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2篇)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

近來,我學習了《給教師的一百條新推薦》、《教育新理念》兩本書的許多篇章,深有感觸。明確了很多道理。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精選12篇)

首先,教育事業是一個崇高的事業。

教師對完美的事物應持續敏鋭的態度。教師應對的孩子就是最完美的事物,他們有純真的心靈、誠實的態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願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負了造化的賜予。教師對完美事物持續高度的敏鋭,才會發自內心的愛孩子,並因為愛而滿心歡喜。教師要有“赤子之心”。做個很單純、很簡單、很好奇、很幼稚,有時有點傻勁的人。教師應有獨立思想,讓我經常思考教育問題,思考人的問題,思考我為什麼而教,怎樣教,將教育活動與人生思索融為一體。

其次,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導下,應不斷改善教學方式和手段。

學生作為人,是需要灌輸精神理想的,那麼教師首先就應做的就是順乎人性。學生需值得去珍愛,在工作過程中要學會寬容學生,與學生和諧相處;另一方面,教師在尊重學生時,也要學會合理合法地懲戒學生,所謂“懲戒”,是指通過對不合規範的行為施以否定性的制裁,從而避免其再次發生,以促進合範行為的產生與鞏固。但懲戒務必注意幾點:一、教師懲戒學生應具有教育性;二、尊重學生人格;三、懲戒應合理並公正;四、懲戒要貼合相關程序。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師要學會不培養乖孩子。如果我們將一個個乖孩子樹為學生學習的楷模,而必然的報應就是,在這個多元化、個性化的`時代,調皮搗蛋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當初的乖孩子,將來他們也許就是“弱勢羣體“,匯入茫茫的失業大軍。

總之,通過這一個階段的學習,自我的理論水平有了提升,思路更明確了,方法更具體了。相信在今後的教育教學中,這一次的理論學習必將使自我獲益匪淺。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2

作為一名一線的國小教師,讓我逐漸體會到了作為一名教師的崇高,也讓我領悟到了作為教師的肩上的重擔,當前我國正在進行新一輪的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此次改革規模最大、涉及內容最全面的一次課程改革。它對廣大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從中體會到了課程改革對課堂、對教師、對學生的衝擊。

人説:讀書足以移情,足以博採,足以長才。使人開茅塞,除鄙見,得新知,養性靈。因為書中有着廣闊的世界,書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雖然滄海桑田,物換星移,但書籍永遠是新的。這句話説得一點也不假,書籍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讀 書,就是一次與大師的對話,與智者的交流,是一次難得的精神之旅,同時也會讓人收穫非淺。

過去,無數優秀人物用自己的成長經歷作了驗證。今天,100 多個國家以“讓世界每個角落的每一個人都能讀到書”的現實選擇作了回答。

從“開卷有益”的古訓到“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勸勉,從“熱愛書吧,這是知識的源泉”的激情召喚到“書是人類發出最美妙聲音”的深情吟唱,人們相信,一切時代的精華盡在書中,書籍是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讀書豐富人生。讀書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拓展人生的寬度。人生在世,除了物質生活之外,還應有自己的精神生活,而這往往是從讀書開始的。一本好書,就像一艘航船帶我們從狹隘的地方,駛向生活的廣闊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命裏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裏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書籍是哺育心靈的母乳、鑄造靈魂的工具、啟迪智慧的鑰匙。讀書,使我們的精神不再貧乏,生命不再貧弱,人生不再孤獨,讓我們成為有信念、達情理、知榮辱的人。讀書改變人生。閲讀對人的成長影響至巨,一本好書往往能改變人的一生。“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的精神成長,與他的閲讀息息相關;一個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全民族的閲讀水平。誰在看書,看哪些書,決定了一個民族的精神氣質,反映了一個社會的精神面貌,影響着這個國家的未來走向。“人若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觀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一個不愛讀書的社會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會,一個不願讀書的`民族,是創造力貧乏的民族。崇尚讀書,才能讓民族的發展保持生命的活力。

讀書鑄就一個國家的文化根基。國家的富強和騰飛必然要以知識凝聚力量,而讀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在知識經濟社會,讀書是創造力和活力的起點,是文化底藴的基石。一個國家是否有廣泛的大眾閲讀,是否有樂於讀書的社會風

尚,決定了國民能否主動吸收各種文化的營養,在潛移默化的滋養中,提升國民素質,營造文明氛圍,發展先進文化。

中華民族之所以成為禮儀之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我們是一個熱愛學習、勤奮讀書的民族。今天,建設創新型國家和學習型社會的時代任務,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營造一個書香濃郁的社會。時代變化了,信息傳播方式多樣了,生活節奏加快了,但讀書作為人類獲得知識的重要手段、閲讀作為推進社會發展的力量是不可取代的。面對我國有讀書習慣的人只有閲讀率持續下降的現狀,我們需要重新喚起讀書激情,親近圖書,全民閲讀,讓我們的社會少一點煙酒味,多一點書卷氣,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書香,讓讀書成為我們的時代風尚。

總之,同時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我覺得做一名優秀的教師其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只要我們不斷的加強理論學習,不斷積累經驗,你也必然在一步一步的接近成功!

