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4篇

本文目錄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市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關於扶貧工作調研報告街道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

新階段新形勢下,扶貧工作是貧困地區的首要政治責任、主要經濟工作和重要社會管理內容。圍繞提升扶貧工作科學化水平,開創扶貧攻堅新局面的目標,xxxx年以來,xxxx縣在運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基礎上,創新嘗試“一縣一式”,全面推行“劃分五類扶貧對象、對應實施五大工程、配套建立五項機制”的“xxxx”扶貧工作方式,通過思路變新,推動機制創新,實現方法出新。

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4篇

一、做法

xxxx縣,地處秦xxxx區腹地,全縣總面積1525平方公里,總人口18萬,其中農業人口15萬,屬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國革命老區縣和秦xxxx區集中連片開發覆蓋縣。“xxxx”期間,雖解決了2.74萬貧困人口的温飽問題,2.99萬低收入人口實現脱貧,但依據新扶貧標準,XX年全縣尚有貧困人口6.6萬人。XX年,縣委、縣政府在總結前一輪扶貧工作和制定新一輪扶貧規劃時,經過全面深入調查研究,針對貧困人羣的差異性、致貧原因的多重性和扶貧工作的複雜性,從理清思路、科學謀劃入手,把準扶貧脈博,確立了“分類扶持,片區開發,工作到村,扶貧到户”的原則和“一縣一式、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思路。圍繞“xx”全縣減少貧困人口3.6萬人,移民搬遷1萬户,貧困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00元以上,基本實現扶貧對象“不愁吃、不愁穿,免費教育、基本醫療、住房和養老有保障”的目標,決定瞄準“五種類型”,實施“五大工程”,建立“五項機制”,以推行“xxxx”扶貧方式來全面提高扶貧工作的能力和實效。

(一)科學劃分五類對象 提高扶貧工作針對性

區別情況、分類施策的扶貧工作的重要原則和基本規律。通過帶着分類意圖的深入調查摸底,在全面掌握各類致貧不同原因和生存狀態差異的前提下,把貧困人口分成了五種類型。

移民搬遷類,屬分散居住高寒偏遠山區需要搬遷的。現有0.32萬户1.1萬人由於生態環境脆弱,生存條件惡劣,自然災害瀕繁,貧困程度深,倒致脱貧難度大,因災返貧多,唯有搬遷才能拔掉窮根。

綜合扶持類,屬於農業基礎較好,生存條件尚可,人口相對集中,但基礎設施薄弱,主導產業不強,農民收入低而不穩,公共服務不到位,脱貧返貧波動無常,這部分有0.65萬户2.5萬人,處在5個鎮的9個集中連片特困區域。

救助保障類,是因生理缺陷形成的痴、呆、啞、傻和無依無靠的五保、低保等特殊羣體。大多生存能力弱,主要依賴救助保障,一部分雖享受社會保障但標準低仍擺脱不了貧困,另一部分遊離於保障範圍之外。目前,全縣需要實行集中扶助和供養的特困對象有0.72萬户2.29萬人。

教育扶貧類,專指沒有受教育或文化程度很低,智能和技能“雙低”羣體。據抽樣調查,xxxx年全縣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66302萬人人,國小文化程度的60718萬人,文盲3841人,三者合計佔全縣常住人口的76.5%。

醫療扶貧類,主要源於因貧致貧或因病返貧羣體。全縣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雖已覆蓋90%以上,但由於受居住條件、身體狀況、經濟基礎、貧困程度等因素制約,一部分羣眾看病不方便、看不起病、看不好病的問題仍很突出,有0.67萬户2萬人需要從醫療保障入手減輕醫療負擔和提高勞動能力。

(二)着力實施五大工程 增強扶貧工作實效性

掌握了貧困類型,清楚了不同需求,着眼對症下藥,標本兼治的實施“五大工程”之決策油然而生。

實施移民搬遷工程。該縣搶抓省委、省政府實施陝南避災移民搬遷的大好機遇,採取避災扶貧和生態移民搬遷結合共推,堅持政府主導、農民自願,規劃引領、產業支撐,有業安置、持續發展的工作思路,出台優惠政策,綜合分類施策,抓點示範帶動,創新解決難題,將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高寒偏遠山區、受地質災害、洪澇災害或其它自然災害影響嚴重,無發展潛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搬遷進城、入鎮、進社區、進園區,從根本上解決其生存和發展問題。

實施造血扶貧工程。按照“縣域統籌、連片開發、項目到村、扶貧到户”的思路,遵循“瞄準對象、分類扶持、整合資源、綜合施策”的原則,重點對因基礎設施、經濟基礎等原因,導致發展單一、缺乏後勁、處於温飽線上波動的貧困人口和5個鎮14個連片特困區域,採取政府幫扶、整合項目、完善基礎設施、培育主導產業等措施,不斷增強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造血功能,實現區域帶動扶貧開發、扶貧開發促進區域發展的目標。

