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調研報告十篇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1

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對我縣農民外出就業影響很大。10月以來,縣政協工商聯活動組組織部分協委員採取點、面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對當前經濟形勢變化對我縣農民外出就業影響進行專題調研。現就調查報告如下:

農民工調研報告十篇

當前,珠三角及中國沿海一批出口加工型企業倒閉,許多大中型製造企業也迅速收緊擴充步伐,導致大批民工被裁,或被迫無限期休假。國家發改委此前公佈的一項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全國共有6.7萬家規模以上的中小企業倒閉。以珠三角為例,僅今年10月上旬,就有近50家香港企業申請破產清算,大量企業破產關閉,對我縣農民工就業有一定的影響。

(1)經濟形勢變化對我縣農民工就業影響。截止____8年11月底,我縣外出務工人員有25萬人,受經濟形勢影響人數為1.95萬人,主要集中在廣東和山西。廣東主要以女同志為主,由於服裝、電子業等行業停產而失業,山西以男同志為主,由於煤炭行業連續安全事故發生而停產整頓。

受經濟形勢影響人數為1.95萬人中:尋找到新崗位繼續就業的1.61萬人,回鄉務農和等待就業的0.34萬人。從受影響返回我農民工年齡上看,35歲以上0.21,佔返鄉農民工的61.76%;從文化程度看,國中及以下0.20萬人,返鄉農民工的58.82%;從技術上看,未參加培訓的0.24萬人,返鄉農民工的70.59%。

(2)我縣採取主要的主要措施。面對經濟形勢變化影響農民工就業的現實,我縣高度重視,按照“勞務輸出人數不減、勞務經濟收入不減、發展勞務經濟勢頭不減”的“三不減”原則積極開展相關工作,確保穩定。一是積極開展招聘活動。11月2日,由勞務辦牽頭,縣各勞務公司、職介所參加,在地王廣場舉辦大型農民工專場招聘會,組織用工單位現場招工,____0多人蔘加應聘,159人找到就業崗位,其中,受經濟形勢變化38名返鄉農民工又重新找到了崗位。二是積極開展法律服務活動。由縣政法委牽頭,縣法院、縣檢察院、縣公安局、司法、農業、勞動保障局、勞務辦等部門,在地王廣場集中開展系列專項法律服務活動,發放宣傳資料 份,及時解答了農民工就業系列政策等。三是積極聯繫。各鄉鎮、村社積極聯繫外出農民工,及時掌握他們基業動態。

(一)就業不穩定性增加。一是流動就業。根據調查,這部分農民工40歲左右,80%屬於國小文化,沒技能,在家幹粗重農活,或在本地下苦力。外出就業不如技術工人相對穩定,他們就業流動性強。家住甲高鎮紅龍村的盧延兵,38歲,____8年1月在廣東東莞一電子廠當搬運工,每月能掙1500元左右。____8年11月18日,該廠歇業,盧延兵和當地幹粗活的家鄉5人失業,打電話回家,家人不支持他回家待業,原因是在家鄉找份好工作不容易,家鄉農活又不多,鼓勵他們繼續在外創業。11月23日,他們接到另一家紡織廠用工招聘,又當上了搬運工,每月還能掙到____0元左右。根據調查瞭解,這類年齡大、文憑低、技能差的農民工,失業後就業相對容易些,他們基本是幹體力活,流動性強,一家企業關門歇業,他們很容易就在另一家企業招用。二是轉移就業。“老婆呀:你就不要取笑我了嘛,我現在不是過得好好的嘛,對了,這月1800元工資我寄回來你收到沒得嘛”。在深圳市鑫天海電子廠務工的我縣羊市鎮大旗村3社的吳元國,手拿手機的他興高采烈地對妻子説。吳元國____7年3月到深圳一家服裝廠當車間小組組長,今年9月上旬,該服裝長關閉。由於他有技術,9月中旬被鑫天海電子廠錄用。據息,受經濟危機影響,我縣在外創業的農民工失業後,90%通過轉移到其他企業、廠礦實現了就業。三是返鄉就業。隨着外出創業人員返鄉投資創業和回報家鄉父老的願望越來越迫切,本地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就業崗位不斷增多,部分企業已出現用工短缺現象。近年來,我縣把招商引資和和返鄉創業結合起來做,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和引進外出創業人員返鄉創業。在我縣民澤針織廠務工的劉海紅高興地説:“如今在家門口務工,不僅可以照顧家庭,收入也不比外面差。”20天前,他在江蘇一家餐廳做服務員,該廠關閉後,她回到家鄉,通過招聘進了該廠。近年來,我縣大力實施以創業帶動就業戰略,引進了近60家企業,解決了近5000人就業。據瞭解,受經濟形勢影響,我縣先後有1835多名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就業。四是等待就業。這部分人年齡為30—45歲,文化低,無技能,大部分沒參加什麼培訓,外出務工幹粗

重活,一旦企業關閉,面臨重新就業。我縣石崗鄉天星村5社農民李佳瓊,35歲,曾在深圳肯發電子廠務工兩年,該廠今年8月停產,9月初她回家希望能再就業。根據調查,手經濟形勢影響,我縣外出務工回鄉務農的1314人,等待、尋找新的就業崗位的有20xx人。

(二)就業收入減少。調查顯示:企業倒閉,農民工失去工作,沒經濟來源;待崗農民工沒工作,還要生活開支;在崗農民工由於大多以計件工資為主,現在沒什麼加班,工資比原來少了很多。廣州各大人才市場近期反饋,許多以往月薪人民幣七八千元的專業人才,都紛紛自動降薪至三千元左右,以求儘快找到新的工作渡過這場“寒冬”。一位在番禺某製衣廠工作的龍橋鄉的劉毅説:“工廠前三個月都沒事可做,這個月才開始接到訂單正常運作。我們基本工資都不高,以往都是靠掙加班費的,前段時間不僅沒有班加,連正常上班時間都沒事可幹。”“很多員工都熬不住自動離職了;現在工作又不好找,只能在這廠繼續呆下去,因為回家也沒什麼事情做,在這廠每月還能掙個千多元錢,雖然比原來少了一半,但總比回家強。”他無奈地説。