祝語 :誰都有脆弱,誰都會有委屈,難過的時候,習慣了努力的昂起頭,讓臉上掛着微笑,儘量讓自己的肩膀再寬厚些,讓胸懷再寬廣些,扛下所有的責任。人到中年,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責任,無論深夜如何糾結,無論內心有怎樣的疲憊,天亮依然去奮鬥, 無論有怎樣的迷茫,都不敢停下前行的腳步。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3

老師的歡樂,來自同學;老師的崇高,來自同學,老師是同學心目中的偶像。具有高尚的師德,才會得到同學的敬重,老師自己也才能從中體會到自身的崇高所在。

常聽同學家長説“我家的孩子只聽老師的,老師的話簡直比聖旨還靈,回到家裏就誰的話都不聽了。”由此看來,我作為老師想到了同學的向師性,這是一種純淨的美妙的心理品質,我們當老師的要好好地利用和開發。特殊是在學習了魏書生老師的教育理論後,我也曾刻意仿效,在班上定下“法規”:凡是老師或同學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消失了錯誤,就要當場表演一個節目,沒想到這一舉措竟然讓我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威信。在教學中,我有意或無意中出了這個那個錯,同學都會準時地為我指出,我也自覺“遵規守章”,每次都仔細的為同學唱一首歌。這樣的.“懲處”卻博得了同學的歡心,不僅師生之間的關係漸漸融洽,班級氣氛也極為活躍。

或許,這正體現了教育的民主,在同學眼裏,老師能夠與他們平起平坐,他們的心理也就獲得了一種平衡,這樣的老師最能受到同學的敬重。同學願意與我走近,常把心裏話告知我,這不能不説是一筆最珍貴的財寶。我會深深的感受到了自身的一種最崇高的價值。毫不避諱地説,這種崇高,正是我在讀書工程中所獲得的的收穫,是我不斷學習、不斷完善的詳細表現,這就是師德!這就是師魂!老師的勝利,來自同學。要當一名優秀的老師,首先就熟悉老師是什麼?要教好自己的同學,首先必需熟悉同學是什麼?答案是明顯的:老師是人,同學也是人。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4

李老師指出,教育工作者是否有一顆童心,對教育來説是非常重要的。教師的童心是指教師具有童真的情感,能夠自然地和學生一起哭,一起笑。笑在一起的老師無疑會被學生視為知心朋友,贏得學生的心。教師的童心就是要有孩子的興趣。教師的職業要求我們在各個方面都要和學生有共同的興趣愛好。如果我們和學生有更多共同的興趣愛好,你就會有辦法深入學生的內心。他們會無意識地把老師當作朋友。當和學生玩遊戲的時候,老師越忘記他們的尊嚴,學生對老師的感覺就越好,這是成功教育的起點。

啟示2:沒有愛,就沒有教育。

李先生深深打動我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總是與他的學生進行坦誠的交流。愛是李振熙先生永恆的教育理念。他可以和孩子們一起過新年,玩雪,拍照拼寫,真正融入學生們的生活,在一次次的理解老師的愛中留下生活的精彩瞬間。在我讀李老師的書之前,我非常自信,我愛我的學生。讀完這本書,我問自己,我愛每一個學生嗎?我對學生的愛真的無怨無悔嗎?我暗下決心改變我過去的教育方法。當學生犯錯誤時,他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冷靜地理解錯誤的原因,從學生的角度思考。李老師讓我對學生的愛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

愛不僅僅是對優秀學生的欣賞,更是對每一個有責任的學生的欣賞和期待。

愛不應該是居高臨下、平易近人的人,而應該是對朋友發自內心的愛。

愛情不應該是對學生錯誤的嚴格調查,而應該是對學生心胸開闊的寬容。

愛不應該是對學生的縱容,而必須包含對學生嚴格的要求,甚至是必要和合理的懲罰。

愛不僅僅是關心學生的學習、生活和身體,更重要的是要善於進入學生的情感世界,瞭解學生的精神世界,學會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生活,與學生一起感受喜怒哀樂。

愛不僅要對你所教的這幾年負責,還要對學生的成長和他們未來的生活負責。

愛,不是用一個成年人的心去包容一個孩子的心,而是需要一個孩子的心,用孩子的心去碰撞孩子的心。

愛是一種純潔,是一種莊嚴,是一種責任感,是民主,是平等,是讓童年回到童年,是為學生美好生活打下良好開端。只有這樣的愛才是真正的愛,只有這樣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國小教師讀書的心得體會3

四年前,心懷忐忑和希望成為一名一線的國小數學教師,從青澀的教學到逐漸成熟,期間有過失敗的淚水,也收穫了成功的喜悦。在前行的教學路上,我也時常反思自己的課堂,與名師對話,交流,怎樣讓我的課堂富有藝術感?

很幸運的是《國小數學名師教學藝術》給了我方向。關注現實,在對當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突出問題、典型案例、教育名家等的分析對比綜合上,從課堂教學、教育研究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亟需更新的教育新理念。劉可欽老師:追尋常態下的生命課堂;華應龍老師:瘋狂數學的和諧魅力;葉雲素老師:尋求屬於自己的數學教學;徐斌老師:課堂的樸素之美;張齊華老師:將美孕育於數學課堂教學。讓我的頭腦經歷了一番洗禮,處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時期的教師,需要以一種怎樣的姿態迎接這一轉變呢?

