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餐待客禮儀常識(精選3篇)

中餐待客禮儀常識 篇1

(1)服飾。客人赴宴前應根據宴會的目的、規格、對象、風俗習慣或主人的要求考慮自己的着裝,着裝不得體會影響賓主的情緒,影響宴會的氣氛。

中餐待客禮儀常識(精選3篇)

(2)點菜。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點菜了。如果你參加一個尚未安排好菜的宴會,就要注意點菜的禮節。點菜時,不要選擇太貴的菜,同時也不宜點太便宜的菜,太便宜了,主人反而不高興,認為你看不起他,如果最便宜的菜恰是你真心喜歡的菜,那就要想點辦法,儘量説得委婉一些。

(3)進餐。進餐時舉止要文明禮貌,“不馬食,不牛飲,不虎咽,不鯨吞,嚼食物,不出聲,嘴脣邊,不留痕,骨與穢,莫亂扔。”面對一桌子美味佳餚,不要急於動筷子,須等主人動筷説“請”之後你才能動筷。主人舉杯示意開始,客人才能用餐。如果酒量還能夠承受,對主人敬的第一杯酒應喝乾。同席的客人可以相互勸酒,但不可以任何方式強迫對方喝酒,否則是失禮。自己不願或不能喝酒時,可以謝絕。夾菜時,一是使用公筷;二是夾菜適量,不要取得過多,吃不了剩下不好。三是在自己跟前取菜,不要伸長胳膊去夠遠處的菜;

(4)不能用筷子隨意翻動盤中的菜;五是遇到自己不喜歡吃的菜,可很少地夾一點,放在盤中,不要吃掉,當這道菜再傳到你面前時,你就可以藉口盤中的菜還沒有吃完,而不再夾這道菜,最後你應將盤中的菜全部吃淨。進食時儘可能不咳嗽、打噴嚏、打呵欠、擤鼻涕,萬一不能抑制,要用手帕、餐巾紙遮擋口鼻,轉身,臉側向一方,低頭儘量壓低聲音。

(5)參加宴會最好不中途離去。萬不得已時應向同桌的人説聲對不起,同時還要鄭重地向主人道歉,説明原委。吃完之後,應該等大家都放下筷子,主人示意可以散席,才能離座。宴會完畢,你可以依次走到主人面前,握手並説聲“謝謝”,向主人告辭,但不要拉着主人的手不停地説話,以免妨礙主人送其他客人。

中餐待客禮儀常識 篇2

①筷子地用法。筷子雖然用起來簡單、方便,但也有很多規矩。比如:不能舉着筷子和別人説話,説話時要把筷子放到筷架上,或將筷子並齊放在飯碗旁邊。不能用筷子去推飯碗、菜碟,不要用筷子去叉饅頭或別地食品。其它用筷忌諱還有:忌舔筷——不要用舌頭去舔筷子上地附着物;忌迷筷——舉着筷子卻不知道夾什麼,在菜碟間來回遊移。更不能用筷子撥盤子裏地菜。忌淚筷——夾菜時滴滴噠噠流着菜汁。應該拿着小碟,先把菜夾到小碟裏再端過來。忌移筷--剛夾了這盤裏地菜,又去夾那盤裏地菜,應該吃完之後再夾另一盤菜。忌敲筷——敲筷子是對主人地不尊重。另外,筷子通常應擺放在碗地旁邊,不能放在碗上。在用餐時如需臨時離開,應把筷子輕輕放在桌子上碗地旁邊,切不可插在飯碗裏。現在有些宴席實行公筷母匙,那麼,你就要記住不能用個人獨用地筷子湯匙給別人夾菜舀湯。

②餐巾地用法。如今很多餐廳都為顧客準備了餐巾,通常,要等坐在上座地尊者拿起餐巾後,你才可以取出平鋪在腿上,動作要小,不要像鬥牛似地在空中抖開。餐巾很大時可以疊起來使用,不要將餐巾別在領上或背心上。餐巾地主要作用是防止食物落在衣服上,所以只能用餐巾地一角來印一印嘴脣,不能拿整塊餐巾擦臉、擤鼻涕,也不要用餐巾來擦餐具。如果你是暫時離開座位,請將餐巾疊放在椅背或椅子扶手上。用完餐,將餐巾疊一下放在桌子上,可千萬別揉成一團“棄”在那兒,好像一朵被你摧殘過地花朵。

③一般餐桌上會為每位用餐者準備茶水飲料和酒水,通常茶水飲料酒水在右側,飲用時儘量不要用錯。

④作為主人(特別是陪同人員),宴會進行期間可能為客人斟酒上菜,應該從客人左側上菜,從客人右側斟酒。

中餐待客禮儀常識 篇3

是對中華飲食文化的內在品質的概括,這種精品意識作為一種文化精神,滲透、貫徹到整個飲食活動過程中。選料、烹調、配伍乃至飲食環境,都體現着一個“精”字。

體現了飲食文化的審美特徵。中華飲食之所以能夠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於它美。這種美,是指中國飲食活動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是指它給人們所帶來的審美愉悦和精神享受。中餐之美不僅表現在味道上,而且在形式上、顏色上、器具上,甚至在服務人員的`服飾上,都透着美的成份,讓人時時刻刻感覺到美的衝擊和享受。可見,美作為飲食文化的一個基本內涵,是中華飲食的魅力所在,貫穿在飲食活動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中。

中華文化歷來以情為紐帶,同樣,中華飲食“情”為重要的功能。在中國,吃飯實際上是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種別開生面的社交活動。一邊吃飯,一邊聊天,一邊談生意、交流信息、採訪。古往今來,中國人習慣在飯桌上表達惜別或歡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風波,人們也往往借酒菜平息。隨着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飲食活動的社會調節功能和心理按摩作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

精、美、情,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華飲食文化的基本內涵,換言之,這三個方面有機地構成了中華飲食文化的整體概念。精與美側重於飲食的形象和品質,而情與禮,則側重於飲食的心態、習俗和社會功能。但是,它們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為因果的。惟其“精”,才能有完整的“美”;惟其“美”,才能激發“情”。三者環環相生,完美統一,形成中華飲食文化的最高境界。我們只有準確地把握“精、美、情”,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