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調研報告十篇

鄉村調研報告 篇1

“學講話、轉作風、優環境、促發展”大討論活動開展以來,我局高度重視,全系統上下以學習國家、省、市、縣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切入點,凝聚共識、統一思想,形成了以學促改,比學趕超的新局面。我本人也深刻認識到不轉變行業作風、優化衞生環境,就不會實現創新驅動,就不會實現我縣衞生事業的跨越發展。近年來,我們圍繞“辦人民滿意衞生事業”目標,逐步推進醫藥衞生體制改革,使人民羣眾得到了明顯實惠: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基礎條件不斷改善,基本醫療保障水平逐年提升,基本藥物的價格大幅度下降,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紮實開展,“契約式”服務使大部分農民有了自己的家庭醫生,基層醫務人員服務質量明顯提高、服務態度明顯改變。“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鎮)、大病不出縣”目標基本實現,一系列惠民措施的不斷推出,明顯改變了老百姓看病就醫的感受,使羣眾對衞生工作的滿意度大幅提升。與人民羣眾感受形成鮮明對比的還有另一個羣體,那就是堅守在基層一線的鄉村醫生。

鄉村調研報告十篇

隨着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羣眾法律觀念、權利意識逐漸增強,醫療糾紛有着日益增多、索賠頻率及索賠金額不斷提高的趨勢。作為三級醫療衞生服務網絡的“網底”,鄉村醫生在面臨着工作量大、收入減少問題的同時,還承受着難以避免的醫療事故帶來的巨大風險。由於現階段還沒有一套完善的鄉村醫生執業風險分擔機制,不少年輕鄉村醫生在巨大的壓力下不得不選擇轉行,嚴重影響了鄉村醫生隊伍的穩定性,為醫改在基層“最後一公里”的順利抵達帶來不小阻力。為此,我就建立健全我縣鄉村醫生執業風險分擔機制問題做了一個調研,具體內容如下:

我縣有218個行政村,目前全縣村衞生室及個體診所共248個,全縣註冊鄉村醫生600餘人,全縣34萬人口,平均每500名農村居民有1名鄉村醫生。實施基礎綜合醫改以來,我縣認真貫徹落實“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基本原則,初步建立了基本藥物制度和醫改運行新機制,一是全縣218個村衞生室實行了鄉村衞生服務一體化管理,理順了農村衞生管理體制,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鄉村醫生收入分配問題。二是在20xx年底建成了218個標準化村衞生室,配備了基本醫療設備,有效提高了基層醫療機構的`服務水平。20xx年,全縣共有80名鄉村醫生通過國家執業醫師考試,年輕醫生在基層越來越多的發揮了專業才能,鄉村醫生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高。

近年來,我縣鄉村醫生在診療活動活動當中發生醫療糾紛的頻率有所上升,20xx年以來,經縣衞生局受理涉及鄉村醫生的醫療糾紛5起,賠償總額萬餘元,其中最大一筆賠償金高達19萬元。醫改後鄉村醫生的實際收入每年平均不足2萬元,這樣高額的賠償金,一起糾紛會使他們的一年或多年的辛勞付之東流。醫療糾紛成為懸掛在許多鄉村醫生心頭的一把刀,而經歷過的醫療糾紛更像是時時縈繞鄉村醫生心頭的一場噩夢。

XX鎮XX鄉村醫生蘇存朝對一次醫療事故記憶猶新。20xx年的一天,蘇在為一個8歲女孩進行輸液治療的過程中,由於操作不規範,導致孩子死亡,事發後,孩子家屬將診所圍了個水泄不通,要求十萬元的賠償。最後,在村委會和鄉親們的調解下,蘇賠償喪葬費2萬元,這是他辛勞一年多的收入。

説起醫療糾紛,XX鄉XX村鄉村醫生白更是有一肚子的苦水。20xx年9月6日,本地一村民在外打魚時腳底劃傷,在白桂枝處處理傷口。儘管該村民全家老小已在白XX處積欠了十年的醫藥費未償還,白還是從醫者的角度出發,勸其注射破傷風,以防感染,該村民嫌貴不同意注射。後該村民感染破傷風死亡,其家屬一口咬定是白沒有在第一時間為其注射破傷風所致,要求白一次性補償30餘萬元。經多方調解無效,目前已遞交法院審理。糾紛發生以來,白及其家人的正常工作生活被嚴重擾亂,期間白還被死者家屬打傷。因為這起糾紛,白讓上了四年醫學本科的兒子退學回家,“當鄉村醫生太委屈了,我不能讓自己的兒子再過這種生活,太不受尊重了,起早貪黑掙不了幾個錢還要蒙受這種冤屈。”

鄉村醫生從業壓力越來越大。而目前發展比較成熟的醫療責任險,承保的基本上是公立二級以上醫療機構,少數延伸到鄉鎮衞生院,而在鄉村醫生執業的村級衞生室幾乎是空白。為彌補這一空白,降低我縣鄉村醫生從業風險,提高鄉村醫生從業積極性,穩定鄉村醫生隊伍,20xx年4月,我縣衞生局與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南和支公司聯合,協商設計了符合我縣鄉村醫生實際的醫療責任險,在XX市率先啟動鄉村醫生醫療責任險。

根據該投保方案,保險經費個人和衞生室共同承擔,保費分8個等級,分別是365元/年、730元/年、1000元/年、1500元/年、20xx元/年、2500元/年、3000元/年、3650元/年,根據投保額度的不同,年度累計責任賠償限額也分為X萬元、XX萬元、X萬元、X萬元、XX萬元、XX萬元、XX萬元、XX萬元8個等級,即村衞生室每年向保險公司繳納365 元保費,可獲得最高賠償4萬元,目前,我縣鄉村醫生投保額度多為365元/年。我縣鄉村醫生醫療責任險啟動後,鄉村醫生參與熱情高漲,截止5月底,全縣218個村衞生室,已參保170個,參保率達77.98%。此舉大大提高了鄉村醫生執業積極性,為進一步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為進一步穩定我縣鄉村醫生隊伍,結合我縣實際,提三點建議:

一、建立鄉村醫生補助穩定增長機制

1、對在崗的鄉村醫生實行級差崗位補助制。由縣財政對取得執業醫師資格的按500元/月發放,取得執業助理醫師資格的按300 元/月發放,僅有鄉村醫生資格的按200 元/月發放。根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建立鄉村醫生補助穩定增長機制,綜合考慮基本醫療和公共衞生服務工作情況給予補助,切實穩定鄉村醫生隊伍。

2、對鄉村醫生承擔的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等任務給予補助,由基本公共衞生服務經費撥付。

3、村衞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後,縣財政對村衞生室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減少的藥品收入進行補償,按照網上採購金額的20%進行預撥付。

4、對鄉村醫生提供的基本醫療服務中的一般診療費,主要由新農合基金進行支付。

5、各鄉鎮、村委會要結合實際,對轄區內村衞生室的基礎設施建設、設備購置、取暖等方面予以補助。

二、合理統籌解決鄉村醫生的養老問題

1、建立在崗鄉村醫生養老補助機制。根據鄉村醫生擁有的個人行醫資格證及村委提供的相關工作證明確認其工作年限,由縣財政對年齡滿60週歲,從事鄉村醫生工作30年以上者,均按本人離崗前級差崗位補助的90%發放養老補助,工齡每減少5年,補助比例相應減少5%。從事鄉村醫生工作10年以下者,不予補助。對年滿60週歲以上確因工作需要且身體健康的鄉村醫生可延緩退休時間,享受在崗鄉村醫生待遇繼續工作;對已辦理退休手續的鄉村醫生確因工作需要,經衞生局批准後可返聘到多人衞生室工作,返聘期間從事基本醫療服務享受級差崗位補助待遇;對從其他醫療機構退休和離崗退養等已享受退休退養待遇的人員,本人申請經衞生局批准後可到村衞生室工作,聘用期間享受在崗鄉村醫生待遇,離崗後不再享受鄉村醫生養老補助待遇。

2、曾經在鄉村醫療機構工作且年齡滿60週歲的鄉村醫生,工作年限10年以上者,每月按80元予以補助;工作年限20年以上者,每月按100元予以補助;工作年限30年以上者,每月按120元予以補助。

3、曾經在鄉村醫療機構工作且年齡不滿60週歲的鄉村醫生,具備鄉村醫生相應資格,本人申請通過衞生局培訓考核合格後,可到村衞生室繼續工作,工作期間享受在崗鄉村醫生待遇。

4、曾經在村衞生室工作後被其他企事業單位錄用、嚴重違反醫德醫風規定或者發生嚴重醫療責任事故的鄉村醫生不予辦理退休審批。

鄉村調研報告 篇2

我縣鄉村旅遊起步較晚,尚處在初期階段,發展中問題較多,後勁欠足,普遍呈現出"起步容易,提升艱難"之態勢。隨着我國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旅遊者對鄉村旅遊品種的多樣性、內容的豐富性和體驗的差異性要求的提高,鄉村旅遊逐漸進入轉型期,需因時而變,提質升級。縣鎮域鄉村旅遊作為鄉村旅遊業的基本架構,其發展現狀如何,怎樣進行引導、規範,促進其良性循環,健康發展,值得認真深入的思考。對此,我對鎮鄉村旅遊進行了實地調研並提出相關措施加以推進鄉村遊發展。

一、鎮鄉村旅遊資源的特色

鎮位於縣南部,地處、三角地帶,是打造20公里綠色生態文化長廊的重要區域。就鄉村旅遊而言,鎮旅遊資源豐富,有廣泛普遍性和發展前瞻性。

這裏有最大的喀斯特巖溶地貌——溶洞,洞深400米,洞室面積1800平米,溶洞自然天成,洞中有洞,洞洞相連,層層重疊,洞內通道撲朔迷離,使人彷彿置身迷宮之中,洞內鐘乳石縱橫交錯,晶瑩剔透,造型逼真。龍潭河羣山環抱,藤林茂盛,鬱鬱葱葱,還有湖北罕見的蝴蝶生態景觀,所有這一切構成了一幅優美的山水畫卷。還有三道河、金家灣、百里荒、百寶寨一批風光俏麗的自然景區。

