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囚徒困境”——中國企業管理的出路

走出“囚徒困境”——中國企業管理的出路
從積極的更高層次的追求目標反觀現狀,中國企業無疑存在着在未來的經濟全球化中扮演最佳角色的出路問題。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或許是多元的,而中國企業的出路在於企業管理的出路,從弘揚和復興民族的浩然正氣的角度來看,中國企業的管理如果要想順利解決中國特色企業出路的問題,從而解決中國特色企業管理的出路問題,就應當營建堂堂正正的企業文化,從管理者做起,堅持正當管理,擺脱“囚徒困境”式的困擾。

進行共贏的策略選擇

人們常常把商場比作戰場,把兵法用於企業競爭策略,其中重要的原因是戰略戰術的選。不過,這種比喻也有其侷限性,戰場上的對手之間是你死我活的,而商場上的對手則存在着一種競合關係;戰場上兵不厭詐,而在商海中則應當堅持正當競爭。理想的境界是在尋找企業出路時,進行共贏的策略選擇,即在堅持正當管理的基礎上立於不敗之地,這就需要管理者擺脱各種各樣的“囚徒困境”。

在經濟學家常常援引的“囚徒困境”中,兩個囚徒從自私的立場出發做出自己的策略選擇,固然表明了囚徒之間信用的缺失,但檢察官誤導的作用也不容低估。檢察官對分別關押的兩個囚徒交待的政策是:第一,根據目前掌握的證據,可以分別判他們各自一年的監禁;第二,如果其中一個人坦白另一個不坦白,那麼只對坦自的人監禁半年以下,而對不坦白的人監禁10年以上;第三,如果兩個人都坦白了,則分別對兩人各自監禁5年。兩個囚徒在做出選擇時,與其説考慮的重點是同夥的態度:坦白或不坦白,不如説是如何利用檢察官給定的政策,以免喪失了政策提供的“機會”。

可以假定囚徒也有自己的“行規”,比如以相互信任、不出賣同夥為“道德”準則。其“職業操守”儘管是非法的,有的和正常的社會標準恰好相反,比如以不坦白為正當行為,以坦白為不正當行為。那麼在檢察官給定政策的誘導下,囚徒們把坦白做為最終的選擇,顯然違背於囚徒的“道德”,因不信任同夥而背叛,是不正當的。

然而,按照“納什均衡”原則,兩個囚徒從利己的立場出發,得出的結果則是損人而不利己。因為兩個人都坦白分別被監禁5年,與兩個人都不坦白只能判他們各自一年的監禁比較起來,不僅都划不來,還傷了彼此的“和氣”。儘管兩個囚徒被分別關押,無法進行信息溝通,但是站在共同的立場上看,只要兩者都堅持“正當”的原則,就很容易發現檢察官給定政策的破綻。既然兩個人都不坦白只能被分別判1年監禁,都坦白反而要被判5年;而一個人坦白只能減刑半年,為了“蠅頭小利”而去冒那麼大的風險,顯然是不合算的。也就是説,當心性的態度端正之後,精確的科學結果才有可能被冷靜的顯現出來。

企業管理也是一樣,企業的出路固然需要精心的策劃,不能坐視別的企業怎樣做自己必須採取行動,以對政策取向作出及時反應,抓住“商機”;更需要從企業的生長規律出發,堅持正當管理的準則,“已所不欲,無施於人”,避免兩敗俱傷,在共贏中站穩自己的腳跟。為了企業的持續發展,我們必須假定不同企業的管理者既使像分別關押的囚徒那樣,也能保持自己的理性,能夠認識到彼此既有競爭關係,更有共同的利益,在存異求同中應對環境的挑戰。而且管理者不可能被分別“關押”,既使對競合者管理行為的正當不能夠充分確信,也可以加強信息溝通,闡明通過正當管理應對環境挑戰的道理,從而為各自所在的企業找到一條最佳出路,實現共贏。

