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3篇

本文目錄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調研報告返鄉農民工就業情況調研報告

一、實踐目的:

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3篇

我們正處在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科技革命加速推進,提高包括廣大農民工在內的職工隊伍素質、促進職工全面發展,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新要求,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根本保障。進一步加大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力度。

二、實踐內容:

XX年7月11日,我們隨着經管系李老師以及鄭老師的帶領下,我們一支志願小分隊出發了。這次我們去的地方湖南省xx縣的xx高速xx段工地上。通過這次的實踐活動對農民工教育以及有些農民工子女教育方面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調查。

2.1首先是對農民工教育方面展開的一系列調查

農民工這一充滿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推動我國經濟和社會結構變革的巨大力量,也是構成中國工人階級隊伍的新鮮血液,他們為社會創造了財富,為農村增加了收入,為城鄉發展注入了活力,已成為我國產業工人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確認識和高度重視農民工問題,特別是農民工的教育培訓,是進一步做好農民工工作的重要內容和途徑。據統計,目前我國有1.3億農民工離開家鄉外出就業,他們當中絕大多數都是國中以下文化水平。現在,隨着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對員工的技能要求越來越高。再加上金融危機影響之下大量企業訂單減少,用工需求下降,沒有任何技術優勢的“普工”面臨着失業或找不到工作的嚴峻考驗;這些嚴峻的現實,對工會和政府有關部門進一步加強農民工教育培訓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然而在這裏的大多數農民工文化水平不是很高的。根據我們調查報告上的數據分析,國小文化水平的有40人,所佔的百分比是17.6%。國中文化水平的有102人,所佔的百分比是44.9%。高中文化水平的有85人,所佔的百分比是37.4%。然而大專以及大學文化的人卻是0人。我們還僅僅只是對着這xx工地上的227名農民工進行的調查,要是在社會上,會不會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工會越來越多呢?可見文化在農民工生活中還是極度缺少的,我們需要給農民工貫徹文化的重要性,讓他們瞭解到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文化的不可缺少性。

像那天我們志願小分隊帶去的調查問卷,是關於農民工的一系列問題,我們小組成員會一個一個的在後面進行相關的幫忙,一起與農民工叔叔,阿姨他們一同完成那份問卷,有些年齡有點偏大的叔叔們還有些不識的,是通過組員的一片一片的讀解的情況下一同完成這次的問卷調查的。從這裏,真的感受到了文化的重要性。現在社會也在加大對農民工得教育程度。

各級工會要加大對農民工教育培訓力度,突出工會工作特點和組織優勢,堅持以職工為本,從農民工的行為方式、思想道德建設、科學文化和技術技能素質等諸多方面入手,不斷加強對農民工的教育培訓工作。

農民工教育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術技能培訓有着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是,要把渴望與願望轉變為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踴躍參加技術技能培訓的實際行動,則還需要工會組織和各級政府等有關方面作出更大努力。

2.1.1.教育培訓內容與實際需求相脱節。

“農民工教育培訓”基本包含三個內容:一是農民工融入城市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的普及性教育培訓;二是擇業和提升職業技術技能的教育培訓;三是思想道德、社會文明、政策法規等形勢政策教育。目前,農民工教育培訓僅僅侷限於農民進城後的擇業前短時的技術技能培訓,城市生活必備的生活常識教育和思想道德、社會文明、政策法規等形勢政策教育嚴重滯後。此外,技術技能培訓缺乏針對性,存在課程與教學與崗位實際需求相脱節的現象;培訓課程的職業分佈侷限在一些低層次的範圍,具有一定技術含量的培訓難以滿足需要;適合需要的公益性服務和培訓項目也不多,影響了教育培訓的效果和質量。

2.1.2.教育培訓形式不科學,欠規範,影響教育培訓的效果。

企業為了追求短期可見利潤,最大限度地減少農民工培訓的資金和時間的投入,因此農民工教育培訓往往是即時性、快餐性的,培訓質量得不到保證;教育培訓課程設置呆板,缺乏針對性;有的培訓和社會發展要求、企業用工需求相脱節,不少教育培訓機構很少有新的授課形式,缺乏實用性和吸引力;還有部分培訓機構教師缺乏,專職教師不專,兼職教師難兼,業務水平普遍偏低,教學質量不高;教育培訓常常流於基礎性知識的灌輸,而實訓不僅作為職業教育或培訓的主要形式理應加大力度,而且對於農民工來説,實訓中的現場模擬、指導符合其較低的知識與技能基礎,實訓環節的弱化甚至缺失,使農民工教育培訓的意義大打折扣;部分引導性教育機構沒有按學員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及就業願望實施分類培訓,故而影響了培訓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2.1.3.教育培訓配套服務不健全

影響農民工擇業、就業。職業證書制度的引入,將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準入制度改革的必然趨勢,農民工就業准入也將走向規範化。但目前農民工培訓與技術考核、鑑定環節未能聯繫起來,農民工培訓與就業准入資格之間脱節。其次,就業服務不到位,培訓機構本身沒有專門針對農民工就業的服務和管理,同時與社會性、公益性的職業中介機構缺乏合作。此外,目前的農民工培訓多為一次性培訓,一期培訓結束後,培訓機構很少對學員進行追蹤調查和服務,農民工再培訓機會很少,農民工知識與技能難以獲得持續性提高,由此導致對農民工培訓工程的投入缺乏力度,農民工培訓缺乏資金、人員及設施保障。同時,農民工培訓體系不健全,其職能未得充分發揮,農民工培訓質量不高,這又反過來影響了政府、社會及個人參與農民工培訓的積極性。這樣,我國農民工培訓陷入了條件不良與效能低下的惡性循環,發展極為困難。