二、鎮鄉村旅遊的市場需求分析

旅遊看市場,市場促旅遊。鎮鄉村旅遊受、鄉村遊發展帶動,在起步相對較早,經驗豐富,周邊市場需求看好,發展前景廣闊。1.從出行線路看,由遠程逐漸向近郊轉變。鎮是的近郊鎮。隨着城市化建設步伐的加快,經濟生活水平提高,人們已不滿足縣城的生活,環境純自然,食品純天然,鄉村意象濃,反倒成了誘人之亮點,更渴望到郊外去休閒度假。目前擺在鎮人面前的不再是擔心本土資源不足,而是擔心鄉村意象濃不濃,能否推出真正拴心留人的特色"套餐"。2.從遊人需求看,由單一逐漸向多樣擴展。以往縣城居民郊遊受條件限制,大都出遊單一,早出晚歸,過夜者甚少,現在則呈現多樣化、差異化。對此,鎮鄉村旅遊產品較為豐富,山有風景,水有靈氣,食有佳餚,住有條件,購有特產,玩有體驗,遊人不虛此行,來時興至勃勃,返時滿載而歸,大有美不勝收之感。一些遊人初來乍到,感到品種多,體驗深,心舒暢。3.從地理位置看,由劣勢逐漸向優勢轉化。鎮雖作為近郊鎮,但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發展鄉村旅遊其劣勢是顯而易見,但其又處在、交會點,周邊景點多,這又是其優勢所在。近幾年遠當一級公路的貫通,交通的便利拉動了外來企業的進駐,從而帶動了鎮鄉村旅遊發展,遊在周邊,吃住玩在鄉村的格局正在形成,鎮逐漸成為具有區域特點的客源集散地。4.從經營主體看,由被動逐漸向主動轉變。鄉村旅遊僅有客源市場需求,而缺乏主體市場渴求,發展不易,壯大更難。鎮過去略顯不足,政府缺乏前瞻性,農户缺乏主動性。隨着鄉村旅遊發展,人逐漸意識到,放着金娃娃卻羨慕別人的泥娃娃。資源認知的眼界開闊了,由過去被牽着認路逐漸轉為自己主動找路。沿着村到木瓜鋪的沿線公路旁自發地搞起了農家飯莊,並迅速產生擴散效應。

三、鎮鄉村旅遊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面對如火如荼的鄉村旅遊發展形勢,鎮同樣面臨着機遇與挑戰。

(一)機遇一是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提供了機遇。隨着新農村建設主題的唱響及"中國鄉村遊"的啟動,鄉村旅遊發展必然隨之提升。根據縣委縣政府的統一規劃,打造20公里綠色生態文化長廊,鎮將建成南部旅遊業發展區。新農村建設的大好形勢,鄉村旅遊的重點培育,為鎮鄉村旅遊發展無疑創造了難得的機遇。二是鎮自身旅遊經濟的發展,贏得了機遇。按照縣委縣政府提出的"工業強區,旅遊富民"戰略,鎮順風揚帆,借勢借力,明確提出打造旅遊大鎮。現已着手對太清洞的改制拍賣,進一步招商引資,深度開發太清洞的旅遊資源,對金家灣旅遊資源進行旅遊規劃,將極大地帶動全鎮旅遊業。鎮內有花林最大的溶洞——太清洞,已是重要的旅遊風景區。

(二)挑戰一是產業羣體挑戰。城郊鄉村旅遊業發展迅速,雷同的旅遊資源讓鎮優勢難顯。緊鄰縣城的農家樂鄉村遊集聚區發展迅速。發展農家樂和果品採摘的鄉鎮較多,有條件的在加快上馬,沒有條件的在積極努力。如何有效抗擊周邊現有同類產品和後進產品的競爭,在眾多從事旅遊業鄉鎮中脱穎而出,是鎮面對的羣體競爭威脅。二是後勁不足挑戰。目前,鎮鄉村旅遊提升艱難,主要是資金不足造成的後勁不足,存在潛在甚至是現實的威脅。其資源主體溶洞年久缺乏保護,洞內鐘乳石顏色退卻的現狀令人堪憂,已沒有昔日的神采。面對如此狀況,縣委縣政府已採取措施,積極招商引資,重振舊日溶洞之氣勢。

四、鎮鄉村旅遊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鎮鄉村旅遊發展前景雖然看好,但由於相關理論研究、規劃和政策指導滯後,存在很多不規範、不健全、待改善的問題,影響了旅遊地形象,制約了鄉村旅遊的發展。一是缺乏規劃意識。目前鎮許多鄉村旅遊產品、項目的開發建設沒有制定具體規劃,即使指導全鎮鄉村旅遊發展的總體規劃迄今也還沒有組織編制。由於缺乏規範的指導,現在全鎮的鄉村旅遊總體上還處於自發性發展階段,個別地方甚至處於無序發展的狀態,旅遊開發存在較大的盲目性,導致產品雷同,缺乏自身特色,軟硬設施不配套,檔次低,使旅遊資源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二是管理相對滯後。鄉村旅遊的管理還不完善,有關部門缺乏應有的權威。政府對鄉村旅遊的管理只是將其納入廣義概念的景區景點管理範疇,在對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和引導上隸屬於多個部門,多頭齊管,不利於鄉村旅遊的健康發展;鄉村旅遊的經營管理內部,由於經營者基本上是由農民自己經營管理,企業內部缺乏強有效的管理措施。有的即使有了一定的管理辦法,由於種種原因,也沒能很好地貫徹執行。三是文化含量不夠。多數鄉村旅遊產品往往只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同時,所推出的鄉村旅遊服務項目,也往往只停留在提供食宿和餐飲的低層次服務上,而對於那些有很強參與性、知識性、娛樂性的鄉村文化傳統和民風民俗資源的挖掘還顯得十分不夠,致使鄉村旅遊的遊覽方式主要還是觀光旅遊,知識性、趣味性和參與性的旅遊產品缺乏。四是服務水平較低。雖然鎮村民具有熱情好客的優良傳統,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旅遊服務質量一定有保障。面對成批的旅遊者,僅有熱情好客之心是不夠的,還必須有較高水平的接待服務技能。但由於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未能跟上,鎮鄉村旅遊的整體服務水平還較低,有待儘快提高。五是開發意識不強。由於本地風俗習慣的原因,鎮多數地方的村民市場經濟意識較低,旅遊自主開發意識不強,表現在鄉村旅遊開發中的"等、靠、要"思想,即等政府來發動,靠政府拿錢來,要政府解決旅遊開發中出現的所有問題。農民鄉村旅遊的自主開發意識不提高,必將影響鎮鄉村旅遊開發建設的整體速度。五、當前縣鎮域鄉村旅遊發展的基本策略透過鎮鄉村旅遊發展現狀,不難得出,當前鄉村旅遊要想實現跨越式發展,就必須思維前瞻,着眼問題尋找策略,這樣才能有效進入重組、變化和提升階段,才不會使這一嶄新品牌流於"新瓶裝舊酒"的誤區。

1.消除瓶頸,政府主導。突出表現在農民素質與現代化旅遊服務要求的斷裂;落後的基礎設施和交通環境與旅遊發展要求的差距;分散的村莊與市場的斷裂,農民很難直接走向市場等等,對此政府應起主導作用,建立長效管理體制和便捷協調的旅遊機制,制定相關管理辦法或條例,對鄉村旅遊的規劃審批、經營管理、安全管理、環境衞生等方面進行規範和監督,引導其逐步走向行業協會自律管理。政府主導,要着重強化旅遊管理部門地位,賦予其更大職權,如重要景點和重大旅遊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權;鄉村旅遊飯店的審批權;鄉村旅遊景點(線路)的審批權;旅遊價格審批權,牽頭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監查權等等,切實改變以往旅遊管理部門職能的模糊性,真正做到不該管的不管,該管的一定管好。

2.長遠規劃,科學策劃。一定程度上講,近幾年鄉村旅遊發展迅速,很多是農民自己幹出來的,農民的勤勞加上市場的機遇造就了許多鄉村旅遊點的成功,但是缺少科學的規劃逐步成為鄉村旅遊進一步發展的制約因素,缺乏規劃和低水平規劃容易走向"盲目性+積極性=破壞性"。對此,一要注意"引智",重視發揮具有全新知識結構、充滿創新精神和創造力的優秀人才參與。二要整合區域鄉村旅遊資源,避免景點形式上的單一,內容上的雷同。突出重點,擇優選擇一些條件好、有潛力的鄉鎮、村,高層面的統一規劃,科學策劃,切實做到"先規劃,後開發,不規劃,不開發",以此來保證鄉村旅遊資源的有序開發,合理利用,長遠發展。

3.文化灌注,挖掘內涵。旅遊的實質是精神體驗和文化消費。鄉村旅遊只有包容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才能有效增強吸引力與競爭力。挖掘鄉村文化內涵,重要的是結合鄉村旅遊特點,開發鄉村特色旅遊項目。根據鄉村旅遊活動對象"古、始、真、土"特點,在一些具有典型文化特徵的古村落,開展古村落觀光遊。利用鄉村旅遊主體行為參與性特點,在鄉村農耕文化意象突出的地方,開闢生態型農業觀光園,讓遊客參與農作勞動,體驗農事之趣,如杭州龍井村在採茶季節推出的"作一天茶農",深受中外遊客歡迎。針對鄉村旅遊文化層次高品位性特點,挖掘鄉村民俗文化意象,開展一系列民俗文化活動。鎮疾呼"花鼓戲"迴歸,當屬此類。

4.注重宣傳,擴大影響。相對於目前旅遊風景區大規模的宣傳促銷,鄉村旅遊還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靜悄悄地開",僅僅靠"回頭客"及口碑傳播,影響小,見效慢。首先,要突出鄉村意象。鄉村意象在鄉村旅遊中所起的作用,如同城市中的標誌性建築所起作用一樣,具有導向性。如江南"水鄉之冠"的周莊、"小橋流水人家"的同裏,以及鎮未來的"第一溶洞"的龍洞,便屬此類。其次,要敢於揭開"羞羞答答的面紗"走出去。根據景區發育的不同階段,在對市場準確定位的基礎上,廣泛採取和記者交朋友、和新聞媒體聯誼、和旅行社聯合、和周邊景區聯手策劃組織活動等手段提高景區知名度,進一步擴大客源。

5.一村一格,樹立品牌。鄉村旅遊最大的危險就是"千村一面",所以鄉村旅遊發展應重視品牌效應,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努力使景區動靜相宜、高遠輔成、橫側不同、常遊常新。"一村一格",重要的是體現差異,突出特色,大到整體定位,小到吃、住。接待設施不足、服務質量不高,是目前鄉村旅遊普遍存在的問題。服務要做到到"四淨一熱","四淨"即飯菜乾淨、被褥乾淨、住所幹淨、院子乾淨;"一熱"即無論什麼時候,對遊客都像親人一樣熱情接待。這種看上去不是特色的.特色,令城裏居民感動不已,來了就想住,走了還想來。