(三)維權難度加大。企業停產、關閉,直接關係到到農民工切身利益。深圳南山“2.27”火災事故和山西“9.8”潰壩事故的圓滿處理,維護了農民工的合法權益,得到農民工及親屬的高度讚賞。當前,農民工經濟問題成為維護農民工權益首要問題。“企業關閉,農民工工資沒完全兑現,簽定了《勞動合同》的農民工滿1年後增加1個月補償問題,11月2日到11月7日五天時間從廣東那邊打電話來諮詢相關政策的農民工達到300多人,相當於原來1個月的諮詢人數”,農民工維權的主要工作,我縣勞務辦維權保障科科長説。

(四)穩控難度增加。香港工業總會會長陳鎮仁近期表示,珠三角7萬家港資企業中,年底時可能會有四分之一即1.75萬家倒閉,以一家企業倒閉引起500人失業計算,1.75萬家倒閉就將引起87.5人失業;這些工廠所聘用的絕大多數都是來自中國內地的農民工。加上即將步入畢業的應屆大學生,就業市場形勢越來越嚴峻。春節將至,許多受經濟形勢變農民工將回家過春節。春節後,大量農民工又外出就業。就我縣在陝西務工的農民工説,隨着煤炭企業的整改恢復生產,他們就業相對容易;而對於在廣東、江浙一帶的農民工,由於原來務工地廠礦關閉,將面臨新的就業。他們文化程度低,技能差,找一份滿意的工作相當不容易。這部分人如不就業,對社會穩定將造成巨大壓力。

三、促進農民工穩定就業的對策與建議

(一)高度重視農民工就業問題,加大穩控力度。農民工失業尚未納入有關部門失業率統計口徑,從表面上看不會形成嚴重的就業問題,然而農民工就業帶來了經濟收入,帶動一家穩定,如今受影響,就業難度更大。對社會造成新的不穩定因素。首先,全面瞭解和掌握民工返鄉情況。只有全面調查和了解民工返鄉的實際情況,分析和掌握髮展的趨勢,才能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化解矛盾。因此,民工比較集中的地區和農村勞動力輸出比較多的地區,都要進行全面的調查和了解,掌握第一手資料。二要積極做好穩定工作。對於那些受影響的農民工,多和他們溝通聯繫,要多為他們提供就業信息,讓他們有針對性實現就業;對於那些還沒有受到影響的農民工,一方面要鼓勵他們穩定就業,另一方面要多提供就業指導,讓他們穩定就業。

(二)做好政府服務工作。一是要加強創業指導和就業培訓。目前很多返鄉的民工,很有可能成為新的失業者。因此,如何解決這些民工的就業問題,不僅關係到農村經濟的發展、農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且直接關係到社會的穩定。如果被動地等待經濟的“回暖”、等待新的就業崗位的出現,既不現實,也不允許。所以,政府應當針對民工大量返鄉的實際,抓住離春節還有一段時間的有利時機,組織專門的力量,對返鄉民工進行創業指導和就業培訓。二要建立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增強勞動力的流動性,實現勞動力資源的有效配置。要堅持“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策促進就業”的市場導向就業機制,打破勞動力市場的城鄉分割,建立城鄉統一的勞動就業制度,建立公平有序競爭的就業機制,使農民和城鎮居民享受平等的就業政策。積極引導他們到高新技術、能經受風險的企業就業。這樣的企業能夠經受市場考驗,勞動者可以實現穩定就業,這樣既可以減少農民工流動的盲目性,又降低求職者尋找就業崗位的成本,減輕了失業者的經濟負擔。三要積極維護農民工權益。農民工權益五小事。對於農民工提出的權益問題諮詢,要及時給予答覆;對於農民工要求處理權益相關事情,政府要積極給予幫助;同時,要做好“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相關工作,讓農民工安心就業。

(三)積極做好返鄉創業工作。現在,由於經濟進入“寒冬”,民工就業的空間明顯變小,鼓勵農民創業是一種比較好的機會。____8年10月17日,市政府下發了《關於引導和鼓勵農民工返鄉創業的意見》,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政策支撐。這是農民工創業的大好機會,要切實抓好抓落實。一是建立農民工創業服務機構。依託縣勞務辦(勞務局),或者專門成立返鄉創業者指導(服務)中心,讓創業者有機構可找,為他們提供項目信息、開業指導、小額貸款、政策諮詢等便捷的服務,幫助他們辦理相關證照。二是建立農民工創業園區。依託現有工業園區建設,規劃建設農民工創業園。享受園區的所有優惠政策要落到實處。三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道路、橋樑、電力、水利、

通信等基礎設施建設和改造,完善醫院、學校等社會事業設施,為返鄉創業者經營創造條件,增強對返鄉創業投資的吸引力。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2

全球性經濟危機造成了我國出現了大量返鄉農民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受到了中央和各級政府的高度重視,國家對農民工培訓的投入力度逐年增大,培訓的覆蓋面也逐年增廣。據悉,僅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一項,中央財政截至20xx年底就已累計安排補助資金40多億元,同時帶動地方投入培訓資金30多億元。我市也進一步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20xx年計劃組織培訓農民工40萬人,為農民工開展職業技能鑑定和專項職業能力考核各5萬人。對20xx年就讀中職學校的返鄉農民工,每人每年給予20xx元學費和生活補貼,對初次參加職業技能鑑定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的農民工,技能鑑定費或專項職業能力考核費財政補貼標準由50%提高到80%。然而,與之形成反差的是,很多地方主管部門對這樣大的培訓指標非常頭痛,原因是很多農民工對政府組織的免費技能培訓並不買賬。深入探討當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存在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辦法措施,無疑有助於解決農民工“厭學”的問題,更進一步做好就業再就業培訓工作。

一、現象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儘管政府投入了許多,各級部門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遇到了許多困難和問題。 從農民工的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着強烈的渴求和迫切的願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像當初所想象的那樣,免費培訓農民工就會排着隊來。現實並不是這樣,據調查瞭解,許多地方的農民工參加培訓的主動性不是很高,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幹部動員來的,有的甚至只培訓幾天就不來了,還有的需要給參加培訓的農民工發誤工補貼。而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於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二、主要原因