在這裏,我希望農民工叔叔的生活越來越好,文化知識也在社會大眾以及培訓下能夠有着大大的提高。

2.2對農民工子女教育問題展開的調查

那裏大多數農民工叔叔阿姨的子女都在自己的老家,只是他們長年在外打工什麼的。由於家庭經濟比較困難的原因,所以父母親不得不外出打工掙錢讓自己的子女能夠上學。根據我之前在網上查閲的數據中,得知農民工子女在校接受教育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問題,下面我舉出來説明一下。

2.2.1.學校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

各級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支出預算原本不足自不必説,在大量農民工子女進入學校的同時,經費預算、設施添置、師資配備等配套措施並未隨之跟上,導致學校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據我們調查,由於經費欠缺、教學設施和師資缺乏,大多數學校普遍存在大班額問題,一些學校班額嚴重超標,75人以上的班級比比皆是,最多的班學生超過100人,教育管理難度加大;不少學校實驗課開出率很低,“兩操一課”難以保障。由於師資力量薄弱,大多數中國小學校對於寄宿學校學生都沒有配備專門的生活老師,住校生的管理基本是由班主任負責。班主任負擔極重。而大班教學,也使所謂的互動式教學方式落空,很難做到因材施教,對於孩子的心理、感情需求更無法顧及。

2.2.2.學校和家庭、學校和社區溝通難度大,教育形不成合力

留守子女父母在外務工,多從事辛苦繁重的勞動,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管教子女,一學期甚至一兩年都來不了學校一次。社區也並沒有把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特別是農民工子女的教育納入工作範圍,不能給學校提供相關的支持和配合。學校家訪和家長會所能接觸到的不是這些孩子的祖輩就是他們的姑姑舅舅等親戚,而父母很難接觸到。這些都導致教育成了學校單方面勢單力孤的孤軍奮戰,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2.3.安全隱患大,學生人身安全難以保障

這些農民工子女回家後缺乏監管,有的甚至失控,有自己做家務或幫父母打工或自己打工受傷致殘的,也有參加危險活動死亡的,每一學期開學都會有傷殘或死亡的統計報告。

以上這些問題都充分的説出了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也不是小小的問題,不容我們忽視的問題。相信那些外出打工的父母是不是經常也在會為自己的子女擔心,擔心他們有沒有好好學習,然而那些獨自在家裏讀書的孩子,父母出去做事的,會不會在思念爸爸媽媽什麼時候能夠回來這裏,看看他們。其實他們都不想這樣的,只是被迫於無奈,社會狀況就是這樣,要想自己的子女以後有出息,所以他們也會很努力的賺錢來送自己的子女上學,為的只是不想讓自己的子女也這樣勞累。

三、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對策以及建議

適應經濟關係、勞動關係的深刻變化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客觀要求,各級工會堅持以職工為本,農民工作為新興的職工羣體,教育培訓問題尤為重要。貫徹落實黨中央、應對當前經濟形勢和切實做好農民工工作決策部署,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解決農民工教育培訓中的實際問題,政府是關鍵。各級黨委政府應把農民工教育培訓納入本地區國民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城鎮勞動者素質提高的發展規劃,納入政府目標責任制考核內容。在教育培訓經費上,應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社會各方配合、用工單位、農民工個體共同投入的費用分擔機制。在政府保證投入的前提下,引導用工企業和單位加大教育培訓投入,協調社會資源,促進職業教育快速發展。農民工教育培訓對企業發展具有顯著的長效性價值。國外統計資料表明,職工教育投資1美元,可以創造50美元的收益。可見,企業教育是現代企業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因此,我國企業必須樹立長效性投資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建立規範化的企業教育和員工培訓制度。作為企業教育與培訓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充分認識到農民工培訓的長遠意義,把農民工培訓納入企業長期發展規劃。同時,要加強監管,用於補貼農民工培訓的費用必須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

3.1是要在全社會樹立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理念。

對於政府來説,無論是基於農民工在我國勞動力數量中的較大比重,還是基於農民工在我國現代化建設中不可忽略的作用,都應將農民工教育培訓置於國家基本建設範疇。因此,政府要着力加大宣傳和引導力度,營造重視農民工教育培訓的良好社會環境;制定有效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政策,鼓勵用人單位、各級各類教育機構和農民工主動參加培訓,要從上至下加大監督力度,抓好農民工培訓政策的落實。

3.2是要建立農民工教育培訓資金投入與使用機制。

在農民工培訓經費投入上,繼續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多元投入機制。但政府應強化其主要責任,中央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用於實施農民工培訓國家項目;各級財政要切實把農民工培訓經費納入財政經常性預算;用於補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要專款專用,提高使用效益;加大投入力度,增加農民工輸出前培訓補貼,將城市職業培訓補貼政策擴大到在城市就業並參加了失業保險的失業農民合同制工人中;在促進就業資金中,各級財政應增加農民工公共就業服務補貼資金。政府投入,將是農民工培訓工程健康開展的基礎。在農民工培訓資金使用方面,關鍵是要科學定位使用重點及方向。對於財政性資金,要更多承擔農民工培訓工程的管理、協調方面的投入,農民工“引導性”培訓投入、信息服務和維權服務等公共產品的投入等。對於企業而言,培訓基金應集中投放於設施建設、師資建設等,核心在於提高培訓質量和培訓的實效性。培訓資金投入方向合理,重點突出,是提高有限資金使用效率的前提。

