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課題結題報告(精選3篇)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 篇1

自從我校學習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共青團中央向各省市自治區下發了《關於全面啟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的通知》之後,開展了“陽光體育運動”活動,保證了我校學生每天1小時體育活動時間,使學生從繁忙而又緊張的室內課堂中解脱出來,參加體育活動,達到真正的育人育體的宗旨。可是,對於一所西陲邊緣經濟條件比較落後的團場學校來説,我校的體育設施資源非常有限,根本滿足不了現有學生的需求。但是,我校的課程資源還是比較豐富的,有很大的開發和利用的空間。可見,合理開發體育活動資源尤為重要。為此,我校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具體要求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校內各種課程資源。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和課外體育活動正是利用了校內課程資源(包括老師羣體、師生關係、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體育場地等),實現《體育與健康》課程目標。加強了對課程資源的識別、開發和運用的意識與能力。以下是我對大課間體育活動資源開發與課外體育活動拓展的一些見解: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精選3篇)

一、合理開發教師資源,實現學科資源整合。

老師不僅決定課程資源的鑑別、開發、積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課程資源的重要載體,而且老師自身就是課程實施的首要的基本條件資源。大課間體育活動除了開發與利用《體育與健康》課程資源外,更重要的是實現各學科教育資源的整合。例如,活動期間,學生對於音樂節奏的把握,離不開音樂教師的教導;在編排民族舞蹈的時候,學生對於舞蹈動作的掌握,也離不開舞蹈教師排練;大課間期間,對於班級秩序的管理,離不開班主任老師。可見,開展這些活動光靠體育學科是不夠的。此外,還要積極開發校內場所和設施,如圖書室、實驗室、老師羣體、師生關係、班級組織、學生團體、校風校紀、文藝演出、體育比賽、社團活動等,校內課程資源是實現課程目標,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資源,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首先要着眼於校內課程資源。沒有校內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與利用,校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就成為奢談。

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熱情參加體育活動。

新課程強調,學校教育要“以學生的發展為中心”,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並按自己的需要設計教育活動。讓學生參與課程資源的開發,有利於學生動手,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我校的大課間體育活動很好地利用了學生這一重要資源。在活動過程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知識、能力、興趣等,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開展大課間體育活動,對於培養學生熱愛集體,熱愛學校的團隊精神,增強學校凝聚力,增進師生情感,團結奮進,豐富校園文化,形成良好的校風,具有特殊的教育意義,同時對發展學生體能,增進身體健康,培養學生自我鍛鍊能力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及心理素質、養成終身體育意識,陶冶學生的情操,開拓學生的創新思維,養成學生積極向上和豁達樂觀的健康生活方式,消除腦力疲勞,減輕緊張的課堂壓力,提高學習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三、合理安排校園場地,嚴格監督學生安全。

每班班主任必須到本班活動場地,選擇、設計分散活動內容,組織安排本班學生站隊和活動。分散活動時以推薦內容為主,各班可根據實際情況操作,儘量做到顧全點面,讓每個學生活動起來,並注意安全。體育老師負責本年級班級的場地安排,並對學生的站隊、廣播操、分散活動進行指導與監督。活動必須由班主任到場負責管理,做必要的技術指導。加強安全防範管理。班主任必須加強教育,引導學生安全、文明、有序的參加活動。如果遇到小型體育競賽,體育老師必須提前到達比賽場地。各班快速、有序地進入比賽場地進行比賽。遇到陰雨天不能進行正常室外活動時,各班由班主任自行在教室進行室內遊戲(器材自備)。

以上所述是我的一些見解。總之,開發校內課程資源,要遵循實效性、因地制宜等原則,儘可能多地用最少的資金和精力因地制宜地開發與利用一切有利於有效達到教育教學目標和促進學生終身發展的課程資源。只有那些進入課程,與教學活動聯繫起來的資源,才是現實的課程資源。學生通過“大課間體育活動”增強體能,促進身體健康;在和諧、平等、友愛的運動環境中感受到集體的温暖和情感的愉悦,培養創新精神;學會合作,培養團隊精神;培養運動的興趣和愛好,形成終身鍛鍊的意識和習慣;形成積極進取、樂觀開朗的生活態度。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的提出

政策依據國家“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方針”對開展體育工作均作出明確規定和要求:

新中國第一次提出教育方針是1957年毛澤東在最高國務院會議上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規定:“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1986年,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1995年3月18日公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規定:“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必須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中,對學校體育工作做出的如下要求:“健康體魄是青少年為祖國和人民服務的基本前提,是中華民族旺盛生命力體現。學校教育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切實加強體育工作,使學生養成堅持鍛鍊身體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運動技能的良好衞生習慣,瞭解科學營養知識”。