劉可欽老師的課堂語言魅力和追求“努力把每堂課都看成是獻給孩子們的禮物,把課堂變成師生共同生活、共同創造的充滿智慧和溢滿愛意的家園。”令我温暖。“教育就是一個成人做了有利於孩子發展的'正確的事情。”多麼值得深思的理念!我們要為孩子們的可持續發展而努力!

華應龍老師提出,課堂應是自然而真實的課堂,應具有生活性,人文性,趣味性。還有給數學教師提十點建議是最好的教學經驗:

1.居高臨下駕馭教材,

2.每天讓學生進行五分鐘的口算,

3.每週讓學生寫一篇數學週記,

4.鼓勵學生提出問題,

5.倡導學生的個性思維,

6.重視學生動手活動,

7.在組織學生合作時要突出思維碰撞,

9.加強對少數差生的輔導,

10.作業設計要新穎有效。

葉素雲老師的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和追求清理交融的課堂,給我很深印象。一是對教材的拓寬,延伸,使教材成為學生與生活、社會自然的紐帶,二是培養學生的決策能力,使他們覺得數學有用,增進他們多數學價值和作用的認識,激起他們學以致用的熱情。

徐斌老師告訴我們:課堂不是舞台,學生不是道具,教案不是劇本,教學不是表演。課堂教學實踐中要力求“為學生的數學學習服務”,追求真實有效和互動生成。真實的課堂不能無視學生的學習基礎,把學生當作白紙和容器,隨意刻畫和灌輸;真實的課堂不能死抱着教案,一問一答,牽着學生的鼻子走,不敢越雷池半步;真實的課堂更不能課前操練,課中表演,少數參與,多數旁觀。有效的課堂追求簡單和實用。課堂上呈現給學生的數學應該是作為“教育形態”的數學,而不是“學術形態”的數學,應該把“冰冷的美麗”轉化為“火熱的思考”

張齊華老師帶領兒童在思維世界裏奔跑,尤其是《圓的認識》一課讓人念念不忘。從水面上漾起的層層漣漪到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從光線折射後形成的美妙光環到用特殊儀器拍攝到的電磁波、雷達波、月球上的環形山,進而再到建築、美學、民俗、藝術等各個領域,“圓”這一抽象的平面圖形以一種瑰麗的姿態走進了孩子們的視野,並悄悄改變着他們對數學抽象面孔的最初印象。不僅折服於“數學王子”博學的內在素養,也領略了他倡導“數學文化”的意藴。

讀着幾位名師的成長曆程,精彩的課例和他們的教育理念使我們不難看出他們對教育事業的無限熱愛和對知識孜孜不倦的不懈追求。成功是需要付出辛勤勞動的!教學探索永無止境。希望自己以後能做到:靜心讀書,“專心”課堂,潛心實踐,悉心反思。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5

作為一名國小語文教師,我心中的理想課堂,它應該是這樣的:寓學於樂之中,即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課堂上樂於學習,把學習當作是一件玩的事。

在我們的印象中,説起上課,沒有多少人的第一印象會是上課是有趣的。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從小接受的教育,它給我們的啟示是:知識是在枯燥乏味的課堂上由老師反覆告訴我們和在課外由我們經過不斷的反覆作業練習而得到的。

那麼,怎樣的事是我們都願意主動做、樂意做的呢?那一定是從中可以獲得樂趣,獲得成功的事,這是人的天性。如果一件事是自己發自內心厭惡的,那就算勉強完成,也不會有多高的質量。學生主要的任務就是學習,而我們現在看到的現象卻是他們對學習的厭惡,對學習的害怕。為什麼呢,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對學習內容的不感興趣,可能是覺得學習任務過重,也可能是對教師教學方式的不適應等等。所以要讓學生學會學習,我們首先要改變的就是他們的學習的態度,變害怕學習、厭惡學習、逃避學習為好學習、樂學習、主動學習。那如何做才可以讓學生真正從心裏愛上學習、樂於學習呢?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着手改變。

一、讓所有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品嚐成功的滋味。

記得有句格言:“不是因為有些事情難以做到,我們才失去自信,而是因為我們失去自信,有些事情才顯得難以做到。”由此看來,啟動學生自信心理系統是讓學生消除畏難情緒願意去學的基礎。所以我們在平時的教育當中應經常鼓勵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戰勝挫折和困難的勇氣,給孩子們灌輸一種信念:相信自己,正視自己,努力進取就能成功。每個人都是期待獲得他人肯定的,成長中的孩子更是在乎家長、教師、同學對自己的看法。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想方設法的給孩子創造機會,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在學習中獲得教師的肯定、家長的肯定、同學的肯定。

二、創設有趣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傳統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充當的總是課堂裏被動的觀眾,欣賞迎合着教師的表演,他們在自己的課堂上沒有自己的話語權,沒有自己的選擇權,沒有自己的挑戰權,知情權……而教師總是把已經嚼得又嚼,沒有任何味道的知識強加給學生,讓他們裝進腦子中去。在這種教學水平指導下,學生只是充當了知識的儲存器,而且不善運用,最終導致思想僵化。所以,要想學生髮自內心喜歡這樣的課堂確實強人所難。要改變這一現象,教師的改變是關鍵。讓教師走下講台走進學生中;工作總結讓教師把話語的權力換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自己課堂的導演、演員,參與集體的表演;讓更多學生感興趣的童話、故事走進課堂……讓我們打破那個成人化的課堂,還一個童趣的課堂給學生。

