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社區調研報告(通用5篇)

公益社區調研報告 篇1

xx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我國正處於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在社會正在經歷空前變革的時期,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居安思危,深刻認識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並根據本地社區工作的實際情況,積極主動地探索和諧社會建設的新路徑,以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以社區和諧推動城市和諧,進而促進全社會和諧,已成為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面臨的迫切的現實問題。

公益社區調研報告(通用5篇)

科學決策是確保執政、施政正確的前提和基礎。中共綿陽市委,就社區建設問題,在充分調動民間參與的基礎上,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並借鑑國外政府決策模式,加大引智入政的力度。這既反映了其戰略性的前瞻思維,也反映了其對科學和民主決策的充分重視。11月29日至12月1日,受綿陽市委的委託,西南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師生一行6人,在行政與公共事務管理資深專家、西南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曾狄教授的帶領下,深入綿陽就社區建設問題進行了實地考察和研究。

一、當前綿陽市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及特點

(一)社區建設的基本情況

自中央和省委關於社區建設的有關文件下發後,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各級政府普遍結合本地實際,積極探索社區建設新路子,形成了上下齊心協力、同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社區建設各項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綿陽市有19個街道辦事處396個社區居委會中(其中城區131個,市縣城區和鄉鎮265個),現階段已湧現出“全國社區建設示範區”和“全省社區建設示範區”各1個,全省社區建設模範鎮2個,市級社區建設模範鄉鎮(街道)10個(市級10個,縣級3個),創建示範社區52個。“全國百佳學習型社區”、“全國青年文明社區”、“全國文明示範社區”5個,市級“文明社區”、“先進社區”25個,先後有2名社區幹部榮獲“全國優秀社區工作者”稱號,有2名社區幹部榮獲“全國社區志願者先進個人”稱號,有18名“社區優秀工作者”受到省委組織部和省民政廳的表彰。

1、社區建設工作制度逐步趨於完善。20xx年以來,綿陽市委和市政府陸續制定了關於《綿陽市城市社區建設五年發展規劃》、《關於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的意見》和《關於健全和完善社區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等十多項社區建設規章制度,促進了社區建設的規範化和法制化。並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協調和指導全市社區建設工作。

3、社區建設瓶頸現象局部緩解。儘管目前絕大多數社區居委會的辦公設施和居民活動設施嚴重不足、社區工作人員待遇普遍偏低,社區建設經濟瓶頸現象突出,但市民政局等部門在市委和市政府的支持下,積極爭取其他部門的協調配合,通過採取財政支持、劃撥土地、減免費税、房屋置換、改造或新建等多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基礎設施嚴重不足的局面。目前部分社區如高新區、經開區、農科區等地所在社區的辦公和服務用房已達到300平方米社區調研報告社區調研報告。大多數社區的年度總開支平均達到3萬元。

4、社區服務和社區活動初具規模。目前雖然綿陽的社區服務網絡還有待於進一步開發和完善,但以區市縣為龍頭、街道為主體、社區為依託、轄區單位和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網絡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12個,社區服務站396個,各類服務網點1900多個,已全部覆蓋區市縣政府駐地。建立社會捐贈站點136個,接收捐贈衣物10萬餘件,接收社會各界贈款560萬元。落實“星興計劃”項目91人,建設各類老年服務設施780餘個,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老年人休閒、娛樂、健身場所不足的矛盾。通過提供就業信息、職業介紹、開發公益性崗位等形式,幫助25000餘名下崗失業和失地無業農民的就業問題。

全市已建社區圖書館和閲覽室213個,建全民健身路徑86條,並通過共駐共建、資源共享的方式,有效地擴大了居民的健身和娛樂活動範圍。建社區法律服務機構167個,900多名法律工作者參與了社區法制宣傳教育和諮詢服務活動。成立了100多支各類老年文藝活動團隊,豐富了社區文化活動。建立社區衞生服務中心10個,社區衞生計生服務站24個,有社區服務工作人員487人,一定程度緩解了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服務需求。建社區警務室317個,建社區治安巡邏隊392個,落實社區民警388人,交警、巡警和消防隊員236人,巡防隊員1900人,羣防羣治的工作格局已基本形成,社區治安綜合治理進展良好。

(二)社區建設的特點

1、社區類別不同。根據調查情況初步分析,綿陽至少存在三種不同類型的社區:(1)純居民式社區,即遊仙開元中街(屬城市拆遷居民聚集區)、涪城順河社區(屬老城區居民聚集區)和金菊社區(屬工薪階層聚集區);(2)國有企業職工和下崗職工較集中的社區,即東材社區和工區街道辦事處;(3)城鄉結合區,即遊仙六里社區(屬“村改居型”社區)、高新東段社區(屬農轉非、企業職工和小區居民混居型社區)和經開區板橋社區(屬“失地農民安置型”社區)。其中,既有建區時間較長,功能發展比較成熟的社區,如遊仙區開元中街、涪城區順河社區等,也有建區時間短,各項工作正處於起步階段的社區,如遊仙東材社區等。此外,各社區所轄面積和人口規模也表現出較大的差異性。

2、社區實力懸殊。由於特殊的政策偏好,某些社區的經濟實力比較雄厚,如遊仙六里社區擁有規模較大綜合農貿批發市場和種子批發公司,其可從社區經營的公司中獲取充足的財力支持用於發展社區建設;但多數社區的經費開支嚴重不足,一些社區甚至處於長期負債狀態,如涪城板橋社區的負債累積已過60萬元,社區建設工作難以為繼。

3、社區需求各異。儘管各類城區存在某種共同的需要,但基於社區類型不同,面臨的問題各異,居民的社會需求也不盡一致。辦公和服務設施嚴重匱乏的社區,目前更關注的是基本辦公設施得到切實保障;在已得充足保障的社區,更關注的是如何深入開展社區服務;居於核心城區的社區,更需要拓展和深化社區服務功能;國企和下崗工人比較集中的社區,更側重於對下崗失業人員的再就業安置;地處城鄉結合部的社區,最需要的是對失地農民提供最低社會保障、社會救助服務以及就業培訓等問題。因此,針對不同類型社區,政府應因地制宜、因勢利導,穩步推進社區建設。

二、當前綿陽市社區建設面臨的形勢

隨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各項政策改革的不斷深入,與其他城市一樣,當前綿陽已步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政策決策的深刻變化,經濟體制的深刻變革,社會結構的深刻變動,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思想觀念的深刻變化,在給綿陽社區的建設與發展帶來了機遇的同時,也對該市的社區建設工作構成了極大的挑戰。

