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是如何管理草台班子的?

有人從《紅樓夢》裏面讀出管理學來,對於《三國演義》也有人出書談管理,這方面的文章可謂汗牛充棟。很想從人性的角度去研究管理,正好最近有空對《三國演義》重新進行評註,就選一個小題目,探討一下草台班子的管理問題。

袁紹是如何管理草台班子的?

當是時,在反董卓的旗幟下,聚集了十八路諸侯,應該説最初的召集人並不是袁紹,而是曹操。曹、袁之流最初在反董這方面目標是一致的,也都是堅定不移的。反董的原因是廢舊立新,董卓想廢掉白痴皇帝辯立陳留王協為帝,遭到了何氏集團的反對。從今天的角度看,廢帝不但是必要的,也是應該的,因為少帝辯是個弱智,不具備做皇帝的能力,而陳留王協(即後來的漢獻帝)卻非常聰明,尤得老皇帝大色鬼靈帝喜愛,但何皇后陰險毒辣,毒死了陳留王的母親王美人,陳留王被奶奶董太后藏起來扶養才倖免於難。既然如此,為什麼董卓廢帝受到這麼大的阻力呢?原因就是陳留王的媽媽王美人被何皇后毒死後,王美人在朝廷的勢力被剷除殆盡,而奶奶董太后又沒有實權,朝中都是何皇后(是時是太后,也就是少帝的母親)及國舅何進的勢力,袁紹就是這股勢力的中堅力量,曹操也是。儘管曹操是宦官之後,但曹操政治上卻也是反宦官的,因此也是擁護何進的。三國演義對董、袁在廢立之事上的針尖對麥芒的鬥爭刻畫得非常充分。“卓按劍曰‘今上闇弱,不可以奉宗廟。吾將依伊尹、霍光故事,廢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為帝。有不從者斬!’羣臣惶怖莫敢對。中軍校尉袁紹挺身出曰:”今上即位未幾,並無失德。汝欲廢嫡立庶,非反而何?‘卓怒曰:“天下事在我!我今為之,誰敢不從?汝視我之劍不利否?’袁紹亦拔劍曰:”汝劍利,吾劍未嘗不利!‘“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程度。而曹操則走得更遠,乾脆學荊柯刺秦王去刺殺董卓,不幸事敗逃亡。

其實誰當皇帝對天下老百姓都一樣,即便他是個白痴。只是對董卓而言,他不是何氏集團勢力範圍內的人,所以想打破舊秩序建立新秩序,擺脱何進的勢力,以控制局勢。而袁、曹等人是何氏勢力集團裏面的,自然會羣起反對。另外,董本是袁、何請來藉以剷除宦官張讓等人的,不料董的興趣不在滅殺宦官,而在廢舊立新上面,無疑觸動了何氏集團的核心利益。

曹操逃亡回家後招兵買馬,發文矯詔號召諸侯起來反董,是反董的組織者和發起人。那麼曹操何以韜光養晦不做盟軍首領而讓賢於袁紹呢?三國演義裏説,“操曰:”袁本初四世三公,門多故吏,漢朝名相之裔,可為盟主。‘“這裏曹操看中的是袁紹的出身、門第、官位,曹操後來的用人從來是不看門第的,可謂不拘一格用人才,那麼曹操為什麼年輕時如此糊塗?其實曹操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其一,借重於袁紹的影響力,袁”門多故吏“,話説得多直白啊;其二,袁紹起兵最多,有三萬多人,其他將領大多數是一、二萬,袁紹軍事實力最強。何況還有個弟弟袁術、堂兄袁遺也是十八路之一。其三,曹操和袁紹當時是朝廷中反董的合作伙伴,政治利益接近,關係自然不錯。在十八路諸侯中,曹、袁關係最密。其四,曹操大概也看出來了,袁紹此人”多謀寡斷“,伍瓊稱袁”好謀無斷“,袁不是自己的對手,自己好操縱。袁紹為正,自己居副,垂簾聽政多爽!其五,袁紹為人多嫉,他是不可能推薦曹操為領袖的,而曹操又不能自己推薦自己,只好退而求其次,主動推薦袁紹得了。

於是乎袁紹在曹操的建議下被推為盟軍領袖,袁自然少不了作勢表演推諉一番,心裏卻也打着自己的小算盤。如何管理這樣一個臨時搭建的、拼湊的、鬆散的草台班子是袁紹接下來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既如此,袁紹是如何制定管理制度的呢?