實施輸血扶貧工程。貫徹“集中供養、開展救助,嚴格標準、落實政策”的原則,緊扣保障特困弱勢羣體的基本生存權利,實現吃飽、穿暖、有房住的基本目標,一方面用好國家保障政策和政府救助資源,另一方面創新農村“三留守”管護機制,發揮基層組織和社會資源作用,將低保户、五保户、老年人、殘疾人、未成年人及其他需要政府救助的弱勢羣體及時納入保障幫扶範圍,分別實施集中供養、政府救助和社會幫扶,切實縮小貧困人口圈內差距,確保社會特困弱勢羣體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實施教育扶貧工程。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扶貧先扶智、徹底斬斷貧困鏈條”的思路,創新留守兒童教育管護機制,健全職業成人教育網絡體系和貧困學生資助體系。投巨資相繼實施教育均等化六大工程,留守兒童管護的“xxxx模式”在全省推廣,中職學歷教育和產業“強村大户戰略”有序推進,在全市率先實施職業免費教育、學前一年免費教育、學前一年至高中階段免費教育,開展機關對口幫扶28所學校和千名幹部結對幫扶千名貧困學生活動。

實施健康保障工程。出台貧困人口住院醫療縣內外報銷額度及重大特殊疾病救助、二次救助等優惠政策。全縣累計建立貧困人口健康檔案15.74萬人,對10314名65歲以上老人進行了健康體檢,接受健康教育羣眾3.4萬人,開展經常性愛國衞生運動、定期義診、上門等活動。整合合療、慈善資金、紅十會資金對特困人口的醫療費實行全額報銷,在縣鄉醫療機構設置扶貧牀位。

(三)創新建立五項機制 強化扶貧工作保障性

為充分激發扶貧工作的活力,整合政治經濟社會各方資源,夯實扶貧開發的組織保證,該縣大膽創新建立了扶貧工作“五項機制”,以實現推進順利,運轉順暢。

建立幹部包抓機制。該縣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優勢互補、助需對接”的原則,建立了以領導聯鎮、部門包村、幹部包户為核心內涵的“一問三包五聯“包抓機制。實行網絡問需問計問民生,34名縣級領導包11個鎮、211個村(社區)各由1名正科級領導包抓、1000名後備幹部包1000個貧困户、1000名一般幹部擔任1000名貧困學生的“代理家長”,一包三年不脱鈎,同時縣級領導和科級幹部各自確定聯繫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離退休幹部、基層羣眾。對貧困村全覆蓋的包聯和對重點貧困户結對幫扶,有效加強了扶貧的組織領導、工作指導和直接投入,用制度夯實了扶貧開發的組織和幹部保障。

建立社會幫扶機制。藉助新一輪省級“兩聯一包”工作契機,組織動員縣內外慈善組織、愛心企業和愛心人士,通過帶信息、帶項目、帶市場、帶技術和扶產業、扶學業等多種途徑,幫助貧困村和貧困户加快實現脱貧。深入開展千企千村扶助行動。截止目前,主要依靠社會力量共為貧困村直接投入資金175萬元,捐贈物資折價25萬元,初步形成了全社會關心、支持扶貧開發工作的大扶貧格局。

建立投入保障機制。該縣不斷加大財政配套資金投入力度,將縣級財政每年新增財力的5%作為扶貧專項資金,集中用於扶貧綜合開發。按照“渠道不亂 、用途不變、各負其責、各記其功”的原則,把整合涉農部門項目資金的40%用於解決連片貧困村的基礎設施、生產生活條件改善及特色產業培育。積極爭取上級扶貧開發和支農項目,引導和鼓勵金融信貸和社會資本投入,建立和完善村級互助資金組織,強化扶貧開發資金使用管理,初步建立了以財政資金為主導的多元化扶貧投入機制,有力解決了貧困村發展難、行路難、用電難、飲水難等一批突出問題。

建立評估驗收機制。規定各單位負責包抓的貧困村,按產業發展、基礎設施、人居環境、社會事業和村級組織等內容,幹部包抓貧困人口按人均純收入、生產生活環境、生活質量、醫療衞生情況和子女受教育情況,分別實行百分制扶貧考核。考核採取召開鎮村座談會、聽取彙報、實際察看、逐户評估、羣眾評議等多種形式,現場驗收,當場打分,結果公佈,廣泛徵求羣眾意見。對達到脱貧標準的特困村將其從貧困村中出列,達到脱貧標準的人口停止相關到户扶貧開發政策扶持,對返貧人口將其列為貧困人口扶持對象繼續幫扶,直至脱貧。

建立考核獎懲機制。將扶貧“xxxx”工程納入縣上對各鎮、各部門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內容並給予重點賦分,把考核結果納入鎮和部門黨政一把手工作實績考核,實行扶貧開發工作“一票否決 ”和“責任問糾”制度,扶貧包聯工作與幹部年度考核、職務任用相掛鈎。

