閲讀學習:閲讀過程可視化的具體操作及思考

在進行《水滸》整本書閲讀教學的時候,犯得最大的錯誤,便是沒有組織學生紮紮實實看完名著。這給整個的名著教學帶來了巨大阻礙。尤其在後期的課堂交流中,學生明顯表現出對情節不熟悉,人物認識不充分等問題。書都沒看完,當然沒有交流。所以整個的教學可以説是以失敗而告終。

閲讀學習:閲讀過程可視化的具體操作及思考

那麼,那時筆者採取了哪些方法,又為什麼效果不行呢?

方法一:做讀書筆記

具體舉措:讓學生開闢專門的讀書筆記簿,在閲讀的過程中進行記錄。具體包括:優美詞彙、精彩語段、閲讀感想等內容。

弊端:每週檢查一次,老師監管不到位;學生5-10回為一個單元進行概括總結,內容太多,無法選擇;《水滸傳》優美詞彙、精彩語段不是很多,學生在閲讀過程中無法摘抄,即使摘抄也對閲讀、作文幫助不大;閲讀感想在讀完10來回後才進行小結,有些內容早就忘記……

反思:總而言之,做讀書筆記的方法並不適合《水滸傳》的閲讀。讀書筆記本是很不錯的學習方法,如果用到《繁星春水》《草房子》等書籍,想必效果不錯。因為可供摘抄的句子多,學生可以進行積累、背誦。且這之類的書籍篇幅不是很長,學生容易操作,容易堅持。因此,我們可以總結:在進行閲讀可視化的具體操作中,閲讀呈現方式的選擇,應該符合作品的特點。

方法二:閲讀打卡。

具體操作:學生讀完一個章節,自行到表格上進行打卡,累積積分,進行表彰。

弊端:只有部分學生進行打卡,而且無法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有在讀書。這完全就是“面子工程”,沒有實際效果。

反思:在學生自律能力強的班級,也許此方法可以使用。但在普通班級,確實不適合。學生沒有我們想象的自覺,必須採用強制性的措施,才能促使學生去閲讀。

吸取《水滸》閲讀的經驗,筆者在組織閲讀《鋼鐵》時,將具體操作的方法進行了改進,闡述如下:

方法一:帶着問題去讀書。

具體操作:將閲讀佈置為每天的家庭作業,每天閲讀一章,並回答相關問題,老師收上來進行檢查。如第一章:

1)保爾為什麼十二歲就輟學了?

2)保爾輟學之後去了哪裏?又是怎樣離開那個地方?

3)保爾與神甫有什麼過節?

4)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對保爾怎樣?請舉例子具體説明。

效果:學生帶着目的去讀書,而且有老師的每天檢查。用這樣強制性的辦法促使學生認真閲讀,效果非常不錯。在對學生進行閲讀調查時,就有學生這樣寫道:

生34:我一直都有在看,看的態度嘛,就是為了完成作業而看的。

生37:我是看這本書的。對這本書沒什麼感覺,不喜歡也不討厭。我看書一向是馬虎的,只瞭解大概的內容。不怎麼了解細節。所以做題時要看好幾遍才能找到答案。

生41:對於《鋼鐵》這本書,開始對它的認識僅於名字,這樣有趣的書名吸引了我的目光,後來老師要求我們認真閲讀此書,並完成相關的題目,在讀書的過程中,各種人物的關係及其故事吸引我的目光,讓我有了繼續閲讀下去的興趣。

可見,“帶着問題去閲讀”這一方法,不僅便於老師隨時檢查學生的閲讀效果,而且對部分學生來説,是有促進作用的。而且,這一方法對閲讀內容沒有要求,任何體裁的文學作品都適用。

方法二:課前介紹。

具體操作:批改完學生的作業,總會發現有些同學是沒有進行認真閲讀的。教師便可以在這部分同學中選擇一二進行上台介紹,進行考評。沒有過關,便進行罰抄。

效果:學生對於上台非常緊張,因為介紹不出,既要罰抄,又沒面子。對於台下的同學來説,在聽別人介紹的同時,其實也是一種回顧。這樣操作,每次上課前,總能看到同學們認真翻閲書本的場面,心裏頗為自得。

所以,通過這兩次的閲讀體驗,我們便可以知道

本文作者: 芒果happy(公眾號:羅老師用文字記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