門,加大對社會辦養老機構信貸支持力度,放寬貸款條件,提供優惠利率。

3、實行民辦養老機構補貼和援助。一是實行新建社會養老服務機構一次性建設補貼。在經過相關部門驗收,達到相應規模和標準後,從建成運營起,按牀位給予規定標準的建設補貼。二是實行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牀位運營補貼。在經過相關部門驗收後,按人按月給予規定標準的運營補貼。三是實行社會養老機構醫療設備、器械和健身器材援助,在相關部門監管下,免費或以使用維護成本價向老人提供服務。

4、鼓勵高素質人才進入養老服務行業。促進養老從業人員的收入、保障和福利等方面的待遇不斷提高。吸引具有管理、醫療和護理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大學畢業生從事養老服務工作。安置關心老人、責任心強的未就業人員、下崗失業人員和農村剩餘勞動力,在經過專業培訓後,從事養老服務工作。

(三)發揮市場調節作用,提高社會養老服務質量

1、提供居家養老服務。目前,居家養老仍是絕大部分老年人的首選,也是社會養老的主要形式。在社區建設和新農村建設中,按照就近方便、靈活多樣、功能配套的要求,建設和設置一批老人活動場所和設施。進一步普及老人服務熱線、呼叫系統等,並與醫療單位保持24小時連接,使老年人能夠及時得到服務和救助。大力發展社區志願者隊伍,為老人提供送醫到家、送潔到家、送情到家的“三到家”服務。

2、推廣社區養老模式。今後,空巢老人養老和421家庭、雙職工家庭平日無人照看老人的難題將越來越突出。在社區建立養老服務中心,或類似於幼兒園的託老所和老人日間照料站,由子女或服務人員早晚接送,提供日間照料和就餐等服務。

3、改革公辦機構運營體制。公辦養老機構的空閒牀位,可向普通社會老人開放,並根據服務對象不同和提供的服務不同,實行階梯式的有償服務,逐步推動公辦養老福利機構走向社會化。積極探索建立市場化運營機制,採取民辦公助或由政府出資向民辦機構購買養老服務的辦法,增強養老機構自身活力。如高新區上小站夕陽紅老年公寓是由原老鴉莊中心敬老院無償承包給個人運營的,採取“公建民營”的辦法,在完成“五保”、“三無”人員供養任務的基礎上,以接收社會普通老人為主,服務質量較高。

4、營造社會化養老的良好環境。大力宣傳中華民族尊老敬老的傳統美德,樹立優秀集體和先進個人的典型,給予政策傾斜和政府獎勵。建立老人信息反饋和監督舉報機制,消除安全隱患和其他損害或可能損害老年人的因素,維護老人權益。進一步提倡老人婚姻自由,支持離異喪偶老人依法組成新的家庭。進一步建好農村互助幸福院,支持孤寡老人相互幫助,形成居舍相依、鄰里相伴、興趣相投、冷暖相知的濃厚氛圍。

農村養老問題調查報告養老問題調查報告(3) | 返回目錄

摘要: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日益突出,如何解決好廣大農村人口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事關和諧社會構建以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大事。與城市相比,我國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即使是農村新型醫療制度也還處於試點階段,因此造成了目前農村養老、缺乏必要的保障。因此,深入瞭解和分析農村養老所面臨的困境,探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可行路徑,是理論和現實都亟需解決的問題。為此我們我們在崇陽縣路口鎮進行了一次養老情況調查。

關鍵:養老方式;社會養老保險政策;崇陽縣路口鎮;家庭養老

一、調查背景

(一)社會背景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7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三農”問題一直是國家關注的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也是國家重點建設項目,農民的生活水平、生存狀態如何,關乎整個社會的文明發展程度。而由於受生活環境、經濟狀況、文化素養等方面的限制,農村老年人更是社會的弱勢羣體。如今老齡化日益嚴重,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何做到使廣大的農民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已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解決好農村養老問題,不僅是關係着尊老、敬老美德能否得以繼承發展的精神文明建設,而且更關係着社會的穩定、和諧發展的問題。

(二)宏觀政策背景

從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提出,到XX年已經在全國10%縣市開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再至XX年開始,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由試點開始逐步推廣,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影響逐步擴大。

根據黨的xx大和xx屆三中全會精神,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促進新型農村養老保險順利開展的指示精神,各試點縣市在研究各自具體情況的基礎上,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的要求,