6.加強培養,集聚人才。鄉村旅遊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其中的關鍵,要處理好藉助"外腦"與培養自身人才的關係。鄉村旅遊在發展之初,特別是在進行鄉村旅遊規劃的時候,非常需要旅遊專業人才的"外腦",以引導鄉村旅遊走上正軌。對於日常的經營管理人才,有條件的可以自己培養,也可以從外面引進。但是一般的服務人員和導遊人員最好立足自己培養,這樣有助於增強服務的特色,同時還能為當地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要加強對農民的教育培訓,不斷提升農民辦旅遊的能力。一是對農民從業人員開展職業道德教育;二是對農民進行旅遊相關基礎知識的培訓;三是對農民進行服務技能培訓;四是對農民開展本地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方面的教育和培訓。

7.保護第一,永續發展。目前鄉村旅遊處於上升勢頭,受利益驅動的影響,容易造成生態環境的破壞。例如一些早期開發的村莊,由於開發水平低,缺乏經驗和有效的管理,隨着遊客的湧入迅速人工化和過度商業化,甚至流於庸俗化。失去了鄉村的真實與質樸,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從而迅速走向衰敗,旅遊這棵"搖錢樹"為村民帶來的好景不長,反而給村莊帶來了難以彌補的破壞。所以鄉村旅遊開發必須堅持"保護第一,開發第二"的原則,在土地利用上,儘可能不改變現狀,實現對土地資源的多重立體利用。因為任何一種資源的開發都會對原資源造成變化或者是破壞。"變"是必然的,"不變"是相對的,關鍵是要努力探索在發展中保護自然與文化遺產的路子。

8.廣開渠道,加大投入。目前鎮鄉村旅遊景點建設小打小鬧,開發缺乏大手筆,以至於豐富的資源優勢還不能完全轉化為產業優勢。要使鄉村旅遊資源的優勢得到完全的釋放,必須要探索建立旅遊開發的新機制,形成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投資體制網絡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對鄉村旅遊的投入。一是加強政府的導向性投入。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數量的財政資金作為鄉村旅遊開發建設的專項資金。二是進一步開放市場,加大利用內外資力度。積極吸引外商和國內大集團、大企業、上市公司投資開發經營鄉村旅遊景點,開辦鄉村旅遊服務項目,推動鄉村旅遊開發上規模、上檔次。三是充分調動和鼓勵當地社會力量興辦鄉村旅遊。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積極鼓勵和吸引當地民間資本投資開發鄉村旅遊項目,鼓勵、准許當地農民以土地、房屋、資金或勞務等方式入股,多渠道、多形式地增加對鄉村旅遊的投入。

鄉村調研報告 篇3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以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和家庭承包經營為前提的基本經濟制度。它極大地釋放了農民的潛力,深刻地改變了中國農村的面貌。然而,隨着農村勞動力的老齡化和減少,農村土地碎片化和碎片化、土地產出效率低下等問題逐漸凸顯,逐漸落後於現代農業的要求,成為鄉村振興的一道坎。近年來,我們圍繞實施農業農村改革,正確處理農民與土地的關係,通過土地權利分離、承包經營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創新管理體制等方式,在街道村進行了一些實踐和探索。

一、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的現狀與問題

街村位於街道北側,距市區2.5公里。有7個村民小組,519户,農業人口1781人。現有耕地面積1947畝,人均耕地約1.09畝。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施之初,為了體現公平原則,對耕地進行了分等配建,將整塊土地切割成若干小塊分給農民,導致每户承包的耕地分散分配。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外出務工人員增多,家裏的“留守農民”接管了承包地的耕種,使得土地分配更加分散。比如5組村一個農户的3.5畝旱地分成10多塊地,最小的一塊地只密集種植3株柑橘。分散的土地給農業生產帶來了諸多不便。

一是難以進行機械化作業,耕作效率低;

二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難度;

三是產業結構調整相互制約;

四是種養結合的農業循環經濟模式難以有效運行;

五是外地土地流轉涉及農户多,難以達成共識;

第六,土地分割產生了更多未開墾的邊界,浪費了耕地資源。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近年來我們在街道村做了一些實踐和探索。通過承包權入股和土地預流轉的方式,有效實現了耕地與適度規模經營的“團圓”,勞動效率和經營效率也相應提高。

二、土地股份制的探索與構想

對村裏的調查發現,羣眾雖然意識到承包地碎片化的種種弊端,有“整地”的願望,但缺乏系統的解決辦法、具體的路徑和組織者。比如,農民可以互相交換土地,但想法不同,結果有限;由於農民的意見不同,外部所有者的整體流通和集約化管理很難實現。有鑑於此,我們在廣泛調研、廣泛聽取民意的'基礎上,提出了土地三權分置、以承包權入股、適度規模經營的思路:以生產社會為單位,以農民自願為前提,農民的耕地承包經營權全部入股,土地股份化,耕地集中,引入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分片經營。在具體探索過程中,我們分別制定了《村耕地試點經營管理辦法》和《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預流轉協議》,組織街道、村幹部成立工作小組,通過宣傳動員與村民達成共識,在不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前提下,以書面協議形式將土地經營權全部委託給所屬村民小組,村民小組、村集體資產公司完善持股相關程序,實現土地規範化整理、規模化經營。

三、土地股份制的實踐和成效

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支持村集體經濟發展,街道將該村作為試點村。通過盤活農村資產資源,吸引民間投資,以村集體資產公司為主要載體,建立“公司+合作社+農户”互利共贏的產業發展模式,大力發展血橙基地,有效提升村集體經濟發展水平,切實增加農民收入。

(一)實行三權分立。農村承包地確權發證後,推進土地股份制改革,必須堅持推進“三權分立並行”,實行集體所有制,堅持農村土地不可動搖的集體所有制,這是進行土地股份制改革的前提。在實踐中,應穩定農民的承包權,賦予農民對承包地的佔有、使用和收益等用益物權。放開土地經營權,創新土地經營權流轉模式,將土地經營權由農民一次性租賃流轉為股份制經營、合作經營等土地經營權入股,形成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家庭承包、多種經營的新型農業經營機制。

(二)規範資源管理。xx年,街島村註冊成立城市社區集體資產管理有限公司,對現有的山坪塘、渠道、灌溉站、村道、村級公益房等集體資源進行資產核實,通過回收零散集體資產,對村級“三資”進行集約化、規範化管理。確認村集體經濟共有人,為下一步村集體收入分配提供依據。按照“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思路,農户入股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村集體公司,集體公司聘請專業合作社和農村經紀人負責生產經營。通過村集體資源資產轉股,定量成立村集體公司,整合上級財政扶持資金,吸納民間資金,實現村集體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三方合作、互利共贏。

(3)培育主導產業。

一是以區內大型綠化行動項目(混交林)為支撐,通過新苗、嫁接等方式,標準化種植1000畝塔羅科。注入社會資本,完成“霍爾山牌”血橙商標註冊,通過電商平台進行前期市場拓展和銷售。

二是種植蔬菜、芽菜等。林下,並與公司簽訂蔬菜收購合同,在城郊城市培育平價蔬菜基地。

三是發展特色水產品和肉牛生態養殖,利用嘉龍竹木合作社竹筍加工廢棄物作為牛飼料,利用牛糞作為有機肥料種植血橙,實現種養結合、種養循環。四是培育發展休閒農業主業,結合血橙、蔬菜種植、有機草莓等產業,融合新農村發展和啟東湖休閒體驗,打造鄉村田園綜合體品牌,建立1-2個星級農家樂和農業園區,形成紡織園區和南關路農業旅遊示範點。

(4)優化利益機制。進一步強化產業發展對村集體經濟的帶動作用,村集體公司爭取90萬元試點項目資金用於區集體經濟發展投資血橙種植項目,專業合作社吸納民間資本和技術。通過採取“村集體資產公司+專業合作社+農户”的股份合作模式,引導參與“三改”改革的農户、村集體公司和新型經營主體依法訂立合同或協議。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股份聯結合作機制,確定村集體、合作社佔40%、入股農户佔60%的初始收益分配方案,探索建立靈活多樣的股權收益分配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計劃實施經營性收益二次返利,切實保障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村居民權益。同時,村裏的大種植園主和貧困户被僱傭長期或臨時工作,並以工資收入的形式回饋給大種植園主和農民。

(五)開展新農村建設。加快推進“四好村”創建和幸福美麗新村建設,重點實施農房改造、景觀整治、環境整治、清潔照明工程;開展農村垃圾處理、污水處理和廁所改造,逐步改善示範區沿線農村房屋、道路和人居環境,適度統一和突出特色;推進鄉村文明示範工程建設,建立健全“一約三會”(村規民約、村民議事會、道德議事會、禁賭掃黑會),開展五好家庭、星級文明户、文明庭院等評價。,開展依法識人、依法進農村等活動,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人民生活;開展感恩奮進教育,大力弘揚自強扶貧傳統美德,振奮貧困羣眾精神。

鄉村調研報告 篇4

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有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而且要有組織協調鄉村旅遊發展的能力,即行業管理能力。資源是基礎,管理是手段,豐富的資源與完善的管理是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資源豐富而管理滯後,其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大打折扣,難於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隨着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其行業管理越來越發揮着獨特而顯著的作用,可以説,行業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地方鄉村旅遊業的興衰與成敗。重視鄉村旅遊的行業管理研究,既是行業管理本身之所需,更是鄉村旅遊提質換檔、實現轉型之必須。

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概念

鄉村旅遊行業管理,通俗地講,就是旅遊行業管理在鄉村旅遊中的推廣與應用。旅遊行業管理,按照有關專家的解釋,就是“政府組織及行業組織通過旅遊政策、法規,引導旅遊發展方向,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範旅遊企業行為,達到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目的”。以此類推,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就是各級政府及鄉村旅遊行業組織,以鄉村旅遊目的地的吃、住、行、遊、購、娛等相關要素為管理對象,通過運用行政、法律及經濟手段,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範經營者行為,以達到提高鄉村旅遊服務質量、增強經濟效益及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鄉村旅遊行業管理作為鄉村旅遊業最基本、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其主體就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現狀來看,主要有兩類:

一是政府部門。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尚處在初期階段,存在着許多“瓶頸性”矛盾和問題,如設施需要完善,經營需要規範,規則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維護,行業標準需要確立,這些工作必須且應當由政府來支持、推動,離開了政府的主導,鄉村旅遊發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維艱。

