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式的領導危機

崇禎是明朝歷史上的最後一任皇帝。在中國所有的亡國之君裏,他大概是得到同情最多的一位。從繼位那天開始,十七年間,他沒有一天不是在內憂外患中度過的。這位皇帝不貪財,不好色,不懶惰,天分也不算低,身體也不差,並且日夜辛勞,廢寢忘食。但到底是迴天乏力,二百七十六的明朝終究斷送在了他的手上。 

崇禎式的領導危機

崇禎的死也具有戲劇色彩。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的農曆三月十九日,也就是闖王李自成的大軍攻破北京前的前夜,崇禎在景山壽皇亭旁的一棵槐樹上自縊而死。他去掉皇冠,“披髮跣足”,説了以下一段著名的遺言:朕涼德藐躬,上幹天咎,然皆諸臣誤朕。



崇禎在臨終遺言中,前半句是檢討自己德薄政暗,得到了上天的懲罰,但是後半句,他還是把他的死歸究到了是大臣們誤他。然而事實果真是臣誤君而不是君誤臣嗎?

崇禎為什麼會失敗?



崇禎的失敗歸根結底的原因是不善於領導。朝鮮的歷史書上曾經這樣評價過崇禎:不信士流,而信內臣,馴致禍亂,為千古烱戒。其失在於不知人,而非士流之罪。



這段話很好地評價了崇禎“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錯誤思想,歷史反覆地證明,主昏則臣奸,君明則臣賢,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崇禎始終認識不到,丟掉江山的不是他的大臣,而正是他自己。



崇禎在位17年,有人統計過,他換了50位內閣大學士(相當於宰相),14位兵部尚書。殺死或逼得自殺的督師或總督多達11人,殺死巡撫11人、逼死1人。這還都是直接死在他手上的,被他抓進監獄關押、毆打、間接逼死、戰死、自殺、判刑的相當於現在省部一級的官員可能多達幾十人。崇禎十四年,也就是亡國前三年,被關押在監獄裏的具有大臣資格的官員就多達145人,這個數字幾乎是當時具有大臣資格官員的1/10。



我無法考究這些大臣中有多少人是該殺的。但是僅據有記載的歷史,被崇禎枉殺的就不在少數,這裏面就包括明朝唯一打敗過努爾哈赤和皇太極的著名將領袁崇煥。



袁崇煥是廣東的進士出身,因為遼東“巨禍”努爾哈赤而投筆從戎,他取得過寧遠、寧錦、京師三次大捷,是明朝唯一可以鎮守遼東的重臣。但是,崇禎三年,崇禎皇帝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又加上平時就被袁崇煥得罪而恨得他癢癢的內臣宦官的煽風點火,袁崇煥被崇禎以“通虜謀叛”、“擅主和議”、“專戮大帥”(袁崇煥曾經殺死了賄賂宦官的將領毛文龍,他同時還是明末臭名昭著的鉅奸魏忠賢的乾兒子)、“失誤封疆”的罪名,被極殘酷地凌遲處死。



具有諷刺意義的是,給袁崇煥平反的還是清朝的皇帝。清人編撰的史書上説,袁崇煥是一個有膽略的邊防大臣,而崇禎正是聽信了太監的讒言,不問青紅皂白就把袁崇煥給殺了。崇禎根本就是一個不懂得“將將之道”的皇帝,根本就不是一個好的“領導”。



崇禎失敗的領導之路



我們接下來分析,崇禎是怎麼走上這條失敗的領導之路的。



史書上曾經評價過崇禎“自視聰明,而實則昏庸”。這實際上是很多自以為是的領導人容易犯的毛病。



領導人通常都是被別人送上神壇的,崇禎也不例外。崇禎的自我膨脹應該是從他除去魏忠賢開始的。實際上我們從史書上可以分析出,除去魏忠賢只是皇權的一種牛刀小試,並看不出崇禎有比別的皇帝高明多少的地方。但是,在當時的帝國臣民中,充滿了對皇帝天縱英明、深謀遠慮的熱烈讚歎。在當時和後來的各種書籍、奏摺、上書、對話、筆記甚至是民間傳説、戲曲文藝乃至是今天曆史學家的各種著作中,我們都找的到對崇禎的這種讚揚。置身於如此多的熱烈讚揚中,要不飄飄然,平心而論是很難的。從崇禎一生的行事來看,我們顯然可以看出,他並不具備這種定力。