逐步解決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深入開展了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工作。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善民生的重要舉措,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理論的偉大落實,是持續多年的惠農政策的又一亮點,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它的主要內容是:堅持“保基本、廣覆蓋、有彈性、可持續”的原則,從農村實際出發,低水平起步,籌資,標準和待遇標準要與經濟發展及各方面承受能力相適應同時個人(家庭)、集體、政府合理分擔責任,權利與義務相對應並且實行政府主導和農民自願相結合,引導農村居民普遍參保由中央確定基本原則和主要政策,地方制訂具體辦法,對參保居民實行屬地管理。

XX年9月1日,國務院印發了《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標誌着全國新農保試點工作正式啟動,以後逐步擴大試點,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以解決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從而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

在新的社會轉型期,“養兒防老”的意義日漸衰微,尤其是對於那些既無勞動能力、又無人贍養的貧困老人來説,晚景更令人堪憂。而“新農保”制度是“保民生、保增長、保穩定”的重要舉措,對解決農村老年人口養老問題有着重大意義。

(三)當地實況

截止XX年底,崇陽縣有60歲以上的老人56361人,約佔總人口的14%;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32374人, 80歲以上的老人23969人,100歲以上的18人。據聯合國的統計標準,在一個國家或地區內,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0%或65歲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7%,即稱這個國家或地區進入了人口老齡化社會。顯然,崇陽縣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因此養老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和緊迫。而社會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施對解決老年人口養老問題有着重大意義。通過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及隊員間的討論,確定了這次調研的主題

二、調研內容

(一)調研準備

通過網上搜集相關資料及隊員間的討論,確定了這次調研的主題“農村養老情況的調查”,查看了相關文獻並且閲覽了網上的部分團隊的相關報告確定了這次調研所用的調研問卷。最後,準備了一些到當地與居民談話時的問題、注意事項。

(二)調研階段

調查時間:20**年7月

調查地點: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路口鎮

調查對象: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路口鎮居民

調查隊員:李凌燕、龍雪晴、曹傑茜、曹雪霜

調查方式:文獻調研法、問卷調研法、訪談法

調查目的:調研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施狀況發現其中的問題和不足,提出我們的建議和意見,同時推廣和宣揚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推行模式。

此活動開展期間,我們主要是以問卷調查和訪問的方式,着重瞭解當地的養老保險政策的實施現狀,如果實行是否願意購買養老保險,對現今養老保險政策的評價和期望來了解居民對養老保險政策的基本認識以及居民們對養老的打算與計劃。與此同時,我們還向居民宣傳養老保險政策的相關的制度。

(三)結果分析

1.養老的現狀分析

目前我國農村養老保障主要還依賴家庭養老,家庭養老佔92% , 社會化養老的實行很有限。隨着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及社會 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

這種養老保障格局將受到嚴峻挑戰。

所謂家庭養老,即以家庭為單位,由家庭成員主要是年輕子女或孫子女贍養年老家庭成員的養老方式。家庭養老實際上是以終身積累為基礎,在家庭內部進行代際交換的反哺式養老。目前農村家庭養老有以下特點:

(1)絕大多數老年人依託家庭養老;

(2)老年人絕大部分與子女居住一起,且三代同堂家庭居多;

(3)分而不離的家庭居多。

就現階段中國農村養老的實踐結果來看,家庭養老已被證明是切實可行的養老方式。它既能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滿足老年人安享天倫之樂的宿願,又能緩解並不富裕的中國社會所要承擔的養 老社會壓力。但隨着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一方面農村人口流動幅度加大,子女不在老人身邊的空巢家庭日漸增多, 家庭養老已受到不同程度的威脅;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出生率明顯下降,家庭的規模趨向小型化、核心化, 這使家庭養老的負擔加重,再加上農民收入水平較低, 致使部分年輕人可能無力承擔或不願承擔養老重任。總之, 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功能呈現日漸削弱的趨勢, 這就要求社會化養老的普及和加強。

2.存在的問題

(1)村民對於養老保險概念相當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社會保險五大險種中最重要的險種之一。然而調查情況卻不那麼令人高興,當我們向村民們提及“您是否有辦理養老保險?”時,他們大都面帶疑色,並不瞭解究竟何謂養老保險。有的以為農村醫療保險就是養老保險,有的以為是一般的商業保險,最後一位比較瞭解養老保險知識的人士才向我們透露,直到前幾個月該地都還沒有落實養老保險政策。這幾個月開始,鎮政府才先為年過六十的老人辦理了養老保險證,而其中大多數的老人對前來為他們照登記照的事情也是糊里糊塗,並不知其然,只知道政府是要給他們錢。由此可見,當地居民對於養老保險的概念還相當模糊,甚至不清不楚。