對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習慣,《全國健身計劃綱要》中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努力做好學校體育工作。要對學生進行終身體育教育,培養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技能和習慣。”九年制義務教育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提出:把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作為教學目標之一。

20xx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中明確指出:增強青少年體質、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是關係國家和民族未來的大事。以迎接20__年北京奧運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對於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入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培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義,必須高度重視青少年體育工作。

二、研究報告研究的措施

(一)、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課題相關政策法規和教學理論。

1、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了“憲法”、“教育法”、“義務教育法”、“教育方針”中關於體育工作的政策法律規定,重點學習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的文件和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的文件精神。通過學習提高了實驗教師對體育工作和課題研究重要性的認識,明確了工作的方向目標和相關的具體要求。

2、認真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了教育學、體育心理學中有關習慣、行為習慣、以及如何培養國小生行為習慣的相關理論,圍繞課題研究,課題組認真學習了《論學校體育傳統與風氣》、《論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影響體育習慣形成的因素探析》、《試論校園體育文化的構建》等理論。

3、組織課題組成員認真學習了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和方法,主要學習了《學校教育科研》(柳斌主編),研究方案的撰寫要求、實驗對象的個案撰寫方法,調查法、行動研究的策略等科研理論和方法。

4、加強培訓工作,對實驗教師定期進行體育觀念和體育知識培訓,先後兩次組織體育教師參加“內江市體育新課程標準”的理論培訓和體育優質課比賽。還多次對體育委員和骨幹學生進行體育技能、組織能力進行專題培訓。

5、向教育專家諮詢課題研究的操作層面上的問題,明確了課題研究如何展開,研究人員的各自分工和職責任務,每一階段的研究內容和研究重點,如何根據實際調整研究計劃和實施策略等具體問題。

通過學習和諮詢,使課題組成員從理論到實際操作都有了全面深入的理解,做到實施之前就心中有數,避免了課題研究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二)、大力宣傳體育文化和宏揚體育精神,營造濃厚的體育鍛煉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體育鍛煉。

1、結合社會實際、教師實際、教育發展實際及學校體育活動實際進行校園體育文化系列講座:體育課題簡介、體育現狀簡介、體育知識技能培訓活動等,提高師生對體育鍛煉的認識。

2、加強體育輿論宣傳,舉辦體育黑板報專刊、體育知識手抄報比賽、體育知識競賽、體育圖片展覽等3、組織學生觀看體育比賽。我們主要組織了三種形式的體育比賽觀看:一種是觀看校內外學生間進行的體育比賽,如校動會、鎮運會、縣運會、市運會的各種比賽;二是校內外學校教師之間、教師與友好單位之間的友誼賽、練習賽、和正式比賽;三是組織學生觀看電視台直播、錄播的各種體育比賽。感受體育比賽的精彩刺激,欣賞運動之美、力量之美,在力與美的薰陶中激發體育鍛煉的激情與衝動。

4、大力表彰體育鍛煉先進個人。一是對每次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取得優異成績的運動隊和運動員在師生大會上進行大力表彰;二是在校園公示欄上張貼喜報大力表彰;三是評選校園“體育之星”,並在校園網站和“明日之星”欄上登出來,向社會大力宣傳;四是為體尖隊員所在班級加業績分,併為班科教師發獎金。以此來大力宏揚體育精神。通過大力宣傳體育文化和宏揚體育精神,使我校體育鍛煉的氛圍空前濃厚,大大激發了學生的體育鍛煉熱情,也為學生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創設了很好情景。

(三)、加大資金投入,添置必要的設施設備,為實驗工作提供強有力的物質保障。

我校樹立品牌意識,站在“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的高度,高度重視藝體工作,確立“一體兩翼”的辦學思路,即:以實施素質教育為主體,以教育科研和藝體工作為兩個翅膀,帶動學校素質教育的騰飛。近年來,進一步加大經費的投入,為體育工作共投資八萬多元資金,一是用於加強體育場地、體育器材等硬件設施的建設;二是投入大量經費保證體育活動的活動經費;三是投入資金用於教練員訓練學生體育特長隊的補助。

(四)、開展“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誌”的研究要培養學生的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首先必須弄清其主要標誌是什麼。為此,課題組採用文獻法研究法,通過查閲資料,再結合教學實際進行了深入研究,明確了兒童體育鍛煉習慣形成的標誌是:

1、主觀上有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願望;

2、每天能堅持體育鍛煉60分鐘以上;

3、有一項及以上體育特長運動項目;

4、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

(五)、開展“影響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的研究課題組在明確了“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誌”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進行研究“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體育態度、鍛鍊習慣、興趣項目及負面因素。獲取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然後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整理,從而得出:

1、傳統的應試教育觀、人才觀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根深蒂固。體育不是統考科目,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以學為主,就是以統考科目的學習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證統考科目的學習時間,如果有一點空餘時間就稍微玩一會兒,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就連起碼的休息時間都被學習時間擠佔,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六)、開展“影響學生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及對策”的研究課題組在明確了“良好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標誌”的基礎上,又進一步進行研究“影響學生體育鍛煉行為習慣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主要採用問卷調查,對學生和教師進行問卷調查,瞭解學生的體育態度、鍛鍊習慣、興趣項目及負面因素。獲取了大量的原始資料,然後對這些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研究和歸納整理,從而得出:

1、傳統的應試教育觀、人才觀對學生體育鍛煉的影響根深蒂固。體育不是統考科目,多數學生錯誤地認為以學為主,就是以統考科目的學習為主,因此,首先要充分保證統考科目的學習時間,如果有一點空餘時間就稍微玩一會兒,但事實上多數時候就連起碼的休息時間都被學習時間擠佔,根本沒有時間進行體育鍛煉

2、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培養缺少科學性,沒有充分認識到體育鍛煉對兒童健康成長的重要作用,多數家長走入誤區,認為孩子只要吃好睡好營養好就是健康,導致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學生的體質健康狀況日趨下降,營養過剩而體質差、運動機能差的孩子越來越多;

3、學生想鍛鍊,但體育場地、器材卻嚴重缺乏;

4、學生缺乏體育鍛煉的基本知識和鍛鍊方法的指導,更缺乏有效的督促,以形成習慣。

根據得出的結論,我們研究採取了以下一些應對策略:

1、利用校會、家長會、校園內各種宣傳欄向全體師生及社會家長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提高大家的共同認識,轉變大家的教育觀念;

2、利用室內體育課學生介紹體育保健知識,糾正“只顧飲食營養,忽視體育鍛煉”的錯誤觀念。同時,體育老師利用家長會向家長介紹“體育鍛煉比飲食營養更重要”的理念,爭取家長的支持和配合,並交流“如何培養學生的體育鍛煉習慣”的具體做法,指導家長對孩子進行體育鍛煉習慣的培養;

3、針對缺乏體育場地、器材的問題,體育組開展了“在小場地下、缺乏體育器材的情況下如何有效開展體育鍛煉”的專題研究,指導教師和學生因地制宜,自制器材進行體育鍛煉,例如:原地跳繩、原地踢毽、原地俯卧伸、墊上運動、乒乓球、籃球賽、小場地往返跑、短距離接力賽、拔河賽、原地徒手操練習、隊列廣播操比賽、跳梯間練習、跑樓道等;

4、學校辦學思路明確提出重視學生體育工作,並對體育課堂教學、學生兩操一課、體育特長隊訓練、體育活動的組織、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相關項目的訓練測試建檔、體育傳統項

目學校的建設、體育工作的指導督促考核等方面的管理,以嚴格的制度規定加以保證,確保體育工作落到實處。

三、結果分析實踐效果1、學生的體育鍛煉行為習慣逐步形成。

(1)、從學生體育鍛煉的主觀願望看,我們統計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檢測項目中的“學生體育鍛煉出勤率”,數據顯示:全校98%的學生,實驗班級有99%的學生出滿勤,主觀上有主動參加體育運動的願望;

實驗中變化:在實驗過程中,學生不僅對該課題實驗積極投入,參與配合,而且變化較大。表現在:學生從被動變主動參與,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地積極主動地參與實驗。從前,學生鍛鍊處於被動鍛鍊的狀態較多,現在,學生對自主鍛鍊如有濃厚的興趣,又具有良好的自主鍛鍊態度和習慣,就會以一種積極的態度,精神飽滿地參加自主鍛鍊。

典型案例:學校籃球隊為了形成梯隊,在一隊(主要是六年級的隊員)參加完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萌芽杯”的比賽,況且已臨近國小畢業的情況下,學校決定解散一隊,重點訓練二隊。可就在一隊解散了兩個星期後的一天,一個二隊的隊員氣呼呼地跑來“告狀”道:“李主任,他們一隊的隊員都解散了那麼久了,還天天來打球,影響我們訓練,請你去管一管吧!”。這一狀告得讓我又喜又憂,説憂吧,他們地干擾的確影響了二隊的訓練,可喜的是一隊隊員終於形成了體育鍛煉習慣,這是多麼不易啊!要知道,他們當中的好幾個隊員是我當初向家長和他們做思想工作,苦口婆心地勸來打球的。這一告還着實讓我很為難,不知如何處理,只好淡化不了了之......