(一)農民工自身缺乏長遠性思考,思想觀念需要跟新

首先,農民工受自給自足自然經濟思想束縛,較少考慮今後長遠的發展。其次,不少農民工對未來缺乏規劃,對以後外出打工並沒有特別明確的目標,即便想學一點東西,也不知道該不該學、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另外,雖然參加培訓的農民工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他們還得出車費、伙食費、住宿費,再想一下這段時間如果不培訓而去參加工作還得掙點錢,就近期利益,算下來還是不划算。農民工自身思想上對未來沒有明確的打算,導致農民工主觀上缺乏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積極性。

(二)現有的培訓機構和培訓設施分佈不合理,覆蓋面狹窄,不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

無論是公辦培訓機構,還是民辦培訓機構,只要是具有培訓資質、具有一定規模的培訓機構,絕大部分都集中在城區,鎮、村一級基本是空白,而絕大部分農民工都是集中在鎮、村,農民工如果要參加培訓就必須要到城區,這就增加農民工的交通,食宿等費用,而且還耽誤農活。 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農民工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制約了農民工轉移就業。

(三)培訓課程設置與農民工就業實際需求不相吻合,不能讓受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由於培訓資金短缺、培訓條件不完善、對市場信息把握不準確等多方面原因,培訓機構的培訓內容與農民的需求有差距,既與實踐相脱節,更不能讓受

訓者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當前大多數培訓都集中在計算機、電焊工、廚師、美容美髮等專業,培訓項目和培訓時間都根據培訓經費來制定,短期培訓很難讓生手熟練深入掌握一門技術,中長期培訓又無疑增大培訓費用,致使參加過職業培訓的農民工普遍感覺培訓內容用不上,或是深入程度不夠。

(四)農民工培訓工作政出多門,難掌握較全面的信息

返鄉農民工培訓倍受政府的關注,各部門也都相繼推出與之相關的各種培訓項目,如勞動保障、農業、移民、建設、扶貧、共青團等部門都從各自的業務出發,開展了針對農民工的學歷教育,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等,在一定程度上對農民工轉移就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但各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缺乏必要的統一、協調和銜接,沒有充分整合資源優勢,不能形成合力。結果使培訓不能與經濟發展,產業結構實現有效的結合,培訓資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和利用,造成重複培訓,為培訓而培訓,為完成任務而培訓,為應付檢查而培訓,使培訓與就業嚴重脱節。

(五)培訓經費短缺、落實難度大,嚴重影響培訓質量

按規定農民工技能培訓經費來源有三種途徑:即農民工自己掏一點;企業出一點;政府補貼一點。現實中農民工沒有承擔費用的能力,而企業又沒有承擔費用的意願,所以農民工培訓主要由政府在賣單,有些地方為了增強農民工的積極性,更好的完成培訓任務,還給參訓人員補貼交通、食宿等費用,真正用在培訓學習上所剩無幾,培訓內容嚴重“縮水”。

三、進一步強化培訓,推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一)強化領導、形成合力、整合資源

各級政府部門要充分認識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儘快成立一個以地區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就業再就業培訓領導小組,大力整合現有資源,發揮各自優勢,理順關係,明確由人力社保部門牽頭,負責整個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統一規劃、協調、組織和管理,其他各部門通力合作,各盡所能、各盡其責,互相配合、互相支持,避免政出多門,互相扯皮的現象,建立一個組織、法規政策、投入、師資、資源“五到位”的、社會廣泛參與的新型農民培訓機制,將農民技能培訓真正納入“有領導、有機構、有秩序、有場地、有內容、有特色、出實效”的正常運行的機制中。要利用在鄉鎮、村設立社保工作機構,加強鄉鎮、村一級培訓基地建設,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行業組織、多方參與、整體推進,重點依託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開展培訓的工作局面,推動農村富餘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

(二)加強信息引導,完善信息服務

缺乏城鎮用工信息,培訓機構不知道該開展哪些項目培訓,農民工不知道參加什麼工種培訓。培訓後不能就業,是目前農民工培訓中普遍存在的問題。造成培訓與就業脱節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及時,有效的用工信息。所以,就業機構應建立用工信息庫,實現市、縣、鎮、村級聯網,加強人力資源市場需求信息、工資價位分析、預測和發佈,將市內外用工需求及時向農民工發佈,使農民工方便了解市場需求信息,並根據自身條件和意願,有選擇地參加培訓項目。另外就業部門還要建立農民工培訓需求調查系統,根據農民工的需求,科學設置培訓項目,豐富培訓內容,採取長訓、短訓與學歷教育相結合的方式,走農業技術培訓和二、三產業技能培訓並舉的路子。

(三)規範與拓寬農民工培訓市場

一是規範培訓市場秩序,對現有的培訓機構依法進行監管,在依法整頓改造的基礎上提高其質量和水準;二是拓寬培訓市場,打破培訓市場由政府壟斷的格

局,以專業化的培訓機構為培訓承辦主體,進行企業化運作,這樣才能夠為農民工培訓開闢更大的空間;三是靈活設置培訓場地,積極構建縣級、鄉鎮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中心,並以此為主體,將培訓場地延伸和輻射到村社,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安排培訓項目,使廣大農民工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到職業技能培訓,既能節省時間、節省交通、食宿等費用,又不耽誤農活,既方便農民工參加培訓學習,又提高參訓的積極性。

(四)完善培訓資金投入機制

建立並完善農民工培訓投資分攤機制,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進行,形成多元化投資格局。首先,政府對加強農民工職業培訓,開發人力資源負有重要職責,因此,政府應預留足夠的培訓專款,並保證專款能及時、有效的用於農民工培訓。其次,農民工素質的提高、技能的增強能使所在企業直接受益,因此,培訓應以企業的需求為主體,同時,也應該根據企業的招工情況收取一定的培訓費。再次,農民工參加培訓可以提高其自身的人力資本,政府可以通過建立培訓、鑑定、招工聯動機制,引導農民工積極投資參加培訓,同時,金融機構也可以提供小額低息貸款幫助農民工在就業前接受職業培訓。

(五)加強農民工培訓督導

主管部門應建立農民工培訓效果評價機制,定期對開展農民工培訓的各類培訓機構的專業設置、培訓內容、課程課時安排,招生情況,學員結業率、鑑定合格率、就業率、培訓資金使用情況等進行調查統計,並及時向社會公佈,以構建評價制度為契機,做好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督導檢查。防止培訓時間,內容和人員不落實、培訓走場,培訓與就業不對路,甚至借培訓之名,套取政府培訓補貼經費,損害農民工的合法權益等問題發生.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3