二是行業協會。鄉村旅遊行業協會是鄉村旅遊經營者自發成立的市場中介性組織,是政府管理職能的延伸,其實質是介於政府和經營者之間的非政府行業管理機構。隨着我國鄉村旅遊經營管理的不斷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業管理的轉變,行業協會在鄉村旅遊的管理中將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重要。

二、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作用

規範作用。針對鄉村旅遊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現的盲目開發、重複建設、生態破壞、經營紊亂、競爭無序等問題,政府部門通過行業管理,建立服務標準,規範企業行為,查處違法問題,制止無序競爭等,為鄉村旅遊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起着指導作用。鄉村旅遊經營的主體大多是當地農民,普遍素質不高,信息閉塞,觀念落後,知識缺乏,嚴重製約着鄉村旅遊的發展。對此,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的管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推廣管理經驗、指明發展方向、提出改進意見等指導幫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的能力和素質,使其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多出成效,讓旅遊資源優勢盡顯,充分發揮。

服務作用。鄉村旅遊因經營主體的弱勢性及資源環境的複雜性,決定了鄉村旅遊的行業管理應重在扶持與服務,着力開闢鄉村旅遊發展的“綠色通道”。加大導向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使鄉村旅遊協調發展,整體推進;積極提供信息支持,開闊發展視野,使鄉村旅遊目的地在競爭中搶佔先機,把握主動;組織鄉村旅遊目的地整體對外宣傳,進一步擴大目的地知名度。

調控作用。鄉村旅遊各產業要素,彼此依賴性強,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遊的綜合接待能力,甚至影響到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行業管理主體應當全面把握各要素髮展情況,並運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適度抑制過快行業,扶持發展滯後行業,確保資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協調發展,整體推進。

監督作用。監督是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內容。鄉村旅遊發展初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過行業管理的監督檢查,確保經營者守法經營,不斷改進經營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增強鄉村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當前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權威不足。市縣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作為鄉村旅遊的政府機構,普遍權力小、地位低,在鄉村旅遊中難以成為管理核心,缺乏應有的權威。造成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權威性小,一是國家旅遊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二是鄉村旅遊中有關資質認定、項目審批、頒發營業執照等關鍵環節,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無權過問,經營中出了問題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調。如有的家庭旅館經營多年卻從未繳税,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只能提醒督促,最終還得協調其他部門解決。

管理滯後。鄉村旅遊發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許多地方沒有制定具體的鄉村旅遊管理辦法,如鄉村旅遊目的地、住宿設施、餐飲飯店、從業人員等進入市場應具備的條件,市場監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行業管理缺乏依據,隨意性大,致使行業管理跟不上鄉村旅遊發展的步伐,造成鄉村旅遊許多項目未能納入行業管理的範圍。

欠缺統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只有各個部門相互配合、統一行動,才能有效管理好旅遊市場。但由於受本位主義的影響,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不夠默契,難以實行統一管理,致使旅遊市場出現問題後,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比較嚴重。四、加強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對策

1、提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性。提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不僅是加強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鄉村旅遊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主管旅遊的政府機構,除現有的職權外,根據旅遊行業管理及鄉村旅遊市場監管的需要,應適當擴大一些行業管理職權。如重點景點和重大旅遊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權;鄉村旅遊飯店和餐館的審批權;鄉村旅遊景點(線路)的審批權;旅遊價格審批權;牽頭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的監察權等等。此外,加大旅遊行政執法力度,提高旅遊質量監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遊消費者保護機制,紮實做好旅遊投訴服務工作,依法維護旅遊經營者和旅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來樹立行業管理在旅遊經營者和遊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在當前國家旅遊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旅遊市場中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無法查處的情況下,要管住、管好鄉村旅遊市場,僅僅靠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必須要走旅遊專業執法和聯合執法相結合的路子,且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使二者結合的辦法成為一種制度化的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模式。

借鑑一些地方鄉村旅遊發展的成功經驗,當前市縣旅遊局應下設旅遊聯合執法大隊,長期抽調公安、工商、交通、技術監督、交警、城管、衞生等部門工作人員參加,進行聯合執法。聯合執法大隊由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直接領導,但業務上接受各相關部門的指導。各部門人員的身份不變,編制不變,工作上接受旅遊行政部門及其編制所屬部門的雙重領導。

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當前,社會監督越來越得到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視,成為各旅遊目的地加強和改進旅遊行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方面,建立舉報制度。旅遊行政部門開設鄉村旅遊舉報、投訴熱線電話,隨時受理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經營及服務等方面的舉報和投訴。在鄉村旅遊村落設立舉報箱,實行舉報獎勵制度,使監督公開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強化新聞監督。利用新聞媒體信息面廣、影響面寬、輿論強大的特點,對旅遊經營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曝光,藉助新聞的力量實現行業管理的目標。

4、加強行業協會建設。行業協會是旅遊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遊市場體系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健全的旅遊市場體系及市場運行、管理機制,離不開行業協會。一方面,政府和旅遊行政部門要賦予鄉村旅遊行業協會一定的權力。行業協會是獨立於政府的一種社會中介組織,是平等的法律主體,有權力參加政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法律活動。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讓行業協會參與政府的一些行業管理職能,讓行業協會以協會名義代替政府部門組織開展各種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行業檢查評比活動等。這樣,可以增強行業協會的權威,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的培訓。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大都為當地農民,缺乏行業協會相關知識和業務技能,通過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觀念,提高他們的組織領導水平和協調能力,讓協會真正起到政府、經營者、市場之間聯繫的紐帶和橋樑作用。

鄉村調研報告 篇5

身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深刻的認識到我們必須從基層做起,從根本上改變貧困村落後面貌,為儘快達到小康水平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因為只有硬件設施完善了,經濟增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會提高,人民的精神水平、道德意識才會不斷的增強,我們的國家,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才會迸發出無限的活力。同時為積極響應暑假社會實踐的號召,我在這個暑假對“幸福鄉村建設”做了深入的瞭解。我以xx市xx縣的幾個鄉村為基點,發現原來現在的鄉村基礎設施已經較過去有了很大的改善。

首先,村民們的生活質量有了很大的改善,現在幾乎家家都已經實現了電器化,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已經成了家家必備,有的條件稍微好點的家庭已經有了電腦,空調,百姓的生活水平有了很高的提升,在收入來源上有很多家庭都以養豬為主業,還有奶牛,部分牛場還都是以村民個人投資,合夥養殖為主,慢慢形成一定的規模,並且現在大都有了自己的固定客源,在牛場養殖上,也都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在糞便清理上全都是機器作業,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的效率,而傳統的以種地為主業的家庭已經很少了。

再次,村民的娛樂方式也變得多樣化,有很多村莊現在都流行跳廣場舞,在晚上大多以老年夫妻為主,隨着音樂,翩翩起舞,另外有的村莊還修建了公園,例如我調查的香營,還修建了人工湖,在湖裏還有荷花供人觀賞,人們在此盛夏還可以去那裏的涼亭去納蔭乘涼,人們還會在節日的時候,利用擊鼓,吹嗩吶,來慶賀,尤其是在中國吹歌之鄉的撫寧。其次,在村莊的交通方式上已經不再是以往人們想象的那樣只是一些土路,斷路,現在幾乎每個村莊都已經通了水泥路,並且實現了村村互通,極大地提高了交通效率,極大地方便了村民的一些糧食交易,還有橋樑的修建,也都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交通效率、方便了人們的出行。

最後,在糧食的種植收穫上已經實現了機械化操作,提高了人們的耕作效率,減少了人力的投入,讓人們有更充足的時間去投入其他活動中去。幸福鄉村建設已經有了質的提高,相信在黨的十八大的文件指導下,在黨的關懷下,幸福鄉村建設還會有很大的提高,讓我們祝福幸福鄉村建設。

鄉村調研報告 篇6

遵義特色小吃

遵義市位於中國貴州省北部,東面與本省銅仁地區和黔東南自治州接壤,西面與四川省交界,西南和東南面分別與本省的畢節地區和黔南自治州接壤,這裏有着各種各樣的小吃,其中以下幾種比較有特色,吸引着來自各地的遊客。

烏江魚

製法類似於時下流行的水煮魚。將各色調料配齊入鍋調製成湯汁,放入鮮魚塊和豆腐燒製,香鮮辣燙,色味俱佳。另有當地特色泡菜、時令青蔬等作為配菜。

雞蛋糕

遵義雞蛋糕起源於清代同治年間,已有百年多歷史。遵義雞蛋糕小巧玲瓏,形如扁鼓,一斤在35―40個之間。其型酥軟有彈性,其味綿甜香潤,不腥不膩。外形棕紅而內金黃,飽滿油潤,香氣撲鼻,望而垂涎。遵義雞蛋糕以質優味美,營養豐富,獨具特色而聞名。

它以上等鮮雞蛋,白糖、好香油、上等麪粉為主要原料,用民間的傳統工藝精心製作。將蛋白與蛋黃分離,然後以蛋白打成泡沫,將其他原料按比例和順序摻入攪拌成漿湖狀,然後倒入抹有少許油的模子內放入爐中燒烤而成,特點是酥軟有彈性(指壓起窩,指放復平),滋潤,不腥不膩,半月不減其新鮮顏色。

筒筒筍

赤水筒筒筍(黑竹筍)是由新鮮慶竹筍製成。原料選用背陽、濕地生長箐竹筍“陰山筍”,採摘加工收集燻烤涼曬儲存,再經多道漂洗工序後切段入鍋。通常和臘肉搭配,二者會相互吸收味道;筒筒筍肉質肥厚,兼有臘肉的獨特香味,鮮美無比。

南白黃糕粑

黃糕粑為遵義特產,尤以南白鎮所產最為出名。

黃糕粑的原料為上好的大米、糯米和黃豆。將米磨成粉,糯米蒸熟,黃豆磨漿,摻合拌勻,待漿幹後搓揉成團,打成長條形塊狀,外包斑竹筍殼蒸制而成。

蒸熟後的粑表面黃亮油潤,糯米粒晶瑩閃亮,吃進口中糯而不沾,香甜可口,有冷食或蒸、炸、烤、煎等吃法。

羊肉粉

遵義人特別愛吃羊肉粉,不管大人小孩,每天早上起來,在路邊的店裏吃一碗滾燙的羊肉粉,才有精神去上班上學。

羊肉粉的製作十分講究。做好後的羊肉熟而不爛,米粉雪白,湯汁鮮淳紅亮,辣香味濃,香味撲鼻。

嘗羊肉粉,最講究的就是一個原湯原味。許多遵義人為了吃原湯,不惜起個大早。

工藝:選用當天宰殺的肥羊,剝皮後不用水洗,加生薑入鍋,熬燉一晚到亮。煮粉時特別講究用原湯、鮮粉,以保持羊肉粉的鮮味。而且,制粉的米選用當年出產的上等新米。它的佐料之一的辣椒,粉館灶上烤有大、小兩種,供食客取用,若不喜歡吃紅油,可取焦酥辣椒搗細入碗,吃起來更增添一種新鮮的強烈的辣香味。除辣椒外,佐料還有葱白、蒜白、花椒粉等。羊肉粉還可做成雞丁羊肉粉和板栗羊肉粉等多種花樣。