(2)、多數學生每天能堅持體育鍛煉60分鐘以上;

通過20xx年5月對實驗班級204名學生體育鍛煉情況調查統計顯示:“校內體育課上是否堅持鍛鍊”答“是”的人有204人,佔100%;

“校內課餘鍛鍊是否每天堅持”答“是”的204人,佔100%;

鍛鍊項目有乒乓、運動跑、籃球、足球、跳遠、跳繩、羽毛球、跳高等。校內課餘鍛鍊的“鍛鍊時間”30分鐘以下的有32人,約佔15.69%,“30__60分鐘”的有149人約佔73.4%,“60分鐘以上”的有23人,約佔11.27%.

(3)、有一項及以上體育特長運動項目;

通過對實驗班級學生長期穩固的從事的體育鍛煉項目的調查來看,回收的調查表中調查了230個實驗對象,100%的學生均有2——3項喜愛的並長期堅持鍛鍊的體育鍛煉項目,在他們喜愛的項目中,90%的學生有1——2項的運動技能特別純熟,運動水平相對較高,在各級運動會上取得優異的比賽成績。這説明了他們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體育特長。

(4)、有一定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

課題組要求體育教師利用室內課對學生進行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的介紹,並且我校每期都要對學生進行體育測試,包括平時和期末測試,在測試內容上我們都要求測試學生的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掌握情況,通過收集統計學生的測試卷可知,95%的學生對體育運動常識和體育保健知識掌握得很好。

體育課題結題報告 篇3

一、研究背景

《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提出了明確要求,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可見,放手讓學生修改自己的作文,培養學生的自改作文能力,是當前作文教學中一項刻不容緩的工作。葉聖陶老先生也曾説過:“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他還説:“改的優先權應屬於作者本人,所以我想作文教學要重在培養學生的自改能力。”

而現實教學中,老師們“一批到底”,批作文成了教師最煩惱的事。耗費了大量心血,收效卻不大。學生怕寫作文,總是對作文不感興趣,更寫不好作文。作文批改也就成了貫徹教師寫作意圖的過程,學生則變成了被動接受的容器。這樣做的確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卻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基於此,我確立了《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能力的研究》這個課題。

二、概念界定

本課題的研究有三個概念:

學生,他是作文的主人,也應是批改和評講的主體,學生成了主體地位,他就會有興趣,就會樂學。

互批互評:作文寫好後,是學生間的互相批改,互相評講,不是老師包辦。

作文:是學生自己寫的文章,不是其他地方選來的文章。

三、研究目標

1.通過互批互評來激發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閲讀賞析能力。

2.培養學生批改作文、評講作文的能力,使批改成為習慣,以提高寫作的能力。

3.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教師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

四、研究內容

培養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能力

本課題系蘇州市中國小“指導學生自學”微型課題,課題編號1009059,組長:朱建榮。主要研究成員:施路平、鄭詠梅、蔡秀蘭、方芳等

五、研究方法

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閲、收集有關學生作文自改能力培養方面的科研文獻,獲取相關信息,並進行分析綜合,從中提煉出與本課題研究有價值的資料。

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問卷等方法,對學生作文批改現狀以及學生自改作文能力進行調查研究,並加以分析綜合,為課題的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

實驗研究法:以課題研究計劃為目標,對各個階段的研究不斷地進行計劃、研究、總結、修正,使課題研究科學、規範、合理。

經驗總結法:通過對課題的研究,不斷地加以總結,把獲得的經驗加以提煉總結,以期從中探索出一些教學規律,來指引今後的教學工作。

六、研究步驟

本課題研究擬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20xx年10月:1.學習理論,我們學習了黃大龍、朱治國合編的《生態課堂理論》,學習了《蔡明講語文》和蔡明老師的一系列有關生態課堂的文章。2.醖釀製訂了方案,我們的方案獲得市方案評比二等獎。