三、讓學生愛上自己的教師,親其師信其道。

每一個教師都不應忽視自己的人格魅力。一位學生愛戴的教師,她的言傳身教勝於千言萬語、苦口婆心。一位學生喜愛的教師,學生樂於走進她的課堂,樂於與她相處的四十分種,樂於與她進行學習上的溝通,生活中的交流。

記得以前看過一句話:懷着感恩吃蔬菜比懷着怨恨吃肉香得多。這學期朋友送了我《做不抱怨的教師》一書,讀罷此書,掩卷冥思,收穫頗多:長久以來,我們教師這一職業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是天底下最光輝的職業。正是這一光環罩得我們教師無所適從,又加之隨着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獨生子女時代的到來,社會和家庭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使教師這份職業的不穩定性增加,增加了教師對自己未來職業的不確定性,由這些不確定性因素引發的焦慮、抑鬱、擔心等負性情緒正在悄悄侵襲我們的身心,教師也就唉聲歎氣地過上了日子,陽光心境正慢慢退出教師的心靈,學生的身心健康也因此受到影響而大打折扣。鑑於上述的種種原因。我認為做個不抱怨的老師應從以下幾點着手:

一、不抱怨自己,開發自己的潛能

抱怨自己是懦弱、無能的最好詮釋,它像幽靈一樣到處遊蕩、擾人不安。抱怨自己讓我們將關注點放在自己的不想得到的東西上,因此,當我們抱怨自己時,我們將遠離了自己想要的東西,而且抱怨越多,距離越多。有些事情我們越做不到越抱怨,但是越是抱怨事情就越沒有順利完成的可能性。這樣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事情最終得不到解決。愛抱怨説明我們的內心不夠強大,不夠自信。作為教師尤其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因為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比一般人還要多,如果我們只知道一味的抱怨,而沒有與之對抗的勇氣和堅定的信念,那就只會束手無策。

我們要敢於挑戰自己,發掘自己身上的潛能,樹立自信、堅定信念,不要輕易的貶低自己,抱怨自己。虛心向別人學習,努力自己創造,這樣會使我們越來越強大!“不做愧心事,不怕鬼敲門”,堂堂正正的做人,堂堂正正的做事。仰不愧於天,俯不愧於地。

二、不抱怨工作,獲得工作的樂趣

新城中學的校訓是:樂知樂行,至誠至善。這其中的“樂”字卻大有學問,

快樂工作是一天,昏昏沉沉也是一天,“愁也一天,樂也一天”何去何從,我們大家心知肚明,我覺得教師在教育中不應該迷失了方向,丟失了信仰,“當教師真沒意思”成為他們的口頭禪。不是靜下心來搞研究,而是天天攀比誰的工資多,誰又買車了,誰又買房了……“不要攀,不要比,不要自己氣自己”,你選擇就是最好的。當然教師這個職業是平凡的、普通的。但是,我們只要熱愛自己的工作,並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中,終有一日,也會成為被別人仰望、受人尊敬的模範。敬業,不僅是對學生及家長、對學校和社會有個交代,更重要的是,對我們教師而言,要有一種神聖的使命感。只有敬業的意識根植於我們的.腦海時,才會更加積極、主動的完成工作,體會到工作給我們帶來的樂趣。一位偉人曾經説過:“有所作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無所作為,是逃避責任,是放棄義務,是自甘墮落。”你如果有時間抱怨工作,那麼你就有時間將工作做好。喋喋不休地抱怨,註定於事無補。若想擁有美好的前程,學會享受工作中的樂趣。

三、不抱怨他人,贏得他人的尊重

世界上不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沒有一個人會讓自己完全滿意。正所謂“已所不欲,勿施於人”,既然我們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麼也應當讓自己對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經常聽到老師抱怨(我也曾抱怨過):現在的孩子怎麼那麼難教?怎麼這麼不愛學習?怎麼家長都不管?……那些坐不住的孩子,連帶家長,似乎就成了我們最大的麻煩。畢竟,沒有不犯錯的孩子,關鍵是他有沒有放棄學習。只要他還在努力,只要他還能接受你的話,我們就沒必要嚴加管教、另眼相待。當我們真正對某個學生特別關注,我們就會帶上有色眼鏡,我們以為我們在特別關心的同時,其實已經把他推到你最不想的那一邊去了。説到底,是我們逼着孩子選擇了這無奈的選擇。

換位思考,自己的孩子也不是十全十美,自己的孩子是掌心裏的寶,無論自己所教多少孩子,都會分到多少個家庭,每個孩子的背後都擁有龐大的親情集團,教育孩子是大工程“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願意。我也知道“地荒是一季,人荒是一輩”,這樣想法,報怨的情緒就少了。不抱怨他人,贏得他人的尊重

四、不抱怨家人,獲得家庭幸福

有家,就有幸福。在屬於自己的屋檐下,我們可以盡享親情的温暖,愛情的温馨。當然,家人之間的感情也需要精心呵護。作為至親,無論遇到什麼問題,都應當少一些抱怨,多一些關愛、理解與寬容。想着他人的好,忘記他人的過,好好珍惜眼前屬於自己的幸福,一位偉人曾説過,把世界上所有的痛苦累加在一起,你還選擇屬於你自己的那一份。那深夜等你回家的一盞燈,你離家時凝望着你的眼光,那份父母久久等你回家的企盼和你所有對未來的希望都濃縮家這個小小的單位上。我們沒得理由抱怨,感恩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享受陽光,享受温暖。