避免設置“囚徒困境”

管理者依法行使自己的經營自主權,本來就應當是正當的,但是相對於職業經理人的種種敗德行為的泛濫傾向,當然存在着一個行使經營管理權的正當性問題。我們這裏所説的正當管理,不僅指得是管理者不應當不正當的行使經營自主權,而且要求管理者不要利用或鼓勵企業中各種不正當的因素,不能因急功近利而犧牲健康的企業文化,例如利用種種“囚徒困境”暫時規避和減輕自己的管理壓力。在管理實踐中固然要講究方式方法,但是管理者至少不能人為的設置“囚徒困境”,為了達到某種目標而犧牲正當性,往往會給企業造成更大的隱患。

如果説管理者是市場上的“囚徒”,那麼他也可能成為企業內部的“警官”。當企業為尋找自己的出路選擇了一個正確的發展戰略,交由管理者具體實施之後,管理者利用自己對信息等資源的控制權,完全有可能對管理對象採取相應措施,達到使他們被分別“關押”的效果,然後推出相應的遊戲規則,誘導他們做出無奈的選擇,以坐收漁人之利的方式僥倖達到既定目標。例如,有兩個部門的員工都想增加工資,管理者就推出了一項“政策”:工資制度獎勤罰懶,如果只有一個部門認為自己貢獻大應當加薪,企業就可以考慮;如果兩個部門都認為自己貢獻大應當加薪,就説明大家的貢獻是一樣的,工資不僅不能增加反而要減少。這時,兩個部門的員工就像陷入了一種被分別“關押”起來的“囚徒困境”,部門利益要求他們都不願意放棄要求加薪的機會,兩者都要求加薪恰好給了管理者不予加薪的理由。這種管理方式堪稱“科學”,似乎也符合獎勤罰懶的大原則,但是不可能為企業的發展帶來健康的生機,因為大家在精心地相互算計中往往淡化了企業的凝聚力。

假如管理者確實想獎勤罰懶,發揮工資的激勵作用,那麼他就應當認真地進行調查研究,嚴格考評,根據各個部門的績效決定工資的浮動幅度,像這種設置“困境”的方式取代艱苦的工作,也是一種推卸責任的表現。通過“囚徒困境”的設置,管理者固然可以緩解一時的增加工資的壓力,卻助長了互不信任、本位主義的歪風。可以想象,當兩個部門的員工事後知道了管理者的真實用意,明白了管理者的為人,就會把部門之間的同步博弈變成上下級之間的交替博弈,企業在“囚徒困境”式的內耗中要想如期達到預定的發展戰略是不可能的。

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經過這種“囚徒困境”的設置,的確可以幫管理者很大的忙,使他處於非常主動的地位。但是管理者用設置“囚徒困境”的方式進行管理雖然不是明顯的不正當,其中所隱含和鼓勵的價值導向則確屬不正當的傾向。如前所述,按照囚徒的“行規”,坦白是不正當的,而按照“納什均衡”原則,坦白是最好的策略選擇,不正當才會不後悔,這就是在互不信任的情況下,對不正當行為的利用、默許和鼓勵。“囚徒困境”的設置,往往建立在對穩定的自私結果的預測之上,在上述管理者所設置的“囚徒困境”中,管理者期望的往往是管理對象做出自私的選擇,雖然這樣更便於“管理”,但由此而形成的L止業文化的緊張氛圍可想而知。

上述管理者所設置的“囚徒困境”是一個隨手掂來的例子,不幸的是,這樣的例子在企業中隨處可見。管理者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除了要應對外部壓力,在企業內部,往往還要應對這一部分職工與另一部分職工、企業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國家和企業、所有者與僱員、原料供應商與終端客户等等左右兩方面的壓力。管理者為了減輕壓力,往往在他們之間設置種種“囚徒困境”,雖然可以得計於一時,對企業的發展是非常不利的。反過來説,要想真正為企業找到穩健的出路,必須避免設置“囚徒困境”的不正當管理,只有遏制“囚徒困境”中的不正當傾向,才能結出企業穩健發展的正果。