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開展農民工培訓、提高農民工素質是實現農村富餘勞動力穩妥轉移,統籌城鄉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全總也明確提出,各級工會要充分利用工會的學校資源和社會教育資源,切實加大對農民工的培訓力度。筆者針對目前農民工培訓工作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並試着提出對策和建議。

一、目前現狀

調查發現,目前還沒有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經費實行政府、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共同分擔的投入機制,一些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投入並未達到國家規定的比例,而用於農民工培訓的經費更是少之又少。政府沒有足夠的農民工培訓保障體系,一些企業也不願培訓。

二、問題及原因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複雜而艱難的工作,儘管政府投入了許多財力、物力,各級工會也多方努力,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仍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問題。

首先,從農民工整體來看,對文化知識和技能培訓有着強烈渴望和迫切願望,但具體到單獨的個體和實際的培訓工作中時,卻不然。據調查,不少農民工參加培訓都是各級政府下達指標,農民工對參加培訓的積極性不是很高。另一方面,一些有學習熱情的農民工卻由於受環境和各種因素的影響,而無法參加培訓。

其次,從農民工分佈情況看,農民工比較多的企業往往為民營、外資企業,其中不少企業認為,工人只要每天完成生產任務“能幹”、“夠用”就行,對農民工技能升級和有關思想道德、安全、維權等方面的培訓熱情不大,使不少農民工只能長期從事低級體力或簡單熟練工種。

第三,農民工教育培訓具有教育對象分散且流動性大、教育層次不齊、教育時間不定、約束力不強等特點,這使農民工教育培訓質量難以保證。

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於:

1.一些農民工受自給自足思想束縛,視野較窄,缺乏長遠性和開拓性。

2.城市居民對農民工的偏見和歧視,使其很難擺脱心理上的自卑。由於長期以來形成的城鄉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生活形態之間的反差,不少城市人對農民工懷有偏見,使其在城鎮尋求自我發展的熱情和信心受到挫傷。又由於其在城鎮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和保護,因而其對城市也懷有一定戒備和恐懼。

3.不少農民工外出打工並沒有明確的目標,不知該不該學、學什麼、學了有什麼用。另外,多數參加培訓的農民工雖然不支付培訓費用,但仍需支付車票、伙食費、住宿費等費用。

4.由於城市企業在用工制度上對農民工的歧視,以及農民工自身先天的不足,他們中的不少人目前還沒有謀取固定工作,甚至連勞動合同都沒簽過。這種短暫的工作狀態,使他們只能選擇得過且過方式。很難激活其潛在的培訓需求和培訓熱情。

5.一些培訓課程的設置不符合農民工就業的.實際需要,按規定每個農民只能享受一次免費培訓,而根據農民工擇業的需求,常常掌握二三門技術的農民工才能更好地找到工作。

6.用人單位對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其在農民工培訓問題上不願有較多投資。一些企業以農民工缺乏穩定性為由,拒絕對其實施培訓。這就導致一些農民工雖打工數年,但在職業技能方面並無長進。所以,一遇企業結構調整或技術改造,便被淘汰出局。因此,不少農民工的職業技能與科技和生產水平的發展越來越不相適應。於是出現了一邊是大批農民工進城打工,一邊是用人單位發愁招不到人的“民工荒”難題。

三、對策及建議

農民工培訓將是我國今後教育的一個新增長點,國家正在構建農民工培訓體系,在這個過程中,對於各級工會來説,既是艱鉅的任務,也可能是新的發展機遇。因此,各級工會應有長期的眼光和規劃,在儘快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的同時,一方面要逐步加強農民工培訓工作的管理,使之科學化、規範化;另一方面不斷探索工會在農民工培訓上的特色之路。

1.轉變觀念,高度重視,盡心盡力,盡職盡責。

農民工培訓工作意義重大,關乎社會的穩定,社會的進步,社會的發展。各級工會不但要充分重視,而且要轉變過去工會搞職業培訓的觀念和模式。農民工的培訓不是把物質條件創造好了“等”其主動來參加培訓,而是要想盡一切辦法“讓”和“請”農民工來參加培訓,要教育和吸引農民工認識到接受培訓的好處,激發其參加各種培訓,不斷提高自己綜合素質的熱情。真正實現“讓農民工滿意,讓用人單位滿意,讓政府滿意”的目標。同時,要積極協調和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逐步建立培訓結業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相結合的持證上崗和就業准入制度,在強化職業資格證書作為勞動力市場“通行證”的就業准入制度的管理方面儘快出台政策。

2.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

(1)辦學形式要多樣化。對農民工的培訓應當根據農民工的工作特點採用集中授課和現場指導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可以把課堂開在工地、車間。在開課時間上可採取脱產和業餘相結合,節假日、休息日、八小時之外,只要有需要就開班開課。學制上也可以採取系統培訓和一技一能的短訓或超短訓班結合的形式,使培訓的成果一點一點積累。在教學手段上傳統的教學和現代的科學技術相結合,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和多媒體技術,製作教學光盤,使農民工在業餘時間自學。

(2)辦學對象要層次化。針對不同的培訓對象和層次進行“因人施教”。對於知識文化水平稍高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較大、要求稍高、精密技術工種和經營管理方面的系統培訓。對於知識文化水平中等的大多數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有一定技術難度的、要求不太高的技術工種和規範化管理操作方面的系統培訓,使農民工由純體力型向體力技能型轉變。對於少數知識文化水平偏低,沒有穩定收入的農民工可以進行一些難度不大、要求較低、容易操作的技術工種培訓。當前培訓的重點是家政服務、餐飲、酒店、保艦建築、家裝、製造等行業的職業技能培訓。

(3)辦學方法要多元化。一是和政府有關部門、行業協會合作,舉辦針對行業特點的專業技能培訓;二是與農民工市場合作,把培訓和向用人單位的農民工推薦結合起來;三是和農民工集中的企業合作,送教師、教材到企業。企業參與培訓是提高農民工素質的一條重要渠道。應當逐步建立起“定單培訓,企業參與”的機制,走先培訓後輸出,以培訓促輸出、定向培訓、定向輸出的路子。

