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老師對應試教育的感悟:應試教育的實質

編者按:作者從事教育事業近30年,接觸過國小到高中學生,在他眼中應試教育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發表的文章吧!

資深老師對應試教育的感悟:應試教育的實質

自1990年商洛師範山陽分校畢業,筆者從事教育事業20xx年,教育對象包括學前班、國小生、國中生和高中生,工作地點涵蓋山區高寒地區、山區小縣城和西安市,歷經數次教育教學改革,其中留下深刻印象的有目標教學法、研究性學習、素質教育、“減負”以及目前搞得轟轟烈烈的“新課改”。我不否認這些改革,都或多或少地促進了中國教育的發展,改變了我們的教育理念,但靜下心來,把目前的教育現狀與20xx年前的教育狀況加以比較,則不難發現,中國教育的實質並沒有改,那就是中國目前推行的仍然是不折不扣的應試教育。

舉世注目的應試是大學聯考。這一場考試幾乎是人生的分野,萬眾注目。“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日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這首孟郊的《登科後》,描繪的是唐代科舉考試高中後的得意,用來形容當今的大學聯考固然顯得有點誇張,但一考定終生卻是相通的。用當年我的老師的話:“今兒的考試,決定你將來是穿皮鞋還是草鞋!”那時,國家幹部才穿皮鞋,而農民大多都穿草鞋。話雖通俗,理卻不假。於是,君不見大學聯考前後真是全民瘋狂,僅僅20xx年就有為消除青蛙的鳴叫而毒死整池青蛙的,有英語聽力考試時家長自發組織人牆攔車堵人的,有父親去世兩個多月母親為大學聯考向女兒隱瞞死訊的,有男孩結束大學聯考後才得知父親十二天前因車禍去世的,有鄉村中學大學聯考壯行校長祭旗學生含淚的,有母親送考遇車禍女兒忍淚上考場的,有考生遲到不能進考場母親下跪求情的,更不用説愛心車輛送考,交通管制為大學聯考保駕護航等措施,把本不算炎熱的六月攪得煩躁不堪。家有高三的孩子,就相當於在家裏埋了一顆定時炸彈,全家人心惶惶。學生的臉色是全家人心理晴雨表,學生每次模考的成績則是全家人的幸福指數。

如果説大學聯考是最後的衝刺,那麼會考則是衝刺前的途中跑。中國目前的教育,已經形成這樣一個鏈條:為了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必須考上一所好大學;為了考上好大學,必須考進一所頂級高中。而好大學全國有幾千所,但好高中一個省(市)也就那麼三兩所。所以拼會考的激烈程度,甚至超過了拼大學聯考。會考前進行的體育考試,是會考唯一可以鑽空子的環節,於是有學生不惜以身試法,用皮筋扎住胳膊或者考試前用冰塊降温手指會讓測出的心跳慢一些,柔韌性考試時,雙腿繃得不直等。有些家長也推波助瀾,忙着找關係,託人情,目的也就為了體育考試中孩子跳遠時能多報幾釐米。

會考成績公佈後,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局面絲毫不亞於大學聯考。為了讓孩子能上一個心儀的高中,家長不惜掏巨資繳納資助費、借讀費等各種費用。目前,中國大陸學費,一般的大學一年學費是5000-8000元,而一所知名高中,一學期的學費至少都是8000元,有的甚至高達三四萬元。如果是孩子靠實力被正式錄取倒也罷了,如果分數不夠,那三年高中花的錢,就以十萬記了。但家長們樂此不疲,有的是為了自己的面子,有的是為了花錢圖個安心,有的是購買最後一絲希望。總之,會考的競爭一點兒也不比大學聯考弱。

如果説會考是途中跑,那小升中就是加速跑。為了能上一所好高中,必須先上優秀的國中,這是鏈條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小升中除了全市統一組織的國小畢業考試外,稍有名氣的初級中學,都會自主命題,自主招生。很多考生在家長的帶領下,像趕場子一樣,從這所學校考到那所學校。實力強的孩子,會拿到好幾所知名學校的錄取資格,會來事的家長可以把這些資格轉讓出去,價格不等,或許是吃一頓飯,或許是數以萬計。國小畢業的孩子,也就十二三歲吧,這些花季雨季的孩子,迎來的不是彩虹晚霞,而是無窮無盡的補習班,因為幾乎所有的國中在自主命題時都要涉及奧數題目。前兩年,國家明令禁止不許考奧數,但這也絲毫難不住各大名校,因為考試題目可以不含奧數,但是非常難,小升中考試中出現諸如需要用數列知識才能解答的題目司空見慣。你不去專門學習,能取得高分被錄取嗎?