(一) 當前綿陽社區建設面臨的機遇

1、宏觀政策的調整,為社區建設提供了政策依據。長期以來,地方政府的績效考核過度偏重於GDP的增長,而對於地方政府政策創新重視嚴重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地方政府關於向基層提供基本公共服務、化解基層社會矛盾和解決基層社會公平正義等方面問題的探索與創新。可喜的是,自xx屆四中全會來,中央連續提出了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等系列新的執政理念和政策。10月11日,xx屆六中全會集體通過的《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更是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構想,確立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和原則,為地方政府構加強社區建設,探索以社區和諧促社會和諧的新路子,提供了堅強有力的政策指導和支持。

2、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綿陽社區面臨發展契機。各級領導高度重視社區建設工作,普遍認為綿陽市社區建設“第二個春天”即將來臨,並對社區建設工作充滿熱情,這是我們開展此次調查所始料未及的。綿陽市相關部門領導,受市委譚力書記的指示,對上海、南昌等地的社區建設情況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研。市委政研室根據實際整理的考察報告,受到了譚力書記的肯定性批示。市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對社區自治組織的職責、社區管理制度、社區政策性事務辦理條件和程序等作出了具體的明文規定。市民政局、涪城區、遊仙區等相關部門領導,也普遍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對近年來的社區建設工作,進行了深刻反思和認真總結。目前,全市各相關職能部門領導幹部對於社區建設工作上下一心、高度重視,必將有利於促進和推動全市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

3、經濟實力壯大,社區建設瓶頸現象有望消除。經過近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綿陽市經濟規模逐漸壯大,經濟實力明顯增強。目前綿陽全市GDP為560億元,財政收入為50億元,並還在以近10%幅度的增長。經濟實力的壯大和財政收入的增加,對於解決當前綿陽市社區辦公場所和公益設施嚴重不足、社區居委會工作人員待遇偏低和工作經費緊張的問題,提供了有力的經濟支持,有利於緩解目前制約綿陽社區建設遭遇經濟瓶頸制約的狀況。

(二)當前綿陽社區建設面臨的挑戰

1、社區管理舊模式難以適應社會結構的新變化。近年來,隨着市場經濟的不斷髮展和完善,原本固定地從屬於一定社會組織的管理體制已被打破,不同級別與種類的單位大量“單位人”轉為“社會人”社區調研報告工作報告。國有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入,綿陽出現了大量的下崗和失業人員。宜於人居的環境和相對發達的經濟狀況,導致周邊農村地區的居民也紛紛湧入綿陽城區。全市流動人口已近10萬,約佔城市總人口的1/7。與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類型的多元化相伴而生的個體工商户、私營企業主,同上述人羣一樣,均遊離於傳統單位體制之外,對綿陽現有社會秩序構成了極大壓力,對原有的社區管理模式也構成了巨大挑戰。

其次,因地制宜,實行社區工作分類指導。明確事權範圍後,針對不同類型的社區面臨的實際情形,實行分類指導原則。對於財力物力都很充足的社區,如六里社區,應給予寬鬆的政策支持,以放手讓其探索社區建設新機制,在物質上無需予其太多支持;對於辦公場所和公益設施奇缺,自身造血功能差的社區,如東材社區這類企業改制新建社區,應予以必要的物質支持。因不同社區的建立背景、發展水平和人員構成不同,工作重點和服務方式也應所有不同,如老年人多的社區,文化娛樂、醫療保障是工作重點,發展滯後、外來人口多的社區,如城鄉結合部的社區,其工作重點是維護社區治安和穩定,協助解決就業問題;資源缺乏、發展空間有限的老城區,工作重點是在得到相應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自我發展。

再次,建立以塊為主、條塊結合、整體聯動的社區工作機制

社區工作不只是民政部門的工作,它還需其他部門和單位的支持與配合。對職能部門派駐街道和社區的幹部,應充分重視社區居民的意見,並將其納入派駐幹部的工作績效考核;對社區管理中專業性較強的工作,適度引入市場競爭,以適應社區發展和居民生活的需要。轄區內的企事業單位應在能力範圍之內儘可能地配合社區工作,社區要在保證這些單位正常工作的基礎上有償或無償使用資源,實現資源共享。建立制度性條款對社區工作的單位和個人進行約束,如規定開發商在項目建設以前必須按開發規模繳納一定比例的保證金,在項目完成並且出讓社區辦公場地和活動場所以後再返還。把對社區工作的支持納入各單位的工作職責,將單位所在社區的發展情況作為對單位的績效考核的參考。

公益社區調研報告 篇2

社區作為“社會人”的基本生活環境是構成社會最重要要素之一,“以人為本”是驅動社區形成和發展的基本理念。目前國內很多城市都通過以社區為平台,以社區志願者為載體廣泛開展社區活動,完善社區服務,促進人與人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的互動,以此改善人們之間的關係,使社區居民的生活更加美滿,社會更加和諧。因此在社區不斷探索社區志願者工作機制,豐富社區志願者服務內容,努力提高社區志願者服務水平,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舉措。為了在今後的工作中進一步明確社區志願者的發展道路和方向,我們通過書面彙報和實地調查對全市城區社區志願者進行了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XX市社區志願服務的基本情況

20xx年,XX市成立社區後,各社區相繼組織了志願者服務隊。其主要構成包括社區黨員、居委會幹部和工作人員、社區裏退休幹部、居民小組長和社區先進積極分子,由於這部分人員所組成的社區志願者隊伍具有較強穩定性,與社區居委會聯繫緊密,因此我市社區志願者人數基本維持在社區總人口的2%左右,近年根據工作實際和需要,部分社區又相繼組建了市民環保隊、市民學校、社區文藝隊等多個社會團體,社區志願者成為其中的骨幹力量。

伴隨全市經濟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經過七年的建設,全市社區志願者逐布壯大,志願服務理念漸入人心,廣大社區志願者充分實踐“以人為本,助人自助”的志願者精神,積極參與市精神文明創建以及社會各項公益性活動,展現了社區市民良好的精神風貌和文明風貌,志願者活動已逐步成為人們社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為居民之間加深情意、互惠互助的橋樑,具體體現在三個方面:

1、社區志願者的活動彌補了社區服務功能的缺失。我市社區居委會自成立以來,行政職能在不斷強化,截止20xx年,社區居委會已經承擔了包括黨建、計生、低保、社保、治安等等在內10餘項行政職能,嚴重限制了社區服務功能的發展,使社區居委會的服務性質相對滯後。為此各社區通過每年定期或不定期組織社區共建單位的志願者以“利民惠民”為核心開展便民設攤、就業培訓、青少年教育、組建愛心超市等服務活動,服務項目涉及醫療衞生、健康保健、家政服務、法律法規、勞動就業、權益維護、科教文化等多個領域,以其面向特殊人羣和公益性的特點,成為社區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累計有4000多人次的市民能從中受益。