(4)辦學內容要實用化。在教學培訓過程中,要既不拘泥於教材,也不脱離教材,始終本着突出重點、注重實效;隨機應變、因人施教;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尊重對象、適應環境;故事案例、提問解疑。擺脱程式化的課堂教學方式,使農民工的培訓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3.探索實踐,搞好結合,調動積極,實現雙贏。

(1)培訓和考證結合。根據一些行業農民工分散性、流動性、季節性,工作時間長、不固定的特點,採取課上授課和課下自學結合,長訓和短訓結合的辦法,分階段教學,累計學時,逐步推行學分制,實行彈性學制,方便有一定文化基礎和能力的農民工半工半讀、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學業,並允許培訓學校通過考核將農民工已有的知識和技能認定為學分,學校可以將這類學分折算成接受本校學習的學歷學分,凡是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只要累計達到所需學時,或完成各個階段的教學要求(通過階段的考試)即可頒發證書。同時,為激勵農民工學習知識,學習技能的積極性,工會或聯合有關部門定期組織舉辦農民工技能大賽,通過技能大賽對農民工進行技能等級考核認定,並頒發證書。只有這樣,培訓才有吸引力,培訓後的農民工在就業中才具有競爭力,才能體現培訓主體、培訓對象和用人單位的三贏局面。

(2)免費和收費相結合。政府對農民工的免費培訓投入是有限的,只能是針對每個農民工的一次性免費培訓,而對於那些有一定技能,生活基本穩定還有技能升級需求的農民工,培訓就可收取一定費用。另外,還可以與用人單位合作,根據企業需要,對有一定經濟困難的農民工先免費招聘和培訓,合格上崗後由企業支付培訓費,或從農民工的每月收入中(在其可承受的範圍之內)逐步扣除。

(3)培訓和就業信息、維權服務相結合。就業信息服務還應包括職業趨勢分析,引導農民工正確選擇技能培訓方向。把培訓、勞務輸出、信息資源有機結合起來,達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工會在專業設置、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上應當以市場為導向,使農民工培訓取得更好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

(4)農民工培訓和農民工子女的培訓、教育結合。農民工培訓的最終目的是順利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而關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教育與培訓則是從更長遠的眼光來推動這個轉移。同時,要在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教育上發揮工會職業和學歷教育的優勢。工會可以和政府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出照顧農民工和農民工子女的入學與接受教育的優惠政策,吸引更多的農民工子女參加中職教育。

總之,農民工培訓是個系統工程。這種系統性表現之一就是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培訓本身,更需全社會對農民工的真正關注,需要對他們的生存狀態有更真實的瞭解。許多農民工表達的想法和要求已超出了培訓內容,更多的是對平等的要求和對公正的渴望,希望全社會尤其是城市居民改變對他們的歧視。與培訓農民工的城市文明素質(如公共場合禮儀等)相比,提高城市居民的平等意識是更為重要的工作。系統性表現之二就是對農民工的培訓不能僅限於政府和企業,還應積極調動各種社會力量參與進來,形成全社會的合力來進行農民工培訓。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4

近期,XX縣農業局組織有關人員,深入全縣勞務輸出大鄉,就XX縣返鄉農民工現狀進行了專題調研,具體情況如下。

一、農民工返鄉基本情況

20xx年9月以來,全縣農民工提前返鄉人數逐月增多。據統計,返鄉農民工達29982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輸出總人數的83%左右。其中,因金融危機影響返鄉農民工1080人,佔全縣農村勞動力轉移總人數的2% 。目前XX縣尚未出現農民工返鄉潮。

二、農民工返鄉的主要原因

1、因金融風暴返鄉。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導致沿海地區部分企業倒閉、停產、減產、降薪、減員,全縣因此返鄉農民工達1080人,佔返鄉農民工總數的2%。

2、因季節性等因素返鄉。西北、東北等建築行業受季節影響返鄉農民工達28902人,佔全縣返鄉農民工總數的 96%。

3、因災後重建返鄉。5.12地震中XX縣農房損毀多,是省級重災縣之一,政府規劃重建總户數達8888户,要求20__年12月底完成,災後重建任務較重,導致農民工提前返鄉達6225人,佔全縣返鄉農民工總數20.7%。

4、受中央惠農政策影響。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如新的糧食收購政策的出台以及新的土地政策對農民工返鄉具有吸引力。回鄉創業興辦實體130人,佔全縣回鄉總人數0.4%。

三、返鄉農民工結構性特點

一是從地域分佈上看,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返鄉農民工達1493人,佔4.9%。

二是從行業分佈上看,製造業、建築業農民工返鄉達26983人,佔90%。從事製造業的返鄉5696人佔19%,從事建築業的返鄉21287人佔71%,從事服務業和其他行業的僅佔6%。

三是從年齡結構上看,29歲以下15590人佔52%,29歲至40歲10493人佔35%,40歲以上的'3899人佔13%。

四、存在問題

農民工經過城市工作與生活的“洗禮”,學到了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經驗,掌握了熟練的技能技術,帶回了多年積攢的資金,是家鄉社會經濟發展的一股生力軍。但仍存在一些不利影響。一是XX縣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受金融風暴影響,經濟將持續疲軟,企業用工也會減少,對勞動力轉移輸出影響較大。大量農民工迴流,目前只有少量求職者現身人力資源市場求職。由於該縣本身就業崗位有限,加之受金融危機影響能提供的崗位也在減少,預計今年將對該縣人力資源市場構成衝擊,就業形勢將更加嚴峻。二是沿海一帶的企業受國際金融風暴影響停產倒閉的速度比較快,面比較大,目前在當地觀望和處於“半就業”狀態下的農民工有可能在後期陸續返鄉。三是當前返鄉農民工大部分年齡偏大,沒什麼技術特長,再就業難度相對較大,需要政府引導。四是近年來農民工返鄉創辦的企業規模小、勞動強度大、技術含量不高,面臨融資難、人才缺、土地緊張等困境,急需國家出台相關政策給予扶持。五是如不妥善處理好農民工失業返鄉後的培訓、就業、社保轉移接續、隨返子女入學、土地經營、權益維護、社會穩定等相關問題,將不利於構建穩定和諧的社會關係。