二、成效

去年以來,xxxx縣在片區綜合扶貧,對象按需扶貧的基本思路指導下,扶貧開發工作取得實質性、突破性進展。

(一)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生產生活條件大為改觀。實施了十三年免費教育,惠及數千個貧困家庭,率先推行了特困人口醫療費全報銷制度,低保實現了貧困人口“應保盡保”,社會保障提標擴面全部到位。投資6000餘萬元用於改善連片特困片區基礎設施、發展主導特色產業。已經移民搬遷安置3100户11470人,從根本上改善了這部分人的生產生活條件。通過實施“xxxx”扶貧方式,給貧困區域和貧困人口帶來了新發展、新機遇、新氣象,xxxx年減少貧困人口6600人,貧困人口人均收入增長955元,創歷年最高。

(二)農業主導產業穩定發展,規模化集約化水平顯著提升。以桑、畜、菜為主導的農業產業不斷壯大,現代農業園區和合作社發展勢頭看好,農業規模化集約化水平大幅提升,2個園區被評為省級示範,“池河明星豬→沼→桑現代農業示範園”模式在全省推廣。合作社經營模式日趨成熟,逐步由互助組織性質向市場主體性質邁進,受到了省市領導的充分肯定。

(三)推進“三業”富民,農民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在扶貧工作中紮實推進主導產業發展,大力扶持家庭創業,不斷提升勞務輸出的組織化水平。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48元,增長16.6%,增長率連續多年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創業就業工作連續多年獲得全省先進。

(四)城鄉統籌步伐加快,城鎮化水平大幅提升。通過狠抓現代農業和工業園區建設、狠抓移民搬遷和現代新型社區建設、狠抓城鎮基礎設施配套,xxxx年城鎮化率提高3.2%,達到37.4%,吸引5252人進城入鎮。今年已列入全省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試驗示範縣。

(五)農村社會管理不斷加強,農村保持和諧穩定。建立和完善了幹部聯繫羣眾、便民服務、信訪維穩等八大社會管理機制,尤其是深化了農村“三留守人員”管護工作,建立了矛盾排查化解長效機制,健全了農村治安防控機制。全縣未發生大的羣體性事件、社會治安案件和安全生產事件,繼續保持了農村社會和諧穩定。

三、啟示

其一,跳出扶貧謀劃扶貧。扶貧工作既屬於經濟範疇,也是民生內容,還是社會問題。xxxx站在全縣經濟發展全局和社會管理大局來思考權衡扶貧工作,圍繞扶貧而不侷限於扶貧,立足扶貧但放眼全局。必須認識到扶貧是城鄉統籌發展的“短板”,在規劃制定實施,資源調配使用,政策措施落實上體現扶貧為重。必須把扶貧當作加強社會管理的“重頭戲”,對貧困區域和弱勢羣體存在的矛盾隱患優先治理,對不均等、不到位的公共管理和服務抓緊解決,打牢全縣穩定和諧的基礎。必須把扶貧當作堅持羣眾路線的“大舞台”,扶貧就是貧困地區最重要、最迫切的羣眾工作,增強羣眾觀點,貫徹羣眾路必須首先抓好扶貧幫困工作,下功夫努力縮小區域差別和貧富差距。

其二,遵循規律實施扶貧。扶貧開發工作要堅持在實踐中探索規律,把握規律,順應規律,不能急於求成,更不能主觀臆斷。必須在規劃上注意當前脱貧與長期發展相結合,在片區開發上注意基礎設施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在分類施策上注意物力扶持與智能培育相結合。xxxx自覺糾正贈予式、福利式、不計效益的扶貧思想,發展12個現代農業園區,扶持近5000個產業大户,組織起20餘個民專業合作社,招商引資和本地城鎮資本下鄉辦起一批農產品加工流通企業,做到主動遵循市場規律。而且堅持抓內因、強自身,特別重視貧困村領導班子建設和村級自治機制建立,對所有貧困村班子進行了整頓,35%的村主職幹部進行了調整,全面推行村級事務“五步三公開”工作法。

其三,抓住核心開展扶貧。扶貧工作的核心在人,主體是貧困羣眾,主力是縣鎮村三級幹部。xxxx堅持以人為本,深化參與式扶貧,尊重農民的意願,着力於提高他們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能力。在突出提高貧困人口的基本素質,開發農村人力資源上,既堅持學齡孩子入學“一個都不少”,又推行農民技能培訓“存量一個不漏、增量一個不減”。項目建設中,強化農民的選擇權、知情權和監督權,辦成貧困農民迫切需要解決,又能使之直接受益的好事、實事。為了提高各級幹部參與扶貧和服務羣眾的本領,在建立“責任到人、工作到户”等機制的前提下,辦《xxxx講堂》,編本土教材,建培訓基地,辦技能培訓班,開展黨政事業幹部全員學習考試,組織鎮村幹部“一人學一技”,進行農民選項培訓等,全面提高黨員和基層幹部自身知識和技能。出台加強農村基層幹部政策文件,關愛原待鎮村幹部,建立健全村運轉經費和村幹部補貼制度和年滿60週歲正常離任村幹部生活補貼制度,基本形成了一套“來源穩定、管理規範、保障有力”的激勵機制。