按説小升中是國小畢業班的事兒,那麼國小低年級該消停幾天,過幾年快樂無憂的好日子吧?且慢,“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不是一句廣告詞,而是一句貨真價實的生活寫照。我的一位同事痛心疾首地對我説:“千萬別信那些教育家的話,學前班該學啥一定要讓孩子學!”因為他聽信“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先進教育理念,學前教育沒怎麼重視知識學習,結果孩子上國小後學習跟不上,整天鬱鬱寡歡,本應天真活潑的六七歲小孩子,卻像一個成年人一樣心事重重。因為班級大多數學生都已經掌握了國小一二年級的知識,所以老師教學進度很快,教學內容也隨之加深。那些學有餘力的孩子,學得相當輕鬆,每次考試成績都不錯。“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的同事,卻換來了一個“灰色的少年”,每次考試都是一次煉獄,打得孩子灰心喪氣。

其實,競爭早已提前到學前班了。到書肆去轉一轉,那些五花八門關於胎教的書能大行其道,就説明現在的學習競爭也許提前到孃胎裏了。

應試教育的衍生物是精英教育。歷年中、大學聯考結束,各級各類學校總會以各種名目宣傳自己:北大清華上線幾人,“2+7”院校(北大清華為“2”,緊隨其後的七所院校為“7”,也就是中國大陸排名前九的大學,簡稱“2+7”)上線幾人,一本上線率幾何,二本上線率幾何……人們關注的永遠是那些成績較好的精英。同行關注,家長關注,學生關注,上級主管領導關注,新聞媒體關注……眾目關注帶來的必然結果是教師不得不關注。因此,一線教師在組織教育教學時,瞄準的是能夠上線或臨界上線的學生,並非“面向全體”(這一教育教學原則自從我接觸教育就接觸,刷在牆上,寫在書上,只要有中國教育的地方几乎都可以找到這四個字,可謂無處不在),至少不可能以差生為教學起點。

翻開新課標教材,無論人教版,還是蘇、魯、粵教版,編者都有一個默認的大前提:每一個學生都無比熱愛學習,而且學習能力無比強大。別的科目我不敢妄論,就拿語文來説,學生要在2.5個學期(高一兩個學期,高二半個學期)內學完五本必修課本,共65篇課文(有些篇目裏不止一篇文章),外加10本名著閲讀和若干探究活動。注意,這裏還沒有計算作文指導。想要完成這些任務,除了對語文要愛到死去活來外,還得有超強的學習能力,比如名著閲讀中的《紅樓夢》和《三國演義》,讀一遍需要多少時間?讀一遍能答對大學聯考試題中那源自犄角旮旯的名著閲讀題目?要知道“初唐四傑”的時代一去不復返,王勃只學習語文,而現在的孩子語文只是他應試的九分之一。

語文尚且如此,其他科目自不待言。既然大家都關注孩子的考試成績,那麼教師必須得關注。“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分,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幾句童謠已經流行了幾十年,現在愈演愈烈。模考、月考、週考、摸底考、收心考……考試對於教師和學生來説,幾成家常便飯。而分數已經不僅僅是學生的命根,也是老師的命根。我曾經參與討論優秀教師的標準,第一條定的就是:“學生不能考出好成績的教師絕不是優秀教師。”大學聯考大如天,這是一線教師的飯碗;那換句話是不是也可以説“分數大如天”呢?

在大環境的壓迫下,教師只能舍卒保車,千方百計地保證上線率。因此中國的教育也就演變成精英教育,而精英教育隨之帶來的是失敗教育。考試必定有成績,有成績就有高低,有高低就有排名。不管國家怎麼禁止,也不管教育家們玩什麼概念,只要有考試,必定就有排名。有時是明裏排,比如把成績單張貼在教室內,按考試成績排座位等;有時是暗裏排,老師口頭宣讀,或個別通知家長。當然,老師也是有苦難言,因為家長關心這個,任何一個教師不可能不排名。每次考試後,排名靠前者家長與孩子欣欣然喜悦,排名靠後者家長與孩子施施然悵惘。久而久之,那些經歷過無數次排名靠後打擊的孩子,自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過着極度自卑而壓抑的學習生活。好在我們的教育專家智慧無限,發明了許多新名詞來遮遮掩掩,不許稱呼“差生”,取而代之以學困生、後進生等。但怎麼稱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些稱呼並不能掩蓋學習成績不佳,在班級飽受歧視的事實。

歷經十二年的基礎教育(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換得的大約是10%的成功者(二本上線),卻得到了90%的失敗者。即使那些考上二本的學生,也難免受到多次考試失敗的折磨,因為人們總是眼睛朝前看,用考試成績最好的學生作為參照物。最終的結果大約是除了省狀元外,其餘的都是失敗者。因為考上二本的人與考上一本的學生比是失敗者,考上一本的學生與考上“2+7”的學生比是失敗者,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與狀元比,也是失敗者。所以,中國教育是名副其實的失敗教育。

作者|金乾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