這位皇帝后來更是自以為是地把自己的過敏多疑當作是英明睿智,把剛愎自用當作是當機立斷,把輕率苛刻當作是乾綱獨斷,把反覆無常當作是隨機應變,把輕率妄動當作是機智敏捷。他曾經反覆在龍案上書寫:滿朝文武皆可殺。可憐他至死也看不清楚,毀滅他的正是他這種自以為是的領導能力



領導應該做什麼?哈佛商學院的領導學教授約翰·P·科特曾經有過總結,他認為,領導應該:

1) 確立方向、計劃和預算。

2) 結盟、組織和配備人員。

3) 激勵他人與控制和解決問題。

4) 創建領導文化。



就崇禎而言,面對當時內憂外患的局勢,作為一個皇帝,他顯然應該:

1) 總攬全局,制定正確的戰略。

2) 發現人才,使用這些人才去實現自己的戰略。

3) 賞罰分明。



但令人遺憾的是,崇禎在這些方面都做的一塌糊塗。他基本處在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階段。大多數的時間,崇禎都沉溺於各項奏章彙報等等煩瑣事務,並沒有為明帝國制定一套切實可行的戰略。有段時間,他甚至還覺得一個建議很好,這個建議是讓全國登記的和尚尼姑全部還俗,然後編入部隊充實兵力,或者擇偶配對趕快生育,為明朝增加預備兵源。可見荒唐到什麼地步。



崇禎更是分不清清流與潛流。但凡剛愎自用的領導者,圍繞在身邊的總是一些小人。而正是這些小人,不斷地強化了崇禎自以為“天縱英明”的自我感覺,終於使得他身邊的人都是些奸佞的宦官,而能為國出力的人卻送上了斷頭台。清人後來説:自崇煥死,邊事益無人,明亡徵決矣。崇禎終於自毀了長城。



領導究竟應該做什麼?



領導首先是個戰略家。作為一位領袖人物,戰略能力的缺失、錯誤或者實現戰略思想能力的匱乏,都是最致命的。崇禎儘管常常不知疲倦地沒日沒夜地工作,但是從未意識到作為一位領導者,這不是成功的一個必然條件。儘管他一味埋怨大臣,卻從來沒有為明朝指明一條復興的戰略之路。



領導更需要明白,他不能把責任推給下屬。兵法上有一條鐵則:克敵在兵,制兵在將,任將在君。崇禎這樣的領導至死也不明白“滿朝文武皆可殺”的背後是自己不懂得用人之道。



現今不少領導人也有類似崇禎的嗟怨,他們感歎的是“人才匱乏”。然而真的是人才匱乏嗎?為什麼外資巨頭和國內的優秀公司都是人才濟濟,單單人才匱乏的卻是自己的公司呢?



崇禎的那個時代,明代建國已經二百七十年左右,通過科舉選拔的人才可謂數不勝數,遠比他的祖宗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為多。朱元璋靠一幫農民軍就成就了霸業,靠的是他識人、用人、倚仗人才的膽識和領導才能。而崇禎,最相信的卻是身邊的幾個宦官。試想袁崇煥這樣的大將,在他在邊疆打仗立功的時候,等待他的不是皇帝的褒獎,而是宦官的打擊報復和崇禎的聽信讒言。這樣的環境,如何換得來人才為你效忠?而今的領導者也是一樣的,你要想招攬人才,就必須懂得“將將之道”,懂得把人才放在合適的位置和平台上,懂得尊重與信任人才,懂得責權利相對應的激勵體制。否則,你的公司永遠都不會有真正的人才願意長久地呆着,表面上吹捧你的也將肯定是一些奸佞之輩,就像崇禎邊上都是那些“以政治鬥爭為綱”的佞臣和人格卑劣的宦官是一個道理。



你不懂得尊重人才,市場就不會尊重你;你不懂得讓人才發揮所長,自己的企業就不會發揮。這是古往今來的歷史一再給予企業領導者的教訓。


來源:中人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