今後,我將一如既往的努力,做個不抱怨人,做個不抱怨的老師,不抱怨孩子,犯錯,不抱怨家長,不抱怨自己的選擇!懷一顆寬容的心!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6

當我第一次拿到第五門學科的時候,我只覺得這是一本很重的書,不僅是書本身,而且書中的內容也很重。我隨意翻閲書籍,發現這些知識主要是理論性的。在我看來,這樣的書對於幼兒教師來説似乎是“難讀”的,因為很多專業詞彙很難理解。

“《第五項修煉》是一本開拓性地倡導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的著作。書的作者彼得·聖吉在研究中發現,要使企業茁壯成長,必須將企業變成一種學習型的組織,並使得組織內的人員全心投入學習,提升能力在本職崗位上獲得成功。”這是專家對這本書的解讀。

在我看來是:想把一個企業,一個集體做好,就要把所有人的心都擰成一根繩子,團結互助,共同努力,共同成長!也許我的理解有點偏差,但這是我目前讀到的觀點。

讀《第五項修煉》這本書,我沒有辦法介紹這本書的內容和意義,因為我還需要靜下心來細細品味。雖然本書的理論和例子都是基於企業的,但是如果你仔細想想,其實企業的成長和幼兒園的成長,很多事情是相互兼容的。

我們是一個集體,我們需要團結起來,在工作中不斷學習,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進步。

我無法理解書中的理論,但我會專注於書中一些優秀的案例,甚至可以從這些案例中思考出我在幼兒園小組中發現的一些問題,這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約翰。克里斯特的故事,他是一家領先的家居產品公司的一個大分公司的總裁,他的抱負是把子公司打造成行業內的一個優秀企業。

他設想了一個獨特的全球分銷體系,儘管許多部門對他的想法表示了興趣,但他指出,這與該公司的許多傳統政策相牴觸。約翰·克里斯特准備了大量的數據,試圖説服哈麗但被拒絕了。

但約翰·克里斯特沒有放棄,再次找到哈麗,最終他打動了哈麗,在二人的共同努力下,今天,約翰。克里斯特的創新分銷系統,得到母公司大多數部門在全球範圍的運用。

這個故事使我想起了我在幼兒園的工作。我負責幼兒園的一些工作。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做着和別人一樣的事情。

今天看了這個故事我忽然想到,為什麼我們的工作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過,想要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來完成,也許最後完成的非常出色,但是時間花費卻很大,教師感到辛苦。是不是我們的工作也需要創新,在保證任務漂亮完成的同時又能省時省力,讓教師工作更輕鬆。我想,這也許能為以後的工作帶來新的創意。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7

昨天看了(第五項修煉)的序言與第一章,第一章強調的五項修煉的內容: 第一項修煉:自我超越 “自我超越”的修煉是深刻了解自我的真正願望,並客觀地觀察現實,對客觀現實正確的判斷。通過學習型組織不斷學習激發實現自己內心深處最想實現的願望,並全心 投入工作、實現創造和超越。此項修煉兼容幷蓄了東方和西方的精神傳統,修煉時需要培養耐心、集中精力,對於學習如同對待自己的生命一般全身心地投入進學習型組織。它是學習型組織的精神基矗

第二項修煉,改善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於心中,影響我們如何瞭解這個世界,以及如何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對事物作出價值評價,沉積在自我心靈深處的印象等;我們通常不易察 覺。心智模式影響自我表現出來的行為;通常在剎那間決定什麼可以做或不可以做,這就是心智模式在發揮着作用。改善心智模式我們把自己工作組織看成學習的場所,把自己工作組織看作是轉向自己的鏡子,這是心智模式修煉的起步,我們學習發掘內心世界的潛在能力,使這些能力浮在表面,並嚴加審視。它還包括進行一種有學習效果的、兼顧質疑與表達的交談能力——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以開放的心靈容納別人的想法。

第三項修煉,建立共同願景 共同願景指的是一個組織中各個成員發自內心的共同目標,在一個團體內整合共同願景,並有衷心渴望實現的目標的內在的動力,將自己與全體衷心共有的目標、價值觀與使命的組織聯繫在一起,主動而真誠地奉獻和投入。組織都在設法以共同的願景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作為個人要建立善於將領導的理念融入到自己心裏,在組織中為實現共同的願望而努力,通過努力學習,產生追求卓越的想法,轉化為能夠鼓舞組織的共同願景。激發自己追求更高目標的熱情,並在組織中獲得鼓舞,使組織擁有一種能夠凝聚、並堅持實現共同的願望的能力。

第四項修煉,團隊學習 團體的集體智慧高幹個人智慧,團體擁有整體搭配的行動能力。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整體產生出色的成果,個別成員成長的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

團體學習的修煉從“深度匯談”(dialogue) 開始。“深度匯談”是一個團體的所有成員,攤出心中的假設,而進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較個人深入的見解。以有創造性的方式察覺別人的智慧,並使其浮現,學習的速度便能大增。在現代組織中,學習的基本單位是團體而不是個人團體學習,這顯得非常重要。團體的智慧總是高於個人的智慧。