2、社區志願者活動修復了社區公共管理功能的缺陷。社區由於最貼近百姓生活,因此社區居委會在大部分時間都會面對紛繁複雜的工作,在調查中我們瞭解到一些社區正在通過組織社區志願者介入社區管理,彌補社區居委會的人員不足和管理死角,例如在社區生活環境的改善上,社區志願者巡防隊在社區居委會的組織下對市容衞生等工作進行監督檢查,為社區落實整改措施提供第一手資料;社區志願者巡邏隊負責巡視居民區,承擔了社區穩定工作,積極維護社區治安環境;由部分小區居民組長和熱心人士組成的社區志願者協調隊積極協助社區居委會協調社區的人事糾紛、維繫社區的和諧安寧,此外社區轄區單位也積極組織人員志願參與公共管理,更幫助社區提高了管理水平。

3、社區志願者活動完善了社區社會保障功能的覆蓋。根據報告顯示,全市各社區多次組織社區志願者幫助弱勢羣體,保障居民安居樂業,廣泛與困難家庭、優撫對象、殘障人士、孤寡老人結對幫困,積極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持,有效實現了社會保障功能在社區的延伸,促進了社區的和諧穩定。

4、社區志願者活動提高了社區救災救濟功能的效率。5.12特大地震災害的襲擊讓我們看到了我市社區志願者發展的驚人潛力,5.12地震後,全市社區均遭受重大損失,為保障居民基本生活,全市各部門、各鄉鎮、各社區居委會殫精竭慮,工作量達到極限,此時我們看到的是一個龐大的社區志願者隊伍站在黨委和政府身後不遺餘力的給予支持,在上千個災民安置點煮飯的是志願者,幫助政府運送救災物資的是志願者,在物資倉庫裝卸物資,在居民臨時安置點幫助發放救災物資的還是志願者,甚至可以看到義務接送的志願者出租車隊,義務送飯的志願者個體商人。客觀的講,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害發生後,如果沒有湧現出成千上萬的志願者,我市的災後恢復會滯後相當長一段時間。事實證明,正是由於志願者們的無私奉獻才使得全市的應急救災更有效率。

二、社區社區志願者工作面臨的問題

儘管近年社區志願服務活動比較活躍,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和諧社區建設的更高要求面前還有差距,社區志願者工作順應形勢的能力尚待提高。從目前來看,制約和影響社區社區志願者工作規範化、長效化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點:

1、缺乏統一管理。目前的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大多是由市宣傳部、團市委、民政局和社區居委會等部門臨時組織安排的,志願者並沒有明確個人選擇的意願,沒有真正意義上的主管部門和業務指導部門。翻開社區的志願者登記冊,登記在冊的人寥寥無幾,完全無法和5.12地震後志願者所展現出的驚人規模相比較,造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由於平時大多數社區志願者沒有進行身份和資質登記註冊,其服務內容和功能不能做到定向、定位,只知道是做好事,什麼事都行,是一種被動的、盲目的服務。同時,這種服務中存在着崗位分配和分派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會削弱了個人志願服務的色彩,科學的志願服務理念並沒有真正確立。另外,很多社區志願者參與活動都是比較隨機的,臨時被指派參與志願服務的熱情很高,但長期堅持參與活動很難。

2、缺乏統一組織。由於沒有分門別類的組織機構安排統一活動,志願者服務資源得不到整合,現在社區裏有相當一部分志願者活動存在着散兵作戰、各自為政的現象,這部分志願者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業務才能,這一點在抗震救災中充分體現出來,救災過程中許多志願者所展示出來的專業和能力是有目共睹的,但缺乏組織造成大量優秀志願者資源的浪費,使志願服務長期徘徊在無組織的低水平的重複之上。

3、缺乏正面宣傳。一是忽視了典型的示範的標杆效應,對志願者活動中所湧現出來的典型事例、個人缺乏及時、持續、系統的宣傳報道,宣傳的手段還較為單一,時間上也缺乏連續性,影響了典型作用的發揮,二是忽視對社區志願者服務的正面宣傳。導致很多居民認為社區志願者活動形式大於實際,是沽名釣譽、為應付上級檢查和工作宣傳的需要,沒有實質內容。志願者出力但是卻無法達到實際效果,只能白白增加工作量,忽視了志願者活動對人素質的內化作用和對工作的巨大推動作用。甚至有時志願者的義務勞動被質疑目的不純。這在一定程度上挫傷了志願者的積極性,降低了志願者立志為民服務的熱情,使志願服務逐步失去羣眾基礎。

4、缺乏經濟扶持。有些志願活動需要購置工具、耗材和零件;有的大型志願活動需要一定的物質支撐。這對於目前社區志願者而言,並不具備長期花錢為別人和社會提供服務的經濟條件,還需要社會提供相應的經濟扶持和資助。而事實上,由於社會信任度因素,社區志願服務活動很難得到任何社會組織的定向捐助。

5、缺乏相關制度和法律保障。這種鬆散型、隨機型的社區志願者隊伍以及社會上自發性的一些志願者隊伍,其活動的內容和形式都會受到很大程度地限制和影響,志願服務事業難以獲得足夠的社會支持和信任。

三、主要對策及工作建議

1、全市應高度重視社區志願者支持體系的建立、健全和快速健康的發展。將這項工作目標化、制度化、責任化,做大、做強、做出全國示範;應在社區志願者組織的組建、培育和運作中,給予政策和經濟上的扶持和支撐;應加大志願事業的宣傳力度,普及社區志願服務相關知識,弘揚社區志願服務的精神。社會的認同和理解是志願者社會支持體系的重要內容。

2、建立良性運作的社區志願服務的管理機制。成立“XX市社區志願者協會”,由市民政局主管。在該協會運行初期,市民政局抽調專人進行扶持組織;在各城區鄉鎮下設社區志願者分會;在各社區下設社區志願者總隊;在各總隊下設各類社區志願者服務隊。

3、建立完善的規範、詳細的志願者註冊登記制度,明確個人志願服務內容和服務對象。建立志願者檔案分類信息管理制度,整合資源,統一組織和安排各類志願者社區服務活動。從更高層次上推進社區志願服務工作的規範化、制度化和專業化。

4、建立健全志願者激勵機制。給志願者精神或物質上的獎勵和回報的同時,通過開辦志願者“時間銀行”,認真對志願者的社區服務進行計量登記,以便在他們需要幫助時,能夠及時得到志願者組織和其他志願者的服務和回報。以鼓勵更多人來參與志願者事業,積極發展和壯大志願者隊伍,推動社區志願服務健康、可持續發展。

5、定期組織社區志願者進行各類業務的統一培訓和指導。努力使社區志願活動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和質量。