羊肉洗淨切成塊放入鍋中用大火煮沸,去浮沫後改用小火燉,撈出擺齊用重物壓緊,冷卻5小時後切成3釐米寬、5釐米長的簿片。米粉(俗稱水粉、筒筒粉)用涼水泡透去掉酸味,(也可以用本地的米皮,但水粉上味一點)放入沸水鍋中燙透,用漏勺撈出裝入麪碗內。將羊肉片鋪在粉上、舀入調好鹽味的原汁湯、羊油、放入煳辣椒粉或辣椒油、再放入味精、花椒粉、蕪荽、葱花即成。

特點:清香、鮮醇、滾燙。由於羊肉屬温補,具有滋補和治療作用,每到秋冬,當地人尤其喜歡吃羊肉粉認為可以禦寒保暖。

折耳根炒臘肉

折耳根就是中藥裏的魚腥草,有一股特別的魚腥味道。折耳根炒臘肉,即將當地自家醃製的.老臘肉,與折耳根和辣椒段等同炒。這道菜中,折耳根的腥味與臘肉、辣椒的香氣形成了奇特的混合,臘味醇和,菜味清香。

小貼士:折耳根具有清熱解毒、開胃理氣之功效,在貴州是每家每户桌上的菜,但外地人不一定吃得慣。

遵義豆花面

遵義市的豆花面館遍及大街小巷,生意火紅。選用薄而透明的“寬刀面”,以豆漿為湯,熟後蓋上煮熟的豆花,細嫩軟綿;所用的“蘸碟”尤為講究,有十數種佐料如肉末、雞丁、油炸花生米等。食用時用筷子將麪條和豆花挑進“蘸碟”內,邊蘸佐料邊吃。一定要趁熱吃,鮮香嫩滑,食慾頓開。新華橋頭劉承富家的豆花面最為出名。

原料配方:機制麪條200克、豆花150克、紅苕澱粉5克、葱花10克、醬油20克、芝麻醬15克、花椒粉3克、紅油辣椒20克、味精3克、油酥黃豆5克、鹽酥花仁5克、大頭菜5克。

製作方法:

1.起滷:先將豆花在鍋內煨煮,再用經水泡發後的紅苕學業勾二流芡,待用,

2.定底味:將油酥黃豆、鹽酥花仁(去皮)壓成碎粒,大頭菜切成黃豆般大的顆粒,與芝麻醬、花椒粉、醬油、紅油辣椒、葱花、味精等一起,均分於各個碗內,再舀上豆花滷子。

3.煮麪:鍋內加清水,用旺火燒沸,麪條抖散下鍋,煮熟後撈入定好味的碗中即成。

產品特點:麻辣味濃,配料酥香,豆花白嫩,麪條滑爽。

鴨溪涼粉

鴨溪涼粉是女孩子特別喜歡的小吃,因產自遵義縣鴨溪鎮而得名。它採用優質豌豆為原料,經過水泡、細磨、濾渣、煮制和冷卻之後,切為薄薄的長條狀。看上去色澤嫩黃,質地細膩,吃的時候放上特製的油辣椒,風味獨特。

涼拌魚腥草

魚腥草是蕺菜的別名,三白草料,多年生草本。生長在山野陰濕的地方,莖高尺餘,細長,蔓生於地上,初夏開小花。莖葉均有強烈的腥臭。葉與地下部分的草根均可作藥用。遵義當地將魚腥草作為酒席台上的一道小菜,有的吃葉,有的吃葉和根,而遵義僅吃根。看着切成寸段的魚腥草,乍看像毛草根,入口腥臭,有點像死魚味。同行問,這腥味怎麼不將它除去呢?主人笑道,吃的就是這魚腥味。聽説此草有藥用,忍不住多動幾筷,腥歸腥,但挺爽口的。

小葉苦丁茶

與廣西、廣東、海南等地生產的“大葉苦丁茶”不同,產於餘慶的小葉苦丁茶,系採摘木樨科粗壯女貞的幼嫩芽葉加工而成,是不含咖啡鹼的代用茶飲品。

這種小葉苦丁茶生長在貴州境內烏江河流域,良好的氣候條件,無任何污染的生長環境,使得餘慶縣生產的小葉苦丁茶品質優良、甘冽去火。

尚稽豆腐皮

尚稽豆腐皮產於遵義縣尚稽鎮,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經發酵製成的豆製品。尚稽豆腐皮外呈棕褐色,質地綿韌,雖臭猶香,風味別具。不作任何加工即可食用,也可切絲涼拌,還可用水發軟或油炸至半泡後炒肉。

製作豆腐皮時,將豆腐切成片,草木灰均勻地抹上,然後一片片平放在竹篾上,用草木灰火進行烘烤。烤至兩面結硬殼時,將竹篾放入加工豆腐的窖水中浸軟,用稻草捆好放在竹篾上,蓋上棉被等保温,下面微火加熱,讓其自然發酵兩到三天。等到豆腐片變軟呈黑褐色,撒上佐料,再以文火烘乾水份即可。

國酒茅台

茅台酒迄今已有270多年的歷史,它是用高梁和小麥作原料,再加上當地的優質礦泉水,運用傳特的工藝釀製而成,經過8次下曲、7次蒸餾、9次發酵,並經過長期窖藏而成,整套工藝長達8個月之久,一般要窖藏5年後才能成為出廠的成品。

中國舉行國宴或駐外使館舉行盛大招待會時,茅台酒是必不可少的佳釀。茅台酒酒體豐滿醇白,晶瑩剔透,醬香突出,幽雅細膩,低而不淡,濃而不豔,回味悠長。

茅台酒產於遵義市西面的赤水河畔茅台鎮。茅台鎮釀酒歷史悠久,早在明代釀酒的工藝就已經初步形成;到清乾隆年間,茅台鎮成為川鹽入黔的重要口岸,鹽運興盛,酒的需要量激增,釀酒生產迅速發展;道光年間,茅台鎮的釀酒作坊不下20餘家,產量已達170噸。

據文獻記載它只有200多年曆史。現今董酒的生產始於30年代期的程氏酒坊,當時遵義北郊董公寺有好幾家作坊釀酒,唯有程姓一家,由於曲好,釀出來的酒香。後來,他又收留自茅台流浪來的一位重病難行的釀酒師傅,吸取了茅台酒之長,使之名聲日益遠揚,這就是董酒。其名沿用至今。

董酒是以優質糯高梁為主要原料,採用140多種中藥材和小麥制曲,以小曲小窖製取酒醅,大麴大窖製取香醅,酒醅香醅一次串蒸而得酒。然後,再經過量質摘酒,分級陳釀,科學勾兑,精心包裝而成。董酒,由於採用大小兩種酒麴釀造,工藝操作過程又不同於其他名酒,所以,它既有大麴酒的濃郁芳香,又有小曲酒的柔綿、醇和、回甜的特點,並微帶使人產生快感的藥材香。故董酒的香型介於濃清之間,就是説濃香、清香兼而有之,別開生面,獨具一格。它被定為其他香型白酒。其特點為以酒液清澈透明,香氣幽雅舒適,入口醇和濃郁,飲後甘爽味長的獨特風格,享有中國名酒的美譽。

綏陽空心面

綏陽空心面纖細如發,卻中間的孔,貫通上下,入鍋久煮,不爛,綿軟有勁。

製作時用上等細面加上適量油、鹽拌和後,揉成細條,兩頭穿小棍,使油鹽充分滲透後,掛高架上,用雙手慢慢下拉,拉到一定程度麪條便形成空心,再讓其自然下墜,曬乾只取中間空間部分,即為空心面。製法全靠人工操作的技巧。

鄉村調研報告 篇7

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概念

鄉村旅遊行業管理,通俗地講,就是旅遊行業管理在鄉村旅遊中的推廣與應用。旅遊行業管理,按照有關專家的解釋,就是“政府組織及行業組織通過旅遊政策、法規,引導旅遊發展方向,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範旅遊企業行為,達到提高旅遊服務質量和經濟效益的目的”。以此類推,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就是各級政府及鄉村旅遊行業組織,以鄉村旅遊目的地的吃、住、行、遊、購、娛等相關要素為管理對象,通過運用行政、法律及經濟手段,建立市場規則,協調、監督和維護市場秩序,規範經營者行為,以達到提高鄉村旅遊服務質量、增強經濟效益及實現鄉村旅遊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鄉村旅遊行業管理作為鄉村旅遊業最基本、最關鍵的因素之一,其主體就我國鄉村旅遊發展現狀來看,主要有兩類:

一是政府部門。我國鄉村旅遊起步較晚,尚處在初期階段,存在着許多“瓶頸性”矛盾和問題,如設施需要完善,經營需要規範,規則需要建立,秩序需要維護,行業標準需要確立,這些工作必須且應當由政府來支持、推動,離開了政府的主導,鄉村旅遊發展必然矛盾重重,步履維艱。

二是行業協會。鄉村旅遊行業協會是鄉村旅遊經營者自發成立的市場中介性組織,是政府管理職能的延伸,其實質是介於政府和經營者之間的非政府行業管理機構。隨着我國鄉村旅遊經營管理的不斷完善,政府行政管理逐步向行業管理的轉變,行業協會在鄉村旅遊的管理中將發揮着越來越重要的重要。

二、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作用

規範作用。針對鄉村旅遊發展進程中不可避免所出現的盲目開發、重複建設、生態破壞、經營紊亂、競爭無序等問題,政府部門通過行業管理,建立服務標準,規範企業行為,查處違法問題,制止無序競爭等,為鄉村旅遊發展營造健康有序的市場環境,起着指導作用。鄉村旅遊經營的主體大多是當地農民,普遍素質不高,信息閉塞,觀念落後,知識缺乏,嚴重製約着鄉村旅遊的發展。對此,政府部門或行業協會的管理,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通過推廣管理經驗、指明發展方向、提出改進意見等指導幫助農民提高經營管理的能力和素質,使其在實踐中少走彎路,多出成效,讓旅遊資源優勢盡顯,充分發揮。

