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調查報告十篇

問題調查報告 篇1

做好市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聽取和審議市政府關於我市改善民生工作情況報告的準備,從8月份開始,市人大財經委員會組織有關人員認真學習了《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民生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文件精神,擬定了工作方案;9月份,市人大常委會張寧生副主任帶領部分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及市人大代表,採取召開專題座談會議、區縣調研、實地察看、聽取情況彙報和上報書面材料等五種形式,對我市改善民生工作情況展開了深入細緻的瞭解和調研。調研組實地察看了江寧特殊教育學校、同仁街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等五個民生項目,並聽取了市發改委、農工委、住建委、財政局、人社局、教育局、衞生局、民政局、交通局、環保局等十個相關部門以及部分區縣政府有關民生工作情況的彙報。現將調研情況和意見建議報告如下:

問題調查報告十篇

一、總體情況

今年以來,市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緊緊圍繞加快“三個發展”的總體要求和建設更高水平全面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始終把着力解決民生問題放在工作的突出位置,統籌採取富民、惠民、安民、便民、利民的一系列政策舉措,全市上下認真貫徹落實《意見》精神,各部門、各區縣創新進取、通力協作、密切配合,全面落實各項民生政策,我市的改善民生工作進展順利,取得階段性成效。主要表現在:

(一)加強組織領導,加大工作推進力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改善民生工作。今年以來,為推進民生工作,市委專門成立了社會事業建設工作委員會統籌協調全市社會建設和民生工作,並採取了一系列積極有效的措施。市委、市政府專門將《意見》以今年市委1號文件形式出台,作為今後一段時期內指導全市民生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充分表明市委、市政府以民生為導向,把提升羣眾福祉和幸福指數作為主要發展目標。全市上下積極行動,各區縣、各部門及時採取有力措施,做好貫徹實施工作。建立健全了民生工作目標管理責任制,確保各項目標任務實施到位、資金到位、工作到位。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加大民生資金投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擴大民生保障範圍。首次編制了《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二)突出工作重點,緊抓年度目標任務落實。截至XX年9月底,就業形勢保持穩定,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2。61%,全市新增城鎮就業11。85萬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660元,同比增長10。7%;農民人均現金收入9670元,同比增長12。5%。教育進一步均衡發展,政府加大扶貧助學力度,從今年起,對中等職業學校涉農專業學生免收學費,同時免除44。19萬名義務教育階段學生雜費和信息費1。05億元,XX年民生教育目標全面完成。積極推行社區首診和雙向轉診制度,全市已建社區衞生服務機構879個,居民步行10—15分鐘就可到社區衞生服務中心(站),構建了十五分鐘醫療服務圈,方便羣眾就醫;7月1日起在全市範圍內全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國家、省599種基本藥物在我市範圍內個人自負比例均為零;全市城鎮職工醫保和居民醫保參保人員住院醫療費用報銷比例分別達到80。4%和61。1%。市政府成立了保障房建設指揮部和保障房建設發展公司,全市保障性住房在建項目812。6萬平方米,新開工457萬平方米,竣工127。6萬平方米,配建公共租賃房3200套(間);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體系,從1月份開始,將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保障准入標準由人均月收入750元提高到1000元,對人均建築面積15平方米及以下申請實物配租和租賃補貼的所有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實行應保盡保。全市主城區基本形成15分鐘步行的社區養老服務圈;全市新增老年福利機構牀位2800張、農村敬老院牀位280張,全市建成城市社區(村)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454個,為3400名高齡困難獨居老人提供政府買單的家政服務;為90歲以上老人提高了長壽營養補貼標準,實現70歲以上老人免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全部老人免費進公園等助老優惠政策。

(三)加大城鄉統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大社會保障政策體系一體化建設,實現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市級統籌,統一全市養老金支付標準;探索建立新農保及徵地保障與企保銜接制度,截至9月底,全市社會保險五項險種累計參保人數比去年底淨增70。93萬人次。進一步提高各項社會保障標準,主城區城鄉低保首次實現同區域同標準。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400元/月,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240元—400元/月,新農合人均籌資標準均達230元以上,老年農民生活困難補助提高到人均243元,新徵地保障標準提高到人均400—613元。加快農村公共社會事業發展,“村村通”行政村客運班線通達率達到99%。完成農村地區危橋改造38座,建成農村公路102公里。新增郊區(縣)有線電視用户5。9萬户,總入户率達到91。3%。完成60個自然村農家書屋標準化建設。

(四)積極探索,不斷創新民生工作新機制。我市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中,積極探索,不斷創新工作舉措。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運作的居家養老新模式,完善政府購買服務的居家養老服務網絡,培養了10餘支專業性、規模化養老服務社會組織。在這過程中引入第三方評估機制,全程對參與政府購買服務的社會組織進行監督管理,確保透明高效運行。啟動了投資項目就業評估論證制度,把經濟結構轉型升級與促進就業結構優化、調整院校專業結構有機結合,充分發揮投資項目對就業的拉動作用。

二、當前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城鄉居民收入增速有待提高。近年來我市居民收入增速有所下降,XX年,城市居民收入在長三角16個城市中增幅位列第五,在省內位列第十,今年前三季度扣除物價指數,增幅僅為6。6%。與此同時,收入增長落後於經濟增長速度,今年1—9月份,gdp增幅預計為13。7%,分別高於城鄉居民收入3個百分點和1。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對困難羣體基本生活的影響不容忽視,保障民生的壓力明顯加大。

(二)財政資金保障壓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都離不開大量的財政性資金投入。近年來我市一般預算收入有一定的增長,但由於新增的剛性支出項目逐年增加,社會事業建設欠帳較多,“吃飯型”財政與税收增收難度加大並存,市級實際可用財力較少,在進一步提高各項民生保障標準與水平、擴大保障範圍和加快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有一定的難度,財政支出壓力較大。

(三)拆遷安置力度有待加強。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早期被徵地農民還沒有全部進入社會保障體系;拆遷居民的安置房工作還存在房源距離遠、建設速度滯後、超期過渡費用低、公共配套規劃不完善等問題。這需要進一步細化完善政策,加快安置房建設速度,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執行效果。

(四)重大民生工程項目進展不快。在調研中我們瞭解到,在今年確定的18個重點民生項目中,有8個項目仍然處於項目前期,佔總數的44%,有4個項目處於項目啟動階段,佔總數的22%,僅有6個項目進展狀況良好。《意見》中的十大重點民生工程,有6個項目仍然處於項目前期階段,尚未達到時序進度要求,亟待加速推進。

三、關於進一步做好我市民生工作的意見和建議

(一)理順工作機制,保障民生工作有序推進

針對這次機構改革後社會建設和民生工作有關的職能調整問題,要儘快落實到位,明確各自職責,理順工作機制。儘快建立起由市委社會建設工作委員會全面統籌、市民生辦全面協調、各部門分工協作的民生工作推進機制。形成部門分工負責、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合力,積極探索“大民生”工作新格局,強化政策的執行落實,切實履行好、兑現好政府各項惠民承諾,讓羣眾共享發展成果。

(二)加快項目進展,確保民生項目有效落實

對照年初確定的為民辦實事工程和重點民生項目,從目前情況看還有部分重點民生項目進展緩慢,有的還沒有開工建設。要針對存在的問題,找出具體原因,採取有效措施,集中資源,加大工作力度,促進重大民生項目全面提速,把民生項目建設成“民心”項目,確保完成XX年民生目標任務,為規劃的順利實施奠定良好基礎。

(三)加大工作力度,解決好羣眾切身利益問題

一是實施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穩定和擴大就業。加大對大學畢業生等羣體的就業創業引導,重視提高大學生社工的待遇,穩定大學生社工隊伍。加強對“4045”人員、殘疾人、“雙失”家庭等就業困難羣體的就業幫扶和實用職業技能培訓。二是完善低收入家庭住房保障體系。加大拆遷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設力度。加快拆遷安置工作進展,解決好拆遷安置工作中出現的房源距離遠、建設速度滯後、超期過渡費用低、公共配套不完善等問題。三是深入推進醫改工作。加快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在城市新區要規劃配置優質醫療資源,方便羣眾就醫。認真研究解決實施基本藥物制度過程中出現的基本藥物品種不能滿足需求、價格讓利不到位等問題。四是加快構建城鄉一體的社會保障體系。縮小城鄉社會保障差距,儘快將早期被徵地農民全部納入社會保障,完善對困難羣體救助政策,加大醫療救助力度,提高救助標準,加快醫療救助同步結算平台建設。