分析原因,主要還是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覆蓋範圍太小,宣傳力度不夠。中國擁有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老年人口,其中百分之七十五在農村,據統計,未納

入社會保障的農村人口還很多,建立社會保障網絡的鄉鎮1998年僅佔全國鄉鎮總數的百分之四十一。而現在農村的老人其文化水平也並不高,多數是國小都沒有畢業,既不瞭解相關法律法規,也無法閲讀相關文獻,電視上的新聞有時也是一知半解,沒有專人的講解,使得他們對農村養老保險的事知之甚少。大大的減少他們應有的福利。

所謂養老保險(或養老保險制度)是國家和社會根據一定的法律和法規,為解決勞動者在達到國家規定的解除勞動義務的勞動年齡界限,或因年老喪失勞動能力退出勞動崗位後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

(2)村民對農村養老保險政策實行工程不信任

但當我們試圖使村民瞭解何謂農村養老保險時,他們中的大多數人則表示如果有養老保險,他們也不願意購買。有的人是認為自己無法負擔參保的資金,有的人卻説要兒子養或者自己勞動養活自己,而更多是的對這個政策實行的不信任。村民擔心自己交了錢到時候自己反而拿不到一分錢養老。

從中可以看出這樣一項十分惠民的政策,村民並不十分給面子。這也主要還是率先實現該政策的地方在資金籌集和基金的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讓村民感到害怕。農村養老保險需求水平相對較低,但是如果考慮到城市化、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高等諸多因素,今天為自己的晚年生活投保的人在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多年後進入老年期時,現在交納的數額很少的養老保險金,就會出現養不了老,保不了險的情況。而有些地方籌集的養老保險金不能專款專用,少數地方以種種藉口,擅自挪作他用,引起風險,損害被保險人的利益。基金的管理級別太低,不能使基金有效地保值增值。這也不禁讓人要想,連那一筆錢都沒有辦法保住,又哪裏有錢來養老呢?

我們在查閲資料時還發現,關於此類問題,國家並沒有具體的獨立的法律規範,關於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推行,只有1992年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佈實行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試行)》。國家沒有根據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及時地對法律做出調整。立法的力度不夠,也給許多人有空子可鑽,致使我們對此推行的困難又增加了。而面對村民們的利益也得不到保證,保險並不保險。

(3)四十歲左右的村民對自己的養老並沒有規劃

我們在調查過程中也對四十歲以下,比較年輕的村民的詢問了他們有關養老的看法,但當提到對自己養老的看法時,他們基本都表示沒有什麼規劃,或者直接説讓子女養。反觀城市地區,各種商業保險相當活躍。有些養老保險甚至專門針對十幾歲的小孩子的。雖然小孩購買養老保險不能夠算得上很明智,但起碼在養老方面村民還沒有很強的意識,對自己的未來也不能做到眼光長遠。

3.原因分析

(1)資金來源不盡合理,未體現全社會責任

資金是推進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的核心問題。民政部1992年印發的《縣級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基本方案》明文規定,在保險基金的籌集上,“堅持以個人繳納為主,集體補助為輔,國家給予政策扶持的原則”,這樣的規定使國家和集體所體現的社會責任過小。我國政府用於社會保障的比例是世界最低的。中央財政用於社會保障的支出佔中央財政總支出的比例,加拿大為39%,日本為37%,澳大利亞為35%,我國只有10%左右,而這10%的投入絕大部分給了城鎮職工。由於長期以來國家對農村投入過低,農村社會保障資金的重要來源實際是依靠傳統農村的集體補助和投入。但改革開放以來實施的土地家庭承包經營制使集體經濟力量受到嚴重削弱,特別是貧困地區的財政能力和集體經濟實力有限,已無力承擔當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資金。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由集體經濟負擔的農村軍烈屬優待、“五保户”供養變為農民直接負擔,而國家幹部、城市居民、工人不負擔,這樣一來既不利於增加統籌金額,也不利於標準統一。此外,農民個人的養老和醫療保險基金,集體補助也微乎其微,幾乎完全由個人繳費。這樣的社會保障不僅失去了它本來的意義,而且也影響了農民參加養老、醫療等保障項目的積極性,加大了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難度。