五、決策建議

針對當前國際國內經濟形勢變化,認真貫徹中央有關文件精神和省、市的部署,積極應對,主動解決農民工返鄉新問題,努力把各種不利影響降至最低程度,促進擴大內需,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1. 加強動態監控。在勞務輸出重點地區設立農民工返鄉監測點,做好在外務工人員的穩定工作和在當地的轉崗推薦就業,及時掌握農民工返鄉的規模和速度。各鄉勞務部門每週上報一次本地農民工返鄉情況。為減少農民工返鄉後就業生活困難,要建立農民工返鄉迴流基礎台賬,加強動態監控和統計分析。

2. 搭建就業平台。加強對農民工的信息引導和就業服務,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的聯繫和銜接,發揮公共就業服務機構、縣外勞務辦事機構和勞務經紀人的作用,同時合理引導返鄉農民工就業。鞏固與外省大型企業的勞務合作基礎,將輸出重點逐步轉向長三角地區及環渤海灣等受金融危機影響小的地區和行業。抓住國家擴大內需,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以及地震災區災後重建的契機,加強區域勞務合作,為農民工外出務工開闢新的渠道。各級人力資源市場要加大收集和發佈用工信息量,降低農民工求職成本,暢通求職渠道,充分發揮各類職介機構的中介組織作用。

3.大規模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逐步提高農民工培訓補貼專項經費。動員社會培訓資源,利用農民工大量返鄉時機,做好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提高農村勞動力的就業能力。

4. 鼓勵和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在全縣確定3個農民工回鄉創業示範鄉,扶植示範鄉創業就業培訓,以擴大生產經營規模,吸納當地勞動力。各鄉要在創業場地、税收優惠、金融信貸、就業扶持政策、創業培訓、創業服務等方面,鼓勵扶持有創業願望和創業條件的農民工返鄉創業,發展規模種植、養殖業,興辦農產品生產及加工企業,推動農業產業化、規模化經營,促進農村富餘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就業。

5.切實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推進農民工工傷保險、醫療保險,探索農民工養老保險可接續、可轉移的辦法。切實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加強與勞務輸入地區勞動保障部門的協調配合,督促用人單位按規定支付農民工工資和經濟補償金。多渠道提供和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堅持以流入地政府管理為主、以公辦中國小為主的“兩為主”方針,解決好農民工子女就學問題。加強執法監督,依法規範職業中介、勞務派遣活動,嚴厲打擊坑害農民工的違法犯罪行為。及時妥善處理因企業裁員發生的勞務糾紛,切實維護該縣農民工合法權益。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5

“農民工”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為了更好的解決農民工的工資問題,維護農民工合法權益和社會穩定,我們根據轄區內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進行了調研,報告如下:

一、20xx——20xx年度農民工檢查數據分析

20xx——20xx年度,XX區勞動大隊按照市發文件精神,組織多次農民工工資專項檢查行動,並將農民工工資維權貫穿落實在日常巡查中,有效地維護了農民工權益。兩年來我大隊共主動巡查網格內用人單位565户,涉及勞動者X人次,其中農民工3255人。下達調查詢問書份,下達限期改正指令書12份,督促用人單位補籤、新籤勞動合同份,兩年來共接待諮詢201起,成功調解簡單勞資糾紛起,為職工追回拖欠工資和押金共計114萬元,有效地維護了轄區勞資關係的和諧穩定。

二、主要經驗做法

XX區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以追求服務手段多樣化為目標,不斷開拓創新,轉變執法理念,通過實施“四大轉變”,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推動了農民工工資檢查服務工作的創新發展。

一是轉變監管手段,夯實監察基礎。隨着勞動者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是疲於應付。為此,大隊從完善監管手段出發,變突擊應對為常態監控,利用網格化、書面審查、分類監管等手段,充分發揮監察職能,綜合運用日常巡察、舉報專查、專項檢查和勞動年檢等手段,全面掌握用人單位基本情況,進一步規範用人單位勞動用工管理、保險繳納、工資支付等行為,從源頭上預防和解決用人單位隨意拖欠和剋扣農民工工資的問題。

二是轉變服務態度,提升監察水平。對接待來訪諮詢、投訴人員,XX區人社局注重超前思維,拓寬工作思路,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在勞動大隊建立了“心理疏導室”,在主動做好勞資雙方情緒穩定工作的同時,探索“心理疏導法”積極調解勞資糾紛。變被動受理為主動熱情服務,按照相關辦事流程及時處置,對於不屬於受理範圍的投訴舉報,耐心做好解釋工作;定期召開執法經驗交流座談會,邀請相關專業人員研討工作中的疑點和難點。對外來農民工維權實施“綠色通道”制度,不斷提高辦案效率和質量。20xx年1月16日中午,勞動大隊接到江蘇淮安來鎮江某服裝廠打工的女職工劉某等8人投訴,反應自己在轄區某服裝廠打工,臨近過年已買好車票急着回家,但工資被被老闆剋扣,請求勞動監察部門幫助維權,接到投訴後大隊立即啟用外鄉農民工維權綠色通道,當即立案並及時安排上門進行調查,約談服裝廠老闆袁某,教育老闆要自己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約定,以及不及時支付工資的嚴重性,責令其按時足額支付工人工資,經過近3個小時的溝通,當天下午袁某就到銀行取現支付了拖欠職工的工資34580元,使外鄉的農民工於次日安心踏上回家過年的路。

三是轉變執法理念,塑造監察形象。全面推行“133”監察執法思路,大力推進“柔性執法”, 推進“柔性執法”,積極打造具有特色的勞動監察執法環境,促進社會更加和諧。具體説就是“樹立一個意識、堅持三個結合、實現三個轉變”樹立執法服務優先的意識;堅持執法與服務相結合、查處與預防相結合、處罰與教育相結合;實現由事後處理向事前預防轉變、執法監察向執法服務轉變、單一維權向維護和諧穩定勞動關係的轉變。堅持把剛性的法律與人性化操作有機結合起來,針對部分用人單位負責人缺少對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學習,法制觀念淡薄;農民工缺乏維權意識,重口頭協議,輕簽訂勞動合同,給投訴、維權、執法帶來相應難度的實際,區人社局堅持開展以“一封信、一張聯繫卡、一本勞動保障釋疑手冊”等“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服務,對違法行為樹立以批評教育為重、整改完善為基的`理念,按照“幫扶為主,真情服務”的要求,變程序執法為柔性執法,對有不規範的企業及時發出監察建議,寓執法於指導之中、於幫扶之中、於宣傳之中、於服務之中,做到既嚴格遵守勞動保障監察各項程序和要求,又注重維護用人單位聲譽和利益。使用人單位和廣大農民工變過去“出事找監察”為現在“事前問監察”。XX區勞動監察堅持“柔性執法”,努力把勞資糾紛解決在企業家門口,實現解決一個爭議,教育一片的目的,促進勞動關係更加和諧,這一做法經《中國組織人事報》、中國勞動保障新聞網、市級新聞媒體等宣傳後,有效提升了XX區監察執法的知名度。