(四)構建長效機制,完善民生工作政策體系

做好“三個發展”時期的民生工作新任務,需要提供有效的制度保證,在體制機制上做出統籌安排,優化制度設計和政策設計,着力構建保障民生的長效機制。要建立統籌協調的民生工作推進機制,加大對民生建設的政策支持和惠民力度,科學制定解決民生問題的系統規劃;落實長效民生投入機制,確保用於民生事業發展的財政資金投入,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能力和範圍;積極引導社會資金和民間資本投向民生領域,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公益事業發展,加快形成有序競爭、服務良好的社會事業發展新格局;加強基層公共服務平台建設,建立科學合理、導向鮮明的民生工作綜合考核評價體系。

問題調查報告 篇2

近期,根據學習的需要,我就羣眾反映強烈的民生問題進行了廣泛調研,發現主要集中在教育、醫療、住房和社保四個方面。

一、基本情況

㈠教育方面。

全縣教育情況總體良好。

一是嚴格落實國家“普九”和“兩免一補”政策。

二是危房改造工作取得了新突破,辦學條件進一步提高。

三是通過各種形式的培訓、交流、教研、學習,教師隊伍整體素質進一步提高。

四是教學改革繼續深入,教育教學水平持續提高。

㈡醫療方面。

醫療衞生基本滿足羣眾需要。

一是農村醫療衞生基礎設施得到改善。初步形成了佈局合理、管理規範、方便羣眾的農村衞生服務體系。

二是全面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有效地緩解了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

三是行風建設加強。不斷改進管理模式和加強醫德教育,完善內部監督,服務基層、服務羣眾的意識不斷增強。

㈢住房方面。

近年,從沿街經營用房開發開始向商品住宅開發轉變,新新建25處住宅小區,共計3200套、43平方米,住房環境得到一定改善。

㈣社保方面。

社會保險覆蓋面進一步擴大。截止到7月底,企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機關事業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分別達到實現了基本覆蓋。

二、存在的問題

㈠教育方面。

一是教育投入仍顯不足,危房改造任務十分艱鉅。

二是教育發展不平衡,城鄉之間差距較大。特別是農村中國小基礎教育設施、裝備非常落後。

三是教師隊伍建設亟待加強,存在老齡化、知識更新慢等問題。

四是公辦國小辦幼兒園現象突出,擠佔了國小教育資源。

五是部分教師素質不高,亂辦班、亂收費現象時有發生。

㈡醫療方面。

一是部分醫務工作人員對新農合報銷範圍不瞭解,使用目錄外藥物偏多,導致報銷金額偏低。

二是目錄內藥品範圍小,藥品名稱不統一,許多藥已停止生產,影響用藥報銷。

三是部分醫務人員缺乏責任感,亂開大處方、貴處方,患者用藥知情權、選擇權得不到保障。

四是縣外轉診手續自繁瑣,患者感覺不方便。

㈢住房方面。

一是住房價格逐年上漲,低收入者住房條件沒得到很好改善。我縣房價每年上漲20%左右,目前均價為每平方米2800元。下崗職工、單職工家庭和農民低收入者則無力購房。

二是住房體制改革還不完善,社會保障性住房還未普遍推行。

三是住房公積金制度尚未全面建立。

㈣社保方面。

一是擴面難。絕大多數職工遊離於養老保險之外。

二是徵繳難。企業參加意識差、部門配合力度弱,徵繳困難重重。

三是逆差大。

三、建議及措施

㈠教育方面。

一是繼續加大教育投入。全項足額預算教育經費並執行到位,同時,探討多元化投入保障機制。

二是減少農村中國小教學點,逐步實現國中全部、國小部分進城,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

三是切實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優化結構、加強培訓。

四是採取措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解決教師老齡化問題。

五是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把精力用到該用的地方,保障國小教育資源不被擠佔。

㈡醫療方面。

一是適當調整新農合報銷比例和範圍。同時要提高對殘疾人、五保户、特困人口的費用補償。

二是加強醫患溝通,讓患者在治療方法、治療方案過程中充分享有知情權和選擇權。

三是加強醫德建設,讓醫務人員真正以患者的利益最大化為首選。

四是簡化轉診手續,下放到鄉鎮合管辦,逐步實現省內聯網,讓農民能縣外就醫就地報銷。

㈢住房方面。

一是調控房屋價格。建議公開房地產業成本與利潤,實行政府指導價等措施,努力使其適應小城鎮絕大多數中低收入家庭的承受能力。

二是承擔政府責任。積極推動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建立和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多渠道解決收入較低、住房困難家庭的住房問題。

三是推開住房公積金制度。建立並全面推進實施住房公積金制度,提高職工解決自住住房的能力。

㈣社保方面。

一是加大宣傳教育,切實消除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對社保認識上的不足與誤區,強化用人單位遵守社保法律法規的自覺,喚醒勞動者的維權意識。

二是擴大社會保險面。採取教育加強制的手段,以民營企業為重點,擴大參保人數。

三是依法加強徵繳力度,實現社會養老保險的強制性。實行部門聯動,整合勞動、工商、財政、税務、審計等力量,使不繳納者寸步難行。

問題調查報告 篇3

20xx年6月初,湖南衡陽一名12歲的女孩因與同學結怨,用摻雜了毒鼠強的可樂將同學姐妹毒死。據媒體報道,面對警方,女孩冷靜地説出了從20多天前買毒、投毒的全過程,只有在提起她的爸爸媽媽時,女孩突然哭喊:“不要提他們,我恨他們!”

這起案件中,死去的、下毒的,都是留守兒童。

自上世紀80年代起,隨着我國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農村剩餘勞動力開始逐漸湧入大城市。由於受到户籍政策和經濟條件的限制,進城務工人員只能將子女留在老家,“留守兒童”這一羣體由此產生。

5月,全國婦聯發佈了《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報告顯示,根據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樣本數據推算,全國共有6102.55萬農村留守兒童,佔農村兒童總數的37.7%,佔全國兒童的21.88%。

也就是説,全國每5個孩子中,有1個是農村留守兒童。與全國1%抽樣調查估算數據相比,五年間,全國農村留守兒童增加了約242萬人。

20xx年7月30日,教育部發布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在他們的統計數字中,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在校生中農村留守兒童共20xx.42萬人。其中,在國小就讀1409.53萬人,在國中就讀665.89萬人。這也表明,最需要父母陪伴的學齡前兒童約佔留守兒童人羣的2/3。

伴隨着這個龐大數字而來的種種問題,和頻頻發生在這些留守兒童身上的悲劇,更是讓這個脆弱的羣體,成為了一個沉重的公共議題。

205.7萬兒童獨自居住

20,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院長葉敬忠在河南農村調研時,聽説了這樣一件事情:有一户人家,父母都外出打工,平日裏一對兄妹跟着祖父母一起生活。一天,爺爺下地幹活,奶奶到鄰家串門,無人看管的兄妹二人誤食了家中的農藥,等到爺爺回家發現時已經為時已晚。看到倒在地上的孩子,爺爺直接拿着鐵鏟出門,他親手打死了老伴,隨後自殺。

“在其他地方,這樣的故事其實我們聽説過很多。”在貴州省畢節市4名留守兒童服毒身亡的事件發生後,葉敬忠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他自左右開始關注農村留守人羣的問題,多年來曾多次到四川、安徽、江西等勞務輸出大省進行考察。

根據全國婦聯的上述報告,重慶、四川、安徽、江蘇、江西和湖南的農村兒童中,留守兒童比例均已超過50%。除此之外,更有3.37%的留守兒童在父母雙方外出後,處於獨自居住狀態,這一羣體的規模已高達205.7萬人。

月,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佈的調研報告指出,在過去一年中,有將近一半(49.2%)的留守兒童遭遇過意外傷害,比非留守兒童高出7.9個百分點。這些意外傷害包括:割傷、燒傷燙傷、被貓狗抓傷咬傷、墜落摔傷和蛇蟲咬傷、車禍、溺水、觸電、中毒、火災,等等。

其中,遭遇割傷一項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之間相差最大,前者比後者高出5.3個百分點。課題主持者、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張旭東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是因為留守兒童在家做農活,接觸菜刀、鐮刀較多的緣故。

在湖南省,張旭東看見一個13歲的男孩。男孩一歲半之前,一直由外婆照看。有一次,男孩左眼不小心進了點雜物,弄破了一點,外婆沒有及時處理,也沒有告訴他的父母。直到爸爸媽媽回來時,男孩的左眼已經不能完全睜開了。

之後,一家人開始了漫長的求醫之路。男孩在湘雅醫院動了三次整形手術,但都收效甚微,直到現在,他的左眼仍呈半閉合狀態,需要藥物維持。為此,他還常常被不懂事的同學、表妹嘲笑為“獨眼龍”。