其四,堅持實幹推動扶貧。扶貧工作必須以艱苦奮鬥精神為動力,以踏實認真的作風為支撐。xxxx把扶貧作為加強幹部作風建設的切入點,緊扣“轉變作風、狠抓落實、優化環境”主題,以集中整頓、督促整改為抓手,強化實幹意識,提升服務能力,完善幹事機制,初步形成了“熱愛xxxx、熱情友善,敢為人先、開放包容,團結和諧、敬業奉獻”的xxxx精神,營造了風清氣正、政通人和、幹事創業、共謀發展的濃厚氛圍。實踐證明,只有把轉變幹部作風作為刻不容緩的重要使命,碰真來硬,務求實效,使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幹部作風得到根本轉變,才能形成加快發展、實現減貧的強大合力。

市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2) | 返回目錄

為摸清xx市精準扶貧工作情況,總結經驗,發現問題,拓寬思路,促進全市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展,根據市政協常委會XX年度工作安排,8月19日,在市政協副主席xx的率領下,組織部分政協委員,採取實地察看、聽取工作彙報、與鎮村組幹部和村民座談等方式,就我市精準扶貧工作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認真聽取了市扶貧辦、官山鎮、鐵爐村關於精準扶貧工作的情況介紹,實地察看了部分扶貧項目的實施情況,與鎮村組幹部、扶貧重點户和村民代表進行了座談,廣泛聽取和認真討論了他們對推進我市精準扶貧工作的意見和建議。現根據調研情況,形成如下調研報告:

一、 貧困現狀與致貧原因

xx市是國家秦巴山片區29個扶貧開發重點縣(市)之一、是全省脱貧奔小康七個試點縣市之一,全市現有貧困人口8.66萬人,貧困發生率為33%,貧困人口主要分佈在漢江以南高寒山區、漢江以北石漠化山區和xx水庫淹沒區等3個貧困帶,貧困區域廣、致貧因素多。形成貧困的原因歸納起來主要有四個方面:

(一)自然條件惡劣。大部分貧困户居住在偏遠山村,交通不暢,通訊落後,信息閉塞,傳統產業得不到增值提升,有效資源不能充分開發利用,沒有形成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

(二)貧困人口素質偏低。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既是貧困的結果,又是造成貧困的原因。許多貧困人口因貧困而失學,又因失學而成為新一代貧困人口。由於他們文化素質相對較低,發展家庭經濟缺計劃,缺技術、缺管理能力,即便是外出打工收入也與非貧困户有很大差距。加之貧困户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小富即安,“等、靠、要”的依賴思想嚴重,凡事都等國家和社會的救助。儘管有些貧困户有擺脱貧困的願望,並不斷努力嘗試,但由於思路不清,觀念不明,缺少引導,導致失敗,最終失去了脱貧致富的信心和勇氣。

(三)子女上學致貧。近年來,隨着農村經濟的發展,大部分農村青壯年外出打工或創業,有的舉家外出,農村大部分幼兒園和國小班級不齊,與之配套的措施是集中辦寄宿制學校,導致農村孩子幼兒、國小階段就被迫外出上學。還一些家長為了照顧子女上學,只能寄居或租住在有學校的城鎮,這樣增加了家庭負擔。而對於部分舉家外出打工的農民而言,帶孩子去城鎮或城市上學,同樣無形中也加重了經濟負擔,對於尚未根本脱貧的農民更是不堪重負。特別是高中生、大學生學費、生活費支出較大,一些貧困户家庭往往為了子女上學負債累累。

(四)因災因病返貧。一方面,靠天吃飯的農業生產,無法抵禦頻發的自然災害。另一方面,貧困户中有長期生病或重大疾病患者,不僅不能通過勞動獲得收入,高昂的醫療費用,導致一些農民債台高築,甚至重新返貧。

二、主要做法與根本出路

通過調研瞭解到,當前xx市扶貧開發已做了大量紮實有效的工作,尤其是圍繞貧困户脱貧所做的前期工作及好的經驗做法,為下一步開展精準扶貧打下了堅實基礎。但精準扶貧、精準脱貧的根本出路還是要貫徹落實中央、省新時期扶貧開發精神,採取“五個一批”確保貧困户脱貧。

(一)主要做法

1、對貧困户進行了建檔立卡。XX年xx市根據國家、省扶貧部門工作要求,按照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對貧困人口進行了精準識別,並對全市9.86萬貧困人口進行了建檔立卡(當年減貧1.2萬人,現有貧困人口8.66萬人),為實施精準扶貧收集到了第一手資料。

2、因户制宜制定了脱貧計劃。按照十堰市兩辦文件的要求,為全面準確地完成全市精準脱貧任務,實現“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目標,全市組織開展了以“摸底數、立項目、定規劃”為主題的精準扶貧大走訪活動。圍繞實施“五個一批”,進一步摸清貧困村、貧困人口的致貧原因與脱貧需求和願望,規劃好脱貧項目,明確脱貧時限,算好扶貧攻堅明白賬。xx市的大走訪活動8月5日正式啟動,全市各鄉鎮、駐村工作隊深入農村千家萬户,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大走訪活動,經過近1個月紮實細仔地調查,目前大走訪活動基本完成,對全市所有貧困户分户制定了脱貧計劃,為全面實施精準扶貧奠定了基礎。

