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成就於“別搗蛋”的企業文化

股票一上市,Google立刻成為一家擁有超過100位“百萬美元富翁”的企業,它是如何吸引人才的?全世界都在看

Google成就於“別搗蛋”的企業文化

當微軟、雅虎、AOL,甚至中國大陸的百度等公司都想打敗Google的時候,後者憑什麼抵擋這些競爭?

答案並不複雜,還是那些能夠創造未來的創意及人才。但是當未來愈來愈模糊時,什麼是下一代的組織及管理,能否讓創意及人才找到下一個未知的彼岸?

當Google創始人塞奇·布林在硅谷人稱“Googleplex”(Google聚合體)的總部一派輕鬆玩電動滑板車,他的合夥人拉里·佩奇把滾軸輪放在辦公室走道上的時候,他們正為下一代的管理模式,尋找一些新的可能及大膽的實驗:試圖在天馬行空之間收集創意,又能夠在“改善人們信息痛苦”間取得平衡。

20%的自控時間

2005年的秋天,Google門口的新報到員工及求職者,正一羣一羣地集結參加認識這家公司的小型活動。而在兩年前,Google平均每天只增加1名員工,但現在正從原來200人的小公司往3000人規模邁進。

《紐約時報》指出,自1980年以來,Google是美國歷史上最注重人力資源的公司。首先從招募開始,Google就用極具創意的問答招聘方式,或到洛杉磯海灘上舉行人才招聘會,招來200名得到各校計算機系教授推薦,或是經由公司熟人介紹而來的候選人。

和其他公司相比,Google也會強調“博士優先”。這種以博士為重心、強調研發的文化,似乎也和創辦人自己有關:佩奇和布林都是“在讀博士”,他們或許更瞭解打造什麼樣的企業文化,能讓Google開始和微軟、亞馬遜一起搶奪人才。

佩奇曾指出:Google將盡量把管理階層壓縮到最稀薄狀態,以減少那些無益於研發創意的“管理其他人的時間”。Google的經理人極少告訴工程師,該着手處理什麼樣的項目,而是由他們自己決定。佩奇説:“我們有一套制度,工程師可以改變主意,去做另一項項目,別人可能會説‘要命,我可不希望員工這樣不受控制’之類的話……是啊,但是你有兩種選擇,試着去控制人,或試着去建立一套吻合現狀的制度。”


激勵人心的“TOP100”

佩奇在推崇這套制度的時候,有最重要的一項值得競爭對手研究,那就是“TOP 100”創意方案。

Google的高級主管手上都有一份“TOP100”的創意清單。在2005年,這份清單羅列的創意已達250多項,工程師看了之後,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去做,因而形成流動性的工作羣體,維持數個星期甚至數月之久。

當代管理學宗師彼得·德魯克在比較“知識生產力”差異時就指出,知識和生產若要避免脱節,就要從組織“定義問題”和“聯貫問題”的能力着手。而“TOP100”的過程,正符合了將知識和生產聯結的基本模式。雖然公司允許員工每週可有一天做自己想做的項目,但Google國際關係經理也指出,這僅限於工程師,業務及行銷部門就沒有20%的自由支配時間,工程師也必需每週從內部系統發出電子郵件,回顧一週做了什麼事情,所以也不能説是完全失控。

“你應該對什麼負責,而不是你應該擁有什麼權利。”彼得·德魯克指出,所謂中央化、分權化、個別化,都不是經濟術語,而是管理術語,他在《未來企業》一書中指出,“對於知識資本的生產力,我們並無一套足以詮釋的經濟理論,儘管如此,我們對此還是有管理的概念……首先,很可能要使知識有目標。”

Google的小瑕疵

Google組織最重要的目標,就是“引導創意的前進”。事實上,Google很清楚自己會受歡迎,表面上是他們幫互聯網用户在“大海撈針”,但背後的運營哲學其實是“為顧客節省時間”。這是一種建立在“利他”行為上的模式,這也是為什麼Google強調“Don’t be evil”(別搗蛋)的文化,讓“創新”可以朝着公司利他的“核心精神”前進,甚至進行“文化”上的冒險。

就像接受《花花公子》的專訪讓Google的上市時間受阻一樣,為此事,美國證監會(SEC)要求他們提供受訪數據,“這次專訪至少讓Google損失了好幾億美元!”

《紐約時報》指出,他們對於創造價值的冒險,並分享價值的努力一直不懈。管理大師柯特也指出:“當世界快速變動時,浪費員工才幹只會相對提高自己的成本。而要培養員工的領導力,需要組織結構更加扁平,以及更少控制、更多承擔風險的文化。”

但是目前這樣Google模式,也在實驗階段,並且不可避免具有“瑕疵”。像是他們在處理大容量1G免費電子郵箱——Gmail的問題上,根本還沒有開始使用就發佈消息,卻給對手雅虎和微軟快速跟進,抵消了原有優勢。現在,Google的市值比通用汽車還要高,也是美國最大的網絡公司之一。但無疑的是,他們所遭遇到的競爭也會更大更強烈,而這場新世紀第一場組織變革與管理升級的挑戰,才剛剛開始。

來源:《首席信息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