四是轉變監控模式,創新監察思路。平時,區人社局充分利用勞動保障監察“兩網化”這一新型監管平台,充分調動基層監察力量的工作積極性,通過網格實時採用企業信息、用工情況。在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的同時,通過電話、短信、致轄區用人單位公開信等形式對用人單位經常進行提醒及常用勞動法律法規知識培訓,結合勞動保障誠信示範企業評價活動的開展,引導用人單位自覺遵守勞動法律法規,切實維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20xx年1月27日,勞動大隊接到基層網格報告轄區閩鎮建材廠可能在春節前出現工資拖欠的事件後,積極協助蔣喬鎮政府、秀山村級組織,地方公安派出所,通過向閩鎮建材廠負責人林某宣傳勞動法律法規,並現場監督拖欠工資發放全過程,幫助來自四川宜賓的謝某、楊某等39名外來農民工拿到老闆欠他們的23。5萬元工資,讓外鄉農民工在風雪之夜裏踏上回家過年的路。《鎮江日報》、《京江晚報》對此都進行了正面報道。

三、目前存在的問題

一是農民工要求維權缺乏有力工作證據。目前,大多數農民工在知道自己權益受到侵害時,都知道找勞動保障部門,可是他們往往都缺少證據(如不能提供用人單位提供的欠條)。給勞動維權工作帶來很在困難,有時也只能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

二是農民工要求籤訂勞動合同,按月支付工資的意識有待增強。對於一些較複雜、棘手的案件,由於職工只能提供口頭協議,至使自己許多的權益不能得到法律的保障。

三是勞動監察的裝備設施配套不足。隨着人們的法律意識的不斷增強,要求維權的案件、爭議呈現日益增多的態勢,但目前我區從事專職勞動監察的工作人員只有6人,在外執法檢查服務時分為2個工作組,但由於經費不足,只有一輛舊麪包車用於執法,勞動保障監察工作人力少、任務重、裝備差、難度大的矛盾顯現出來,很多時候還只是發揮“消防員”的作用,疲於應付。

四、解決問題的方法

一是加大勞動保障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雖然XX區人社局每年開展以“五個一”為主要內容的法律宣傳工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遵守勞動法律法規的意識得到了一些提升,但整個社會的法制環境,人民羣眾依法辦事的意識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還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二是建議對勞動監察增加投入,改善現有條件。雖然《勞動保障監察條例》第五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工作。勞動保障監察所需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但對經費要求並沒有強制性,經濟條件好的地方可能多一點,但就目前的情況投入到勞動監察的專項經費還非常有限。致使目前從事勞動監察人員的服裝、裝備、車輛都無法適應工作的要求。

希望全社會能共同呼籲,為勞動保障監察執法配備必備的交通工具、通訊工具和攝錄工具等基本的辦案設備,以便更加有效地推進勞動保障執法監察。建議把勞動保障監察工作所需的辦公費、辦案費、專項檢查費、裝備使用維護費、人員經費和業務培訓費全額納區級財政預算,保證勞動保障監察工作的正常開展,以更好地維護轄區穩定的勞動關係。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6

近年來,崇信縣高度重視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不斷強化返鄉創業就業服務,充分激發他們對建設家鄉的熱情,全縣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工作穩步推進。近期,結合全縣精準扶貧工作,通過相關統計數據分析和對農民工的情況調查,總結出了一些促進我縣返鄉農民工創業就業的具體想法和建議。

一、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現狀和特點

(一)基本情況

崇信縣是一個農業縣,轄2鄉4鎮2個工業園區,人口10.2萬人,其中農業人口8.18萬人。農村勞動年齡人口約5萬人,常年外出務工人員約3萬人,全縣累計返鄉農民工近11000人,返鄉農民工佔常年外出農民工總數的50%。其中,實現自主創業的農民工6000多人,主要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和個體經營等形式實現創業就業。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特點分析

1、返鄉創業主體多為中青年羣體。這個年齡階段的農民工經過多年的打拼磨練,積累了相當的富餘資金,且掌握了一定的專業技能,工作技術上游刃有餘,人際關係和社交網絡上如魚得水。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思想觀念經過在外的歷練不再保守落後,他們有勇立潮頭自主創業的意向。當他們具備“天時地利人和”——有足夠的創業條件,有完善的創業基礎,有良好的創業環境時,返鄉創業便順然誕生。返鄉創業人員中湧現出的創業明星如柏樹鎮的謝月林、銅城工業園區杜銀祥、黃寨鎮馬寨村的高昕等人,在外打工一些年後,觀念認識和經驗、技術的積累都達到一定程度,同時有返鄉農民工創業扶持優惠政策因素,他們便回鄉創業,投入幾十萬到上百萬不等,創辦建材生產企業、種植養殖合作社、職業培訓學校等,安置和帶動縣內富餘農村勞動力就近創業,發揮較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2、返鄉創業的規模相對較小、結構單一。從全縣返鄉創業者建辦實體看,企業多是小規模企業,主要依靠自有結餘資金,親朋好友幫扶資金,投資10—50萬元的較多。在縣內建辦的自己的企業及實體店20xx多户,比如從事種植、養殖行業的返鄉農民工在發展結構上相對比較單純,所以創業成功率還有優勢,真真在發展前途上下功夫,還能形成更多的規模。