(2)缺乏法制保障

社會保障制度需要有力的法律法規來支撐。從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立法的狀況來看,一個突出的表現是立法層次低、立法主體混亂、立法層級無序。我國政府自1998年開始設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但迄今還沒有一部專門涉及農村社會保障工作的基本法律,在國務院已經制定的條例中,也極少涉及規範社會保障制度的法規。雖然我國過去在農村社會保障工作方面形成了一些法規、條例和規章,但多是單項的,功能單一,缺乏力度,沒有形成有機的法規體系,而且地區不同,內容亦有所不同。由於農村社會保障尚未立法,更沒有形成法律體系,使

得目前農村社會保障工作處於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境地。

(3)全社會老齡意識不太強,社會支持力度不夠

有些地方和單位對人口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老齡工作沒有擺上重要議事日程,措施不力,成效不大。基層老年人協會的普及率達不到要求。由於缺乏老齡意識,致使不少人有岐視老年人的現象。特別是有個別公汽上的乘務員和司機,由於受利益驅使,在路上見到老年人搭車,不願意停靠讓老年人乘坐並予以方便,使老年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同時,隨着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年人尤其是高齡老年人中卧牀老人大量增多,無人護理、照料的問題越來越嚴峻。特別是對於喪偶、子女都不在身邊的獨居老人和空巢老人無人照顧的問題也十分突出。空巢老人突發疾病時搶救不及時,生命也時常受到威協。因此,在當前社會保障制度尚未健全的情況下,老齡問題已成為不容忽視的重大社會問題,將直接影響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對縣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4)老年服務業滯後,農村老年人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相對較少

一是鄉鎮老年福利服務設施數量少。目前崇陽縣12個鄉鎮除了只能滿足“五保户”需要的福利院外,面向其他農村老年人的養老機構幾乎沒有,農村老年人能享受到的各種養老服務特別是生活照料服務幾乎是空白。二是居家養老服務欠缺。社區養老服務設施不全、服務組織欠缺、志願者服務隊伍不穩定,能夠提供的服務項目很少,不能適應老年人的需求,面向農村老人的社會服務更是嚴重缺乏。

(5)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存在弊端

首先,農村養老保險統籌級別低。農村養老保險基金實行縣級統籌,這使得養老保險關係在省際甚至縣際轉移很困難甚至不可能,這實際上也就是限制了參加社會養老保險的人數。如農民工羣體,長年在外使得他們不能在户口所在地參加養老保險。現有的這種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忽視了地區差異和個體差異,脱離了現實情況,這也是多年來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工作舉步維艱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次,政府資金支持力度不夠。目前,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金的籌集方式是以個人交費為主、集體補助為輔,政府給予政策扶持。實行減免農業税改革後,農村集體經濟與從前相比變得薄弱,集體分擔的那部分養老金很難兑現。而政府那部分養老資金的投入有限,對大部分農民起不到太大的現實意義。

(6)農民收入不穩定且增長緩慢導致養老資金短缺

由於我國長期實行農業支持工業的產業政策,致使農業發展緩慢,農民收入低下。 而農民的收入除用於生活消費和農業生產外,還要承擔子女教育和人情往來的費用。因此農村家庭可支配收入不足,沒有足夠的經濟剩餘作為養老資金。

三、提出建議及對策

(一)及時宣傳新政策,讓農民切實感受新農保的惠民之處

在政策進行修改完善後加強必要宣傳,讓廣大農民羣眾自覺認識自己的權力和義務,瞭解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積極主動參保,自覺自願繳費。不定期進行宣傳教育活動,提高農民自身素質,瞭解國家大政方針和實時動態,提高覺悟水平。

其次,加大農村教育力度,增強農户接受新知識、理解新政策的能力。通過調查分析,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參加新農保的意願越強烈。

(二)提高農民收入,加強養老支持力度

提高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之一是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社會和政府要真正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穩定的就業崗位,並積極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民素質和專業技能,以擴大農民就業面。途徑二是強化土地保障功能在農村養老中的作用。主要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鼓勵和引導農民適當增加土地種植面積。雖然目前農村土地功能有所弱化,農民來自土地的收入也有所減少,但土地仍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政府應引導農民合理利用土地並在技術、資金上給與支持,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其次,還要變革與更新土地的保障模式,積極摸索多種形式的土地資本化,將土地變為一種可以資本化的資源。同時,各地應儘快建立與不斷完善土地流轉制度,使土地合理有償的流轉起來,使農民獲得相應的收入。