第二階段:(20xx年10月——20xx年1月)按計劃實施,根據實際情況,蒐集整理第一手資料,認真分析研究並小結;及時上傳到網頁。

第三階段:(20xx年2月——20xx年3月)我們積極做好研究活動,成員們每人圍繞課題開公開課。有幾人多次上了課題公開課,及時資料整理、總結,及時上傳。最後完成課題研究報告。

七、研究過程

首先,我們學習理論,以提高理性認識。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生態理論,基於蔡明的生態課堂的原則和黃大龍朱志國的生態課堂理論,我們認識到讓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的生態教學活動。他是培育學生髮展的有效途徑。

日常活動

09年9月朱建榮對市骨幹教師開作文評講課

20xx年3月11朱建榮老師開校級公開課: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我來幫你寫作文

10年3月24鄭永梅老師校級作文評講課——《捕捉特徵 細緻描繪》

10年10年4月7方芳開校級公開課作文評講《你在我心中》

10年4月14號施路平老師開作文評講課——怎樣圍繞中心選材

10年4月27蔡秀蘭校級公開課——怎樣批改作文

20xx年5月13市督導室來調研,市學科帶頭人朱志國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評講課,説值得推廣。

20xx年9月29朱建榮老師參加袁建忠書記的生態作文結題會

20xx年10月19朱建榮老師給蘇北宿遷市曹集中學老師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的做法。

.20xx年11月22號,市教研室書記中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説值得推廣。

20xx年11月24日,在市教學活動展示月中,施路平、鄭詠梅老師上作文指導展示課,朱建榮老師上作文評講推薦課。這次基教科顧松鶴科長在聽了朱建榮老師的課後有三點評價,1.港區國中的語文老師凸顯了一個理念——用教材教,學後注重應用,培養學生素養和能力。2.實施了一種策略,讓學生充分參與到學習中來。3.養成了一種市進修學校盧金霞老師評價朱建榮的課:“將批改與指導相融合,將批改與作文升格訓練成一體,將這次批改的目標與本次作文訓練的目標達成相一致”。

推薦課後與進修學校張老師交流,受到張老師邀請。

20xx年11月30號朱建榮老師應常青藤學校邀請去交流學生互批互評作文方法.

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

八、研究成效

本課題研究符合《語文課程標準》對七至九年級學段學生作文訓練的要求。《課標》特別強調要培養和訓練學生自改作文的能力——“養成修改自已作文的習慣,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也符合葉聖陶老先生説的:“學生作文教師改,跟教師命題學生作一樣,學生處於被動地位。假如着重培養學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師只給些引導和指點,該怎樣改讓學生自己去考慮去決定,學生不就處於主導地位了嗎?”

本課題基於課堂,恰好符合張家港市生態課堂教學的理念,讓學生互批互改互評作文,就是以關注學生生命為主,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生本性原則、生命性原則、生成性原則、生動性原則、生活性原則、生長性原則得到充分體現。

1.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的閲讀鑑賞能力。學生互批作文,是對同學作文的鑑賞,又是對課文鑑賞的複習應用,能督促他們在閲讀課上作批註,他們的評語越來越準確,表明鑑賞能力越來越高。

2.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學生寫得體批語的能力,同時也提高了運用規範符號的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學生經過訓練,批語越寫越得體,各種修改符號都能準確運用。在評講同學作文中,能夠積極中肯的發表意見。語言表達能力明顯得到提高。

3.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激發了學生樂學,提高了寫作能力。“學生的樂學心理主要來源於自己的創造個性和創造思維所產生的結果能被認可和接受,其價值能被實現。”蘇霍姆林斯基曾説過:“人的心靈深處,總有一種把自己當作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這種需要在中學生精神世界中尤為重要。”讓學生評講作文,就是肯定學生的能力,相信他們有鑑賞能力,是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的表現,表明老師重視學生的觀點、意見、建議。學生得到了老師的信任,課堂的民主和諧度就高,學生心裏就輕鬆了,沒有壓抑了,學生就能積極思考,大膽發現,大膽發表意見。學生的日記可以證實他們對作文的興趣和快樂。學生的興趣起來了,他們的作文就越寫越好了。

4.通過本課題的研究,能促進師生成長。

學生評講作文是在學生互批的基礎上的`評講,既要評講作者所寫文章優劣,又要評講批者的批語是否準確。這是一個鑑賞過程,要檢查作者的寫作水平,又要檢查批改者的賞析能力,無論是批改還是評講,都要檢查對以前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具體到評講,又要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等。所以,每一次的互批互評對師生都是一次挑戰,一次提高。它激發了學生自我提高,自我發展,自我完善的個體意識。這種成長過程包括強化自省、強化自評、強化自控。學生在自省、自評、自控中成長起來。這種課堂也激發了教師的知睏意識、探究意識和問題意識。有了知睏意識就促使你去多讀多看。所以也促使了教師成長。