6、建立社區服務信息資源共享平台。服務需求者和提供者都要在這個平台上建立互動的交流機制,提高社區志願服務的效率和功能。

目前我市民政局已經和中國社區志願者協會取得聯繫,已成功註冊為中國社區志願者協會的會員單位,即將開通聯網全國的社區志願者註冊平台,依據中國社區志願者協會的規章制度對全市社區志願者進行統一註冊管理,統一分類安排志願者工作,並通過聯網平台向全國報道志願者的典型事蹟,是我市社區志願者工作步入正軌。

公益社區調研報告 篇3

摘要:1.此次活動我為發起人和策劃人,協辦人為我的中學同學—其他幾所大學的大學生。

2.活動時間為x月xx日至x月xx日的11天,包括前期策劃書的撰寫,聯繫社區單位尋求幫助,聯繫活動協辦人以及正式捐書活動。

3.活動獲得了社區羣眾捐贈的近200本舊書,部分送給社區家庭貧困的學生,剩下一部分用於補充社區公共圖書館。

4.這次活動幫助了貧困家庭,豐富了社區藏書,促進了社區和諧,而我也從這次活動中學到了許多寶貴的經驗,思想得到進一步提升,個人能力也有所加強。

5.由於是第一次策劃發起這樣的活動,沒有任何經驗的我走了一些彎路也遇到一些困難,但在同學朋友(活動協辦人)的幫助下,活動比較成功的結束了。

內容

實踐,就是把我們在學校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客觀實際中去,使自己所學的理論知識有用武之地。只學不實踐,那麼所學的就等於零。理論應該與實踐相結合。另一方面,實踐可為以後找工作打基礎。通過這段時間的實習,學到一些在學校裏學不到的東西。因為環境的不同,接觸的人與事不同,從中所學的東西自然就不一樣了。要學會從實踐中學習,從學習中實踐。

而且在中國的經濟飛速發展,又加入了世貿,國內外經濟日趨變化,每天都不斷有新的東西湧現,在擁有了越來越多的機會的同時,也有了更多的挑戰,前天才剛學到的知識可能在今天就已經被淘汰掉了,中國的經濟越和外面接軌,對於人才的要求就會越來越高,我們不只要學好學校裏所學到的知識,還要不斷從生活中,實踐中學其他知識,不斷地從各方面武裝自已,才能在競爭中突出自已,表現自已。在現今社會,招聘會上的大字報都總寫着“有經驗者優先”,可還在校園裏面的我們這班學子社會經驗又會擁有多少呢?為了拓展自身的知識面,擴大與社會的接觸面,增加個人在社會競爭中的經驗,鍛鍊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後畢業後能真正真正走入社會,能夠適應國內外的經濟形勢的變化,並且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處理各方面的問題。

畢竟身在學校,接觸社會的機會很少,所以要讓自己面對更多的各種各樣的人,增加自己的閲歷,因為在以後的學習工作中,需要有更多的體驗,更多的經歷。想通過親身體驗社會實踐讓自己更進一步瞭解社會,在實踐中增長見識,鍛鍊自己的才幹,培養自己的韌性,更為重要的是檢驗一下自己所學的東西能否被社會所用,自己的能力能否被社會所承認。想通過社會實踐,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在暑假前拿到社會實踐表格時,我就萌發了策劃一場愛心捐書活動的想法,那時我信心十足,覺得這只是一場小小的捐書活動,程序再簡單不過了,寫策劃書時我想到在我生活的城南社區中,仍有部分家庭生活在貧困中,這些家庭的孩子正忍受着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雙重匱乏,把書捐給他們,從身邊小小的愛心活動做起,同樣可以帶給人們温暖。

確定了活動主題和目的後,我開始聯繫中學同學,因為我從未搞過社會實踐活動,沒有這類的活動經驗。我聯繫了十幾個分別在不同大學讀書的同學,他們欣然表示協助我,並給了我很多有益的建議和意見。他們的話語讓正在迷茫中不知所措的我有了很多信心和勇氣,而他們告訴我的很多實踐活動經驗,注意事項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我再走更多彎路。

活動策劃書幾經修改,前後共寫了四份才敲定了比較滿意的一份。當我拿着策劃書去居委會蓋章,遇到種種困難。那時的我真的心急如焚,幾乎想放棄了,沒想到一個看似簡單的活動,它的準備工作卻是如此繁瑣而累人,方方面面可能出現的狀況都要考慮到。

我終於在x月xx日那天蓋到了同意活動的章,同時,居委會主動表示向我們提供活動所需的長桌、椅子等物品,並會在活動結束後負責將得來的舊書分送給社區家庭貧困的學生,解決了所有我們擔心的問題。“萬事具備,只欠海報”,由於第二天就要正式舉行捐書活動了,25號下午我抱着兩摞海報紙去同學家,從來沒有過出海報經驗的我們倆折騰了整整一個下午才終於出好了兩張海報。

x月xx日活動當日,除了我之外來自那七所大學的我的十名同學過來協助現場活動,其中四名男生,六名女生;活動正式開始的時間是上午九點半,但我們從八點半就到達了活動現場——我們城南新村中心晨練中心的大轉盤。男生負責去居委會搬長桌和椅子,我們女生則在現場張貼海報,進行活動前的宣傳。九點半活動正式開始後,忽然有城管人員過來,我們拿出居委會蓋了同意印章的策劃書給他看,他才沒説什麼,轉身走了。我們在放心之餘又學到一些活動經驗,那就是活動一定要得到相關部門的書面同意,比如蓋章什麼的,否則隨時都有可能被當作非法活動處理掉。

那天駐足的羣眾很多,但很多人竟把我們當成是大學生賣舊書的活動,我們仔細看了一下海報,才發現海報上忘了把最重要的活動信息“捐贈舊書”寫上去,真是忙中出錯。修改海報肯定是來不及了,結果那天我們十個人站在活動現場口乾舌燥的向每一個前來詢問的居民一遍遍解釋,一直到下午一點半,心裏直犯暈。

那天我們收到近200本捐贈的舊書,雖然數量不多,但活動過程中發生了一些令我印象深刻的事:年齡最小的捐贈者是一個三歲的小男孩,由他八歲的表姐領過來,當他很鄭重的把一本連環畫交到我們手中時,他臉上那認真而自豪的表情讓我們無比感動;還有一個三十多歲的年輕媽媽,一下子捐了三十幾本書,我們懇請她留下姓名時,她只是擺擺手微笑着走了……很多很多事情,現在一想起來我的心裏還是暖暖的。

這次活動算是比較圓滿而成功的完成了。活動前期繁重的準備工作讓我認識到無論做什麼,説是一回事,真正實行起來又是另一回事,沒有什麼是簡簡單單就可以完成的,必須要全心付出;在活動的過程中總是會碰到困難,會出現錯誤,我們都要坦然而正確勇敢的面對,切不可半途而廢;個人能力有限,所以應該具有團結合作的精神,必要時積極而誠懇的向他人尋求幫助。