3.3是完善農民工教育培訓的工作體系,整合社會資源。

由於我國農民工培訓多部門共同管理,部門資源過於分散,不僅難以管理,而且不利於發揮規模效益和提高培訓質量和效率。將不同部門間教育培訓資源加以整合,統一協調管理,使之發揮整體效益,是推進農民工培訓的基礎性課題。在公共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整合資源還意味着普通教育資源、社會資源的充分挖掘,農民工培訓走向社會化、市場化,從而增強農民工培訓的專業化程度,提高培訓效益,這是我國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方向。

3.4是要實現農民工教育培訓內容的多元化。

要重視農民工的城市生活常識的普及性教育,引導農民工對城市文明的認同感和對城市生活的責任感;重視法制觀念教育,幫助其樹立現代公民意識、權利意識、平等意識,培養其在多元化利益分配格局中的安全感、話語能力和依法維權能力。在技能培訓環節,要加大實訓力度,通過集中講授和小範圍現場演示、實地操作方式,重在提高農民工的實際動手能力。技能培訓應按技術含量分設不同類型、等次,適應不同文化與技能基礎的農民工的需要,滿足部分農民工提升和發展的要求。對於農民工而言,強化培訓意識,使其基於培訓的緊迫性和必要性,主動參與培訓,適應勞動力市場要求。

在這裏,我想呼籲大眾都來關注教育這個問題,關於農民工教育問題,關注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希望他們在社會力度的幫助下,生活有所改善,文化水平也有所提高。很希望那些出門在外打工的叔叔阿姨能夠常回家看看他們的年邁的父母,看看他們的子女為他們的未來努力的樣子。也希望在大眾的一同幫助下,我們這個社會越來越和諧,城市越來越美好。

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調研報告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我國沿海發達地區部分勞動密集型企業和外向型企業被迫停產、破產或大量裁員,造成大批農民工陸續返鄉。**是一個農業大市,是面向長三角、珠三角等沿海地區的勞務輸出大市,也經受着農民工返鄉大潮的衝擊,如何緩解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成為大家關注的問題。

一、全市返鄉農民工基本情況

1.基本概況。

XX年,**市外出務工人數為132.3萬人,年前農民工返鄉人員達50.56萬人,佔38.2%。截至2 0XX年2月5日,全市再度外出務工人員34.05萬人,失業返鄉農民工在家待業人數達16.51萬人,佔12.5%。

2.返鄉原因。根據在常寧市泥潭鄉的抽樣調查統計,農民工返鄉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世界金融風暴返鄉。受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國沿海地區出口及勞動密集型企業產品出口受到限制,經濟不景氣,導致企業停產、轉產、降薪、裁員,造成一些農民工提前返鄉,佔全鄉返鄉農民工總數的75%。二是受中央惠農政策影響。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具有吸引力,佔全鄉返鄉農民工全總人數12%。

3.返鄉動態。調查發現,目前在家待業的返鄉農民工主要動向大致有以下幾種:一是在家務農。這批農民工約佔58%。二是再次就業。這類人約佔12%。基本上都是希望接受駕駛、電腦、焊工、電工、烹飪、旅遊、酒店服務等培訓後等待機會再次外出到內陸地區或本地企業務工就業。三是回鄉創業。這類人約佔15%。其中不少人憑藉資金、信息等優勢,發展規模經營、從事農產品流通等。

二、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分析

儘管農民工經過城市工作與生活的洗禮,學到了先進的理念、經驗、技術,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支生力軍,但仍給**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社會壓力。

1.經濟發展壓力。一是直接導致農民減收。農民工非正常返鄉在短期內經濟增收受到影響,各地勞務收入大幅減少。二是給本地資源和環境帶來壓力。人口與資源、經濟匹配不當,多項承載力相對不足,將構成縣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巨大負擔。三是影響國家擴大內需政策的有效實施。從短期來看,農民工返鄉帶回了少數資金,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消費,然而,農民工難於就業導致減收必然減弱消費需求,從而影響農村經濟發展。四是制約了農業規模經營。原來將土地長期租賃給他人的農民工,現在回家要依靠土地來生活,從而影響了農村土地的加速流轉和農業產業化的發展。

2.社會穩定壓力。一是心理失衡帶來的社會壓力。無奈返鄉的農民工自尊心受到傷害,有可能演變成心理疾病,導致過激行為,宣泄對社會的不滿。二是價值認同帶來的社會壓力。很多農民工因長期生活在城市,一旦回到較落後的農村,可能會心情浮躁,滋事生非。三是不排除返鄉農民工在沿海發達地區染上一些不良習氣,隨着返鄉將影響社會風氣。