服務作用。鄉村旅遊因經營主體的弱勢性及資源環境的複雜性,決定了鄉村旅遊的行業管理應重在扶持與服務,着力開闢鄉村旅遊發展的“綠色通道”。加大導向性資金投入力度,不斷完善旅遊基礎設施,使鄉村旅遊協調發展,整體推進;積極提供信息支持,開闊發展視野,使鄉村旅遊目的地在競爭中搶佔先機,把握主動;組織鄉村旅遊目的地整體對外宣傳,進一步擴大目的地知名度。

調控作用。鄉村旅遊各產業要素,彼此依賴性強,哪一方面缺失或不完善,都會直接影響到鄉村旅遊的綜合接待能力,甚至影響到鄉村旅遊的持續發展。行業管理主體應當全面把握各要素髮展情況,並運用行政、税收、法律等手段有效把握平衡,適度抑制過快行業,扶持發展滯後行業,確保資源合理配置,有效整合,協調發展,整體推進。

監督作用。監督是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重要內容。鄉村旅遊發展初期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甚至存在着不合法的事情,需要通過行業管理的監督檢查,確保經營者守法經營,不斷改進經營水平,提高服務質量,增強鄉村旅遊吸引力和競爭力。

三、當前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權威不足。市縣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作為鄉村旅遊的政府機構,普遍權力小、地位低,在鄉村旅遊中難以成為管理核心,缺乏應有的權威。造成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權威性小,一是國家旅遊法律法規不健全,管理缺乏有力的法律法規支持;二是鄉村旅遊中有關資質認定、項目審批、頒發營業執照等關鍵環節,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無權過問,經營中出了問題往往拍不了板,定不了調。如有的家庭旅館經營多年卻從未繳税,旅遊行政管理部門只能提醒督促,最終還得協調其他部門解決。

管理滯後。鄉村旅遊發展中普遍存在着重效益、輕管理,重數量、輕質量的現象,許多地方沒有制定具體的鄉村旅遊管理辦法,如鄉村旅遊目的地、住宿設施、餐飲飯店、從業人員等進入市場應具備的條件,市場監管措施,安全保障等都沒有做出明確規定,行業管理缺乏依據,隨意性大,致使行業管理跟不上鄉村旅遊發展的步伐,造成鄉村旅遊許多項目未能納入行業管理的範圍。

欠缺統一。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涉及多個部門,只有各個部門相互配合、統一行動,才能有效管理好旅遊市場。但由於受本位主義的影響,各個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不夠默契,難以實行統一管理,致使旅遊市場出現問題後,相互推諉、扯皮的現象比較嚴重。四、加強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對策

1、提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性。提高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權威,不僅是加強鄉村旅遊行業管理的客觀要求,同時也是鄉村旅遊能否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旅遊行政管理部門作為主管旅遊的政府機構,除現有的職權外,根據旅遊行業管理及鄉村旅遊市場監管的需要,應適當擴大一些行業管理職權。

如重點景點和重大旅遊建設項目的初步設計審查權;鄉村旅遊飯店和餐館的審批權;鄉村旅遊景點(線路)的審批權;旅遊價格審批權;牽頭組織開展旅遊市場的監察權等等。此外,加大旅遊行政執法力度,提高旅遊質量監督工作效能。建立健全旅遊消費者保護機制,紮實做好旅遊投訴服務工作,依法維護旅遊經營者和旅遊消費者的合法權益,通過實實在在的工作成效來樹立行業管理在旅遊經營者和遊客心目中的威信。

2、建立聯合執法的長效機制。在當前國家旅遊法律法規還不健全,旅遊市場中的'一些違法違規行為無法查處的情況下,要管住、管好鄉村旅遊市場,僅僅靠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依靠全社會力量,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的全力支持和密切配合。因此,鄉村旅遊行業管理,必須要走旅遊專業執法和聯合執法相結合的路子,且必須建立長效機制,使二者結合的辦法成為一種制度化的鄉村旅遊行業管理模式。

借鑑一些地方鄉村旅遊發展的成功經驗,當前市縣旅遊局應下設旅遊聯合執法大隊,長期抽調公安、工商、交通、技術監督、交警、城管、衞生等部門工作人員參加,進行聯合執法。聯合執法大隊由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直接領導,但業務上接受各相關部門的指導。各部門人員的身份不變,編制不變,工作上接受旅遊行政部門及其編制所屬部門的雙重領導。

3、發揮社會監督作用。當前,社會監督越來越得到旅遊行政管理部門的重視,成為各旅遊目的地加強和改進旅遊行業管理的一個重要手段。一方面,建立舉報制度。旅遊行政部門開設鄉村旅遊舉報、投訴熱線電話,隨時受理有關鄉村旅遊開發、經營及服務等方面的舉報和投訴。在鄉村旅遊村落設立舉報箱,實行舉報獎勵制度,使監督公開化、透明化。另一方面,強化新聞監督。利用新聞媒體信息面廣、影響面寬、輿論強大的特點,對旅遊經營中的違規行為進行曝光,藉助新聞的力量實現行業管理的目標。

4、加強行業協會建設。行業協會是旅遊市場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旅遊市場體系成熟與否的一個重要標誌。健全的旅遊市場體系及市場運行、管理機制,離不開行業協會。一方面,政府和旅遊行政部門要賦予鄉村旅遊行業協會一定的權力。行業協會是獨立於政府的一種社會中介組織,是平等的法律主體,有權力參加政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產業政策、行政法規和法律活動。對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可讓行業協會參與政府的一些行業管理職能,讓行業協會以協會名義代替政府部門組織開展各種羣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和行業檢查評比活動等。這樣,可以增強行業協會的權威,使其更好地發揮作用。另一方面,加強對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的培訓。鄉村旅遊行業協會負責人及其工作人員大都為當地農民,缺乏行業協會相關知識和業務技能,通過培訓增強他們的法律意識和民主觀念,提高他們的組織領導水平和協調能力,讓協會真正起到政府、經營者、市場之間聯繫的紐帶和橋樑作用。

鄉村調研報告 篇8

一、我區鄉村之星隊伍現狀

根據調查,我區管理期內省市鄉村之星共有25人。從行業分佈來看,種植養殖行業6人,佔鄉村之星總數的24%;加工製造3人,佔比12%;貿易經營類6人,佔比24%;社會管理8人,佔比32%;鄉村旅遊2人,佔比8%。從學歷來看,中專及以上學歷的8人,佔32%;中專及以下17人,佔68%。從年齡來看,45歲以下僅1人,其餘皆45歲以上。

調查顯示,我區鄉村之星隊伍結構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特點:一是農村複合型人才較多。相當多的既是生產型人才,又是經營型人才;有些既是種植、養殖能手,又是技能帶動型人才,他們是生產、經營等領域的多面手。二是在生產實踐中成才的較多。中等以上專業學校培養和師承的比較少,較多的是在生產實踐中邊實踐、邊學習、邊總結、邊摸索而成長起來的。三是社會管理型人才較多,主要是村級合作組織管理者,村集體經濟領頭人等。四是年齡結構老化,文化層次偏低。

二、鄉村之星作用發揮情況

隨着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鄉村之星們在帶頭示範、推廣農業技術、引導農業結構調整、帶動農民增收致富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成為農民增收,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力量。鄉村之星自身具備一定科技素養,掌握一定科技知識,其思維方式、經營理念在羣眾中起着潛移默化的引領帶頭作用。例如:山東沃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崔文娟,20xx年返鄉創業,開始了她向農業挖“第一桶金”的`夢想。她在村裏流轉了550餘畝土地,註冊成立了山東沃行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門種植穀子,經營小米。通過不斷學習反覆實踐,崔文娟精心選育出了“焦金黃”等優質穀子品種。她種植的穀子不僅產量提高,運用的“糞種調製”方法還有效的提升了穀子的品質,使“蓼塢小米”在色澤、口感、營養價值上都有了很大提升。公司先後成立了淄博鄉裕家庭農場,淄博淄川霖珂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吸收當地598户(其中貧困户、殘疾家庭共計65户)村民入社,免費發放優質谷種“焦金黃”、傳授種植技巧、簽訂回收協議。對普通村民以高於市場價5%的價格進行回收,對貧困户及殘疾人家庭則以高於市場價10%的價格進行回收,極大的激發了廣大村民穀子種植積極性。公司聘請穀子專家多次對合作社員進行現場指導服務,還經常幫助社員引進農資、農具,讓周邊村民通過技術增產增收,得到了周邊村民的高度稱讚。

三、鄉村之星隊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鄉村之星在農村經濟發展中確實發揮着示範帶頭作用,但在鄉村之星隊伍建設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足。

1、人才組成結構不合理,部分人才專業素質不高。

我區鄉村之星等農村實用人才總量偏少、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總體素質不高。從行業結構來看,鄉村之星等農村實用人才仍以傳統產業為主,從事市場營銷、技術推廣等新興產業人才較少,不足以為農業產業化和區域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撐。

建議:一是加大對農村實用人才培訓的投入,加強農村成人教育和農業職業教育。圍繞農村經濟發展實際,大力發展農村中等職業教育,興辦與農村經濟緊密聯繫的各類職業學校,而不只是依靠短期速成培訓,使廣大農村青少年切實接受農村實用技術教育,讓他們成為有技術的職業農民,在實踐中不斷成長,成為發展農村經濟的中堅力量。二是提高培訓力度、開展分類培訓,不斷提升農村人才的競爭力。積極組織農村實用人才交流學習,採取“請進來”和“走出去”等形式,開發潛能、活躍思想、激發熱情,促進人才素質的整體提高。

2、從我區現狀來看,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和扶持機制,農村實用人才示範帶動作用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具有輻射帶動作用的農業龍頭企業較少,缺少形成專業村和專業户的必要條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規模不夠大,吸納農民的能力有限,使得人才在農村發展的空間不大,造成人才流失。

建議:一是搭建發展平台,建立激勵導向機制,激活農村人才隊伍。對農村實用人才擴大生產經營,在土地、信貸、供電等方面給予優先考慮,重點扶持。二是探索設立農村人才發展基金,成立鄉村人才互助會等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的資金、技術等難題,為農村人才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三是倡導鼓勵在外成功人士回鄉創業發展,對回鄉創業人才,在創業立項、土地使用、信貸服務、税收減免等方面給予優惠支持。拓寬服務渠道,引導專業技術人員、科技人員到鄉村,從事技術研究和技術推廣工作,支持他們參與農業科技示範園區建設。