超過三分之一的留守兒童單獨由祖父母隔代監護,在幾種監護模式中所佔比例最高。然而,年老體弱的祖輩監護人往往體力精力有限,安全常識和應急處理能力欠缺,很容易監護不力,給孩子的人身安全帶來了一定隱患。

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一些微小方面常常呈現出差距。比如,在河北省無極縣,有衞生系統工作人員曾調查兒童的國家免疫規劃疫苗基礎免疫接種率。他們選擇了325名留守兒童和318名對照兒童。

結論顯示,幾乎在所有的指標上,留守兒童都低於非留守兒童。比如,甲肝疫苗接種率。留守兒童應種人數296,實際接種人數只有100,只有三分之一。而對照非留守兒童應種人數289,實際接種人數則高達264,超過9成以上。

張旭東的調查還發現,留守兒童學習成績較差,學習興趣較弱。有近一半(49.4%)的留守兒童曾經沒有完成作業,比非留守兒童高8.6個百分點,“一方面,客觀上存在普通農村學校培養目標單一與留守兒童教育需求多元化的矛盾;另一方面,留守兒童因為缺少有效監督,自我約束和管理能力較差,學習狀態也會受到影響。”

在城鄉經濟發展嚴重失衡的今天,當人們難以看到教育為底層提供上升通道的可能性,留守兒童便走在了成為廉價勞動力後備軍的路上;而留守兒童自己,似乎也默認了這一切。

今年30歲的紀錄片導演蔣能傑,曾在老家湖南邵陽跟拍6年,完成了關於留守兒童生活的紀錄片《村小的孩子》。紀錄片裏,蔣能傑問孩子們“長大了想做什麼?”孩子們説:“打工。”

片中一位留守兒童的奶奶則轉述了兒子對8歲孫女説的“玩笑話”:“你明天跟我上街撿可樂瓶,一天能撿20塊錢,一個月有600塊錢。撿垃圾撿到十五六歲就能進廠了,進廠就能掙多點錢了。打工到20歲,你應該有十多萬了。”

個性內傾更明顯

回憶起拍攝經歷,讓蔣能傑印象特別深的,是當他問起孩子們是否想念父母時,他們乾脆地回答:“不想。”

意外的是,父母們對孩子的關愛意識也不強。“他們意識不到孩子生下來是要教育、要陪伴的,他們就覺得有吃有住就可以了。”蔣能傑説,因為孩子從小被留在老家,兩代人之間感情淡漠,孩子衝着父母叫叔叔阿姨的,他都見過。

年,公益組織“上學路上”對甘肅、雲南、貴州等六省市農村地區的1054名留守兒童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大約15%的學生一年都見不到父母。如果將他們的數據推及全國,就意味着全國共有921萬留守兒童一年見不到父母一次,超過262萬個孩子甚至一年都接不到父母一個電話。

與此同時,該組織指出,他們的研究表明,留守兒童情緒的消極程度明顯高於非留守兒童。一年內與父母聯繫次數越少,兒童的煩亂度也越高。

貴州畢節市納雍縣的一個13歲女孩劉佳,特別希望爸爸媽媽帶自己去買吃的。她告訴《中國新聞週刊》記者,最想念父母的時候,是每次趕圩看見同學被爸媽牽着手。她特別希望,父母能回家過年,也帶她去趕一次圩。

可惜,父母從來不在過年時回家,平時電話也不多,大概每個月一次,每次幾分鐘。“每次只會問,學習怎麼樣?我説,挺好的.,然後就沒了。我希望他們能問我生活怎樣,問我開不開心,可他們眼裏就只有學習。”言語之間,劉佳難掩失望。

張旭東的團隊也遇到類似的孩子。在山西,一個名叫貝貝的15歲女孩,希望爸爸能跟她一起去外面買本書。可是,爸爸聽到女兒這麼説時,便把買書的錢給了她。幾次後,貝貝便再也不提出這種要求了。

其實,這位爸爸完全沒有意識到,貝貝不過是想跟難得回來一趟的爸爸單獨相處一會兒。而另一位眼睛受傷的孩子,並不對自己的病情過多憂慮,反而因為爸爸媽媽陪着他看病而感到安心、欣喜。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鮑威爾認為,心理健康最基本的要求在於嬰兒應該有與母親(或穩定的代理母親)之間連續不斷的、温暖親密的關係。早期依戀的順利完成和發展才能成全一個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一旦錯過關鍵期,兒童依戀難以重新建立,個體會出現情感不穩定的狀況,面對挑戰時也容易出現易怒情緒。

孩子與父母長期分離,缺乏聯繫,缺乏正常的情感交流和互動,容易產生內心封閉、情感冷漠、任性、叛逆、難以主動交流的心理障礙。調查走訪中,張旭東曾問過一個四年級孩子,你們班留守兒童有什麼特點嗎?對方毫不猶豫地回答:“他們不跟我們説話!”

“你撿到東西時如何處理?”“你如果和別人發生矛盾,你會怎麼辦?”“當看到學校的水龍頭沒有關,你是否會去關?”這些問題來自另一份問卷,由貴州興義民族師範學院老師李華玲、趙斌所做的《貴州民族地區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調查報告》。

結論不容樂觀。比如,在處理人際關係問題上,當農村留守兒童和別人發生矛盾時,會針鋒相對的孩子佔了大多數,為43.3%;還有3成多的孩子會找人幫忙助陣;表示能寬容和解、主動消除矛盾的兒童最少,僅有2成左右。

這份調查報告稱,貴州民族地區農村勞務外出,對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積極意義,但又滋生出農村留守兒童道德社會化危機的新問題:農村留守兒童良好道德品質和生活習慣缺乏;人際關係趨緊;集體觀念意識淡薄,等等。

即使是成為大學生,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的人格特徵也不盡相同。曾有學者對200名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和300名非留守兒童在校大學生做調查後發現,曾為留守兒童的在校大學生與普通在校大學生相比,個性內傾更明顯,比較冷淡、緘默、孤獨;情緒更易波動,易生煩惱;愛幻想,喜歡衝動任性;但與成長中父母都在身邊的大學生相比卻獨立自強,遇事更能當機立斷。

問題調查報告 篇4

摘要:近年來,留守兒童是中國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此現象在西部農村地區較為嚴重。通過對身邊農村子女的觀察和調查,多數留守兒童都是在不健康的環境下成長,缺乏父母關愛、心理孤僻自卑、不熱愛學習等一系列問題出現在留守兒童身上,這個問題值得全社會關注。

關鍵詞:缺乏關愛、心理問題、不健康成長

留守兒童是近年來一個突出的社會問題,中國經濟雖然不斷髮展,但城鄉差距也不斷擴大,因此農村地區經濟依然落後。為了生計,農村中大部分的青壯年遠走他鄉,走入城市開始打工生涯。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嚴重的現象—留守兒童,這些孩子的父母去到廣東等沿海發達地區打工,他們在家跟父母中的一方、爺爺奶奶或其他親戚生活,甚至有少數無人照顧。因此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如學習、生活等。

學習問題:由於大多數留守兒童是由祖父母或親戚照看,這些老輩年事已高,文化水平低,根本無法幫助孩子解決學習上的疑問。加上農村學校師資水平較差,教育觀念不如城市地區鮮明,導致相當數量的孩子學習成績較差,對學習不感興趣,並且產生厭學、逃學、輟學現象。因此,多數留守兒童文化水平較低,只有國小或國中的學歷,原本可能大有前途的孩子又會走上其父母的.老路,開始了漫長的打工生涯。

心理問題:這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注的問題,長期與父母分隔兩地,使留守兒童缺乏父母關愛,無法像其他孩子那樣在父母的呵護中成長。大多數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交流,與父母關係十分疏離淡漠,有的孩子認為父母並不愛自己。於是變得孤僻、抑鬱,覺得被父母遺棄了,嚴重的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這些心理問題,使他們在家裏、學校、社會都會與其他孩子有所不同,從而有使他們產生自卑感,一連串的問題讓這個幼小羣體令人擔憂,應該得到社會的關注。

家庭生活問題:農村經濟落後,在家只能種地,一年的收成根本不夠全家人的支出,家庭條件比較艱苦,為此留守兒童的父母被迫外出打工。儘管這樣,但農村家裏的生活還是十分節儉,能省就省,老人小孩都一樣,自然沒有條件使孩子過上好生活,能吃飽穿暖就行了。至於牛奶、營養品之類對他們來説就是天方夜譚,並不能給孩子充足營養,不利於其健康強壯成長,同時這也不能開拓孩子的世面,只能束縛在小山村中度過童年,知識面十分狹窄。