當團體真正在學習的時候,不僅團體能產生出色的效果,其個別成員的成長速度也比其他的學習方式為快。

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 企業和人類的其他活動一樣,也是一種系統,也都受到細微且息息相關的行動所牽連,彼此影響着,因此必須進行系統思考修煉。系統思考的修煉是建立學習型組織最重要的修煉。

彼得·聖吉同時認為系統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願景”、“改善心智模式”、“團隊學習”與“自我超越”四項修煉來發揮其潛力。

十分重視第五項修煉,並認為它高於其他四項修煉。少了系統思考,就無法探究各項修煉之間如何互動。系統思考強化其他每一項修煉,並不斷地提醒我們,融合整體能得到大於各部分加總的效力 (第五項修練)的核心是強調以系統思考代替機械 思考和靜止思考,並通過了解動態複雜性等問題,找出解決問題的高“槓桿解”。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8

學習型組織的五項修煉,其實很像生命體的組織和演進方式:

1、自我超越:不斷釐清並加深個人的真正願望。就像一個個細胞,作為個體,都具有自我成長、發展的良性驅動力。

2、改善心智模式:找出固有的、概括性的想法,並不斷反思、修正,傾聽、包容他人的想法,保持與外界的互動。就像一個個細胞,作個體,保持着與外界的聯繫,具有開放的姿態和可融合性。

3、建立共同願景:“我們想創造什麼?”願景讓所有的努力和行動成為自然。就像一個生命體,有着將各個部分有機組合的凝聚力,即精神價值的核心。

4、團體學習:用開放與共享的精神,探討共同的話題。就像一個生命體,可以良性地可持續發展。

5、系統思考:尊重複雜性,還原完整的圖像,將自我作為整體的一部分進行全局思考。給我們提供了一種視角,去解讀從個人到組織,一個整體是如何形成、運作和發展的。

關於自我超越

要不斷釐清到底什麼對我們最重要。我們常花太多時間應付沿路上的問題,而忘了為什麼要走這條路。其次要不斷學習如何更清楚地看清目前的真實情況。自我超越的精義是學習如何在生命中產生和延續創造性張力。

關於心智模式

傳統組織強調管理、組織和控制。學習型組織強調願景、價值觀和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固有的,代替所觀察到的事實材料的概括性想法。一旦我們覺得已有答案,所有質疑自己想法的動機就消失了。改善心智模式,我們需要辨認“跳躍式推斷”,不把假設當做事實;需要區分我們所“擁護”的理論與所“使用”的理論;需要兼顧探詢與辯護,把自己的思考明白説出來,引導別人對自己的假設進行探究,接受檢驗,並且對他人的想法進行建設性評論。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9

《第五項修煉》是一部能夠讓我們在信息化時代大潮中仍然具有競爭力的寶典……在知識更新日益劇烈的時代,我們該如何能夠才能始終保持着競爭優勢呢?終身教育,社會中人的再教育,出國深造等等。接受教育成為自我提升的手段。即使人們早已走出校園,可是知識的力量卻伴隨人們的一生。社會在不斷的進步,也是因為知識的力量。我們要成為社會中的強者,就應該學會不斷地學習,也就需要學習型組織。這也就是《第五項修煉》所提出的觀點。

老師要我們在3個星期內讀完《第五項修煉》這本管理學的書。閲讀完後其實大多數人都是似懂非懂的。百度一下才知道這本書並不簡單,這是一本不同尋常的書,這是一本開拓性地倡導學習型組織管理思想的鉅作。作者是彼得·聖吉是在總結以往理論的基礎上,並通過對4000多家企業的調研而創立的一種具有巨大創新意義的理論。

説起彼得·聖吉,他是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國際組織學習協會(SoL)創始人、主席。與一些前輩們致力於將系統動力學與組織學習、創造原理、認知科學、羣體深度對話與模擬演練遊戲融合,發展出一種學習型組織的藍圖。被稱為管理學之父。與一些國際的大企業的合作使他更好地被人們所認識。該作者出過不小的書,其中他的《第五項修煉》給組織管理帶來了一個全新理念,而這些理念轉化為實際管理制度與行為,就可能引起管理方式的大變革。總的來説《第五項修煉》書中對每一項修煉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對五項修煉的結合也恰到好處,指出了個人與組織間的密切關係,使人讀後深受感觸。這五項修煉可以概括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願望、團隊學習、系統思考。

一、自我超越。俗話説:人們最大的敵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或許是出自這裏吧)只有超越自我的障礙,個人的不斷進步才能帶動組織的的進步,整如全就是一的道理一樣,組織中的全部就在於每個人的組成上。不斷明確自己的目標與願望,併為之不斷地奮鬥。超越自我,為組織更有力競爭提供保障。

二、改善心智模式。每個人,出生環境,生活狀況也不盡相同,也就造就了不同的人生看法與生活態度,這些心智模式會影響我們瞭解這個世界,以及採取行動的許多假設、成見、思維方式,甚至可以是圖像、或印象。該變自己的心智模式,並不是人人都做得到。因為這是對你自己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一種否定。但這是保證團隊合作成功的重要保證。改善心智模式就是要有效的表達自己的想法,開放心靈,接受別人的想法。才更好地成功……