3.民主建設壓力。一是民主化進程的差異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長期在外的農民工積累了一定的社會知識和法律知識,對民權的要求也較高。如果基層幹部依然實施簡單粗放的工作作風,就容易造成農民的牴觸、對立情緒。二是長期積累的潛在問題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農民工回鄉後,對於農村容易出現的土地、山林邊界權屬爭端等問題必將引起關注和重視,從而考驗基層幹部的執政能力,必須有心理準備和應對方案。三是維穩治安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不排除有些農民工蓄意製造事端,或染有賭博、吸毒等陋習,從而滋生一些危害社會安定的行為,這對維護社會穩定提出嚴峻挑戰。四是農民工的更高期望對執政能力提出的挑戰。越是有見識的農民工,對於地方政府的期待和要求就越高。如果地方幹部的能力和管理水平達不到農民工的期望,其管理權威必將大打折扣,並伴隨產生執行不力等諸多問題。

三、因勢利導將農民工返鄉帶來的社會“壓力”轉換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推力”

儘管農民工返鄉將帶來政治、經濟、社會發展等困難和壓力,但是,只要措施得力,因勢利導,完全可以將返鄉農民工轉換成為當地就業創業和經濟發展的助推器。

1.完善機制,構建返鄉農民工幫扶體系。

(1)建立監測機制,掌握農民工返鄉的形勢和動態。由勞動就業部門牽頭,組織鄉鎮勞動保障事務所及時做好返鄉農民工的登記、摸底和就業需求信息,並就返鄉潮的當期狀態、趨勢及可能給社會治安帶來的問題定期報告。

(2)加強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的社會競爭力。調查顯示,在返鄉人員中,參加各類培訓的僅佔14.6%,因此,培訓農民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十分重要。要整合教育、農業、扶貧、勞動和社保等相關部門的資源、資金,發揮職業教育優勢,儘快建立健全農民工就業創業的培訓體系,加大農民工就業創業培訓的鼓勵支持力度,提高農民工的就業技能和創業成功率。要認真分析預測經濟復甦後的市場及返鄉農民工的共性需求,有針對性地加強技術含量高的長線專業培訓。尤其要圍繞發展一村一品、建設現代農業的現實需要,積極做好糧食增產增效、經濟作物種植、畜牧養殖等方面的技能培訓、宣傳引導和服務支持。目前,**市縣兩級依託技工學校和各類職業培訓機構,採取集中培訓、訂單式培訓、農業生產適應培訓、技能提升培訓等多種培訓形式對28歲以下返鄉農民工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就業技能。

(3)健全社保機制,維護返鄉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建立獨立的農民工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全國統籌,有效解決當前農民工保險續接和續保問題:建立生活狀況的定點監測制度,對生活困難者給予救濟、財政補助等,幫助他們度過失業難關;加強疾病防控、計劃生育、適齡兒童預防接種等,積極引導他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保障返鄉農民工的社會保障權益;給予吸納返鄉農民工並按規定交納社會保險的企業以保險補貼,在促使企業儘量多地提供就業崗位的基礎上降低用工成本;推行鍼對農民工的社會保險綜合保障辦法,將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捆綁,實施政府託管下的市場化社保經營制度。

2.搭建平台,支持返鄉農民工就業創業。

(1)建立政策支持體系,鼓勵返鄉農民工自主創業。一是完善返鄉農民工創業政策促進體系。在採取措施保證現有政策全面落實的基礎上,專門研究出台《關於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形成包括土地流轉、融資、税費、擔保、培訓等在內的支持政策體系。加強信貸扶持,對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利用小額擔保貸款從事個體經營、合夥經營的企業可作為微利項目,在貸款期限內給予全額貼息優惠。改善返鄉農民工創業環境。開設農民工返鄉創業“綠色通道”,建立健全返鄉農民工創業服務體系,加大縣域經濟發展力度,完善住房、用水、用電、交通和物流中心等設施,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便利條件。二是培育生產大户。鼓勵他們回鄉後,依託本地自然優勢,興建特色種養基地和科技示範園等,發展一批“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產業羣。三是興辦二、三產業。利用他們在城市和大中型企業工作的經驗、技術,抓住規模企業產業鏈條向前和向後延伸的機遇,主動接受大中型企業的輻射帶動,積極發展為大中型企業服務的配件配套企業,促進一批中小企業蓬勃發展,促進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利用他們亦工亦農亦商的特點,積極參加合作組織和中介組織,成為經紀人或創辦農民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通過農產品的生產資料購銷、傳播信息以及開展技術承包,推廣新品種新技術、興建特色種植業等。

(2)加強政府就業服務,推動返鄉農民工有序轉移。一是就地轉崗就業。支持、鼓勵中小企業、工業園區、規模養殖、設施農業、農業科技示範園區、農業科技企業等,為返鄉農民工就近就地轉移務工提供崗位。二是轉移輸出重點。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和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將輸出重點逐步轉向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等受金融危機影響相對較小的地區和行業。三是開闢新的渠道。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契機,充分發揮各類職介機構的中介組織作用,加強區域勞務合作,採取舉辦用工企業專場招聘會等形式,為農民工開闢新的外出務工渠道。

(3)深化社會農村各項改革,擴大農村就業容量。大力發展縣域經濟,為農民工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一是加快產業化建設。依託區域和資源優勢,大力扶持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加快鄉鎮企業發展,不斷擴大就地轉移農村勞動力的載體,讓更多的農民工“離土不離鄉”。二是加快小城鎮建設。規劃發展小城鎮、小集鎮,適度集中財力硬化、優化發展環境,讓小城鎮建設與非農產業建設產生互動效應,構築縣域經濟的新格局,把更多的返鄉農民工吸引到小城鎮上來,讓他們有更大的就業空間。三是加快新農村建設。認真貫徹落實温總理提出的擴大內需十項措施,進一步加大農村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依託農田水利建設、沼氣工程、新農村建設等農業項目,增加農民工的就業機會,引導農民工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讓返鄉農民工成為新農村建設的生力軍。