親情問題:因為長時間不與父母在一起生活,一年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見面,孩子與父母缺少溝通,留守兒童與父母感情淺薄,對親情瞭解不深,也許長大後未必能尊敬父母,好好孝敬父母,又會引出家庭倫理問題,影響甚大。

從以上幾個問題可以看出,農村留守兒童身上存在很多問題,這不再是農村個別人的問題了,這個羣體關係到的不僅僅是一個人、一個家庭,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並且這個羣體越來越壯大,他應該得到更多的關注。眾所周知,少年智則中國智,少年強則中國強,留守兒童這一現象即不利於兒童自身的發展,也不利於我國經濟的發展。無論是農村孩子還是城市孩子,都是平等的,都應該享受一樣的愛,都是中國未來的棟樑和新希望、新力量。我們全社會都應該共同努力,一起營建一個和諧美好的環境,使留守兒童健康幸福成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貢獻力量,發展農村經濟,使留守兒童能夠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享受本有的幸福。

問題調查報告 篇5

xx鄉農村食品安全現狀調查報告都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對於老百姓來説,是天大的事情。近年來,隨着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政府對食品安全監管力度不斷加大,食品市場秩序逐步規範,但在經濟條件相對落後的農村地區,食品安全得不到足夠的重視,情況仍不樂觀,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嚴重威脅着農民羣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當前,xx鄉農村食品安全存在的主要問題表現在:

一是食品監管人員少,監管能力普遍不足。

我鄉地域廣大,食品生產、經營户點多且比較分散,在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人員、經費不足。要對各食品源頭、生產加工、經營和消費網點要實現全面監管,任務重,難度大。監管往往不到位或缺乏有效監管。

二是食品安全意識不強。

廣大農村羣眾文化水平相對偏低,對食品安全知識知之甚少,對假冒偽劣食品缺乏基本的鑑別能力和自我保護意識,有的村民甚至不知道什麼是qs。而由於大部分農村的經濟並不發達,許多農村羣眾在選購食品的時候,一般只關注價格,對購買的食品是否是正規企業生產、是否過量使用色素、防腐劑、激素等,是否符合食品安全相關強制性標準等,往往不重視,所謂的“不乾不淨,吃了沒病”的觀念在農村地區很盛行。還有農村羣眾在食品安全法律法規方面的知識相對不足,即使食品消費權益受到侵害時,自我保護能力也不強,偽劣食品農村橫行,卻很少受到舉報。面對與城裏人差別極大的農村消費人羣,不良商販更是將農村當成了偽劣食品的傾銷地。把大量危害健康的問題食用品"專供"農村。

三食品銷售加工場所簡陋,工作人員食品安全意識淡薄。

農村食品生產加工小企業、小作坊絕大多數以家庭作坊的形式進行生產,並且分散,一般人員少、生產規模較小,生產條件差,標準執行不到,產品無檢驗,銷售無記錄,很難達到生產許可要求。農村食品經營户經營場地和經營設施一般比較簡陋,食品陳列和儲藏條件往往達不到要求。加上農村食品經營者進貨數量少,檔次低、交通不便等原因,進貨渠道以就近、簡單、價格便宜為原則,這也為假劣食品大開方便之門。農村家宴也是農村餐飲服務中的重難點問題,雖然,目前加大了對農村家宴的管理和監管。但是農村家宴設施設備簡陋,管理制度不健全,餐具消毒不嚴格,農家宴的食品原材料採購比較隨意,食品加工、保存難以符合要求的問題依然存在,尤其是夏天,農村家宴的問題更為突出。

面對日益突出的農村食品安全問題,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一是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監管。

現在工作在農村食品安全保障的工作人員長年經費不足、人員匱乏、車輛緊張等這些都是農村食品安全監管不到位的主要原因,所以加大經費

投入是農村食品安全工作的堅實保障,必須做到專人,專費,專用。做好對農村食品安全義務監督員、協管員、信息員的管理和培訓,解決好他們的工作報酬,使其由兼職轉向專職,建立獎懲機制,充分調動工作積極性。同時加強機構的硬件建設,改善辦公條件,加大對農村食品安全檢測隊伍和機構的專項投入。充實檢測人員,增添檢測設備,改善檢測條件和檢測手段。加大食品抽檢力度,提高監管的針對性和科技含量,並定期向社會公佈食品檢驗結果,指導廣大羣眾理性消費、安全消費。鑑於農村市場的分散狀況,各部門應攜手聯動,避免各掃門前雪的情況,強協作,形成食品監管合力。才能實施從源頭的監管。

二是加強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提高食品安全意識。

針對農村食品經營者、消費者的特點,充分利用農民喜聞樂見的娛樂宣傳方式如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藉助“3·15”等宣傳活動時機大力宣傳有關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規、鑑別假冒偽劣產品的知識和維護自身消費權益的方法和途徑,不斷增強農村羣眾的食品安全意識、維權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自覺抵制假冒偽劣商品。同時完善農村消費維權網絡。及時處理農村羣眾的消費糾紛,維護農村羣眾的合法權益,調動廣大農村羣眾參與食品安全管理的積極性。

三是加強對食品經營加工者的管理。

首先增強經營者守法經營自覺性,對其進行宣傳教育並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強化

其責任意識,其次要規範市場主體准入,做到食品經營證照齊全,制度齊全,亮證亮照,督促食品經營户加強索票索證、台賬記載。其次對無證無照銷售食品、銷售過期變質食品、假冒偽劣食品、三無食品等違法行為一定要嚴處,重罰,手不留情。最後要對經營者進行信用管理,提高經營户誠實守信意識。對於不誠信的經營户,要及時公開甚至吊銷其執照。另外在政府在嚴格執法檢查的同時,應出台相關鼓勵政策,大力倡導、引導、鼓勵連鎖超市進農村,引導大型超市以各種形式向農村市場配送安全食品,規範進貨渠道,以保障食品安全

農村消費者處於弱勢和被動的不利情況下,農村已成為問題食品的重災區。這是經濟發展不平衡凸顯出來的一大社會問題,因此在加強農村食品安全的同時也要加快農村經濟的發展。只要經濟發展好了,政府高度重視,部門各司其職,全民積極參與,才能確保農村食品安全狀況根本好轉。

問題調查報告 篇6

按照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要求,我局在紮實進行理論學習的基礎上,立足本部門業務,深入基層開展了認真調研。自3月18日開始,我局組織5個調查組,分別由四名副局長和就業辦主任帶隊,深入到四鎮五街道及開發區、水庫庫區,由鎮(街道)、開發區(庫區)配合,對全縣返鄉農民工就業狀況進行了詳細調查。

一、基本情況

據調查統計,全縣農村總人口數為469006人,農村勞動力(男16-50,女16-45週歲)總數為254831人,其中男141628人,女113203人。外出務工勞動力數65683人,佔農村勞動力總數的25.8%。其中縣外務工人員17101人,佔外出務工人數的26%;縣內務工人員48582人,佔務工人員數的74%。縣內務工人員中,在本鎮(街道)務工人員28936人,佔在縣內務工人員數的59.6%,佔外出務工總人數的44.1%。務工人員中,有工作崗位,春節後繼續上崗的43206人,佔務工人員數的65.8%。屬季節性務工,農忙時在家,農閒時臨時打工的17873人,佔27.2%。有崗位和季節性臨時打工人員合計佔打工人員總數93%。春節前,因失崗或自願離崗而返鄉的農民工總計4604人,佔總數的7%,至調查時,此類人員中已經就業上崗人員3116人,佔67.7%。

二、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

全球金融危機使得我縣部分企業從去年10月份開始出現生產減停和裁員問題。但根據我局對返鄉農民工的動態監控、定期直報、企業裁員報批等情況,我縣沒有出現因金融危機造成的成規模的農民工返鄉現象。本次調查顯示,我縣農民工返鄉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一是春節期間集中返鄉,回家過節。春節作為中國的傳統節日,絕大多數企業放假。農民工不管是長期務工或季節性打工,都選擇回鄉過春節,這是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所有外出務工的65683人中,因為春節原因返鄉的61079人,佔93%。

二是因企業裁員失崗或自動辭職離崗。部分農民工因所在企業生產減停、裁員、長期放假,不得不返鄉。部分對所在崗位不滿意,欲另擇崗位或來年另有從業打算的`,一般選擇在年末之時離崗。本次作為重點統計的此類人員4604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總數的7%左右,比XX年(XX年統計失崗返鄉人員3594人)增加1010人,增長28%。

三是少數農民工自願離崗返鄉。主要是回鄉自主創業、回村從事種養業、或因年老不再務工、年輕人回鄉結婚等原因辭職離崗返鄉。統計此類人員648人,佔1%,此類人員無求職意願。