3、梳理了十個到户到人政策。為建立瞄準機制,對貧困户實行“靶向治療”,梳理出台了十個到户到人政策。即:產業扶貧到户到人、生態扶貧搬遷到户到人、“雨露計劃·金藍領”助學到户到人、金融扶貧貼息到户到人、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能人大户)帶動到户到人、基礎設施建設(安全飲水、道路、生態家園建設等)到户到人、低保銜接到户到人、助學濟醫到户到人、責任幫扶到户到人、幫扶措施到户到人。

4、組建了強有力的工作機構。市成立了扶貧攻堅指揮部。指揮部下設辦公室和監督檢查、基層組織建設、產業發展、規劃建設、資金整合、宣傳報道、政策指導等7個工作組。抽調精幹人員,充實了辦公室和各個工作組力量。與此同時,調整了市領導駐點,實行了“村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選派全覆蓋。為扶貧攻堅工作開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證。

(二)根本出路

採取“五個一批”,確保貧困人口全部脱貧:

一是扶貧搬遷一批。把改善貧困户居住條件作為扶貧攻堅工作的首要任務。對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户住房逐户摸底鑑定,對生態環境脆弱、不具備基本生存發展條件的地方,危舊房屋不適宜居住的對象,以及居住過於分散、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難的地方,分年度實施生態搬遷安置,做到應搬盡搬。

二是開發脱貧一批。實現貧困户穩定增收是扶貧攻堅的主要任務。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人口,通過涉農資金投入和撬動信貸投放,因地制宜發展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產業和鄉村旅遊業,加大轉移就業和支持創業力度,加強基礎設施,提高公共服務水平等綜合措施,推動實現穩定脱貧。

三是扶智脱貧一批。(1)抓好勞動技能培訓。按照“1户1人1技能”的目標,統籌整合培訓資金,對有勞動能力的貧困對象提供就業技能培訓;(2)大力開展“雨露計劃·金藍領”助學行動。接受中職、高職、高等教育的貧困家庭子女,提高補助標準,實現應補盡補,從根本上阻斷貧困代際傳遞;(3)加大創業培訓力度。積極開展農村創業致富帶頭人創業培訓,支持他們在農村創辦各類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新興農業經營主體,激勵他們與貧困户建立平等互利的利益聯結機制,吸引和帶動扶貧對象積極參與創業項目,多渠道增加收入。對具備創業條件的貧困勞動力,開展免費創業培訓,支持其開展創業增收。鼓勵支持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帶領貧困羣眾就業增收。

四是醫療救助一批。切實加強醫療衞生扶貧,實現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和大病救助全覆蓋;三年內對貧困村村醫培訓實現全覆蓋;提高大病報銷比例和救助標準;市建立扶貧醫療救助基金,對患大病而返貧的農户新農合和大病統籌報銷後的餘額部分給予補貼;市鎮衞生機構至少每年免費對貧困人口全面體檢一次,做到預防為主、小病早治,及時診治,減少大病的發生率。

五是保障供養兜底一批。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脱貧的,全部納入最低生活保障,通過社會保障實施政策性兜底扶貧。要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探索扶貧線和低保線“兩線合一”,逐步把低保線提高到扶貧線標準以上。

三、具體辦法與保障措施

1、有效解決思想觀念。隨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節點不斷迫近,扶貧開發工作已進入啃硬骨頭、攻堅拔寨的衝刺期,市、鎮、村三級務必要把扶貧開發作為一項重大政治責任和政治任務抓緊抓好,切實擔當起精準扶貧的主體責任。要把扶貧攻堅作為當前全市最重要的事項、最艱鉅的工作、最緊迫的任務,要按照軍事作戰原則,實行掛圖作戰,堅決打贏扶貧攻堅決戰決勝之戰。

2、有效解決資金整合。建議儘快建立扶貧投入市級整合機制。按照貧困人口人均1萬元進行整合,根據各地貧困人口數量和脱貧任務將整合資金包乾到鎮,按照“五個一批”的要求,主要用於貧困户的生態搬遷、危房改造、產業發展及教育扶貧、五保低保兜底和醫療救助扶貧等。目前應迅速出台精準扶貧資金整合方案,同時出台資金使用監管辦法。一手抓整合,發揮最大的項目資金使用效益;一手抓監管,確保項目資金使用安全、規範和有效。

3、有效解決工作措施。建議精準扶貧大走訪活動後,貧困户脱貧要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切實做到真扶貧,扶真貧。要突出生態扶貧搬遷、致富產業培植、致富能人培養三個重點,着力解決貧困户住房問題、致富問題和教育培訓問題。要落實扶貧攻堅約束機制。嚴禁違背扶貧工作政策、嚴禁實施各類形象工程、嚴禁破壞生態環境、嚴肅扶貧工作紀律,做到風清氣正。