這次活動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我的組織和策劃能力,增強了我的自信心,給我原本空白的實踐經驗經歷填上了重要的一筆,而且捐贈所得的舊書送給了需要它的貧困學生,更讓我的心靈得到教育和洗禮,讓作為大學生的我開始一步步承擔起對這個社會應盡的責任,在社會實踐中證明和實現自我價值!作為一名新世紀的大學生,應該懂得與社會上各方面的人交往,處理社會上所發生的各方面的事情,這就意味着大學生要注意到社會實踐,社會實踐必不可少。畢竟,1年之後,我已經不再是一名大學生,是社會中的一分子,要與社會交流,為社會做貢獻。只懂得紙上談兵是遠遠不及的,以後的人生旅途是漫長的,為了鍛鍊自己成為一名合格的、對社會有用的人才。

人的一生中,校園並不是永遠的學校,真正的學校只有一個,那就是社會。一個月的實踐一晃而過,卻讓我從中悟到了很多東西,而這些東西也將讓我終身受用。社會實踐加深了我與社會各階層人的情感,拉近了我與社會的距離,也讓自己在社會實踐中開拓了視野,增長了才幹,進一步明確了我們青年學生的成材之路與肩負的歷史使命。社會是學習和受教育的大課堂,在那片廣闊的天地裏,我們的人生價值得到體現,為將來打下堅實基礎。我會不斷實踐,在實踐中鍛鍊,在實踐中得真知。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會更加努力,端正思想,明確方向,在不斷完善中求發展。也知道了:不要抱怨這個社會是如何如何的黑暗,哪裏哪裏的人是不對的。因為這個社會不會因為你的抱怨而改變的。不是讓社會來適應自己,只有自己去適應這個社會才行!

社會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了我們的獨立處世的能力。讓我們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自主的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不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還是成功,對我們都是一種收穫,明確了優勢同時也發現了不足之處,讓我們面對社會更加自信。希望以後學校多開展一些這樣的活動,從各方面鍛鍊我們!

公益社區調研報告 篇4

廣西公益性崗位開發至今,極大地發揮了促就業、保穩定的作用,但也存在開發缺乏規劃、管理不太規範等問題。為準確掌握廣西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的情況,我們深入單位瞭解情況,廣泛聽取意見建議,總結分析了廣西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的成功經驗和問題原因。

一、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現狀

(一)公益性崗位開發情況

廣西開發的公益性崗位主要有:社會公共管理類,包括社會保障協管、交通協管、社區治安聯防協管、環境管理、物業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社區公益類,包括街道(鄉、鎮)或公立醫院開辦的非營利性公共衞生服務機構、敬老院後勤服務崗位,街道(鄉、鎮)、社區的保潔、保綠、保安及社會化服務等公益性崗位;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保障及公共服務類,包括收發、駕駛、門衞、打字、物業管理等需要招用編制外人員的機關後勤公益性崗位。

1.安置對象。公益性崗位開發從20xx年開始,初期主要為解決國有企業下崗(失業)和破產需安置人員的就業問題,後逐步擴大範圍。現安置對象含以下五類人員:殘疾人員、女性40週歲以上、男性50週歲以上持有《就業失業登記證》人員、享受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且登記失業人員、登記失業連續12個月以上人員(含高校畢業生),及其他難以實現就業的情形(如因失去土地或因重大自然災害失業人員、被徵地農民和水庫移民中的就業困難人員、城鎮“零就業家庭”人員等)。

2.崗位開發情況。據調研統計,20xx—20xx年,廣西累計開發公益性崗位數量234598個,其中:社會公共管理類51996個,佔22.16%;社區公益類48618個,佔20.72%;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保障及公共服務類120376個,佔51.31%;其他13608個,佔5.8%。

截至20xx年底,共有公益性崗位35716個,分佈如下:社會公共管理類8395個,佔23.5%;社區公益類5853個,佔16.39%;機關事業單位的後勤保障及公共服務類19294個,佔54.02%;其他2174個,佔6.09%。

(二)公益性崗位管理情況

1.管理模式。公益性崗位安置就業困難人員,堅持“公開招聘、自願報名、擇優錄取”的原則,在市及縣(市、區)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負責,就業服務中心承擔具體日常事務,財政部門負責公益性崗位補貼和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的核撥,用人單位按照屬地管理原則,向當地人社部門提出申請,並出具所提供公益性崗位的工作性質、崗位數量、勞動報酬等相關資料,經人社部門審核同意後實施,並負責公益性崗位人員的考核、工種安排、工資(含公益性崗位補貼)發放、辦理社會保險等業務。

2.勞動合同期限。公益性崗位勞動合同一年一簽,合同期滿,公益性崗位人員經用人單位考核,考核合格者,經雙方協商,可續簽勞動合同;考核不合格者,用人單位終止其勞動合同,並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備案,據其繳納社會保險費情況,在相應期限內給予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補貼以及適當的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和崗位補貼期限,除對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五年(含五年)的人員可延長至退休外,其餘人員最長不超過三年。

3.享受補貼人員情況。從調研統計數據來看,享受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人員以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為主,平均比例為78.5%,高校畢業生所佔比例呈逐年增加的趨勢。(詳見表1)

4.工資收入水平。廣西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收入主要由崗位補貼和單位補貼組成,從調研情況來看,崗位補貼高的地區單位補貼相應要少,而崗位補貼低的地區則利用單位補貼來補充(如玉林、百色、河池等地),兩者之和與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相當。其中,崗位補貼標準由各市規定,至20xx年,最高補貼標準為來賓市(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130%),其次是桂林市(120%)和柳州市(110%),其他市最高按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給予補貼。部分市對從事髒活累活、技術類崗位和高校畢業生從事公益性崗位的每月有50—150元的補貼增額;單位補貼除少數地區有明確標準(如玉林、百色兩市不低於200元,河池市一般人員不低於300元、大專生不低於400元、本科生不低於500元)外,其他地區均由用人單位確定,額度偏低,且沒有保證,對提高在崗人員的工資收入水平促進不大,因此廣西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工資收入水平大致相當(或略高)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三)資金使用情況

1.崗位補貼標準及社保補貼項目

廣西公益性崗位補貼標準以當年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為限,有兩種補貼方式,一種是按最低工資標準確定崗位補貼。廣西大部分市採用這種辦法,除柳州、桂林、來賓外,其他市按最低工資標準給予補貼。另一種發放形式是按崗位(或類別)確定補貼,如欽州市勤雜類崗位補貼900元/月,技術類崗位補貼950元/月,高校畢業生從事公益性崗位的以1100元/月的補貼標準發放;梧州市專職協管員(含勞動保障協管員、學校安全協管員、交通安全協管員等)的補貼標準為950—1000元/月。