三、目前我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形勢

我縣農民工就業的特點是務工地點較近,一般在本縣或在、等周邊縣市,少數遠途務工的大多在、等地。就近就地實現轉移的佔50%以上,由於多數離家較近或就工務工,求職就業選擇相對靈活。異地遠途務工人數少,失崗返鄉農民工無明顯增多。根據我局春節前對全縣企業空崗情況調查統計,全縣大中小企業自報空崗3200個,目前我縣尚未出現無崗就業的狀況,雖然我局在節後組織了為期一週的招聘洽談會和送崗位下鄉活動,但仍有部分崗位無人應聘。因此,我縣農民工就業未凸現壓力。

一是因為失崗而返鄉的農民工無明顯增多,因此對就業崗位的需求沒有顯著的增加。絕大多數農民工雖春節回鄉,但未失崗,節後繼續上崗從業。

二是企業發展迅速,提供的就業崗位顯著增加。全縣新建企業、擴產項目增多,鎮域企業、民營經濟、第三產業迅速發展,增加了一大批新的就業崗位,僅人力資源市場提供的就業崗位,今春就比去年同期多2100多個。

三是房地產業迅速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創業機會。一方面,雖遇經濟危機房地產業相對低迷,但已具規模尚在甦醒拓展的建築市場為一大部分農民工提供了就業崗位;另一方面,縣城及各鎮(街道)建成的一大批商業經營房及門店投向社會,吸引了部分求職人員轉向自主創業,並吸納了許多求職人員就業。

四是企業用工行為進一步規範。去年以來,我們認真實施《xx縣失業預警機制》和《關於規範企業裁員行為的意見》,強化監察執法,企業用工進一步規範。同時,隨着企業用人觀念的轉變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部分大中企業積極保障職工利益,雖然出現階段生產減停,但能給職工發放生活費,有的實行“幹一休一”等方式輪休,立足長遠,規避困難時期的裁員,為職工保留了就業崗位。

五是就業渠道暢通。春節前後,我局積極籌備,通過電視、報紙等媒體發佈廣告,張貼標語進行宣傳,深入企業調查摸底,於節後召開了大型春季招聘洽談會和送崗位下鄉活動,促進了求職人員與用人單位的對接。同時,勞動力市場堅持全天候、無休日辦公,登記求職人員,推薦聘人崗位。就業辦與各鎮(街道)保障所使用就業網絡平台實現就業信息互聯,求職人員網上直報。通過全縣村村聘用的勞動保障事務協理員,實現城鄉就業縣、鎮(街道)、村三級聯網互通,方便了農民的就業。去年以來,我局在包村過程中,還積極發揮部門職能,將服務農民工就業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深入開展調查摸底,組織實施“送政策、送崗位、送温暖”等活動,服務農村勞動力就業。

目前,全縣返鄉農民工就業已處尾聲。調查數字顯示的返鄉未就業人員1488人,但其中有求職意願的840人。近期,經過人力資源市場介紹就業或個人自行到用人單位就業的人員有433人。還有極少數求職人員對現有的聘人崗位或工資待遇不滿意,還有部分農民工,特別是年齡偏大的或家庭婦女,根據家庭及個人特點,不願從事固定崗位,選擇到勞力自由市場找活打短工。在進行返鄉農民工就業狀況調查的同時,我局還同時在縣電視台和勞動就業網發佈了公告,對未就業人員,由縣勞動就業辦公室幫助聯繫就業,公告在黃金時段循環播出一週,但至今無人員聯繫。目前,縣人力資源市場還有企業委託聘任崗位500多個。

四、下步重點解決的問題

雖然面對金融危機就業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影響,但隨着我縣城市化、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和企業規模的拓展,加之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就業環境相對寬鬆,政府無需刻意製造“飯碗”。但統籌城鄉就業工作顯露出的一些問題,還需在今後的工作中認真加以解決。

一是多渠道多形式加強對求職就業人員的技能培訓。缺乏就業技能或技能素質偏低仍然是制約求職人員就業的主要因素。因此,必須強化對城鄉求職人員的勞動技能培訓,確保人人有技能。對已有一技之長的,開展技能提升培訓,落實對口崗位;對缺少技能的,根據企業需求開展定向培訓,推薦崗位;對有就業意願外出務工的,培訓後頒發職業資格證書,持證求職。同時,建立境外務工培訓服務體系,培訓輸送境外務工人員。近期,我們將免費對600名培訓合格人員頒發職業資格證書。為做好就業培訓工作,我們建議政府加大投入,進一步加強對統籌城鄉就業培訓基地的設施配套和師資隊伍建設,以發揮好勞動技校和基層企業定點培訓基地的作用,開展好定向培訓、訂單培訓和委託培訓,為企業提供技能型、適用型人才。

二是加強就業服務網絡建設。完善縣、鎮(街道)、社區、村莊四級互聯就業網絡,所有就業崗位歸口彙總,通過網絡互聯直到村莊,利用網絡送崗位下鄉。同時,對求職務工農民工及個人資料,由村協理員、社區、鎮(街道)到縣就業辦,從下到上反饋彙總數據,網絡與企業對接,向企業推薦。我們還將通過建立務工求職農民工管理檔案和全縣企業用工數據檔案,隨時掌握農民工在崗位就業狀態和下崗失業情況、企業用工情況,確保企業用人與求職就業密切有序銜接。為促進農民工就業,我們建議做好與部門包村工作的結合文章,讓各部門包村組摸清所包村農民工就業情況的底子,並落實幫扶就業措施,積極幫助農民工找崗位,促就業。

三是規範完善下崗職工創業園,加大措施扶持創業。由於金融危機造成部分企業效益下滑,部分企業員工工薪相對降低,部分求職人員傾向於選擇自主創業。下一步,我局將採取積極措施,加快下崗職工創業園配套建設,強化服務,規範完善,真正建成下崗職工創業的孵化器。同時,建設好創業“項目庫”和創業專家指導“智囊團”,並積極開展創業技能培訓,協調有關部門落實優惠政策,降低工商註冊門檻,執行好税收優惠、小額貸款、創業培訓補貼、崗位補貼、職業技能鑑定補貼、創業典型獎勵、財政貼息、創業扶持資金等優惠政策,激勵下崗失業人員、農村勞動力、退役人員和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增加創業項目,帶動一大批人員實現就業,從而真正實現“人人有技能、個個有崗位、家家有產業”的目標。

四是從勞動保障角度充分考慮企業利益,幫助企業進一步穩定職工隊伍。部分企業特別是小型企業由於生產成本和效益問題,職工保險待遇等不能全面落實,致使員工不固定,流動性大。下一步,我局將對企業合理進行分類,根據規模效益合理確定社保基金基數,儘量減輕企業負擔,使企業能夠全面落實各項保險,保障職工權益。同時,通過指導企業合理用工,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係,促進企業加快發展。

問題調查報告 篇7

根據省、市、縣開展“萬民幹部進萬村入萬户”活動的要求,房縣民政局充分發揮民政部門職能,成立了專題調研組,通過採取實地查看、走訪羣眾、代表座談、查閲資料和聽取彙報等方式,就全縣的農村民生工作開展情況進行了調查,現將調研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房縣總面積5110平方公里,是全省第一版圖大縣。全縣轄20個鄉鎮(場),304個行政村,1567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9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0萬人。農民人均純收入2756元,財政收入2.1億元。我縣屬貧困縣,也是老蘇區,全縣有優撫對象31160人,其中享受撫卹定補5469人,農村實有五保6610人,農村低保對象3.3萬人,城鎮“三無”對象820人,城鎮最低生活保障人員1.2萬人,常年因災救助對象40000人,60歲以上的老人6.4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2%,90歲以上的老人476人。全縣建有福利機構23所(其中縣辦福利院1所、光榮院1所,鄉辦福利院21所),為民服務窗口2個(即婚姻登記服務大廳、低保服務大廳),社會公益事業管理單位2個(即烈士陵園管理所、殯葬管理所),民政系統幹部職工共有82人。

二、民政惠民政策落實情況:

1、社會救助體系全面建立社會救助是社會保障最基礎的工作,我們從城市低保救助開始,不斷拓展救助種類,目前已開展了農村低保救助、大病醫療救助、五保救助、災情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教育救助、臨時救助等十項社會救助種類,基本形成了覆蓋城鄉困難羣體“應保盡保”的社會救助體系。同時,逐年提高提高救助標準,讓弱勢羣體得到更多的關愛和實惠。期間,我縣共投入民政事業資金4.5億元,常年救助城鄉低保對象達到5.8萬人,常年災民救助4萬人次,累計臨時救助城鄉困難羣眾1.2萬人次,實現了城鄉居民無飢寒。建立完善城鄉醫療救助制度,五年累計救助2500人次。自然災害應急救助能力明顯提高,幫助災民恢復住房8000户。建立了撫卹補助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各類重點優撫對象撫卹標準與當地人民生活水平同步提高。