(三)完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制度

首先要建立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對家庭人均收入低於生活保障標準的農村貧困人口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實行差額補助的制度,是確保農村貧困人口基本生活的措施。因此,建立和健全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於解決農村養老問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以科學的方法確定保障線標

準,使生活水平低於保障線的農村老人都能獲得基本的物質需要。其次將農村養老保險法制化。經過一段時期、在一定地區試行的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效,政府應當及時將可行有效的保險制度通過立法的形式確定下來,並在實踐中逐步補充或完善,使農村養老保險走上法制化軌道。由於城鄉社會養老保障制度在養老保障需求、基本原則、經濟發展水平、人們思想價值等方面存在差異。我國的農村社會養老保障應當根據不同經濟發展水平制定不同的政策。

(三)完善相關經辦機構設施, 規範業務操作,提高人員業務素質

要不斷完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網絡系統,所有信息實行公開透明化。對養老金的收繳和發放都及時錄入信息系統,保證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確保每一位參保農民都有真實的參保信息。保障養老金能及時發放,養老金賬户安全可靠。

經辦人員要熟悉相關業務,提高操作效率,減少不必要的程序。經辦機構應在人口集中的地方設置下級經辦點,便於高齡老人繳納和領取保險金,真正把惠農政策做實到位。

城市養老問題調查報告養老問題調查報告(4) | 返回目錄

國務院關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xx”規劃》明確提出“優先發展養老服務,建立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創建中國特色的新型養老模式”的基本原則。

市政協十二屆十一次主席會議確定對我市城市居家養老作為今年重點調研課題,從20**年7月下旬至8月期間,市政協副主席任書文帶領政協社法委、民政局、政協委員調研組先後視察了杏花嶺區錦繡苑社區、迎澤區五龍口三社區、海邊街社區、太原市社區管理服務中心等開展居家養老服務情況,聽取市民政局對我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發展建設情況,召開各界人士座談會,就我市城市居家養老現狀、問題、對策進行調查研究。

一、基本狀況

我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從XX年開始啟動居家養老試點,市民政局作為政府總牽頭部門,制定實施辦法,創新工作理念,探索為老服務新機制,構建居家養老新體系,逐步把這項工作推廣到全市543個社區,到目前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覆蓋全市。XX年9月和20**年7月國家民政部部長李立國來太原市考察,充分肯定我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經驗做法,並向全省推廣。綜合歸納有六個方面的亮點。

(一)緊跟社會形勢,着力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建設。我市現有60歲及以上老人63萬人,佔全市總人口數的14.8%,其中空巢老人約13萬户,人口結構向老齡化、空巢化的趨勢發展。為應對老齡化現實,目前全市建立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115個,安設老年牀位1380餘張,招募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商500餘家,設立養老服務點2461個,建立社區服務隊760支(約XX人),招募志願服務者10.2萬人,建立老年人“愛心一鍵通”服務系統,為空巢老人發放2.4萬部“愛心一鍵通”,開通8181890社區信息服務網絡平台 ,建成現代化的求助呼叫網絡平台,受理老年人求助呼叫225862人次,為民排憂解難70629人次,全天候(24小時)為老年人服務。

(二)創新養老模式,敢於探索居家養老服務新路徑。我市堅持“政府主導、社區主體、社會參與”的工作導向,把研究解決養老問題放在突出位置,創新養老服務工作與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體制機制,在前進中探索出一條新路,即“以家庭為基礎、社區服務為紐帶、居家照護服務為宗旨”的居家養老服務模式,被譽為“沒有圍牆的養老院”;健全完善為老年人提供“無償、低償、有償”優質服務的運行機制,即“無償服務針對80歲以上高齡、空巢、困難、傷殘以及無子女、無自理能力、無經濟來源的‘三無’老人提供免費服務;低償服務針對老人與服務機構簽訂協議,提供低於市場價的優惠服務;有償服務針對以市場運作,為老人提供預約上門實惠服務”。