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包括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失業保險費和工傷保險費四類,不包括就業困難人員個人應繳納的基本養老保險費、基本醫療保險費和失業保險費,以及企業和個人應繳納的其他社會保險費。

2.公益性崗位有關資金使用情況

據調研統計,20xx年至20xx年間,廣西共支付公益性崗位補貼119826.38萬元、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73081.87萬元。20xx年開始開發公益性崗位,就業專項資金中用於支付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的比例較小,為15.17%,隨着開發規模擴大,補貼標準提高,公益性崗位補貼和社保補貼佔專項資金支出比例逐漸增大,到20xx年底,兩項補貼佔就業專項資金的比例達63.53%,上升趨勢明顯。

從調研情況來看,公益性崗位開發規模大、補貼標準高和就業困難人員多,就業壓力大的城市兩項補貼佔就業專項資金的比例更大,如南寧市、柳州市等,梧州、防城港、欽州、玉林、賀州、來賓等市近兩年加大公益性崗位開發力度,提高補貼標準,兩項補貼支出的比重均有所增加。3.撥付流程

(1)崗位補貼:用人單位先墊資發放,然後填報公益性崗位補貼申請表,附人員花名冊、勞動合同複印件、就業失業登記證複印件、發放工資的明細賬(單)等材料到當地人社部門申請補貼,經人社部門審核公示後將審核意見送同級財政部門複核,財政部門按規定將補貼資金撥付到用人單位基本帳户,同時將資金撥付情況抄送人社部門。

(2)社保補貼:用人單位按規定先繳納,然後填報公益性崗位社會保險補貼申請表,附人員花名冊、身份證複印件、就業失業登記證複印件、社保徵繳機構出具的繳費明細賬(單)等材料到當地人社部門申請補貼,經審核公示後送同級財政部門複核,然後從就業資金專户劃到用人單位基本帳户,同時將補貼資金支付情況抄送人社部門。崗位補貼按月申報,社保補貼按季申報。

二、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的主要做法和經驗

(一)建立組織領導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規範化

將公益性崗位開發任務納入政府目標管理,作為就業援助的一項硬性指標,加強領導,統籌開發。制定完善規章制度,按照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原則,在全區範圍內實行階梯式管理模式,對公益性崗位做到定崗、定責、定位,基本實現了人員管理規範化。

(二)建立健全制度管理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管理常態化

建立准入機制,遵照“本人申請、社區推薦、公開招聘、嚴格考核”的程序,對應聘人員進行逐級審查,嚴把入口關。逐步探索建立考核機制,明確考核原則、標準和方法,依照工作業績、日常表現、服務質量等對工作人員進行綜合評定,對錶現較差且無改進的實行解聘或勸退;鼓勵對在崗位上作出積極貢獻、良好業績的個人進行精神鼓勵和物質獎勵,最大限度地激發工作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建立教育培訓體系,實現崗位服務專業化

針對大部分公益性崗位人員文化水平較低、綜合素質較差的實際情況,從思想道德、職業素養、專業技能等多個方面開展教育培訓,加強業務技能教育,堅持“一崗多能”原則,結合社區計劃生育、勞動保障、城市管理等服務項目定期開展業務培訓,使工作人員熟知社區服務內容,提高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水平,同時藉助培訓機構積極開展就業創業培訓,引導有創業能力和願望的人員通過創業改變生活現狀。

(四)建立彈性管理體系,實現公益性崗位設置科學化

一方面立足實際創新開發管理方式,對公益性崗位進行科學細緻的設置,細化殘疾人服務、助老服務、信訪服務、志願者服務等多個板塊,按需設崗,儘量整合公益性崗位職能,確保有崗有人,職能得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對公益性崗位工作人員的思想狀況、文化程度、工作能力、工作態度等進行綜合評價,揚長避短,將其安排到最合適的崗位。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管理機制不夠健全

1.缺乏考核與評價機制。沒有制定統一的考核辦法,有的用人單位人為設置條件,在工作技能、工作時間、工作紀律等方面要求苛刻,而有的用人單位又放棄標準,“過嚴”和“過鬆”同時並存;缺乏統一的考核評價機制,在崗人員怠慢鬆散,用人單位疏於管理,崗位人員“有進有出、能聘能退”的動態管理未能得到規範實施。

2.缺乏激勵機制。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資基本都是按固定標準發放,單位補貼大部分沒有落實,有部分單位制定了處罰措施,卻沒有相應的獎勵辦法,導致從業人員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效率較低,滋生了幹多幹少一個樣、干與不幹一個樣的“吃大鍋飯”思想。

(二)管理體制不夠順暢

1.缺乏明確有效的管理辦法。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公益性崗位人員身份尷尬,業務上受市、城區兩級勞動保障部門直接進行業務指導和工作安排,行政上隸屬街道辦事處和社區。目前各街道勞動保障事務所有勞動保障管理員、醫保專管員和其他部門(系統)設的公益性崗位人員,存在着條、塊分割,勞動保障協管員除做本職工作外,還承擔了城區政府、街道辦、社區下達的其他工作任務,甚至佔用了較多的休息時間,但相應的補休、加班費等福利卻得不到保障。

2.導致新的失業問題。按目前政策規定,公益性崗位補貼的發放期限一般為3年(距法定退休年齡不足5年的可延長至5年),而公益性崗位安置的都是就業困難人員,3年期滿後年齡增大、再就業更加困難,解聘後再次登記失業,成為新增的就業困難人員,出現了週期性失業問題。

(三)工資待遇不太合理

1.工資待遇整體偏低。由於用人單位效益不同,單位補貼難以統一標準,補貼發放缺乏政策約束,大部分地區由用人單位自行規定,隨意性較強,時發時停、時多時少,額度都不高,且不能按月發放;崗位補貼一般按最低工資標準執行(也有部分地區適當提高了標準,但額度不大),導致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待遇整體上比較低,平均水平略高(相當)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

2.從業人員待遇不合理。一方面由於用人單位和工作崗位的差異,同類公益性崗位人員之間存在待遇不均衡和工作量不平衡的問題。另一方面,一些效益好的單位往往工作量不大,強度不高,而環衞、護工等危險性高、勞動強度大的崗位甚至比部分其他崗位待遇差,導致公益性崗位人員之間相互攀比、在崗不在心的現象嚴重。

3.缺乏正常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激勵機制。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工資待遇基本由政策約束,時效長,缺乏靈活性,在崗人員缺乏對收入增長的預期,工作積極性受挫。隨着生活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物價持續上漲,一成不變的工資水平難以維繫開支,部分困難家庭依靠這點收入維持生活顯得尤為吃力。