4、有效解決職責問題。一是落實市扶貧攻堅指揮部及市領導的工作責任。建議市指揮部堅持一季度召開一次現場推進會,堅持一月一例會制度。市指揮部辦公室定期不定期召開工作會議,及時研究解決扶貧攻堅中存在的問題。二是落實鎮(辦、處、區)的實施主體責任。各鎮(辦、處、區)要成立相應機構,嚴格落實黨政“一把手”負總責的扶貧工作責任制,承擔屬地扶貧攻堅實施主體責任,重點抓好生態搬遷、產業發展、勞動力轉移培訓、基礎設施建設,實行掛圖作戰、任務上牆、限期脱貧。三是落實市各單位、各部門的扶貧攻堅責任。各部門要切實履行自身工作職責,主動作為,在已有行業扶貧政策措施基礎上,圍繞精準脱貧,強化精準度和針對性,制定並實施本部門加大行業扶貧力度的特惠政策措施和精準扶貧計劃。四是落實駐村工作隊的扶貧攻堅責任。建立“工作到村、扶貧到户”工作機制,做到貧困村不“摘帽”、貧困户不脱貧,扶貧工作不脱鈎,駐村工作隊不撤出。建議出台駐村工作隊生活補助辦法,確保駐村長期化、制度化。五是落實幹部隊伍建設責任。建立健全市、鎮(辦、處、區)扶貧攻堅工作機構,確保適應扶貧攻堅工作需要。在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等建立黨組織,引導黨員帶領羣眾脱貧致富。要圍繞扶貧攻堅工作進行幹部的培養與選拔,對扶貧攻堅中業績突出的幹部要及時進行提拔重用。對不作為、亂作為的現象要加大問責懲治力度。

關於扶貧工作調研報告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3) | 返回目錄

為了充分掌握區(縣)一級扶貧工作實情,找到加快貧困農民脱貧致富的有效途徑。在江津區,我們通過實地考察、座談討論、網上調查等方式,對全區扶貧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調研。

一、基本情況

XX年,江津被列入重慶市級貧困村共有29個(新建制為25個),貧困户36377户,貧困人口111147人。

(一)貧困村的情況。25個貧困村分佈於津南山區丘陵地帶。XX年,紫荊、東勝、燕子3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脱貧;XX年,太和、常樂、漁灣、四合、滾子坪、硐寨、大埡、龍山、紅磚、駱來、關勝11個貧困村實現整村脱貧;還有XX年啟動的清溪溝、鳳儀、福德寺、龍穴、興農、青堰、四面、金銀、周巖、大塝、百燕11個貧困村,將在XX年全部實現整村脱貧。

(二)貧困户的情況。XX年(XX的數據未核定)全區建卡登記的貧困户共有22830户,按照貧困發生率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28個鎮街按四組進行分類:第一組(津北片區)為幾江、鼎山、德感、雙福、珞璜、白沙、油溪有貧困户6120户;第二組(綦河片區)為支坪、先鋒、李市、杜市、廣興、夏壩有貧困户4576户;第三組(津西片區)為石蟆、龍華、慈雲、吳灘、石門、朱楊、賈嗣有貧困户3014户;第四組(南部山區)為柏林、中山、蔡家、嘉平、西湖、永興、塘河、四面山有貧困户9120户。其中,大部分貧困户集中於第四組地區,佔到全區貧困户數量的40%。

(三)貧困人口的情況。XX年(XX的數據未核定)全區建卡登記的農村貧困人口共有73792人,其中五保9121人、低保45419人、扶貧19252人。

二、導致貧困的原因分析

(一)農村低收入對象的致貧原因。以重慶市扶貧信息管理系統數據庫中農村低收入對象填寫的致貧原因來看。一是五保户主要是因缺乏勞動力。五保户大多沒有子女、年齡偏大,缺乏勞動力致貧的佔42.3%,其他原因和患疾病次之。二是低保户主要是因身患疾病。低保户大多為身患重病或者有殘疾,其家庭用於治療方面的支出遠大於其他支出,其中,扶貧低保户因患疾病導致貧困的佔39.6%,純低保户因病致貧的佔44.7%,次要原因為因缺勞力和因殘。三是扶貧户主要是因供子女上學負擔重。扶貧户中因供子女上學導致貧困的佔42%,次要原因為患疾病和缺乏資金。

(二)其他深層次的致貧原因。除從低收入對象分析外,考慮到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產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等,還有以下共性的致貧原因。一是交通條件落後。貧困村距離城區較遠,大多位於南部山區,未實施整村脱貧前,交通條件堪憂,實施整村脱貧後,其村主幹道交通條件已有改善,但通社到户道路情況仍然不容樂觀。二是產業基礎薄弱。貧困農户收入主要為打工收入,佔到總收入的60%以上,多數貧困村在實施整村脱貧前根本無主導產業,實施整村脱貧後,每個村雖然明確了“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產業發展思路,並依靠扶貧資金建立了一定的產業基礎,但其致富帶動效應尚需時間。三是務農人員素質較差。青壯勞力大多外出務工,貧困村從事種養殖業的務農人平均年齡57歲左右,只能選擇需要勞動力程度不高,附加值較低的傳統農業。同時,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使其在推廣新技術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障礙。四是社會文化事業落後。貧困地區的兒童因貧失學、貧困村學校校舍建設情況差、場鎮公共設施建設落後等的情況仍然存在。