鄉村旅遊經濟的發展,不僅要有豐富的鄉村旅遊資源,而且要有組織協調鄉村旅遊發展的能力,即行業管理能力。資源是基礎,管理是手段,豐富的資源與完善的管理是推動鄉村旅遊發展的“兩個輪子”,二者缺一不可。資源豐富而管理滯後,其資源的開發利用就大打折扣,難於實現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隨着鄉村旅遊的快速發展,其行業管理越來越發揮着獨特而顯著的作用,可以説,行業管理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一個地方鄉村旅遊業的興衰與成敗。重視鄉村旅遊的行業管理研究,既是行業管理本身之所需,更是鄉村旅遊提質換檔、實現轉型之必須。

鄉村調研報告 篇9

xx村位於新沂河堤北面,虞姬溝南面,距顏集鎮政府西3公里,顏邵公路、顏花公路從境內通過。鎮組織農技、農經等相關人員於XX年元月27日對xx村有關情況進行調研,現在把調研情況作如下報告:

一、xx村

現有55個村民小組,總户數542户,總人口2158人,勞動力860人,在外打工勞動力560人,尚能轉移100人,全村耕地面積1441畝,其中旱地1441畝,中低產田518畝,糧食種植面積達841畝,油料面積30畝,蔬菜面積10畝,花卉面積500畝,其它經濟作物面積60畝。畜牧業生產情況:大家畜4頭,生豬150頭,羊105只,家禽養殖2200只,兔子50只。二三產業生產情況:企業6個,其中私營板廠1個,個體工商户5個。企業從業人數30人,糧食生產59000公斤,油料生產3000公斤,禽蛋產量28000公斤,蔬菜產量50000公斤,社會經濟總收入1154萬元。第一產業收入643萬元,第二產業425萬元,第三產業86萬元,分別佔總經濟收入的55%、37%、8%,主要農產品小麥、玉米、花木,人民收入來源於花木和外出勞務。XX年農民人均收入3875元,其中外出勞務收入1500元。

二、存在問題。

村集體經濟薄弱,村集體無經濟收入,幹羣思想不解放,農民羣眾小富即安的思想,沒有積極進取、開拓精神,特別在產業結構調整上,花木行情好能夠致富,上級號召引進新品種,不少農民羣眾對種植花木抱着消極態度,對種植花木認不上,思想守舊,小農意識強,不接收新鮮事物,只知道種糧食,有飯吃不捱餓,導致經濟發展緩慢,今後要進一步推進花木之鄉經濟發展、使農民及早致富過上小康生活。經濟社會發展滯後,農民就業致富門路窄,收入增長困難,發展生產無資金,無工業項目,無技術人才,交通閉塞,黨員幹部戰鬥堡壘作用發揮不夠,村郭無房屋,黨員幹部無活動場所。水利配套較差的電灌站,不能發揮抗旱排澇作用,對農業生產造成極大危害。以上各方面原因導致經濟發展緩慢,農民生產生活難以提高。

三、目標規劃。

1、做大做強花木產業,擴大花木種植面積,引進高檔花木品種,培養花木經紀人隊伍,搞好花木營銷促進農民收入,搞好土地流轉,搞好花木生產面積,花木面積生產到1000畝。

2、多渠道開展招商引資,不斷提高全民創業積極性,壯大農村經濟發展,近期村裏招來了一個板材廠,現在已經在籌建中,需要資金50萬元,要求上級扶持。搞好生產勞動力的`轉移就業,XX年-XX年年外出務工人員要達到700人。搞好二三產業,鼓勵全民創業的積極性,通過多種渠道發展經濟增加農民收入,到20xx年實現農民人均收入達到5000元。

3、XX年要把村部房屋建設好,搞好黨員活動室。

4、搞好村莊規劃,開好一道溝,鋪設村中心路和村內道路,預計到20xx年村內全部鋪設水泥路,使村容整潔,面貌煥然一新,村裏組織專人進行規劃。

5、搞好水利建設,開挖好田間一套溝,修復好村電站,保證農田旱澇保收,提高農業生產能力。

四、搞好村板材廠建設生產

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以廠帶動其它項目的發展,積極爭取政策扶持,培育花木龍頭企業,促進花木生產,提高農民積極收入。搞好資金籌措,按項目落實責任,由專人負責,確保各項工作落實到實處。

五、建議:

1、村無房屋,希望上級給予資金支持,建好村部房屋。

2、村板材廠生產,資金短缺,要求信用社給予扶持。

3、顏邵路面窄,要求加寬,村內道路鋪設資金困難,要求上級給予支持。

4、村電灌站損壞,要求水利部門給予資金支持修復電站。

鄉村調研報告 篇10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的重要戰略部署和省委“五個湖北”建設的具體要求,是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它不僅關係到資源的永續利用和可持續發展,而且關係到人民羣眾的福祉。鄂州作為全省城鄉一體化先行區、綜改示範區,如何落實市委六屆七次全會要求,在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分發揮良好的區位、資源優勢,以生態文明建設為載體,倒逼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努力走出一條獨具鄂州特色的科學發展之路,是當前亟需研究的課題。市政協高度關注我市生態文明建設工作,成立專題調研組進行調研。幾個月來,調研組深入三區實地調研,召開市直相關部門負責人會議座談研討,到省直相關部門徵詢專家意見,並赴廣東惠州市、福建三明市等先進地區學習考察,形成調研報告。6月26日,召開市政協七屆十次常委會議,專題議政協商,市政府汪繼明副市長及有關部門負責人列席會議,聽取意見。現將有關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市生態文明建設的初步成效

近幾年來,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全市各級各部門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注重轉方式、調結構、重保護、強監管,為生態文明建設打下了良好基礎。

(一)產業結構有所優化。近幾年來,市委、市政府積極落實產業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等有關政策措施,生態產業得到一定發展。通過政策引導,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循環經濟項目建設,關停高能耗、高污染“五小”企業、淘汰落後產能,使冶金、建材等傳統產業佔比持續下降。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20__年,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達到75。57億元,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提高1。18個百分點。通過建設一批大型商貿項目,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我市新的經濟增長極。以休閒觀光為突破口的都市農業發展初見成效,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成為了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主導方式。

(二)自然生態環境逐步恢復。全市森林面積達到38萬畝,森林覆蓋率16。1%。全市共區劃界定生態公益林17。4萬畝,佔森林總面積的45%。建成沿路(公路、鐵路)、沿江(港)綠化帶500多公里;建立濕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8個,面積1。6萬公頃;全面推進國土整治工作,在全省地級市中率先實現了國土整治全覆蓋;全市有2300多畝因採礦造成破壞的土地已列入恢復治理;水資源管理與保護工作進一步加強,實施洋瀾湖生態修復工程、開展梁子湖流域清理治理工作,有效恢復與保護了湖泊和流域的生態環境。

(三)人居環境有所改善。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達到42%和40%;加大了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力度,排水管道長度達到600多公里;加強了飲用水源保護工作;實施“清潔鄉村、美化家園”,推動農村環境連片整治工作有序開展,全市已獲得命名的有4個省級以上生態鄉鎮、7個省級生態村,12個社區被評為全省第一批“宜居村莊”。

(四)生態安全保障工作紮實開展。有效開展項目建設環評工作,以來,嚴格執行了項目環評制度,對多個不符合環保要求的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進一步完善了江湖水庫保安工程、洪水預警系統以及氣象、地震、地質災害預報和緊急救援體系等,綜合防災減災能力明顯增強;生態公益林得到有效管護,森林防火撲救體系基本健全;動植物疫病蟲害預警和應急機制初步建成,農林水產疫病得到有效防治。

二、生態文明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及原因

儘管我市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上採取了一些具體舉措,取得一定成效,但與建設生態文明市的目標要求差距較大。通過調查瞭解,有三個突出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一)污染問題較為突出。一是主城區空氣污染問題突出。節能減排形勢嚴峻,20__年,我市單位GDP能耗為1。24噸標煤/萬元,是生態市考核標準的1。37倍;全市中心城區空氣中SO2、NO2、PM10含量與全國32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的平均值相比,SO2、PM10基本持平,但NO2含量高於平均值25%;工業廢氣、粉塵排放存在隨意性,鄂鋼、球團礦等部分企業排放不達標,偷排現象時有發生。建築揚塵管理欠缺,汽車尾氣污染治理尚未起步,嚴重影響甚至威脅市民健康。二是固廢物及垃圾處理不到位。尾礦、廢石等固體廢棄物年排放量75。2萬噸,年綜合利用12。9萬噸,累計存量641。2萬噸;農村垃圾處理嚴重滯後,三區都沒有垃圾處理站,不僅造成再生資源的浪費,而且採取簡單的填埋式處理,導致污染物深處理不到位,造成水體、土壤二次污染現象比較嚴重。三是農業面源污染趨重。由於傳統的耕作方式及農業比較效益低等原因,我市農民種“懶”莊稼現象突出,過份依賴化肥、農藥及除草劑等,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嚴重,土壤結構破壞,地力下降。20__年,全市化肥施用總量達到120318噸(純量,下同),耕地畝平化肥施用量44公斤,比1988年增長了4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39%;水產養殖投肥水平高於種植業水平,導致水體富營養化;使用各種農藥及除草劑共計1052。4噸,平均每畝0。58公斤,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使用農膜689噸,其中地膜約470噸,有15%的農膜殘存於農田土壤中。

(二)生態資源保護不夠。一是湖泊鋭減,濕地功能退化。鄂州素稱“百湖之市”,但資料顯示,湖泊數量減少、面積縮小、水質惡化。我市湖泊面積由1950年的59萬畝縮減到現在的31。5萬畝,減少了46%。由於人工圍墾,以及濕地改作它用,導致原來連湖通江的三大湖泊體系分割成一個個相對封閉的子系統,加之水體污染,濕地環境受影響的程度加重,自然濕地面積萎縮,導致濕地生物多樣性鋭減,濕地調節生態的功能退化。調查表明,梁子湖濕地由於水利工程建設和引排水帶來的負面影響面積達1。37萬公頃,佔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二是山體植被破壞較為嚴重。主城區南部山體平推開發較為普遍,新城區已失去有山有水的獨特風貌;一些地方礦產資源無序開發,造成局部地區山體破壞、植被損毀、水土流失。全市因採礦造成破壞的面積中,復墾還綠面積不到生態破壞面積的5%。三是林業資源不豐富。生態公益林以中幼林為主,森林覆蓋率遠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指標要求。森林保護力度不夠,林分質量退化。