(四)從業隊伍不夠優化

1.人員素質偏低。公益性崗位招聘的就業困難人員以大齡就業困難人員為主,年齡偏大、文化程度和職業技能偏低,隨着公共就業服務基本平台網絡建設的推進,社區勞動保障工作站逐步淘汰複雜、低效的人工辦公方式,在崗人員大多因歷史原因和自身條件,不能熟練使用計算機、傳真機、網絡等現代化設備,越來越不適應業務的要求和形勢的發展,服務水平也跟不上時代的需要。

2.工作積極性不太高。由於公益性崗位數量多、分佈散、涉及面廣,管理部門缺乏與用人單位經常性的有效溝通,使得公益性崗位人員缺乏監督,公益性崗位在用人單位又屬於不佔編制的服務人員,用人單位往往疏於管理,導致公益性崗位人員缺勤、脱崗等現象時有發生;也有部分從業人員認為公益性崗位是一種社會福利與社會救濟,目的是解決就業困難人員就業,做不做事無所謂。3.隊伍不夠穩定。有些從業人員上崗後,全家的低保取消,收入起色不大,工作卻增加不少,認為還不如安心在家吃低保;環衞工、敬老院護工等勞動強度大、衞生條件差的崗位,由於工作量大,而待遇與其他崗位相差無幾,導致從業人員工作不安心,人員流失嚴重;有些素質較高、有專業特長的從業人員,因為工資待遇太低,跳槽現象多。

四、對進一步做好公益性崗位開發和管理的建議

(一)健全管理機制

加大基礎性工作力度,建立公益性崗位人員數據庫,實行實名制聯網管理,動態掌握公益性崗位人員的增減變動和勞動報酬、公益性崗位補貼、社會保險補貼發放等情況;進一步明確職責,並細化公益性崗位開發與管理的具體措施和相關政策,促進公益性崗位開發管理工作的規範、有序運行。

(二)完善管理制度

1.擴大公益性崗位設置範圍。將企業招用就業困難人員納入公益性崗位管理範疇,擴大就業困難羣體的就業渠道,由政府被動開發崗位,轉變到用人單位主動吸納就業困難人員上來。企業吸納符合條件的就業困難人員,可參照公益性崗位的標準給予補貼,由政府、企業按一定比例共同承擔。

2.研究制定公益性崗位就業人員就業期滿3年後的政策銜接。

3.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和激勵機制。充分發揮工資指導線的調控作用,通過定期發佈地區勞動力市場指導價位和行業人工成本信息指導制度等措施,合理確定工資增長目標,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努力使從業人員收入增長與經濟發展同步;探索建立薪酬激勵機制,建立與崗位職責、工作業績、實際貢獻緊密聯繫的分配激勵機制,鼓勵技術工人學習技術,提高技能,對取得人社部門頒發的技術等級證書的人員,在工資總額內按技術等級適當拉開收入差距,確定相應的工資待遇,充分調動公益性崗位人員工作積極性。

(三)提高人員素質

1.建立培訓制度,提高技能水平。根據就業困難人員就業意向、技能特點,針對性地開展崗前培訓,提高勞動技能,使其在崗會工作、退崗能就業。

2.以崗定薪,留住人才。對一些技能要求高、技術性強的崗位,適當提高崗位人員工資待遇,留住有技術、工作能力強的人員。

(四)加大資金扶持

加大就業專項資金的轉移支付力度,尤其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及就業困難人員集中的地區給予適當的照顧,支持各項就業政策特別是公益性崗位補貼政策的落實,促進就業穩定和經濟發展。

公益社區調研報告 篇5

(1)調查目的:針對現階段大學生對公益事業的社會效果存在爭議的情況,通過了解同學們對公益事業的態度和做法,從中分析出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由此尋求改變這一原因的措施。

(2)調查對象:紅河學院抽樣調查

(3)調查形式:問卷調查為主,個別談話為輔。

(4)調查內容:①瞭解公益事業的渠道和程度。

②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途徑。

③影響參與公益事業的因素。

④對周圍公益行為、氛圍的認識。

⑤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總體評價。

通過以上調查,進行全面歸納整理,寫成調查報告,並提出建議。

捐贈及其他公益公益行動是現代文明的一個重要表現,更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傳統美德。公益象徵的是愛心、公益與社會責任。作為在社會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羣體,作為社會未來的中堅階層,大學生是未來社會公益捐贈的主要羣體。

他們對目前周邊的公益行為、社會的公益事業如何評價呢?是什麼因素影響到他們進行公益活動?又是通過哪些渠道、方式參與到公益中為此,筆者通過對紅河學院100多位各領域發放問卷進行調查,來了解當代社會公益觀念和行為現狀,並分析其原因及提出建議,這對於促進建設與和諧社會相適應的公益事業,加強培養與提高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具有重要的價值與意義。

一、紅河學院學生對公益事業的觀念行為

1.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熱情度

筆者在對100位紅河學院學生的調查中發現:支持參加公益活動的同學有90%,表示不支持參加公益活動的則有2%,表示無所謂的佔8﹪。另外,在對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每週參與公益活動的佔60﹪,利用課餘時間參與公益活動的佔51﹪,節假日參與公益活動的佔30﹪,而只要需要,任何時間都參與的佔11﹪。在對錶示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調查以後是否會參加公益活動的問題中發現,43%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會積極參加,53%左右的同學表示遇到有價值的公益活動會參加,4%左右的同學表示對公益活動不感興趣。在調查如果學校組織公益募捐活動,或者街上有公益募捐活動的問題上,有79.2%的同學表示會參與,有20.8%的同學則表示不會參與。從這些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大部分紅河學院大學生能夠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只有少部分的同學對公益活動不熱衷。但是,從關注公益活動的積極度上看,現今的紅河學院大學生仍缺乏熱情,只有極少數的同學表示經常關注公益活動,積極找機會參加。這一點反映了當今大學生公益觀薄弱,對公益活動的熱情度不足。

2.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能力

筆者在對上述100位同學的調查中還發現:紅河學院參與社會公益活動調查中男生佔43 ﹪,女生佔57﹪,而且大多數女生對公益活動更有自覺性和積極性。在這個調查中按照年級來比較,大一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佔4﹪,大二參與公益調查的佔28﹪,大三佔公益調查的41﹪,大四佔公益調查27﹪。其中大部分同學參加過現場捐資和捐物活動,其數量和捐款金額只在同學們的能力範圍之內。

3.紅河學院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渠道

調查發現,對於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有71.5%的表示曾經通過由學校團委、學生會、志願服務團體組織參加,有27.7%的通過同輩羣體及其他志願者參與活動。,有13.8%的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50%的以志願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7.7%的則表示通過其他途徑參加。而在對沒有參加過公益活動的同學中調查得知,只有26%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會現場捐贈或者通過手機、銀行、網絡等方式捐款,高達90%左右的同學表示以後願意以志願者、義工身份參與義賣義演等公益活動,也有50%左右的同學表示願意加入紅十字會等社會公益機構。