演義寫道,袁紹曰:“紹雖不才,既承公等推為盟主,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袁紹雖然認識到草台班子應該建立管理制度,此言卻只是口頭表白對盟軍管理的意見而已,沒有形成文的規章制度,也沒有頒佈具體的紀律及處罰條例,更沒有確立行動綱領和明確政治目標,當然也沒有具有號召力的政治口號,比如“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比如“驅除韃靼,恢復中華”,因此空口白話,等於廢話。這大概是多謀寡斷的具體表現吧。

試問,十八路諸侯為何而戰?戰而為何?

再看袁領袖自己如何針對制度做表率的。

袁紹接下來的話卻應該讓盟軍將領們心涼半截:“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這分明就是搶劫嘛。任何一個時代都有那個時代特殊的戰略物資,比如現在的石油,誰搶到誰就是地球的霸主,所以美國人拼命要介入中東,三國時代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是什麼?是糧食!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一切!袁紹剛剛上任,就迫不及待地直奔主題,連作秀都免了,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後來的給孫堅斷糧與其説是袁術所為,不如説是袁紹的陰謀。袁紹以孫堅作為主力先鋒,也有借呂布之手鏟除競爭對手的目的,“孫堅乃江東猛虎,若打破洛陽,殺了董卓,正是除狼而得虎也。今不與糧,彼軍必散。”軍閥之間的同盟從來如此,表面的合作下暗流湧動,打的是骯髒的借刀殺人主意。後來的蔣公介石大概也是從三國中悟出了什麼,他的部隊分嫡系和雜牌,雜牌便只有做炮灰的份。

領袖帶頭以權謀私,眾諸侯該如何表現?同盟軍還未散夥,多方諸侯就開始為糧食火併,你搶我糧,我奪你食,鬧的不亦樂乎。

袁紹作為武林盟主,反董事業未成,急忙忙假公濟私,以公肥私,其謀的是自己的切身利益,哪裏還有半點天下為公的胸懷?這樣的草台班子如何收場,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

既然領袖把別的諸侯當炮灰,以期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樣的軍隊戰鬥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先是被華雄斬了鮑忠、祖茂、俞涉、潘鳳等大將,袁紹也只是説説風涼話而已,——紹曰:“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真正的實際行動卻什麼都沒有。如此看來,袁紹不但多謀寡斷,而且多謀少動,不過是賣嘴皮的江湖騙子。後來的戰鬥更是如此,袁紹從來沒有投入自己部隊的一兵一卒,相反,出擊的是孫堅、公孫瓚、曹操甚至王匡、鮑信的部隊,在反董的旗幟下滅殺別的軍閥,是袁主席袁盟主的如意算盤。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是誰也不願意拼死一戰的,盟軍基本上是一觸即潰,即使可以打贏,也是虛晃一槍,出工不出力,呂布誠然英雄了得,但十八路諸侯也不是吃素的,張飛後來就與他大戰300回合不分上下,何至於讓呂温侯如入無人之境?三英戰呂布,打得激烈的時候八路諸侯居然作壁上觀,誰也不願意加入劉備兄弟團,而劉玄德兄弟縱是有力量殺掉呂布,也懶得去表現,不如留下個活靶子,樹立一個硬對手,自己還有存在的價值。