2、城鄉低保救助陽光化操作為了解決羣眾不瞭解救助政策,不知道救助程序,杜絕優親厚友、暗箱操作、政策執行不嚴等現象,近年來,我局積極探索創新社會救助工作方法,堅持“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全面實施救助服務。一是建立了民主評定製度。在低保對象的確定上,以村(居)民委員會為基礎,開展“民主選貧”活動,對提出低保申請人,採取“一會兩票”的辦法確定對象,逐級上報、審核;二是建立了季度審核、半年核查、年度走訪的制度,形成了“低保對象即進即出、保障標準有高有低”的長效機制;三是建立了“四級公示”制度,即對低保對象實行村(居)公示、鄉(鎮)公示、縣級公示、户掛標示牌,接受羣眾監督;四是建立了公眾服務窗口。投資50餘萬元建立社會救助服務大廳,接受全縣羣眾的政策諮詢,受理羣眾的上訪,辦理臨時救助,承辦社會救助工作。XX年和XX年,我縣低保工作連續三年獲得“全省社會救助工作探索創新獎”。

3、社會福利設施建設不斷加快。近年來,我局搶抓機遇,大力實施民生工程,切實加強社會福利設施建設,提高了為民服務能力。一是投資1100萬元,對福利院進行了改擴建,新建老年公寓一棟,新增牀位210張。目前裝修工程已接近尾聲,即將全面向社會開放使用,有效推動了我縣老年福利事業的發展。二是抓住“福星工程”建設的機遇,投資400多萬元,新建了農林場福利院、化龍堰鎮福利院,改建了青峯鎮福利院、榔口鄉福利院、紅塔鄉福利院、土城鎮福利院、野人谷鎮福利院,4所福利院已達到省級模範福利院標準,6所福利院已達到合格福利院標準。進一步完善了農村福利生活配套設施,使入院五保對象的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確保了老人住得進、留得住、生活得好。三是投資800多萬元,興建了民政綜合服務大樓,為開展城鄉社會救助和婚姻登記系列化工作,提供了方便、快捷、寬敞的服務場所,每年接待服務對象達4萬多人次。四是啟動了殯儀館和公墓建設項目。

4、優撫安置政策得到進一步落實。一是全面落實了優撫撫卹政策,按政策及時予以調整,建立優撫對象台帳,實行網絡化管理,及時兑現優撫資金。二是認真解決優撫對象“三難”問題,制定出台了《房縣優撫對象醫療保障實施辦法》,對優撫對象建立了醫療救助、醫療減免、住院費按比例報銷、大病救助“四位一體”的醫療保障制度。對現役軍人家屬給予重點幫扶。三是廣泛開展擁軍優屬慰問活動,充分利用春節、“八一”等重大節日,組織各級各單位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擁軍優屬走訪慰問活動,進一步密切了軍民軍政魚水情。四是開展復退軍人職業技術培訓。採取各種有效方式,廣泛開展復退軍人職業技術培訓,提高就業技能,擴大就業渠道。

5、防災救災工作快捷高效堅持“政府主導、分級管理、社會互助、生產自救"方針,努力提高災害救助能力和工作水平,確保受災困難羣眾基本生活權益和災區社會穩定。一是妥善安排災民生活。嚴格執行汛期和特殊時期24小時救災值班制度,第一時間收集、彙總、上報災情。災害發生後,及時督辦鄉鎮開展自救,下撥救災資金,確保災民有飯吃、有衣穿、有安全住所、有乾淨飲用水。二是規範常救對象的救濟工作。在每年冬末年初,對全縣常年救濟對象進行摸底調查,搞好公示,按照《春荒冬令災民生活救助工作規程》及時下撥冬春生活救助資金,解決常救對象的口糧、衣被等生活困難。三是完善災害救助體系。根據《湖北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預案》,督促鄉鎮建立健全災害救助應急預案和自然災害數據庫,成立縣救災備災中心。四是建立健全社會募捐機制。建立經常性社會捐助制度,積極發動社會力量,拓展社會募捐渠道,逐步實現社會捐助活動由集中性、突擊性向經常性、日常性轉變,每年接受社會捐贈款物50萬元以上。三年來全縣先後下撥救災應急資金和羣眾生活救濟資金2147萬元,其中用於冬春生活救濟資金1114萬元,因災倒房恢復重建資金1033萬元;下撥棉衣棉被12萬件6000牀。

6、社會事務管理逐步走上規範化軌道在婚姻服務上,逐步實現了以鄉鎮分散登記向全縣集中登記的體制改革,成立婚姻登記服務中心,積極開展婚姻諮詢、法制宣傳、登記拍照、電子檔案傳輸、信息查詢、代寫婚姻文書等一系列婚姻登記服務。年結婚登記量4500對左右,登記合格率達到100%,XX年被國家民政部授予“全國婚姻登記規範化單位”。在收養登記上,創新服務方式,增強服務功能,嚴格服務程序,收養登記合格率達100%。在社會組織管理上,緊緊圍繞全縣經濟和社會發展大局,大力培育和發展農業產業、文化事業等方面的社會團體,充分發揮了社會組織在加快房縣發展中的積極作用。

三、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1、社會救助水平低。房縣屬貧困縣,縣級財政投入社會救助資金有限,儘管我縣社會救助體系已基本形成,但各類救助水平較低,救助面較小,難以應對物價上漲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

2、福利機構不健全。一是城區僅有一所城市福利院,供養牀位40張,遠遠滿足不了城區450名“三無”老人入院需要。二是農村福利院投入少,規模小,集中供養率低。全縣僅有21所中心福利院,牀位都在50張以下,容納人數有限,無法滿足新增五保老人需要。三是全縣無一所救助機構,社會流浪乞討人員和生活無着落人員得不到及時有效救助。四是殯葬服務設施匱乏。全縣目前尚無一處殯儀館和公墓,殯葬制度難以推行,與現代文明社會極不相適應。

3、養老事業發展緩慢。全縣共有60歲以上老人6.4萬人,佔全縣總人口的15.2%。隨着打工經濟和異地就業新格局的出現,有30%的留守老人處於孤獨無助狀態。而全縣目前尚無一所社會養老機構為他們提供養老服務場所,給老年人生活帶來極大不便。

4、優撫安置服務功能弱。目前缺少功能健全、環境優美的光榮院,為傷殘軍人提供服務。沒有軍休所,無法為退離休軍人提供活動活場所。沒有優撫醫院,優撫對象的醫療難、生活難、活動難、就業難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

5、村(社區)基礎設施滯後。村(居)是黨和政府聯繫廣大人民羣眾的橋樑,是國家政權基礎。隨着社會的轉型,村(居)民委員會由管理逐步走向自治型和服務型。而村(居)組織的辦公經費的困難和辦公服務場所的缺少,無法為村(居)民提供有效的服務,嚴重影響了城鄉社區建設的推進。

6、村幹部隊伍嚴重老年化。目前,村幹部領導班子成員年齡結構偏大,思想不夠解放。大多數村幹部的思想觀念跟不上國家大政方針和政策調整步伐,只能機械地抓落實;謀劃發展缺少科學性,思想狹隘,存在短期行為;開展工作缺乏創造性,“上面讓幹啥就幹啥,上面讓咋幹就咋幹”,僅僅停留在完成常規工作。

四、意見和建議:

1、提升農村低保救助水平。我縣農村低保救助標準低,月平補差僅有45元,救助人口4.6萬人,請求上級政府突破人口比例的限制,將農村救助政策向貧困山區傾,與物價上漲和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接好軌。

2、加快農村福利院建設。一是要明確機構的性質和福利院管理人員的身份,請求政府出台相應的政策,建議明確為政府福利事業單位,採取縣辦鄉管或縣辦縣管的管理體制;二是福利院提檔升級,政府出台相應政策,建立農村福利院正常投入機制,不斷改善辦院條件,讓五保老人住得進、留得住、生活得好。

3、提高農村五保供養經費。農村五保供養費過去是由村級提留中解決,税費改革後,由財政轉移支付解決。五保數量逐年在增加,新增五保供養經費形成缺口。全縣省財政轉移支付供養3956人,實有五保6610人,供養經費缺口每年達480萬元。

4、加快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我縣只有一所福利院,沒有一所老年公寓,去年我們對縣福利院進行了改擴建,新增牀位210張,可以有效解決我縣“三無”老人住房緊張問題。今年以“竹房城鎮帶”為試點建1-2所標準化農村福利院,以滿足多層次、多樣化的養老服務需求,請求領導給予大力扶持。