三、認清扶貧工作的新變化

(一)工作形勢的變化。中央扶貧工作會召開,對扶貧開發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隨着貧困村概念的消失,重點幫扶村相關概念尚在籌劃,工作的重心應隨之由“面”向“點”傾斜,由“村”逐步向“户”轉移。

(二)工作對象的變化。按照“開發為主,救濟為輔”的扶貧工作思路,工作對象將不再侷限於建卡貧困户,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將涉及勞動力轉移招工、培養貧困地區致富帶頭人、針對患病受災等農村低收入人口等。

(三)貧困標準的變化。XX年按照重慶市扶貧辦的相對貧困標準,貧困線為年人均純收入1583元以下,XX年的貧困線按照XX年新階段國家確定的貧困標準為2300元,這意味着更廣泛的貧困人口將成為扶貧工作對象。

(四)扶貧目標的變化。扶貧目標已經由解決温飽轉為實現小康。解決温飽問題任務單一,而實現小康目標多樣綜合,作為社會弱勢羣體的貧困人口,今後增收面臨的市場環境與前幾年已完全不同,增加收入的難度將越來越大。

(五)扶貧內容的變化。扶貧工作的內容已由單純的搞經濟發展轉為經濟和社會統籌發展,就是要克服單純以經濟收入或經濟增長衡量發展水平的觀點,既要以經濟發展為重點,着眼提高低收入貧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又要兼顧貧困鄉村的科技、教育、文化、衞生事業的發展,做到經濟、社會、文化協調發展。

四、開展扶貧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高度重視,確立科學的扶貧觀。扶貧開發是解決貧富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諸多社會矛盾等問題的根本措施。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難點在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該區域的社會事業發展與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的矛盾日漸突出。扶貧開發既要解決好貧困農户生產生活中現實緊迫的問題,又不能盲目開發,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一定要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確立科學的扶貧觀,立足當前,把握全局,着眼長遠,深化對扶貧開發的認識,自覺地把科學的扶貧觀實踐於扶貧開發中去,在規劃上加以體現,在部署上加以貫徹,在工作中加以落實。

(二)與時俱進,強化扶貧工作力度。一要加快貧困村整村脱貧步伐。善始善終地將這項工作開展好,堅持扶貧到村入户,繼續鞏固提高温飽成果。二要加強困難羣體的扶貧工作。把建卡貧困户作為扶貧開發的工作重點,集中財力、物力,採取綜合性措施,給予大力扶持。對於分佈在不具備生存條件,投入多又見效慢地區的貧困人口,堅決實行移民搬遷扶貧,做到搬得來,留得住,能發展,過得好。三要積極拓寬增收渠道。堅持“多予、少取、搞活”的指導思想,落實好黨和國家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發揮扶貧開發的政策優勢,圍繞農民增收,加快貧困地區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貧困地區優勢資源的轉換。同時要做好勞務輸出,充分利用向企業輸送勞動力的政策優勢,引導和組織農民外出務工,拓寬貧困農牧民增收渠道。四要積極培育致富帶頭人。在扶貧貼息貸款投向和方式上,在培訓項目和產業發展項目上,不管哪種所有制的龍頭企業或大户,只要能帶動貧困户,與貧困户建立起合理的利益聯繫機制,給貧困户帶來實惠,都應積極支持,讓富人帶窮人發展。

(三)對症下藥,解決貧困户實際困難。一要加強患病建卡貧困户的幫扶措施。現有建卡貧困户的信息管理系統在對象的患病信息方面,只簡單以健康狀況一欄加以描述,不能有效反饋對象户實際病患困難。可請民政、衞生部門協助,參考民政部門大病醫療救助申請表格內各項目,將患病對象户所患何種具體疾病,近年來醫療支出等信息內容填入,便於區分應重點幫扶對象,方便下一步救助工作的開展。二要考慮設立扶貧對象醫療救助專項資金。市級扶貧部門作為扶貧對象的管理部門,在貧困地區的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提供了大量資金支持,但在針對貧困個體方面,缺乏幫扶救助性質的資金項目,僅靠區級自行組織、統籌解決,難度較大,可適當考慮將現行的偏向“開發”性質的扶貧政策向“救濟”性質方面作一些迴歸,先行在部分鎮街試點,以2千至3千元不等的少量資金對患大病、重病的扶貧對象進行救助,並在扶貧信息系統備案管理。三要強化鼓勵扶貧對象子女就讀政策。扶貧對象户因收入低下,容易忽視子女教育問題,應在現行政策基礎上,提高補助標準,加強社會輿論,鼓勵個人、集體對扶貧對象進行捐資助學,在鼓勵其子女繼續接受教育的同時,減輕扶貧對象户在教育方面支出成本。另外,貧困多發地區教育基礎設施落後,但學校師資力量、管理水平同樣落後,尤其是大量村國小、鎮中學,應從長遠角度出發,考慮現今貧困地區師資力量建設機制、人才流動交流機制問題。