(三)建設機制尚未形成。社會經濟發展方式沒有根本轉變,在指導思想、實際工作和業績考評上仍然存在重GDP增速、輕生態建設,企業重經濟效益,輕環保社會責任意識,個人重環保利益,輕生態公益的傾向;少數地方和部門對建設生態文明的思路不清、目標不明,工作缺乏針對性;沒有設置科學有效的生態文明建設考核指標體系、考核評價方法;沒有形成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的財政、税收、價格、金融、土地以及投融資等方面的'政策機制,政策導向不明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等銜接不夠緊密,尤其在鄉鎮和農村較為突出。

綜合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既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結構因素,也有現實條件下的發展和理念因素。一是產業結構偏重。三次產業結構比重不合理的問題尚未得到有效改善。20__年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2。3:60。1:27。6,且冶金行業增加值佔全市工業增加值比重高達31。38%。第三產業佔比低於創建生態市40%的要求,商貿、物流、旅遊和現代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偏重的產業結構形成了高能耗、高排放的工業體系,導致環境治理成本高、難度大。而且調整的轉型成本、替代產業、財政收入等現實問題的考量,註定結構調整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過程。二是資源要素偏緊。由於地域、環境的限制,我市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承載力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自然資源、資金、技術等資源要素制約越發明顯。三是生態公共產品缺失。有的部門注重解決看得見的民生工程,提供諸如城市硬件設施等公共產品,忽視了環境和生態的調節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也是民生工程,導致較少提供諸如生態文化、生態環境等生態公共產品。四是公眾參與意識不強。大多數公眾認為生態文明建設就是治理環境污染。公眾關注環境保護的出發點是維護個人利益,只有當環境問題影響個人生活、損害自身利益時才會採取一定行動予以維護,而對公共環境的維護缺乏責任意識和監督意識。

三、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個長期複雜的系統工程。中共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重視和省委、省政府的決策要求給我們提供了難得的戰略機遇和歷史機遇。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是新型城鎮化的必由之路,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先決條件,是最根本的民生工程。應堅持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相融合,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相促進;堅持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堅持“目標導向、規劃引領、產業支撐、生態保障、制度推進”,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努力建設美麗新鄂州。為此建議:

(一)明確生態文明建設內容,着力構建目標導向體系

生態文明建設既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環境建設,又包括生態文化建設、生態社會建設。既要明確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也要準確界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外延,形成目標導向。建議參照廣東惠州、福建三明等市的作法,明確一個時期總體目標,並將目標任務細分到每一個階段。總體目標:就是要建設環境潔淨優美、生活健康舒適、產業協調發展、資源綜合利用、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態園林城、文化旅遊城、精緻宜居城,實現鄂州“天藍、地綠、水淨、城美”。分段目標:第一階段:以生態文明建設為統領,加快新型工業化、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實現“六城聯創”的目標(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國家衞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和全國文明先進城市)。第二階段:各區全面實現國家級生態區創建目標,形成以生態產業為主體的高效生態經濟體系。第三階段: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基本實現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與生態文明全面進步,實現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展現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鄂州新風貌。近期任務:通過減少與控制水、氣、聲、渣等污染源、削減排放量,加強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通過調整產業結構與佈局、優化環境功能區劃,促進知識型產業和生態型產業的發展;引導城鄉居民在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消費方式等方面向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社會和諧的生態文明方向轉變,大力提升全體市民的生態環境意識和參與保護環境程度。

(二)統籌城鄉發展,着力構建規劃引領體系

廣東惠州市編制實施了《惠州生態市建設規劃》、《惠州市環境保護規劃》,並出台《招商引資環保指引》、《淡水河流域環保準入指南》等文件,把做好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編制,作為促進生態文明建設良性發展的基礎性工作,增強了規劃對發展的導向作用,值得借鑑。建議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但推進城鎮化建設為抓手,科學規劃我市城鄉建設規模、發展方向及功能佈局,充分考慮生態景觀的需要,形成合理的城鄉發展空間形態和發展規模。一是優化市域佈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目標要求,合理劃分市域功能區,優化佈局結構。着力打造一“城”為主(主城區),“兩沿”聯接(沿江、沿港生態長廊),“三湖”示範(梁子湖生態示範區、紅蓮湖生態度假區、梧桐湖生態城)的生態文明建設格局。加緊生態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城中村改造、綠地景觀建設、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等與生態文明建設相關聯的專項規劃和修建性規劃的編制工作。二是完善規劃指導。要在《鄂州市城鄉總體規劃(20__—20__年)》基礎上,按照生態文明建設總體要求,統籌規劃生態文明的功能分區、生態資源保護、產業佈局、風格特點,強化規劃的綜合性、全局性、戰略性和可操作性。與產業發展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重大基礎設施規劃等專項規劃有機銜接,切實體現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建設的理念。三是強化規劃約束。相比於經濟發展等規劃,生態文明建設規劃更具有長期性和艱鉅性,在實際運作中,容易讓位於更能體現政績的GDP等硬性約束指標。因此,要強化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的法律性,保證規劃執行的嚴肅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變更規劃,確保生態文明建設規劃長期實施,有序推進。

(三)轉變發展方式,着力構建產業支撐體系

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治本之策。三明市的歷史發展狀況與鄂州相似,都是偏重型的產業結構,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明市以產業轉型升級為着力點,全力發展生態產業、現代服務業,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20__年,三明市第三產業佔比達到34%。建議我市以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等為方向,建設一批重點項目,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促進產業轉型升級。一是加快發展生態效益型工業。一手抓冶金、建材、化工、機械製造等產業的改造提升,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積極推行企業清潔生產,力爭在2到3年內全市高耗能、高物耗和高污染的行業全部實行清潔生產。一手抓新興產業培育,大力引進、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項目,重點圍繞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及工程、電子商務等產業,策劃和推進一批高新技術項目,搶佔新興產業發展的制高點,力爭到“十二五”末新興產業產值佔GDP的比重高於全省平均水平。二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方面,要依託三江港區,加快鄂州“地主港”、“公路港”等項目建設,打造區域物流節點城市。生態旅遊業方面,要發揮資源優勢,加快策劃和開發觀光、休閒、度假、文化、健身為主題的旅遊產品,打響具有鄂州特色的生態旅遊品牌。文化產業方面,要按照“一區一品牌、一區一園區、一區一實體”的要求,加快梧桐湖文化創意產業園等項目建設,培育一批文化骨幹企業,增強文化產業發展軟實力。三是加快發展生態農業。梁子湖區要全面退出一般工業,以生態農業發展作為立區之本,創建全國生態文明示範區。要實施化肥、農藥減量化,推廣科學種植(養殖),切實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加大農業龍頭企業的引進和扶持力度,策劃、實施一批種植(養殖)基地建設、農產品深加工等項目,推廣生態農業模式,推進農業標準化和安全農產品生產,推動效益農業、觀光農業加快發展。

(四)培植項目載體,着力構建生態保障體系

一是謀劃一批重點項目,以項目帶動生態文明建設。密切關注國家產業政策,圍繞環境保護、污染治理、生態修復等領域謀劃項目,建立生態文明建設重點工程項目庫,以一批重點項目的實施構建生態保障體系。將梁子湖生態修復、環湖生態林帶、長港綜合治理及洋瀾湖綜合治理、城鄉一體化垃圾污水收集處理、退耕還林、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項目納入重點項目庫,適時申報、實時推進。二是抓好山水資源保護。出台嚴格的山體湖泊保護政策,做好全市尤其是城區山體資源摸底登記備案工作,對開發建設中的劈山開石填湖造地等行為應立即停止,責令恢復原貌,並給予嚴厲處罰;嚴格控制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國省道沿線可視範圍內的山體開採;加強對全市5000畝以上湖泊進行調查摸底、實地勘線、建檔立卷等工作,依據《湖北省湖泊管理條例》,加強監管;保護為主、適度開發,全面改善梁子湖水系、花馬湖水系、樊湖水系等流域水環境質量,確保全市流域水質達到相應水體環境功能要求。三是加強工業污染防治。嚴格源頭把關,實施招商引資項目環境生態一票否決制度;加強重點污染源監控,對鄂鋼、球團礦等排放大户,進行24小時在線聯網監控,督促重點工業企業污染物排放穩定達標;強化社會監督,建立重點污染企業環境監測和排放數據旬報及公開制度,接受社會各界及媒體監督;強化對環境污染和責任追究制度,使企業處罰和追責成本遠遠高於治理成本,促使企業自覺治理;加強重點治理,強化對各類開發區、工業園區、重點行業(火電、化工、冶金、建材、有色金屬採選等行業)技術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積極開展重點企業清潔生產審核,加強固體廢物源頭控制和危險廢物污染防治,全面推進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完善、規範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管理。四是抓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重點做好城市污水處理廠及其配套管網、城市生活垃圾衞生填埋場和危險廢物處置中心等設施建設,加快重點鄉鎮污水處理工程和垃圾衞生填埋場建設,加快推進市、區(開發區)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進一步提高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業污水以及醫療廢物的收集處理能力。圍繞新農村建設、家園清潔行動和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等工作,堅持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方式,積極推進農村改水、改廁工作,切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髒、亂、差”的綜合整治,大力推進農村生態環境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質量。

(五)完善體制機制,着力構建制度推進體系

進一步優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紮實推進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建設。一是完善政策引導機制。建立重大項目生態風險評估制度,全面評估項目實施的生態成本、生態效益,保證決策的科學性。建立山水開發利用備案制度,通過採取保護性開發、一般性開發、限制性開發等措施,保證山水資源得到合理有效開發利用。設立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專項資金,積極支持生態項目申請國家、省政府專項資金和銀行信貸、設備租賃融資;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和上市融資,切實讓企業享受環保帶來的效益,激發企業保護生態環境的內生動力。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全民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工、青、婦等社會團體開展生態文明公益活動,增強全民生態文明意識,倡導生態、環保、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良好氛圍。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積極落實節能環保項目減免企業所得税等税收優惠,加大對節能環保研發、技術應用的支持力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機制,進一步拓寬補償範圍、深化補償內容、增加補償資金,在市域範圍內探索“資金橫向轉移”補償模式。積極推進在省級以上層面建立梁子湖等跨界流域的補償機制。三是完善生態保障監管機制。探索生態建設、環境保護資金投入與利益共享機制,盤活市場資源,引導社會、企業、個人共同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與環境保護管理制度、林地林權保護監管制度,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損害賠償制度。四是完善生態考評機制。推行生態GDP核算制度,儘快建立一套有利於綠色GDP發展的幹部考核評價機制和考核標準;加強政府節能減排的績效管理,將相關的考核評估統一到生態文明建設框架下,建立統一的考評制度,提高管理的層級,設立部門聯動機制;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機制,建立分類、分區目標考核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