(三)制定扶持政策,構建居家養老事業新格局。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黨和國家養老政策的貫徹落實,為適應新形勢下老年人對養老服務的需求,將居家養老服務納入全市“xx”經濟社會規劃和服務業扶持範圍,制定出台了《關於推進居家養老社會化服務工作意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試點工作實施方案》、《關於加快實現社會福利社會化的實施意見》等文件,大力支持發展社區居家養老事業,全市基本形成了“投資多元化、運作市場化、管理規範化、服務人性化、隊伍專業化、手段信息化”的居家養老服務新格局。

(四)樹立全新理念,建立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新機制。全市建立了各級黨政部門、社區居委會、轄區企事業單位、社區社會組織、社區廣大居民“五力合一”的聯動運行機制和分類服務、分級幫扶、助老服務、網格管理、親切關懷、社會聯動“六位一體”的居家養老服務機制。創新為老服務機制,制定出台了《太原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對象評估管理辦法》,為孤寡、失獨、獨居、空巢、困難、優撫、殘疾和高齡等八類老人提供享受分級優惠服務,評估計分確定“abcd”四種類型老人發放養老服務卷,即每年每人發給a類85歲以上空巢“三無”老人2400元、b類80歲以上空巢困難老人600元、c類70歲以上空巢傷殘老人150元、d類60歲以上空巢特困老人享受親情志願者服務;今年為近五萬名老人提供多樣化居家養老服務,其中a類128人、b類2585人、c類17194人、d類30000餘人。

(五)擴大服務領域,滿足老年人個性化生活需求。根據老年人不同服務需求,在全市各個社區開展生活照料、醫療保健、防病治病、法律維權、文化教育、體育健身、志願服務、老年餐桌、家政服務、配餐送餐、康復護理、心理諮詢、親情服務等40項社會化服務,在每個社區都配備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專管員,及時為老人提供服務指南、服務項目、服務人員,解決老年人精神生活和醫療保健方面的問題和護理需求,基本做到“養老在社區、服務進家庭”。

(六)經費基本保障,投入養老公共資金逐年增加。近年來,市委、市政府對社區工作建設經費逐年增加,從XX年開始社區辦公經費根據轄區範圍和居民户數增加至5萬元、6萬元、7萬元。20**年,為每個社區安排惠民項目資金20萬元。資金主要用於社區建設與服務,市民政局按照管理原則,對資金使用投向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居家養老公共事業作為惠民項目資金重點使用領域之一,重點打造了社區“老年餐桌”試點,得到了社區老人的普遍歡迎。

總體上講,我市城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起步早、發展快、有創新、見成效,服務和管理水平優先全國同類城市。

二、主要問題

在我市居家養老事業發展過程中,還有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有五個方面,需要引起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

(一)居家養老公共經費投入還需進一步加大。雖然公共資金每年都有所增加,但增加的數量不大,有的基層社區在專項資金管理、使用等方面存在“吃大鍋飯”、“撒胡椒麪”的現象,用於發展居家養老公共事業經費不夠明確,專項經費不能及時到位,社會資金投入不足,對居家養老事業健康發展受到一定影響。

(二)相關部門協調配合還需進一步磨合。社區居家養老管理工作涉及牽頭單位民政、教育、老齡、人計、人社、發改、建管、衞生、財政、地税等10多個部門,有些部門對居家養老工作認識不足、重視不夠,在工作方面配合不夠主動、缺乏大局意識,應該進一步明確相關單位的工作職責。

(三)居家養老服務產業化還需進一步擴大。從全市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情況來看,相關服務產業化發展不平衡,能夠落地的養老服務產業為數不多,扶持政策落實不夠到位,老年服務設施建設與形勢發展還有差距,服務業力量比較薄弱,在一定程度上不能滿足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服務標準的需求。

(四)老年服務隊伍還需進一步壯大。招募從業人員和老年志願者有一定難度,專業型人員匱乏,志願者隊伍不夠壯大,部分服務功能缺失,服務隊伍的組織管理比較鬆散,家政人員綜合素質相對偏低,特護人員供需不平衡,從業人員社會保障政策落實不夠,在很大程度上成為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一個短板。

(五)宣傳引導工作還需進一步加強。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工作不夠深入廣泛,社會認知度還有偏差,從我市老年人民調情況來看,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因生活習慣、思想觀念等因素,缺乏“花錢買服務”的生活理念和消費意識,不太願意購買居家養老服務,需要社會、家庭、單位加強宣傳引導、創造條件,積極推進居家養老服務社會化進程。