5.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我們形成了作文教學的特色。20xx年3月11日我們邀請生態語文羣老師來我校聽朱建榮老師的作文評講課,並進行評課交流。新生代教師,青年名師梅洪建聽課後的評價“a.一直以來,在功利的教學環境中,教師為了分數早就忽略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朱建榮的課讓學生不是站在寫的角度來審視文章,而是站在“理想的作者”和“高明的評者”相結合的角度來培養學生的理想創作能力和批評鑑賞能力。這個過程不是對別人作品評論好與壞的問題,而是在自己有了相對理想的思路之後再對別人的作品的品評中進行自然的昇華和再創造。這是對學生能力培養的最佳途徑。b.一直以來,在很多人在闡釋性的語文中,早就剝離了閲讀和寫作的關係。將課文的美點消解在對知識性記憶和內容性的再現之中,在“意”的強化中,忽略了“文”的魅力。在朱建榮的課堂中,不但達到了“文”“意”的自然統一,而且是反向的在作文評改的過程中達成了對課文中“文”的反哺。在更高的層次上鍛鍊了孩子的審美能力。c.一直以來,孩子們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不願意看到別人的美,只看到別人的不足。但在朱建榮的作文評改過程中不僅僅讓孩子發現了別人的不足,更讓孩子們發現了別人的美。同時在對評語的評價環節,更能體現一個人的再認知以及培養孩子的接受批評的能力。這種無形中的人格培養,則是教育的永恆追求。”

6.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對新課改的認識。

老師們明白了學生互批互評作文就是關注學生生命的生態作文教學。互批互改作文最能反映生本性原則,學生評講作文最能顯示生命性原則,在以學生為主體的作文評講課上,生態課堂的生動性原則、生成性原則都得到充分體現。

7.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提高了教師的指導作文能力。

20xx年10月朱建榮老師對全市骨幹教師上了一節以學生為主體的的作文評講課。受到老師和專家們的好評,也為小組內教師作了示範,20xx年上半學期研究小組內的每個成員都在學校開了一節課題研討課。通過開課、研討,大家的指導作文能力大幅提高。

8.我們總結了很多文章,朱建榮《學生評講作文——一舉多得》和《生態課堂——給學生的天空》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她還總結有論文《樂學樂教——生態作文師生的精神風貌》、《高素養——生態課堂的基本要求》、《學生互批互評作文顯示了生長性原則》(已發表)、《學生互批互改作文體現了生本性原則》、《學生互批互改作文——豐富了讀寫結合的含義》、《關注差生的作文評講課》、《我是怎樣教學生互批互評的》等(待發)。施路平《對作文評改的幾點建議》發表在《中學生學習報》。另外朱建榮開了兩次市級作文評講公開課(20xx年9月和20xx年11月),在20xx年11月施路平和鄭詠梅各開了一節作文指導市級公開課。

朱建榮指導學生史明珠作文《因你而美》發表在《作文導報》(09-5-14)瞿希能的《那一幕夕陽見證》發表在《科技信息報》(20xx-3-7)指導印夢嬌市作文競賽一等獎。(20xx年1月)聞興羽的作文《那一次我真傷心》發表在《現代教育報》

9.積累了很多資料。我們積累了大量的優秀作文和學生優秀的批改作文。也積累了互批互改的一些經驗。尤其是對於學生評講,由粗糙到細緻了。有了“訓練寫作——互批互改——互評”完全以學生為主的教學模式,也有由簡到繁,由片段到整篇的訓練思路,評講也有了系統性。老師們的反思也積累了起來。

10.我們的課題研究得到市教研室高度重視。著名特級教師蔡明和我市教研室書記袁建忠、市學科帶頭人朱治國、還有市基教科副科長顧松鶴聽了朱建榮的作文課後都認為值得推廣。10年11月份教研室又推薦朱建榮面相全市開了一節展示課。我們的做法已得到很多老師的認同,也在逐步推廣中。

七、課題研究反思

我們的課題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還有很多東西有待進一步鑽研。比如説作文訓練要有計劃性、系統性。課堂上對課文的批註能力要進一步訓練。批改作文也要由淺入深,步步為營,一次一個點來互批。學生評講要堅持,評講也要有針對性,也要有計劃的進行。

日期:20xx年X月XX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