在持續發展中進行無悔的選擇

擺脱“囚徒困境”式的競爭慣性,避免設置“囚徒困境”式的管理小環境,是對中國式管理的考驗,而更重要的考驗是管理者在處理自身利益時能否從“囚徒困境”中走出來,既在事關個人利益時,做出一定程度無私的選擇後而絕不感到“後悔”。

解決“囚徒困境”難題的“納什均衡”原則,指得是一個不會令人後悔的結果,不管其他人怎麼做,各方對自己的策略選擇都很滿意,儘管這是一個自私的結果也在所不辭。管理者履行職責,為企業的發展積極尋找出路往往也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在其間。只不過他按照約定的規則和份額獲取個人特殊利益是正當的,除此之外想更多的牟取則是不正當的罷了。管理者在企業既定的“蛋糕”中想佔有更多的份額時,就要與企業的其他利益相關者進行博弈,便會身不由己地進入“囚徒困境”,於是就產生了“有權不用過期作廢”的心態,產生了“49歲現象”、“59歲現象”等等。例如一個管理者使得瀕臨倒閉的國有企業起死回生,成為一個利税大户、“航空母艦”,而他的所得只是菲薄的工資,當他瀕臨離職或退休之際,必須將自己的管理權交出來,他可能就會感到非常“後悔”,後悔自己當時沒能“大撈一把”,這就是一種陷入“囚徒困境”中的心境。

在管理者所陷入的“囚徒困境”中,管理者為一方,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為另一方,從管理者這一方來看,當管理者通過不正當管理能夠使個人獲得更多的份額,他如果能夠利用而沒有充分利用這樣機會,當然會感到十分“惋惜”。反過來説,站在企業,站在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等另一方的立場來看,則正希望如此,因為管理者一方的所“失”,正是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一方所“得”,是企業擁有能夠繼續開拓今後出路的相當實力的標誌。換句話説,企業要想有實力,所有者及其他利益相關者要想實現企業預定的發展戰略,必須使管理者放棄牟取個人私利的不正當管理,從“囚徒困境”中走出來。公司治理問題的提出,在某種意義上就是為了幫助管理者不要陷入和最終擺脱“囚徒困境”式的策略選擇,告誡管理者不要希圖通過不正當管理使個人利益最大化,而使企業整體遭受損失。

當然,對待企業管理者也應當堅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除了建立健全監督制度進行“堵”之外,也要善於“疏”,即使管理者在企業的長期、持續發展中能夠繼續分享好處,而不必為一時的關鍵付出得不到應有的回報而感到“後悔”。例如與管理者建立長期的企業股票期權關係,讓創業者的退休生活更加優裕等等。

如果説“囚徒困境”中的“納什均衡”只是一種心理均衡的話,那麼,管理者要想把精力真正用在企業的持續發展上,傾力為企業開拓出一條穩健的出路,自己也就應當自覺地放棄利用不正當管理的機會而牟利的努力,保持一種正當的心態。首先應當明確職責,為企業找到一條長期發期的出路是自己理應承負的信託責任,將企業管好是自己的應盡義務;其次不可忘乎所以,當自己所任職的企業不是自己的時,不能因為自己實際上的經管就產生了一種心理上的所有權;再次要有一種事業心,個人事業的里程碑應當寄寓於企業的持續發展中,而不能將個人事業的頂峯建立在被掏空的企業沙灘上,“皮之不存,毛將附焉”。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管理者在處理自身利益時走出“囚徒困境”,也不在企業管理中圖一時之利而設置“囚徒困境”,在企業之間的競爭中努力避免在“囚徒困境”中兩敗俱傷,中國特色企業管理出路的曙光就會出現。(張華強)

來源:慧聰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