3.強化服務,推進農村公共事業發展。

(1)做好農村社會綜治工作。一是加強心理疏導。積極做好返鄉農民工的思想穩定工作,通過開展金融危機的專題知識講座,聘請心理諮詢師對農民工進行就業和生活方面的專門心理輔導,認真化解返鄉農民工心中的疑慮。二要擴大法律宣傳。積極為返鄉農民工提供法律服務,重點開展《婚姻法》、《勞動合同法》、《婦女兒童權益保障法》、《刑法》等法律知識講解和省市幫扶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政策宣傳活動。三要擴大低保範圍。做好既無地又無創業能力的返鄉農民工安置工作,對他們進行摸底,像城市失業工人一樣納入低保,保障其生活、就醫及子女就學等。

(2)構建健康的鄉村文化。一要擴大公共文化陣地。加大投入,逐步建設起一批合法、高尚、健康的公共休閒娛樂場所,引導農民從事健康的文娛活動。二要開展多彩文化活動。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文體活動,充實農民的精神生活。三要打造鄉土文化品牌。積極推進民間文化的挖掘、整理與傳承,支持農村自然旅遊資源的挖掘、保護與修復等,激發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積極性,增強農民工對農村的價值認同感。

(3)加強基層民主建設。一要解決一批重點難點問題。建立黨政領導幹部掛鈎聯繫返鄉農民工制度,拓寬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聯繫羣眾的覆蓋面,認真收集梳理各種涉訴涉訪信息,對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安全生產隱患、食品衞生安全、勞動社會保障以及鄉村幹部違法違紀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排查,下大力氣解決一批歷史遺留問題,力求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二是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將政治素質好,可塑性強,有文化,懂經營,會管理的返鄉農民工納入重點培養對象,培養一批入黨積極分子。三是培養農村後備幹部隊伍。實踐表明,回鄉創業的農民工不僅是農村帶頭致富和帶動羣眾致富的領頭人,是農村基層幹部的後備力量,更是新的生產生活方式的推動者、開拓者。要有的放矢地開展後備幹部培訓,選配一批農民工擔任村幹部,引導返鄉農民工有序參與村級事務管理,切實加強黨的基層執政能力建設。

返鄉農民工就業情況調研報告農民工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xxxx縣現有農村勞動力10.8萬人,外出務工年均6.5萬人左右。近兩年,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的影響,沿海及發達城市一些資本少、技術裝備程度低的企業陸續停產或倒閉,在外務工人員就業受到不同程度地影響和衝擊。如何做好返鄉農民工就業工作,成為影響我縣當前發展與穩定的重要問題。近期,筆者通過實地調查研究,就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提出幾點建議。

一、我縣農民工就業情況分析

(一)返鄉農民工逐年增多。一是由於發達城市企業受經濟下行和政策調控影響,部分企業停產倒閉,出口生產企業訂單減少,企業遭遇困難,不得不裁員,而城市生活費用較高,被解僱的農民工大部分選擇返鄉;二是受待遇低下的打擊,不少民工在城裏居無定所,職業穩定性差,生活壓力加大,萌發回鄉念頭;三是受惠農支農政策影響,農民發展農業生產的積極性提高,面對就業壓力,許多農民工選擇返鄉從事農業;四是一些農民工經過數年打拼,積累了一定規模的資金,掌握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重返家鄉進行二次創業。

(二)返鄉農民工就業壓力增大。一是受土地資源限制,我縣農業經濟的現狀不能容納,也不需要這麼多的勞動力同時就業;二是隨着城鎮化步伐的加快,我縣許多農民從高山搬遷到城鎮、社區集中居住,原耕地無法耕種,為這一部分羣眾增加新的就業機會成為當前工作的重點之一;三是我縣一些重點建設項目陸續完工,原本就近務工的農民必須尋求新的就業崗位。

(三)農民工就地創業人員增多。調查表明,部分返鄉農民工不願再外出,希望在本縣經濟發展中尋找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不想再務農,由於在外務工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技術和資金,想在家鄉自主創業,搞一些特色種植、養殖業以及創辦企業和從事個體經營。各鎮湧現出了一批在本地搞種、養殖的農民工,以傳統養殖業養豬、雞、羊為主,也有部分從事梅花鹿、孔雀、野豬等特色養殖,這部分人具有創新性思維和開拓精神,積極關注市場和信息,具有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目標,期望政府能夠在資金、技術和信息上多給予扶持。

二、目前我縣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採取的主要措施

面對複雜就業形勢,我縣採取多項舉措,幫助農民工就近就地就業和外出轉移就業,已初見成效。

(一)強化就業服務,讓農民工就業有門路,求職有信息。針對農民工節前返鄉時間提前的情況,一方面,加強勞務合作和交流,在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搭建勞務對接平台,強化信息蒐集和發佈工作,舉辦大型專場勞務招聘洽談會、啟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組織引導農民工有序外出。截至全縣共舉辦8場招聘會,提供就業崗位6500個,1580名求職人員與企業和用工單位達成用工協議。另一方面,大力開發本地就業崗位,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就近就業。開發縣內公益性崗位,吸納安置返鄉人員就業。藉助“十大工程”、獅子山開發等重大項目的實施建設高潮的機遇,搞好本縣企業和用工單位與農民工供需對接,農村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建設與農民工供需對接,以項目帶動返鄉農民工就業。目前,就地轉移就業近1.3萬人。