三、建立共同願望。組織中,只有有着一致的願望,團隊的凝聚力就更好的提升。有着共同的願望,心聯心,凝聚力無限放大,組織的力量就的以提升。人們尋求建立共同望的理由之一,就是他們內心渴望能夠歸屬於一項重要的任務、事業或使命。

四、團隊學習。團體學習的修煉。“深度匯談”是一個團體的所有成員,在思考了所有問題之後,毫無保留的説出心中的思考而進入真正共同思考的能力。曾經有過這樣一個試驗:在一個團隊中,大家都認真參與,每個人智商都在一百二十以上,而集體的智商卻只有六十,這是為什麼呢?團隊學習的修煉即在處理這種困境。希臘文中“深度匯談”指在羣體中讓想法自由交流,以發現遠較個人深入的見解。同時,在深入討論當中,每個人都能獲得超過自己思想數倍的思想。思想是可以傳遞的,不同方向的思想能夠使人們變得更加聰明。作為一個部門或駐地辦,通過團隊學習的方式共同進步,是非常具有實際意義的。

五、系統思考。系統思考使人由看片段到看整體。從對現狀作被動反應,轉為創造未來。從迷失在複雜的細節中,到掌握動態的均衡搭配。系統思考讓我們看見小而效果集中的高槓杆點。運用系統思考的方法能產生以小博大的力量。

我們是羣體中的組成部分,要時時刻刻想着羣體的願望。身在團體中,想要看清所有的事情是很困難的,有的時候需要犧牲自己的利益,來保護羣體的利益。而我們就應該從全局宏觀的角度思考羣體的價值取向,進而調整自己的價值取向,達到個人價值與全局價值的平衡。學習型組織很像飛機或電腦等工程上的一項創新,而五項修煉便是這項創新工程中缺一不可的技術。“修煉”的境界並非靠強制力量或威逼利誘以致,而是必須精通整套理論、技巧,進而付諸實行。每習得一項修煉,便更向學習型組織的理想跨進一步。它跟藝術、工程等任何其他的修煉一樣,有些人學得比較快,有些人較慢,但是任何人都能夠透過演練而熟能生巧。

《第五項修煉》為眾多領導們提供了一種很好的經營組織的模式,在這個出世就要進步的時代,人們都不得不前進,沒有一套有效的管理方式。成功就只會與你插肩而過。有好的方式,就如有好的開始。要在某行業中做到一將功成。就不不有着可以令萬骨枯的寶典。而着就是第五項修煉。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0

第五項修煉的法則:今天的問題來自昨天的“解決方法”。你越使勁兒推,系統的反彈力越大。系統思考裏有個名詞叫補償反饋,即願望良好措施介入後引起系統的反應,結果抵消了介入行動所帶的好處。這使我想起冬吳相對論有一期叫《少有人走的路》,當中説到如果是錯誤的心智模式,你越努力,可能越沒有好的結果。情況變糟之前會先變好。感覺這句話有翻譯問題,應該是變糟之前還呈現好的狀態,也就是補償反饋的延遲反應。選擇容易的辦法往往會無功而返。書上表達為這是非系統思考的結果,但我更願意相信那是一種固定的心智模式所造成的。因為我們對使用熟悉的習慣的方法來解決問題確實會讓自己感到放心。療法可能比疾病更糟糕。比如用喝酒解決煩惱,結果煩惱沒解決,新的問題又形成了,那就是酒癮。專業名詞叫轉移負擔。快就是慢。

因和果在時空中並不緊密相連。造成困難的根本緣由有時不是問題的頑固性或對手,而是在於我們自己。微小的變革可能產生很大的成果—但最有效的槓桿不易被發現。魚和熊掌不可兼得,但不是馬上。把大象切成兩半得不到兩頭小象。其實組織與生命系統一樣具有完整性,是不可切割的。部門之間的界線分明,往往阻礙了重要的互動關係及共同發展,沒有大局意識要想有大局發展真的有點難,這也是系統思考認識的關鍵之處。不去責怪。書上説分立的“他人”並不存在,你和那個被責怪的人都是同一系統的組成部分。這似乎有點哲學意味,要大多數人認知還真不容易。

系統思考是觀察整體的修煉,它是一個思考框架,用它來觀察的還有變化的模式。系統思考一組的具體的工具和技術,主要來自兩個領域:控制論中的“反饋”概念,“伺服機制”。系統思考是學習型組織如何看待世界的的基石。

管理中真正的槓桿效益在於理解動態複雜性,而不是細節複雜性。理解上有點難度,細想想。系統思考修煉的實質是心靈的轉變:看清各種相互關聯結構,而不是線性的因果鏈;看清各種變化的過程模式,而不是靜態的“快照圖像”。系統思考會逐步形成一種豐富的語言,來描述各種各樣的相互關係和變化模式。它最終會通過幫助我們看清事件和細節背後的深層模式來簡化生活。

本書觀點認為現實存在是由種種循環組成的,但現實中我們往往只看到直線,即表面性的東西。正面反饋:指鼓勵讚許的評價。反面反饋:壞消息。系統思考的一個公理就是每一個影響既是因,也是果。這不就是辯證地分析問題嘛。系統的觀點認為人類是反饋過程的一部分,不能獨立於整個過程之外。我們必須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不能與自然分離。這個觀點非常值得深思,至少對我來説是衝擊性的。當我們把自己看成是自然的一部分,你對很多東西會心存敬畏之心,你不會對他人高高在上、目中無人,你會感覺自己的渺小,你做事會做人會為他人他物考慮更多。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1