5、加大城鄉社區建設力度。我縣共有304個村(居),目前,只有107個村(居)有辦公場所和一戰式為民服務場所,有120個村(居)只有辦公場所,沒有足夠的為民服務場所,還有77個村(居)辦公用房簡陋,辦公設施老化,難以適應為民服務的發展需求,請求政府加大城鄉社區建設扶持力度。

6、加強村幹部隊伍建設力度。要採取多種形式,開闢多種途徑,做好村幹部的教育培訓工作,加大村級幹部培訓力度,加快村級幹部隊伍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的進程。優化班子結構,從而提高幹部素質和工作效率。進一步提高村幹部待遇問題,完善激勵保障機制,真正體現出人情化管理的要求。要從政治上關心愛護村幹部,讓廣大村幹部感到政治上有奔頭。

問題調查報告 篇8

調查人:

班級:X級通信工程X班

學號:

前言:

自從20xx年第十一 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温總理向大會做中把更加重視改善民生和促進和諧社會作為重中之重,在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下,從減免農業税、農業直補到新醫道新社保,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增加農民收入的政策在各鄉鎮一一落實。為了瞭解新的惠農政策的實行進展和農民的日常生活,通信工程系X班X20xx年寒假期間在自己家鄉四川省宜賓縣上豐村做了此次“關注家鄉民生,感知社會”的社會調查。 在這個寒假,我通過一個假期的實地走訪、上網調查,對家鄉的社會現狀進行了全面的瞭解,我能充分感受到,家鄉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走訪了一些村户和村幹部,從中我瞭解到人民生活總體上有所改善,但由於各種問題的存在,有些政策依然沒有落實到位。就此,我做了一份調查,具體調查報告如下:

一、 調查目的

掌握家鄉的生活條件,如:人們的收入情況、住房情況和交通情況。從而瞭解我家鄉具體存在着哪些問題,並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二、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從進行任意抽取幾户人家進行訪問,再到村幹部那裏瞭解一些近幾年來我們村的各户家庭的總收入、個人收入、以及其收入來源和我們村通往城鎮的交通情況,同時 ,親自去體驗一下。

三、 調查方式

在村委會幹部的幫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且親自詢問了一些同鄉的親戚、朋友以及我的家人關於他們的經濟狀況和他自己村所存在有哪些問題以及他們的看法。

四、 調查時間:

1月27日----20xx年2月10日

五、 調查內容

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幾年來到現在的變化及一年四季農忙到農閒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羣(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六、 調查結果

在問及村民的家庭月收入時,在800元以下的佔有44%,800-1200元的佔有15%,1200元以上的佔有41%,而家庭醫療費的支出每年只在500元以下的佔有38%,500-1000元的佔有39.5%,每年醫藥費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佔有22.5%。近幾年,農民的收入的確有了明顯的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收入增加的同時,農民的醫療費的收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我們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在增加。

我家鄉在家務農的人們,他們的收入基本上來源於種地、種田和養豬,然後把地裏的農作物和田裏的水稻收回,再除掉家裏用的,剩下的賣掉,而那些賣農作物得來的錢還要除掉肥料費和農藥費才是純收入;養豬賣錢要除掉買幼豬的錢、糧食費和飼料費才是賺來的。通過務農掙來的錢還要用於買日常的生活用品,這樣算下來農民每年的是非常的少,因此,我家鄉的大多數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根據調查統計顯示,16歲-20歲沒有在校讀書的青少年有90%以上都外出打工去了,20歲-4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外出打工的佔有50%以上,40歲以上的人外出打工的佔有20%左右。由調查可知這些外出打工的人的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佔有2%-5%,800-1500元的佔有50%,1500-2500元的佔有35%,2500元以上的佔有10%左右。

近幾年來,在我家鄉的人們的農閒時間比以前跟多了,因為人多了,剩餘的土地就多了,又因為有一些農作物種植複雜,收割又困難,因此就放棄種植了,而種植更多的其他農作物。以前的村路都是長滿草的小路,現在有了寬闊的公路;以前人們住的是土房甚至是茅草房,現在大多數是磚瓦房了。據調查有98%的家庭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3%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

從村委會幹部那裏我還知道了村幹部一般由本村中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組成,本村村委會成員一般高中學歷。村幹部有電子,有想法,有頭腦,但是由於資金短缺,所以很多項目像水利打井、拉電線或修路之類的都無法順利的實行。由於年輕一輩的人們許多都外出打工,其中包括有大量的有知識的青年農民,這使得農業生產缺乏有技術、有文化的`勞動者,生產水平難以較大提高。

七、 調查總結

從我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農村發展中存在着許多的困難,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傳統小農思想根深蒂固,願人窮不願人富的思想嚴重,很難統一思想進行農業產業機構調整和發展規模化生產,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存在這等、靠、要的思想,對現有的温飽有餘、富裕不足的生活感到滿足,進取心不強烈;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相當一部分農民將精力和時間大量消耗在爭奪“蠅頭”小利上,很少用發展和長遠的眼光看待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行動上,發展經濟的措施、方案不是積極配合支持,而是設置障礙,謀取小利。

2.傳統農業生產經營制約這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現有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已發揮出應有效益,無法繼續深挖土地潛在力,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中,生產、加工、銷售和技術服務相對脱節,導致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慢,優質優價難以很好體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增長緩慢;現有土地承包政策確保了農村社會穩定,但分散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使土地很難向“種田能手”和“種養大户”集中,規模化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化效益難以實現。

3.基層入不敷出,宏觀調控乏力,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表現在:一是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推廣舉步維艱,脆弱的農業建設基礎設施導致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功能不強,高產、穩產無保障,滯後的農業科技使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無法實現;二是由於財政支出矛盾突出和機構臃腫,政府窮於保吃飯、保穩定,分散了發展精力;三是上級達標升級活動使基層政府只能向農民收錢收物來完成,影響季幹羣關係降低了政府威信。

4.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不足,企業與農户缺乏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

5.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耕地糾紛、耕地與建築矛盾、林農矛盾等問題日益增多。

6.農村技術含量不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撐力不強。a 是農業新技術普及率還不是很高,新技術到户率不高,科技貢獻率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民掌握的新技術不多,缺少科技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強。b 是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培訓離實際、實用、實效的目標和農民的意願、需求還存在差距,農業科技人員的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跟不上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步伐。c 在農村依託科技致富的氛圍沒有完全形成,農民自身接受新事物的意識不強。d 大部分農户產業單一,缺乏多元發展接受能力。

在農業已經發揮出最大的生產潛力,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已成為必然,我認為發展農村經濟應結合當前農村工作的實際,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要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經濟收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進一步改善現有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的災害的能力,減少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損失。同時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現有科技服務體制,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具體有用現代工業部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全面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徹底改變以人力為主的農業耕作方式。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糧食生產要以增收為目的,要以生產質量高、增加值多的農產品為主。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畜牧業、林果業、

水產業和蔬菜業等,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2.農村經濟必須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體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對接難的矛盾,才能實現新一輪快速發展,徹底扭轉農民增收緩慢的局面。必須盤活土地資源,鼓勵將耕地、山場的經營權通過轉包、拍賣、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必須實施規模經營,可以通過龍頭企業發展帶動產業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示範樣本的輻射帶動形成規模化生產。

3.必須探索減負系途徑,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通過企業發展,一方面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農民變農工,增加非農收入;另一方面,壯大集體實力,變農民上交為集體上效,徹底減負。

4推進農村市場化,產業化。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民富裕化與現代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城鄉發展,攻克城鄉二元結構,增加農民致富資本,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建立優勢互補,協助統一的城鄉關係,推進城鄉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融合,推進農村經濟市場化、產業建設,才能形成以城帶鄉、以工帶民、以農穩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5.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以特色和優勢佔領市場,招商引資,發展經濟。

問題調查報告 篇9

前言:

在這個寒假,我通過一個假期的實地走訪、上網調查,對家鄉的社會現狀進行了全面的瞭解,我能充分感受到,家鄉這幾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我走訪了一些村户和村幹部,從中我瞭解到人民生活總體上有所改善,但由於各種問題的存在,有些政策依然沒有落實到位。就此,我做了一份調查,具體調查報告如下:

一、 調查目的

掌握家鄉的生活條件,如:人們的收入情況、住房情況和交通情況。從而瞭解我家鄉具體存在着哪些問題,並提出一些解決方案。

二、 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從進行任意抽取幾户人家進行訪問,再到村幹部那裏瞭解一些近幾年來我們村的各户家庭的總收入、個人收入、以及其收入來源和我們村通往城鎮的交通情況,同時 ,親自去體驗一下。