(二)開展大規模的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針對金融危機對企業用工需求帶來衝擊的影響,加大財政投入,擴大培訓規模,按照“新增勞動力一個不少”、“返鄉人員一個不閒”的要求,組織返鄉農民工大力開展有針對性的就業技能和創業培訓,解決目前崗位需求和勞動力技能不相匹配的問題,優化勞務產業結構,提高農民工市場就業創業能力,推進轉移就業和提升創業能力。今年以來,全縣已開展計算機應用、電子電工、電氣焊、電動縫紉、風味小吃等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2236人。

(三)搭建創業就業服務平台,提供項目推薦、創業指導、跟蹤服務等全方位的創業服務。在資金、場地、證照辦理、經費等方面給予優惠。縣上設立專門的創業服務機構,健全縣、鄉、村三級創業就業和勞務經濟組織領導服務體系,加強組織領導,從項目論證、項目孵化、項目落實、開業指導等各個方面搞好服務,指導、幫助返鄉農民工選好、選準創業項目,實現自主創業,通過自主創業實現就業,今年全縣已累計發放小額創業貸款2615萬元,扶持創業423户。

三、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農村勞動力就業盲目性大。往年外出務工的農民工在節後返城、返廠的時間都比較規律,但近兩年不少返鄉農民工對節後出行方向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具有一定的盲目性,有的還處於觀望狀態。城市企業對農民工的用工數量有所擴大,但農民工的工資需求與就業供求矛盾比較突出,導致一些務工者因未找到工作又再次返鄉。

(二)勞動力供需結構性矛盾突出。主要是現有農村勞動力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專業技能等與勞動力市場的實際需求存在較大差距。部分有技術的人員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小,即使失業也能很快重新找到工作,而技術單一或無一技之長的人只能回家觀望。從我縣農民工外出務工的調查情況看,大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屬國中以下文化程度,少數人掌握部分專業技能。由於文化程度偏低又缺乏專業技能,加之人生地疏,在競爭中與城市勞動力相比明顯處於劣勢,農村勞動力缺乏就業競爭力。

(三)返鄉農民工對政府給予就業方面的支持表現出較高的期待。通過走訪調查,在就業問題上,一是農民工期望政府在就業門路上予以幫助,特別是提供就業崗位。在宏觀環境複雜多變的情況下,農民工更希望得到來自政府及有關部門權威準確的就業信息和更直接的就業幫助。二是在自主創業上提供支持,特別是資金扶持。調查顯示,考慮返鄉留在本地自主創業的農民工,期望“提供信貸資金優惠和支持”和“提供創業服務指導”是農民工自主創業時最希望政府能給予的幫助。

四、促進返鄉農民工就業的對策和建議

(一)充分利用好上級扶持政策,加快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具有投資少、吸納勞動力多、技術操作規程簡便、資金週轉較快等特點,對擴大城鄉就業、促進羣眾增收具有重要意義。市政府出台了《關於扶持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意見》〔安政發(XX)9號〕,加大對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扶持力度。從XX 年起,市、縣財政每年安排不少於5000 萬元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其中:市本級1000 萬元、每縣不少於400萬元,列入年度財政預算。並以不少於當年新增地方財力的10%逐年補充,到XX 年年度預算達到1 億元以上,並從財政貼息、項目扶持、融資擔保、税費優惠、用地保障、培訓補助、社保補貼等方面給予支持。利用這些優惠政策,把勞動密集型產業作為招商引資工作的重點來抓,發展好勞動密集型產業,促進返鄉農民工就地創業就業。

(二)加大技能培訓力度,增強返鄉農民工再就業能力。切實做好農民工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農民工的技能意識,有效緩解產業升級與經濟波動所帶來的就業困局,才是應對農民工就業問題的根本所在。針對企業用工需求創新培訓模式,調整培訓方向,豐富培訓內容,根據農民工自身特點,制定相應培訓計劃,有針對性地集中開展農民工轉移、轉崗培訓,使他們能夠掌握就業技能,適應新形勢工作需要。一是對技術水平不高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回爐培訓,提升新一輪輸出人員擇業競爭力;二是組織沒有技術的返鄉農民工參加農村勞動力轉移技能培訓,鼓勵他們自主擇業,以減輕社會就業壓力;三是對有志於迴歸創業和有一定創業基礎的的返鄉農民工開展創業培訓,提升自主創業能力;四是對有意繼續從事農業的返鄉農民工開展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對年齡偏大、知識水平偏低,不願再外出打工的農民開展特色種養殖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農業生產技能,實現科技種養增收。