在詢問參與公益活動遇到的阻礙因素時,76.9%的同學表示主要是因為他們認為是時間因素,與個人生活或工作學習相沖突,表示主要是經濟因素,參加志願服務還要花錢的佔53%,而有35.4%的同學以社會因素,多數人對志願者有偏見為主要因素,另有6.2%的表示是外界壓力造成的。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當今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形式主要是捐贈和以志願者的身份參加。而從大學生選擇公益方式的考慮因素也看出了當今大部分大學生還是能夠以接受幫助者的立場上考慮問題,選擇最優公益形式幫助他人,但也仍存在不少同學是為了個人的方便或受外界影響而選擇的方式,不能夠做到真切幫助他人。

在調查能讓大學生最便捷地參與到公益中的渠道——校園組織公益活動,發現: 22.3%的同學表示學校裏經常舉辦公益活動,75.4%的同學表示學校有時或很少舉辦,而有2.3%的同學則表示學校從沒舉辦過公益活動。從以上數據可以看出,大部分高校在提供大學生參與公益活動的機會方面做得不足夠,讓大學生參加公益活動的渠道少。

4.對社會公益事業的認識與態度

筆者在調查中又發現:多達38%的同學參與公益活動的風氣很一般,少部分同學,佔5%認為參與公益機構活動風氣很好,而16%的同學覺得不太好,認為公益機構活動風氣比較好的同學只有16%,覺得風氣很差的佔4%。這説明了大部分同學對公益事業的風氣和現狀存在着不滿。

問卷調查中發現,過半同學對公眾誠信度缺乏信心,對需要幫助者和積極參加公益者都產生了懷疑的心理。在對大學生對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作用的觀點上41﹪的人認為有重大作用,55﹪認為有一定作用,但大部分靠社會其他力量,4﹪的人則覺得不太清楚。在對參與公益過程中遇到的挫折上當作鍛鍊自己,更加振奮的同學佔43﹪。接受教訓,繼續訓練的佔53﹪,受到打擊退出活動的佔3﹪。感到委屈,再不參加活動1﹪。這説明大部分同學對社會公益事業態度很好,具有很大的熱情。

二、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

通過調查,筆者認為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產生這種公益事業觀念和行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1.個人因素

(1)大學生的能力有限,這與家庭經濟來源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紅河學院高校的大學生一般都是靠家庭提供生活費的,都是消費一族,經濟收入直接影響到參與公益事業的行為與觀念,有穩定充裕生活費的大學生更願意通過捐贈的方式幫助別人,因為這種方式比較方便且能給予接受者最為實際的幫助;相反,生活費來自打工兼職的大學生,相對比較少參與公益捐贈,但他們也願意通過當志願者等方式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為接受者提供實際的幫助。

(2)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瞭解甚小,直接影響到其參與行為與觀念。大部分大學生對社會公益事業的現狀、參與途徑等信息瞭解甚小,並且極少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他們通常是遇到自己感興趣的公益活動才會參加,對不瞭解不感興趣的則完全不理:社會公益行為的調查報告)會,這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行為和觀念。

2.社會影響

(1)參與社會公益事業渠道單一。目前社會上參與公益事業的方式比較少,只有捐款、志願者等,無法調動公眾參與到公益活動的熱情。特別是在學校的大學生,學校只是偶然有組織參與公益的活動,校園宣傳不足,缺少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難以調動大學生參與到公益活動中。

(2)社會的誠信度缺失。當今社會出現許多“偽”窮人,他們原本能夠自食其力,不需要幫助的,但卻欺騙公眾捐款,導致大學生對社會上的捐款持懷疑態度。公益透明度不高,對捐款的使用情況、流向不明確,導致大學生對公益事業誠信度的缺失、對公信力的下降。

(3)公益事業發展緩慢。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數量不多、質量不好,內部組織建設不規範,效率低下,缺少有效的管理,導致大學生不敢投身到此類的公益事業中。

(4)政府重視程度不足。現代意義上的公益事業是最近十幾年才發展起來的,在監管程度上存在不足,政府對此缺少足夠的關注、宣傳。因此,關於公益事業的相關法律和制度還不完善,無法起到很好的監控作用。

三、對發展紅河學院高校學生公益事業的措施與建議

針對上述調查及原因分析,筆者認為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做起,逐步增強紅河學院高校學生的公益觀念意識,使大學生投身於公益事業中來:

1.學生自身角度;

大學生需要增強自身的公益意識,積極主動關心公益事業的發展。

在校大學生的經濟實力有限,並不是每個人都有多餘的經濟物資收入來援助他人,但是大學生需要提升公益意識,積極主動的發掘身邊可以進行的較為實際的參與公益方式,並投身其中幫助他人。

大學生進行公益的方式不止捐款一種,例如參加網上公益機構,進行義演義賣活動,加入社會志願者團體等等,都是每個大學生可以做到的較為便捷可行的公益方式。另外,大學生作為現在中國社會上一個大開銷羣體,並沒有想象中的貧困。大學生可以在平時生活中做到節儉,學會理財,並把其中一部分投入到幫助他人的公益事業中,相信人間真愛,以提高個人道德素養,儘早揹負社會責任心。

2.學校角度:

學校應儘可能為學生提供參與公益的平台,做好宣傳,給予當代大學生充分的參與公益事業的渠道,調動大學生參與公益的積極性。

目前大學生公益現狀並不樂觀的一個較為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平台給其發展,學校及校內的社團組織應在全校倡導人道主義精神,鼓勵黨員及學生幹部帶頭參加紅十字會、公益總會等組織開展的公益公益活動,推動形成良好的公益氛圍,促進公益事業在校園中的發展。

同時,在校內形成公益光榮的氛圍也是非常重要的,學校可以採用標語,海報等鼓勵形式,在校內傳媒大力宣傳,營造公益公益氛圍;或定期邀請一些公益或公益組織的創始人來校做演講,宣傳公益的本質意義,塑造大學生對公益的正確理解。使同學們形成一種多多參與公益的心理,形成互幫互助的氛圍。

3.社會角度:

社會上的公益機構應該努力吸收大學生這一階層,為中國的公益事業發展做貢獻。當今社會誠信度缺失是一大問題,公益結構應首先提高自身質量和誠信度,讓民眾特別是大學生對其安全性、有效性有信心,如做到捐款使用、流向情況公開透明化等。同時,政府應該提高對公益機構的重視程度,在監管上加大力度,並積極開展各類社區、大學公益活動,以求讓更多人蔘與到中國公益活動中來。

大學生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對社會和其個人都具有重大意義,推動着現代文明和人道主義的發展。社會和學校應該為此創造一個良好的平台與氛圍,讓當代大學生繼續發揚公益公益事業,向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借公益的火把温暖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