三、對策建議

通過對我市城市居家養老情況調研,市政協調研組認為:資金保障、管理體制、政策支持、隊伍建設、宣傳引導是居家養老事業健康發展的基本條件;以人為本、服務滿意、合理收費、管理精細、老有所養是居家養老服務的基本要求;各級政府充分發揮“驅動器”作用,是促進居家養老事業順利前行的基本保證。為此,提出五個方面的建議,供各級黨委和政府決策參考。

(一)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支持社會廣泛參與,保障居家養老服務事業蓬勃健康發展。

1、繼續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從我市近幾年看,隨着老年人口逐年增加,養老公共服務經費相對也在較大幅度的增加。根據市財政局報告,20**年預算安排城鄉社區事務資金17.77億元,比上年度增加9.24億元,增長幅度108.4%。為此,各級政府要高度重視居家養老事業的公共經費安排,對發展社區居家養老事業的經費投入要明確標準、細化項目、專款專用,一事一表列入財政預算計劃,按照全市養老事業的發展規劃,專門立項年度居家養老事業經費,隨着經濟增長速度提高養老事業經費的幅度,根據老齡人口的增加,保障居家養老投入的公共經費足額到位。

2、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養老事業建設發展。各級政府要在各個環節上,提供有利條件,創造寬鬆環境,吸引更多社會資本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民營企業要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社會力量要支持養老事業發展,通過政府主導、市場運作方式,建立多元化、社會化、長效化的投入機制。

3、管好用好居家養老公共資金。政府投入的居家養老專項資金,相關職能部門要統籌管理、專款專用,制定有效的管理使用辦法,定期公示資金使用情況,接受社會監督,真正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刀刃上,確保資金用於發展居家養老事業的各項建設。

(二)加大政府效能建設,充分發揮政府“驅動器”的作用,健全完善科學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監管機制。

1、充分發揮政府民政部門對居家養老工作主導作用。各級政府的民政部門要借鑑全國先進經驗,充分發揮監督管理、指導協調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主導作用,認真落實我市《關於推進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意見》,從科學發展、統籌發展、協調發展大局考慮,進一步完善市民政部門牽頭、相關部門配合、街道社區聯動的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機制,強化民政部門“總牽頭、總指導、負總責”的責任意識,增強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的全局意識,樹立街道社區敬老助老的服務意識,齊心合力推動全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健康有序開展。

2、充分開放為老年人活動的公共設施。各級政府對涉及居家養老的公共服務資源利用情況監督指導,積極協調社會各方,推動社會公共服務設施充分為服務老年人開放,方便老年人就近就便參加豐富多彩的服務活動,依法保護老年人享受社會公共服務的權利,構建完備的社區為老服務網絡,實現資源共享共用,促進全市為老服務的組織管理和監督評估機制更加完善。

3、充分發揮政府“驅動器”的作用。各級政府要加強服務體系建設,認真貫徹國務院總理xx在20**年8月16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落實中央深化改革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任務措施,在服務居家養老事業各項工作中,充分發揮政府“驅動器”的作用,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力度,打開政策大門,激發各類主體活力,推動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角”,使廣大老年人安享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的晚年生活,促進社會和諧,推進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增強市場動力,積極促進社區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壯大。

1、大力發展養老服務產業。各級政府要對各類非營利性的養老服務產業自用房產、土地房產、城鎮土地使用等,完善税費優惠和補貼支持政策,為社會資本減税清費,吸引更多的養老服務產業紮根落地;積極培育養老服務業發展連片輻射、連鎖經營、統一管理的服務模式,促進養老服務產業發展壯大;高度重視城市新建、改建、擴建中居家養老公共服務場所建設,合理佈局養老機構和養老服務設施,力求規劃建設同步落實到位;按照國家規定,對居家養老用地、税收、信貸、水電、牀位、營運等方面,政府應大力扶持、給予“補貼補助”,堅持政策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的原則,提供優質的政策保障。

2、建設社區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各級政府要繼續探索居家養老新模式,研究制定“民辦公助”的政策措施,支持有條件的社區開辦小型養老院或敬老院,力爭全市80%的社區各擁有一處集院舍住養和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老年福利服務中心,實現每千名老年人擁有養老牀位數達到30張的目標,提升居家養老社區化服務功能;按照國家相關政策,優先為無子女、無自理能力、無經濟來源的“三無”老年人提供集中住養場所。