(三)深挖市場,拓寬農村轉移就業渠道。一要靠血緣、人緣、地緣關係,增加輸出數量、擴大輸出規模。二靠能人帶動,充分發揮勞務輸出能人的作用,積極鼓勵他們為家鄉的勞務輸出獻計獻策,幫助更多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走出家門。三靠政府推動,構建農民工輸出轉移平台。政府主管部門要發揮政府主管部門和勞務輸出組織作用,積極開展人力資源市場跨區域協作,為勞務輸出尋求新的途徑,引導返鄉農民工實現跨區域轉崗轉業。四是要加大本縣建設項目的爭取力度,利用農村交通水利、生態移民、新農村、產業示範園等項目建設就近就地轉移一批。五是支持發展勞務中介組織。鼓勵發展各類勞務中介組織和勞務經紀人,逐步形成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服務規範化的勞務中介服務體系,切實為農民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法律諮詢等各項服務。六是加強就業信息服務,開闢綠色通道,為農民工提供高效便捷的就業信息、就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同時加強輸出地和輸入地配合,及時溝通農民工就業和返鄉信息,為農民工提供更為周到的就業服務。七是加快建立健全勞動力市場信息網絡。依託政府、部門、中介組織、勞務經紀人,在用工量大的地區、城市建立勞務信息服務站,廣泛收集、篩選和發佈勞務信息。積極利用網絡、報紙、廣播、電視、短信等媒體向農民工傳播勞務信息,提高農村勞動力轉移的規範化和組織化程度。

(四)大力扶持農民工返鄉創業,以創業帶就業。農民工自主創業,這將是今後農民工轉移就業的一個重要渠道。在引導返鄉農民工創業方面,一是要進一步加大對有關創業政策的宣傳力度,增強投資的吸引力;二是要在項目、資金上給予一定支持,幫助他們把企業辦成、辦好;三是要貼近服務,及時為創業農民工提供生產技術、致富門道、市場信息等方面的諮詢和指導,積極幫助解決他們在創業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四是要典型引路,發掘和報道一批返鄉農民工創業的好典型,激勵返鄉農民工勇於創業。積極引導返鄉農民工轉換思路,利用他們在技術、資金、信息等方面的優勢,鼓勵、引導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外出務工返鄉人員立足本地資源,創辦個體私營企業和發展各類經濟實體,實現自主創業。同時,引導他們創辦養殖業、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村服務業等項目,實現自主創業、轉移就業。鼓勵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優惠政策的落實力度,各級政府應採取積極的扶持政策,幫助他們解決融資、招工和行政審批等問題,統籌規劃安排,優化自主創業的環境。

(五)營造全社會關心返鄉農民工、支持幫助返鄉農民工再就業的良好社會氛圍。要從思想上、組織上、經濟建設上、文化建設上以及社會綜合治理等各方面做出努力,統籌部署,加強指導,多角度掌握農民工返鄉動態。黨政領導、司法服務、勞動保障、農林水教育等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形成工作合力,確保農民工在返鄉潮中實現良性迴歸。

法學院孔一兵 農民工欠薪案件法律援助的調研報告2019年農民工調研報告(4) | 返回目錄

農民工欠薪案件法律援助的調研報告

作為一名法律專業的學生,自然的關注着法制的發展和建設,“農民工”是當今比較熱門的話題,同時是值得關注和關心的羣體。XX年10月24日温總理親自為農民工討薪的行動引發了全國範圍內的“清欠”大潮。

誠然,工資對於農民工來説是全部的生活寄託,一旦沒有保障,發生拖欠,極易引發社會矛盾,不利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影響當今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同時,被寄回家鄉的工資,具有外溢效應,是農村最重要的資本積累,一旦被割斷,將不利於農民的增收和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着眼於此,本文將調研目標定為農民工這一弱勢羣體,他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沒有優越的生活條件、沒有足夠的力量保護自己為自己伸張正義,這樣一個羣體在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時他們是如何面對的?他們採取了什麼手段保護自己的利益?社會上是否有這種機構援助他們?通過對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在處理農民工欠薪個案的分析基礎上,並採取隨機問卷調查的方式,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深度思考,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農民工欠薪個案調研

(一)案件介紹

XX年4月22日至9月末,肖某承攬了瀋陽太美幕牆網架工程有限公司四處工地的網架工程。隨後,肖某僱用康文泉等23名農民工,並約定了勞務報酬標準。這些農民工在工地如約付出勞動後,卻分文未得。農民工們多次找到瀋陽太美幕牆網架工程有限公司和肖某索要應得的工錢,但對方卻拒絕支付,致使23名農民工生活無着,甚至露宿街頭。

10月25日,瀋陽市總工會的農民工維權車在街上宣傳時,遇到了走投無路的康文泉等人。總工會經協調未果,就將23人介紹到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法律援助中心指派遼寧四洋律師事務所的3名律師及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的孫輝、劉越嶺、李靜、張連華四名專職法律援助律師,共同代理此案。

(二)案件結果

苦幹了5個多月,23名農民工的工錢卻遲遲得不到兑現。在法律援助中心的幫助下,這些農民兄弟終於討回了自己應有的權益。12月12日下午,皇姑區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判處被告肖某給付康文泉等23名農民工工資計4萬餘元,被告瀋陽太美幕牆網架工程有限公司承擔連帶責任。至此,拖欠半年的工程款終於有了着落,23名農民工可以回家安安穩穩地過新年了。

二、調查問卷統計結果的分析

1、瞭解法律援助手段

農民工是一個知識含量較低的羣體,他們瞭解社會動向的方式很單一,他們沒有機會看電視。看報刊雜誌,對於他們來説也只是在閒暇時間,互聯網就更不用提了,對於他們來説是天方夜譚。根據調查顯示,他們瞭解法律援助的方式最多的是報刊雜誌,最少的是互聯網,其餘三項所佔比重適中,這就不得不讓我們沉思,運用什麼手段才能讓這個弱勢羣體瞭解到這種捍衞自己權利的方法,據調查可見應該在報刊雜誌上大肆宣傳,同時增加法律援助中心的宣傳活動,真正做到“服務於羣眾”。