再看袁作為領袖是如何對待人才的,如何執行承諾的。

袁見到劉備那一場戲,紹曰:“吾非敬汝名爵,吾敬汝是帝室之胄耳。”袁紹既不看中劉玄德的功勞,也不看中其能力,而是看中其出身、門第,可見武林盟主也不過是一個俗物。在安排關羽出戰華雄時,袁紹是有顧慮的。“使一弓手出戰,必被華雄所笑。”這裏袁紹評價一個人的標準是其官階。他的眼裏永遠只有搖晃的烏紗帽和揮舞的權杖。而當關羽斬了華雄之後,袁紹不但沒有按照最初的承諾“有功必賞,有罪必罰。”,而是對自己弟弟袁術“量一縣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揚威!都與趕出帳去!”的説法採取默認和支持的態度,同樣是以官階來衡量一個人説話的分量,有無説話的資格。三英戰呂布後,“八路諸侯,同請玄德、關、張賀功,使人去袁紹寨中報捷。”,袁紹對劉備兄弟虎牢關大出風頭十分不滿,因此獎賞之事石沉大海杳無音信,壓根沒提這趟子事兒。對於袁術給孫堅斷糧之事,袁紹既然前面有話:“吾弟袁術總督糧草,應付諸營,無使有缺。”後面為什麼不對袁術罪過進行處理?其所謂“有功必賞,有罪必罰”不過是句空話而已。

袁紹的管理,其實就是“有功不獎,有罪不罰。”言必信,行必果,輕言背諾的結果必然是威信掃地,眾叛親離。

這埋下了公孫瓚、劉備出走的種子。

再看袁紹是如何發揚民主作風,吸納優秀建議的。

當曹操提出趁董卓遷都長安失去民心的大好政治時機出擊董卓的建議,紹曰:“諸兵疲睏,進恐無益。”庸夫鼠膽,躍然紙上。袁紹的平庸表現使得曹操大失所望,為了不失去戰機,曹操決定單幹,他不得不孤軍深入,追擊董卓,致使中伏而敗。

這是盟軍分裂的第一個公開的信號。

袁紹對外胸無一策,對內卻苛刻、刻薄。隨後,孫堅月夜獲玉璽之事被袁紹窮追不捨,當眾質問玉璽下落,使得孫堅出盡了醜,丟盡了人,非常難堪,雙方到了劍拔弩張的地步,袁紹何以對一塊石頭如此動心?原來“玉璽乃朝廷之寶,公既獲得,當對眾留於盟主處。”看,看,看,乃是武林盟主自己想要。玉璽是皇權的象徵,這暴露了袁紹的野心。但當時即便是真正的皇帝也都已經是傀儡,權力的象徵已經不是和平時期的一塊石頭,而是誰擁有更加強大的軍事實力,一塊石頭説明不了任何問題,袁紹此舉應該考慮到對盟軍是意味着什麼——本來就是一個七拼八湊的草台班子,時刻面臨着分崩離析的危險,而武林盟主卻在玉璽問題上抓住主力部隊將領的辮子不放,無疑將是壓垮盟軍聯盟性質的最後一根稻草。

由此可見袁紹始終是重形式不重實質的。

孫堅首先攻入洛陽,不但未受到任何表彰,卻成為私藏玉璽圖謀不軌的罪魁禍首。處於遊離狀態搖擺不定的孫堅不得不堅決了出走的決心。

孫堅走了,落寞英雄留下的是對軍糧不濟的遺恨,和被當眾對質追索玉璽的恥辱;曹操走了,一代梟雄留下的是言不聽計不從的憤懣,與“豎子不足與謀”的遺憾;公孫瓚也走了,留下的是獎不賞信不立的失落;劉備走了,留下的是功高因官小不受尊重的屈辱……十八路諸侯,誰還有心思留下來呢?

最後,也許不是最後,袁紹也走了,“袁紹見眾人各自分散,就領兵拔寨,離洛陽,投關東去了。”武林盟主走了,好個盟主!反董尚未成功,同志尚需努力,好傢伙,作為武林盟主的袁主席卻顛兒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一個草台班子就這樣各走各的路了。反董聯盟的失敗不是失敗在軍事上,也不是失敗在政治上,更不是失敗在經濟上,而是失敗在管理上,失敗在人事上,失敗在制度的建立和關鍵領袖人物上,倘若一開始曹操沒有推舉無能之輩袁紹任草台班子領袖,恐怕是另外一個結果。

結局:十八路諸侯各自解散,甚至為了糧食相互間大打出手,劉岱戰喬瑁,公孫瓚戰袁紹,他們共同的敵人董卓依然做他的漢大丞相,袁紹後來甚至以得到他的封官而倍感榮幸。

用人唯親,假公濟私,以私心而謀公器,自古以來,鮮有不敗,特説與諸公共勉。

來源:天涯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