3、推進社區“老年餐桌”惠民工程建設。政府花錢買服務,社區老人得實惠。市民政局組織牽頭在我市錦繡苑社區、海邊街社區開辦“老年餐桌”試點服務項目,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對老年人生活的關愛關心關照,解決了老年人中午就餐問題,很受社會歡迎。建議逐步向全市社區推廣“老年餐桌”服務項目,並作為街道社區居家養老事業建設的重點發展項目,把“老年餐桌”辦成具有特色的品牌“窗口”。

(四)加強服務隊伍建設,努力培養一支“有愛心、素質高、服務好”的居家養老專業化隊伍。

1、加強專業化隊伍建設工作。各級政府要強化居家養老專業隊伍建設,為招募專業服務人員創條件,辦理簽訂合同制手續,享受同城化社會待遇,完善居家養老服務人員市場化運作、社區化管理模式,努力實現養老服務供需平衡,促進相關產業的專業化人才培養和就業落實;各街道社區要積極配合各級政府工作,立足社區優勢,充分挖掘和整合社區現有人力資源,擴大網格化專業服務隊伍,為老人進行有償結對服務;各級政府要指導委託相關培訓機構,為從業人員免費進行專業技能培訓,通過考核發給“職業資格證”,努力培養一批覆合型服務明星,更好地滿足居家養老服務需求。

2、逐步完善招募老年志願者工作機制。各級政府要按照《中國老齡事業發展“xx”規劃》要求,實現老年志願者達到老年人口總數的10%的目標,對照我市還有差距。為此,各級政府要制定實施方案,負責動員指導,相關部門牽頭,調動社會力量,形成強大合力,逐步完善老年志願者招募社會化、管理正規化、服務常態化“三位一體”的工作機制,促進老年志願者隊伍發展壯大,使之成為居家養老服務的重要力量;全市共青團、婦聯、工會、教育、公安、人社、文明辦、駐地部隊等相關部門應帶頭響應,形成共建單位,簽訂《居家養老志願服務協議書》,並納入精神文明和諧單位考核。

3、建立街道社區聯繫從業人員制度和激勵機制。各街道社區居委會要建立聯繫從業人員的制度,正確處理轄區社區幹部、從業人員、居家老人三方人際關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文明、和諧、自由、平等、誠信、友善的理念,全面提高精細化管理水平;要建立激勵機制,關心從業人員的政治待遇,尊重從業人員的勞動成果,健全完善從業人員檔案信息,積極開展評選優秀服務明星的活動,大力宣傳尊老敬老、愛崗敬業、無私奉獻的精神,將以人為本、文明禮儀、熱情服務、行為規範作為一項考核目標,把黨和政府的温暖傳送到老年人的心坎上,使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更加人性化。

(五)加強宣傳引導,提高思想認識,努力為老年人創造一流的幸福家園。

1、高度關心重視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各級政府要在推動養老事業中發揮引領作用,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xx”規劃》綱要,緊密結合實際,研究制定當地養老事業的任務措施,解決養老突出問題,真正把養老工作放到重要位置,在思想上提高認識,在行動上凝聚力量,在落實上很下功夫,促進我市居家養老事業提檔升級。

2、宣傳引導老年人選擇居家養老方式。居家養老既保留了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又體現了社會化養老服務的新內涵、新品位。據民政部推測全國90%的老年人需要居家養老服務。對此,各街道社區要組織力量“進門進户”,做好宣傳發動工作,摸底普查轄區老人養老意願,為政府提供居家養老情況的翔實信息數據;借今年“九·九”重陽節之際,組織志願者進社區開展為老服務活動,大力宣傳黨和國家的養老政策,引導老年人和家庭子女轉變養老觀念,順應時代潮流,接受新的養老方式,積極推動居家養老社會化進程。

3、認真細化居家養老各項服務標準。各街道社區要對收費的服務項目進行公示,充分體現公平公正原則,尊重保護老年人合法權益,提高老年人自願花錢買服務的意識;根據老年人服務需求,制定長期、短期、定期、臨時的居家養老服務辦法,採取協議方式與老年家庭明確雙方的權利義務、服務項目、服務標準、服務價格,在物價部門的指導下,不斷完善服務收費標準;對標全國先進典型,優化配置市場為老服務優質要素,建立完善“無償、低償、有償”服務的市場合作信用體系,保證供需服務長期穩定,把我市居家養老服務工作打造成全國一流的朝陽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