2、法律援助的知曉度

在調查的人中我們統計到有69.4%的人聽説過法律援助,但是在農民工羣體中對法律援助這一概念的理解還存在着較大的偏差,在100位調查對象中,僅有6位(5.4%)正確回答了法律援助所包含的內容。

三、對策和建議

通過對瀋陽市法律援助中心處理農民工欠薪個案的分析,結合社會問卷調查的結果,本文認為,要想真正解決好“農民工欠薪”問題,需要全社會各個部門的通力合作。為此,本文從七個方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一)加大普法教育宣傳,突出強調重點

由於調查中我們發現,當今在維護農民工權益過程中遇到的主要問題並非是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而是維權能力相對較低。因此相關部門有重點地加大關於維權能力的教育,如保存能夠證明與僱主存在債權債務關係的欠條、結算單等有效證據,同時要求在書面證據上記載“勞動量”、“應付工資”等必要內容。其次,要向農民工宣傳黨中央和各級政府的有關文件精神,向農民工解釋各級司法機關的審判程序和訴訟風險。使得農民工既能打得起官司,又能打得贏官司。

(二) 要堅持以人為本,靈活處理農民工突出的困難

對於因長期工資被拖欠或突發事故使生活陷入困境的外地民工,採取先行辦理制度,打破地域和管轄限制,以首問負責形式讓援助工作人員直接介入實施法律援助,幫扶和解救民工出危難後,再補辦相應的法律援助手續。降低法律援助的門檻。

(三)修改並完善現行法律制度,制定專門的有關法律援助方面的法律法規,解決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障礙

我國現有的勞動法和民事訴訟法在實現民工合法權益方面發揮着重要作用,但仍有不適應形式發展的地方。首先,應在修改民事訴訟法的基礎上解決送達難的問題。通過了解我們發現包工頭在拿到農民工工資後捲款逃走的案例時有發生,而這些包工頭和農民工往往都是同鄉,但是卻要到外地訴訟,既給法院的送達工作帶來了諸多不便,也不方便原、被告應訴,故應立法許可法院將此類案件在有管轄權的法院之間轉移。第二,勞動法對勞動關係的界定範圍過於狹窄,一是對於個人僱傭個人進行勞動的,不作為勞動關係處理,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勞動仲裁的使用範圍,既不能充分發揮仲裁機構的優勢,也增加了法院的案件壓力;二是建築企業將工程分給包工頭,而包工頭再僱傭民工施工的案件中難以確認建築企業與民工之間存在勞動關係,給司法過程帶來了不便。因此,應在勞動法中明確建築企業與民工之間的勞動關係,以利於民工權益的維護。

(四)增加人員投入,保證援助需求及時得到滿足

針對農民工追討拖欠工資時間集中、民工集中、工地分散等問題,在每年清欠工作集中的時間段,要加強法律援助工作者值班力量,保證求援民工隨時給予援助,以方便民工諮詢和投訴。對可能發生的緊急情況和羣體性事件,還應制定應急機制,以保證及時調處和解決重大事項和羣體性事件。同時,可以發動當地大學生的力量,讓他們投入到活動中來。

(五)政府應大力加強對公益律師隊伍的扶持,並且在政策上給予私人律師接受法律援助案件更大的激勵

在美國,從第一代ngo公益律師發展到今天獲得了完善的激勵、保障機制,經過了幾代人的努力。在經濟發展迅猛的中國,尤其在首都北京這個過程肯定能縮短,只要政府釐清思路,加大投入和宣傳,降低資質認證門檻,並予以税收上的優惠和減免,一定會有大批私人律師加入到公益隊伍中來,為農民工“討薪”維權大開方便 之門。

(六)是要延伸服務到執行,突出法律援助實際作用

為了及時解決農民工的實際困難。對外來務工農民因長期拖欠工資或因突發事故身體造成嚴重殘疾致使家庭經濟陷入困境的法律援助案件,要推行農民工案件協助執行制度,在案件辦結後,承辦者協助受援農民工申請執行,通過積極協調執行機構,幫助查找被執行人及財產,保證案件得到及時有效執行。

(七)行政部門和司法部門通力合作,相互協調,增強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力量

我們認為,解決農民工“欠薪”問題,僅靠法律援助、司法救濟是遠不夠的,勞動部門應充分發揮事前監察、糾錯、處罰職能,加大對違規用人單位的處罰力度,同時對於仲裁案件,應提高工作效率和案件的審理質量,切實減輕司法部門的負擔。同時兩者還要合作調動社會輿論,在全社會形成理解,關懷,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的良好氛圍。唯有如此,才能嚴密法網,為農民工的血汗錢設立可靠的保障線。

希望可以通過實踐報告的形式,着實的反映一些社會問題,為國家、政府解決類似問題提供一些幫助和現實意義,同時衷心的希望農民工這個弱勢羣體,能夠在我們大家的幫助下解決好自己的困難,不再出現走投無路,淪落街頭的慘狀,希望農民工本身可以強大起來,充實自己,拿起有力的武器,捍衞自己的尊嚴和權利。

最後衷心的希望這個調研報告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貢獻力量,願我國的法制更加健全,願我們可以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運用到實踐中來,理論聯繫實際,為我國人民構建一片可以自由飛翔的藍天!

報告人:孔一兵

XX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