最近我閲讀了《第五項修煉》這本書,呵,那感覺真的像作者彼得、聖吉博士坐在我面前,我像一個國小生樣端坐着,聽着他從內心深處流淌出的肺腑之言,看着他為我開啟了一扇重新看世界的窗,那些經典的事例那些睿智的語言那些寓意深刻的小故事,還有那些我還是有些不感興趣的圖表,都在給我以啟迪以思考。

悄然掩卷,讓我收穫頗多。它讓我懂得了什麼是“五項修煉”及其重要性;也讓我懂得了個人素質的提高需要打破原有的固定思維模式,用新眼睛看世界,逐步學會自我超越,學會心靈的轉換,學會建立共同願景、團體學習,學會用系統思考解決各種問題;同時也清楚地認識到第五項修煉——系統思考在整個修煉的重要性:它是整合其它修煉成為一體的理論與實務。這本書的每一章節都讓我愛不釋手,不是魚就是熊掌.

我特別喜歡那個水煮青蛙的小故事:如果你把一隻青蛙放在沸水中,它會立刻跳出。但是如果你把青蛙放在温水中,不去驚嚇它,它將呆着不動。現在如果你慢慢加熱,當温度從華氏70度上升到華氏80度,青蛙仍顯得若無其事。甚至自得其樂。可悲的是當温度慢慢上升時,青蛙將變得愈來愈虛弱,最後無法動彈。雖然沒有什麼限制它脱離困境,青蛙仍留在那裏直到被煮熟。為什麼會這樣?因為青蛙內部感應生存威脅的器官,只能感應出環境中激烈的變化,而不是針對緩慢漸進的變化。

大部分動態性複雜都是處於緩慢漸變的過程,極不易察覺。即使察覺了,已經為時已晚。在生活中,想想看,水質是突然變壞的?交通是突然擁塞的?健康是突然變差的?孩子是突然變壞的?……

許多問題已比較清晰的出現在腦中,是啊,《第五項修煉》幫助人們重建一種新的看問題的方式,從習慣看世界、看環境、看別人,改變到向裏看、看自己、看自己的內心;從看局部,到看全局、看系統。從而能看到存在與內的智障,尋求到克服它們的可能。《第五項修煉》的成功和傑出之處不僅在於它的理論,而在於它的可操作性和對實踐的有效指導性。它可能幫助你在弄清為什麼的前提下,懂得如何提升自己的能力;自我開發、自我超越的能力;改善心智、提高認知的能力;團隊學習和團隊建設的能力;系統思考、掌握未來的能力。

《第五項修練》順應了信息化時代大潮,是知識經濟的產物,完全符合我國創建學習型社會、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和學習型家庭的發展目標。

教師第五項修煉讀書的心得體會範文 篇12

在圖書館有幸借到彼得·聖吉的著作《第五項修煉》,書中論述的“系統思考、自我超越、心智模式、共同願景、團隊學習”等五個方面的個人修煉,及通過個人修煉對組織產生的作用,讓我眼前一亮。

只有個人學習才可能實現團隊學習,團隊學習以個人學習為前提。要做好一個學習型組織,團隊成員需認同學習是必須的,是正確的——這是對自己的一種自我超越和成長,也是對團隊整體能力的提升。

書中談到的“學習”,我認為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學習,不僅是對知識、理論、方法等傳統意義上的學習。只要是有進步、有優化、有調整、有計劃等都是一種學習,這個學習的範疇很廣很大。這或許已經改變了我們的心智模式,開放了我們的心態,革了我們的命。

我個人理解的“系統思考”,就是“大局觀”、換位思考。你在某一個角度、某一個位置得出的結論,做出的選擇或決策,放在更寬的角度、更高的位置、更全的觀念來衡量,它或許只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而已。就如組織中某個部門的負責人,在他的崗位上思考做出的建議,不被直接領導所採納同個道理。因為這個建議以他自身的位置去思考,可能破壞了整體的佈局、決策、打破了制度,破壞了某種平衡。只有學會系統思考,每個人的選擇和決策才會更加合理。

每個人選擇了一個組織,為這個組織服務,會不會和這個組織走到底,都是不確定的,只有隨時間推移才會有結論,這就是雙向選擇,沒有對與錯。不管結果如何,對個人來説,你在這個組織中是否成長了或是否在以前基礎上實現自我超越才是關鍵。

你在這個組織裏,若物質和精神都沒得到提升,綜合能力沒得到提高,説明你沒有進行任何學習,你還是原來的你,不進則退。讀後感·你在這個組織中的這段時間是浪費的,對你個人或組織都是很糟糕的一個結果。讀後感·只有在組織發展和工作實踐中不斷學習,不斷自我超越,即使離開這個組織,對你個人而言也是一種成功。制度使想幹壞事的人不能幹壞事,文化使能幹壞事的人不想幹壞事,這就是制度和文化的區別。文化是一種價值觀,是做選擇和決策的依據。每個人思考的原點不同,做事的方法不同,對於一個組織來説,需要把不同的人的想法統一起來,達成共識,才能共同實現個人和組織的願景。這種“共識”就是一個組織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