街道精準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扶貧工作調研報告範文(4) | 返回目錄

為切實抓好精準扶貧工作,按照雲扶貧搬遷辦發〔xx〕13號文件精神,我街道結合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開展精準扶貧調研。現將調研結果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xx街道位於全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個城鄉結合的街道,屬城市建設規劃區域。幅員面積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萬人(其中農村人口占1.12萬人,建卡貧困户195户604人)。

截止xx年,街道農村村級公路里程47.3公里,其中硬化公路里程25.8公里。耕地面積8796.9畝,其中撂荒土地787畝。農村產業主要以種植玉米、水稻、蔬菜、柑橘,養殖牛羊兔魚等第一產業為主。

二、貧困户貧困成因

通過開展貧困户相關信息調查。我們發現貧困户之所以難脱貧、易返貧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一、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

調查發現部分偏遠貧困户往返一趟集鎮需要步行3個小時以上。居住環境惡劣、資源貧乏,生產生活資料嚴重匱乏,即使有資源也多因交通閉塞、信息不暢,難以得到有效開發。

二、受教育程度低,脱貧意識低,缺乏發展技能。

農村貧困人口多數為國中以下文化。相當一部分貧困人口思想觀念陳舊,傳統小農意識根深蒂固,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落後。生活上往往靠幫靠救濟,脱貧意識極其薄弱。幾乎沒有懂現代農業專業技術的人員,缺乏自我發展的能力和動力。

三、產業附加值不高,缺乏勞動力,收入水平低。

多數貧困户是從事第一產業的農户,家庭經濟收入主要依靠責任田,缺技術、缺資金、缺門路,日常生活比較艱難。加之第一產業要有產出,主要依靠人工勞力,且產業附加值不高、收入低,費力不討好,兩相對比之下青壯勞力大多選擇外出務工。在家的多為老弱病殘,即便想要發展產業也是“有心無力”。

四、教育負擔重,抗風險能力低,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再窮不能窮教育。文化知識的培養是貧困户最終改變貧困命運的關鍵。目前國家已免去了義務教育階段的主要費用。但就讀高中、大學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負擔仍然相當重。一個高中生每年需支出一萬元左右,有些貧困户家庭往往為了孩子上學負債累累。二是在貧困户收入來源中農業收入所佔比重過大,缺乏抗風險能力。一旦遇到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收入便大幅下降,迅速返貧。三是家庭收入主要靠勞力。一遇到家庭中有住院或慢性病的,既要支出高額醫療費用,又減少了家庭收入,這一增一減,對於貧困户家庭無異於雪上加霜。因學因災因病返貧現象嚴重。

三、思路和建議

一、加大基礎設施投入,靈活運用搬遷政策。

一是針對貧困户地理位置偏遠,地形複雜交通不便,生存條件差的問題。加強道路交通、人畜飲水等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户生產生活條件。二是對於確實過於偏遠的農户,要靈活運用扶貧搬遷、生態移民等扶貧政策。將農户調整集中安置到自然條件較好,交通便利的地區居住。三是遷入地要積極為搬遷户協調解決宅基地,土地以及上學、衞生等必須的生產生活配套設施,並積極為搬遷户規劃產業發展,確保搬遷户搬得出、安得穩、能致富。

二、加強教育培訓,提高產業技能。

一是認真組織各種短期技能培訓,培訓堅持就近就地原則,分散辦班,分類指導。為使學習勞動兩不誤,儘量安排農閒時間組織招生,要針對不同地區農村的特點,實行隨到隨學,只要達到要求和學習目的就行,在課程安排上以當地主要產業的管理為主,增強學習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二是同時對當地懂技術、有經驗、能力強的致富帶頭人,要鼓勵他們積極幫扶貧困農户並給以適當的獎勵。

三、優化產業模式,提高收入水平,吸引勞動力回巢。

一是引進產業附加值高,有市場競爭力的龍頭企業。鼓勵企業安排扶貧對象勞動力就業和輻射帶動周邊扶貧對象發展生產,吸引勞動力回鄉就業。二是通過土地流轉,統一規劃。以本地區特色優勢產業為依託,擴規模,提檔次,集中力量整合產業項目,打造地區產業品牌。改變農户個人自產自銷、粗放經營的低競爭力模式,提升產業競爭力。從而提高農户收入。

四、加強各項保障政策,減輕農户負擔,提高抗風險能力。

對於貧困户教育負擔重的現狀。

一是着力抓好“雨露計劃”等貧困户學生讀書優惠政策。建議加大對高級教育階段的貧困學生家庭的補助,同時積極與教育部門銜接,合理組織安排貧困學生在校勤工儉學,大力推進貧困助學貸款等優惠政策,減輕貧困學生家庭負擔。

二是制定相關災害救助政策,着力減小農户遭遇自然災害時的損失。同時積極借鑑合作醫療、保險等較成熟的措施,與社保、保險公司等有關部門聯合推出農業生產保險,以幫助農户規避自然災害的風險。同時利用專業合作社、集體與企業協議生產等形式大力提高農業產業化水平,提高農民組織化程度,增強農業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

三是積極整合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等醫療政策。同時加大貧困户就醫看病時農村合作醫療、大病救助以外費用報銷的政策支持力度,確保農户看的起病,減少因病返貧現象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