三、 調查方式

在村委會幹部的幫助下,我對自己所在的村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查訪和統計,而且親自詢問了一些同鄉的親戚、朋友以及我的家人關於他們的經濟狀況和他自己村所存在有哪些問題以及他們的看法。

四、 調查時間:

20xx年1月27日————20xx年2月10日

五、 調查內容

內容:分別對不同時期(從過去幾年來到現在的變化及一年四季農忙到農閒的變化);不同年齡人羣(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內容進行調查。

六、 調查結果

在問及村民的家庭月收入時,在800元以下的佔有44%,800—1200元的佔有15%,1200元以上的佔有41%,而家庭醫療費的支出每年只在500元以下的佔有38%,500—1000元的佔有39.5%,每年醫藥費用支出在1000元以上的佔有22.5%。近幾年,農民的收入的確有了明顯的增加,農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們收入增加的同時,農民的醫療費的收入也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也就是我們收入增加的同時,支出也在增加。

我家鄉在家務農的人們,他們的收入基本上來源於種地、種田和養豬,然後把地裏的農作物和田裏的水稻收回,再除掉家裏用的,剩下的賣掉,而那些賣農作物得來的錢還要除掉肥料費和農藥費才是純收入;養豬賣錢要除掉買幼豬的錢、糧食費和飼料費才是賺來的。通過務農掙來的錢還要用於買日常的生活用品,這樣算下來農民每年的是非常的少,因此,我家鄉的大多數人都外出打工去了。根據調查統計顯示,16歲—20歲沒有在校讀書的青少年有90%以上都外出打工去了,20歲—40歲這個年齡段的人外出打工的佔有50%以上,40歲以上的人外出打工的佔有20%左右。由調查可知這些外出打工的人的收入在800元以下的佔有2%—5%,800—1500元的佔有50%,1500—2500元的佔有35%,2500元以上的佔有10%左右。

近幾年來,在我家鄉的人們的農閒時間比以前跟多了,因為人多了,剩餘的土地就多了,又因為有一些農作物種植複雜,收割又困難,因此就放棄種植了,而種植更多的其他農作物。以前的村路都是長滿草的小路,現在有了寬闊的公路;以前人們住的是土房甚至是茅草房,現在大多數是磚瓦房了。據調查有98%的家庭都有彩色電視,近40%的家庭安裝了有線數字電視,33%左右的家庭購買了VCD或DVD。

從村委會幹部那裏我還知道了村幹部一般由本村中有一定文化基礎的人組成,本村村委會成員一般高中學歷。村幹部有電子,有想法,有頭腦,但是由於資金短缺,所以很多項目像水利打井、拉電線或修路之類的都無法順利的實行。由於年輕一輩的人們許多都外出打工,其中包括有大量的有知識的青年農民,這使得農業生產缺乏有技術、有文化的勞動者,生產水平難以較大提高。

七、 調查總結

從我的調查結果中可以看出,農村發展中存在着許多的困難,主要表現有以下幾點:

1、傳統小農思想根深蒂固,願人窮不願人富的思想嚴重,很難統一思想進行農業產業機構調整和發展規模化生產,農業生產效益低下;小富即安的思想嚴重,存在這等、靠、要的思想,對現有的温飽有餘、富裕不足的生活感到滿足,進取心不強烈;重眼前利益,缺乏長遠打算。相當一部分農民將精力和時間大量消耗在爭奪“蠅頭”小利上,很少用發展和長遠的眼光看待農村經濟的發展,在行動上,發展經濟的措施、方案不是積極配合支持,而是設置障礙,謀取小利。

2、傳統農業生產經營制約這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具體表現在:現有傳統農業的精耕細作已發揮出應有效益,無法繼續深挖土地潛在力,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傳統農業生產經營中,生產、加工、銷售和技術服務相對脱節,導致新技術,新品種推廣慢,優質優價難以很好體現,農業生產經濟效益增長緩慢;現有土地承包政策確保了農村社會穩定,但分散生產經營管理模式使土地很難向“種田能手”和“種養大户”集中,規模化生產難以形成,規模化效益難以實現。

3、基層入不敷出,宏觀調控乏力,影響了農村經濟的發展。表現在:一是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足,農業科技推廣舉步維艱,脆弱的農業建設基礎設施導致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災害的功能不強,高產、穩產無保障,滯後的農業科技使高產、優質、高效農業生產無法實現;二是由於財政支出矛盾突出和機構臃腫,政府窮於保吃飯、保穩定,分散了發展精力;三是上級達標升級活動使基層政府只能向農民收錢收物來完成,影響季幹羣關係降低了政府威信。

4、農業生產方式粗放,農業產業化經營程度不高,產品科技含量低、市場競爭力弱的問題比較突出,帶動農民增收的能力不足,企業與農户缺乏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

5、土地流轉制度不完善,耕地糾紛、耕地與建築矛盾、林農矛盾等問題日益增多。

6、農村技術含量不高,科技對農業的支撐力不強。

a、是農業新技術普及率還不是很高,新技術到户率不高,科技貢獻率較低,主要表現在農民掌握的新技術不多,缺少科技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不強。

b、是主導品種、主推技術培訓離實際、實用、實效的目標和農民的意願、需求還存在差距,農業科技人員的素質需要進一步提高,跟不上農村、農業經濟發展步伐。

c、在農村依託科技致富的氛圍沒有完全形成,農民自身接受新事物的意識不強。

d、大部分農户產業單一,缺乏多元發展接受能力。

在農業已經發揮出最大的生產潛力,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軌已成為必然,我認為發展農村經濟應結合當前農村工作的實際,重點抓好以下工作:

1、要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發展現代化農業,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經濟收入。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農業科技投入,改善農業生產條件,為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基礎。進一步改善現有脆弱的農業基礎設施,增強農業生產抗禦自然的災害的能力,減少因自然災害而造成的損失。同時加大科技投入,改革現有科技服務體制,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具體有用現代工業部門提供的物質技術條件裝備農業,全面實現農業生產機械化,徹底改變以人力為主的農業耕作方式。優化糧食生產結構,糧食生產要以增收為目的,要以生產質量高、增加值多的農產品為主。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大力發展特色農業、畜牧業、林果業、水產業和蔬菜業等,優化農產品品質結構,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2、農村經濟必須在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體制下,突破一家一户分散經營與千變萬化大市場對接難的矛盾,才能實現新一輪快速發展,徹底扭轉農民增收緩慢的局面。必須盤活土地資源,鼓勵將耕地、山場的經營權通過轉包、拍賣、入股等形式逐步向大户、向能人集中,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配置。必須實施規模經營,可以通過龍頭企業發展帶動產業規模經營,也可以通過示範樣本的輻射帶動形成規模化生產。

3、必須探索減負系途徑,為切實增加農民收入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通過企業發展,一方面有效轉移農村剩餘勞動力,實現農民變農工,增加非農收入;另一方面,壯大集體實力,變農民上交為集體上效,徹底減負。

4、推進農村市場化,產業化。全面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以農民富裕化與現代化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統籌城鄉發展,攻克城鄉二元結構,增加農民致富資本,以制度創新為動力,建立優勢互補,協助統一的城鄉關係,推進城鄉經濟、文化和社會的融合,推進農村經濟市場化、產業建設,才能形成以城帶鄉、以工帶民、以農穩城、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格局。

5、因地制宜,充分發揮地區優勢,發展區域特色經濟,以特色和優勢佔領市場,招商引資,發展經濟。

問題調查報告 篇10

我和媽媽去小廣場轉,回來的時候發現鞋子上落滿了一層厚厚的灰塵,就這麼一會就有這麼多灰塵,那麼一天,一個月,一年呢?我們得吸進多少灰塵啊!看來空氣已經開始變得渾濁了,那又是什麼原因讓空氣變得渾濁了呢?為此,我進行了調查。

調查

我就在附近的小廣場做了調查,發現小廣場離廠區很近,它四周的道路都是主幹道,小廣場人員密集。

分析

1、小廣場上的空氣我認為很好,可是經調查後發現許多叔叔在那裏抽煙把空氣污染。

2、工廠的廢氣隨着風到處飄,讓空氣受到了污染。

3、看樓下的汽車一輛又一輛,當它們啟動的時候,排氣筒排出的白煙,散發在在空氣中,污染了空氣。

結論

工廠排放的有害氣體,車輛排放的尾氣,人為造成的垃圾沒有及時清理和很多人抽煙等使空氣變得污濁。

建議

1、多開河渠,少排污水。

2、少開車,減少廢氣排放。

3、加強公用場所衞生管理。

4、多種樹木淨化空氣。

5、加強人們在公共場合的自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