3、返鄉創業經濟效益明顯,但穩定性差。大多返鄉農民工文化程度雖比一般農民高,但大多也都是初高中畢業的低學歷,只有打工經歷,掌握的多是生產技術,沒有受過相應的專門創業技能培訓,返鄉創業存在一定盲目性,市場分析和產品定位以及防備風險的能力比較欠缺、在企業管理上更是缺乏,造成在自主創業初期雖然經濟效益明顯,但穩定性較差,堅持發展潛力不足。一些返鄉自主創業的農民工,起初年均收入在5—10萬之間,時間一般為2—3年,但也不乏成功創業者,收入能夠達到20—30萬左右,與外出務工收入和本地就業相比,收入偏高。

二、農民工返鄉創業原因及近年來措施成效

(一)原因分析。

大部分農民工返鄉,選擇在家鄉就業的原因大體分為四類:一是因為家中上有老下有小,無人照料,放棄外出打工機會,以方便照顧家庭選擇回鄉就業;二是因為高校畢業生數量不斷攀升,自身的職業技能和知識文化水平偏低,無法適應現代企業用工需要,導致農民工就業形勢異常嚴峻,大批農民工因找不到崗位而返鄉。三是統籌城鄉發展加速,地方創業環境不斷改善,為農村勞動力就地就近轉移提供了吸納空間。四是有一批長久在外務工的農民工,通過打拼,掌握了一定技術,有着收入頗豐的資金積累。目前,本縣務工工資水平雖比外面發達省市、地區平均低300—500元,但扣除外出就業的交通、房租等成本,當地務工的實際收入水平與外出就業基本相當。

(二)近年來的措施成效

1、完善政策機制。近年來,崇信縣委、政府堅持把加快推進全民創業作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的大事來抓,為返鄉創業搭建平台,壯大了縣域經濟實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先後出台了關於做好農民工返鄉創業服務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各鄉鎮(區)的工作目標任務,要求縣婦聯、縣總工會、縣人社局、縣有關金融機構等部門整合資源抓好政策的落實和工作的開展,各部門結合實際,提供了共多項優先優惠政策,支持農民工返鄉創業,各鄉鎮(區)結合項目實施作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規劃,農民工返鄉創業就業的人數佔有勞動力的農民工人數的20%以上,全縣已掀起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熱潮。

2、強化典型帶動。各鄉鎮(區)結合產業發展和園區建設都培植了農民工返鄉創業的示範户,示範户的種類主要是結合縣扶貧辦項目、縣農牧局種養項目發展種養的大户;比如黃花鄉涼水泉村的致富女能人袁佔梅帶動羣眾創辦了涼水泉榮盛養殖園、高年養殖園,在她的帶動下,近年來,全村人均純收入達到2984元。她曾先後榮獲“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甘肅省勞動模範”、全省農村婦女“雙學雙比”競賽活動女能手等多項榮譽。手工製造企業、服務業示範户以樑小紅為代表成立了公劉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以傳播手工刺繡編織技藝、培養優秀文化傳承人才為目的,着力於傳統手工刺繡、編織等作品的研發與創新,注重專業技術人才的培養與提高,打造突出崇信傳統刺繡編織文化的精品力作,讓周邊地區乃至全國的愛好者更多的瞭解崇信公劉農耕文化和民俗藝術,實現創業願望和夢想, 這些典型示範户充分發揮了吸引和接納農民工創業就業的作用。

3、部門協作推動。出台優先優惠政策的相關職能部門及負責項目審批的服務部門深入到各鄉鎮(區)主動對接,尋找工作的重點,為農民工返鄉創業提供了服務,縣人社局、農牧局結合精準扶貧在各鄉鎮的協作支持下,大力抓技能培訓,提升農民素質促增收,緊緊圍繞果樹工、電焊工、餐廳服務、牛肉拉麪等多種農民實用工種集中培訓,截至目前共有6624農民工參加了技能培訓,為返鄉農民工創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三、農民工返鄉創業存在的問題

(一)相關扶持政策有待加快落實。優先優惠政策的對接難。已經出台的優先優惠政策,但真的要享受政策的優先優惠,在加強辦事程序上還需要進一步優化,農民工在申請享受和辦理落實上較難。

(二)創業資金不足,融資渠道不暢。返鄉創業者的初期投資大多靠外出務工積累的資金,資金量不大,創業時缺乏通盤考慮,一次性投入到項目中去,發展到一定階段後,缺乏後續資金和防備風險的能力。還因受限金融體制、企業規模、信用條件等因素的制約,返鄉創業企業獲得銀行貸款十分困難,只有靠高息民間借貸輸入企業維護生產和再生產的“血液”,成本高、負擔重,有時因資金短缺,痛失不少好的商機,資金問題成為返鄉創業者創辦企業難以持續發展的瓶頸。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7

為準確把握新形勢下我省農民工就業、農民工資性收入、農民工融入城鎮的新情況、新變化、新趨勢,省委農工委聯合省人社廳組成調研組,分赴、x3市6個縣(市、區)實地調研,深入農村,走訪企業,與農民工、企業負責人和基層幹部廣泛交流座談。同時,安排仁壽等16個勞務輸出大縣也同步開展調研。通過實地調研和材料彙總、部門會商和數據分析相結合,對農民工迴流、就近就地就業、回鄉創業和市民化問題進行了重點研究。現將調研情況彙報如下:

一、農民工在地位舉足輕重

農業人口多,農村勞動力資源豐富,歷來都是勞務輸出大省,常年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保持在20__萬人以上,佔農村勞動力的50%以上,對促進我省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農民工工作,研究制定了一系列農民工轉移就業、大眾創業、技能培訓的支持政策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20__年,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478.9萬人,其中,省內轉移1339.7萬人、省外輸出1136.2萬人、外派勞務3萬人。全省實現勞務收入3577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全省農村人口人均工資性收入達5503.1元,比上年增加500元。今年一季度,全省轉移輸出農村勞動力2289.8萬人,同比增長0.2%,其中,省內轉移1211.6萬人,同比增長2.9%;省外輸出1076.6萬人,同比下降2.7 %;外派勞務1.6萬人,與去年同期持平。實現勞務收入930.5億元,同比增長9.8 %;全省農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431.5元,同比增長141.7元。

二、新形勢下農民工就業呈現出新特點

(一)農民工數量外出略減、返鄉略增。由於受經濟下行影響,尤其是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冀地區部分企業倒閉停產、工資下降等,對我省外出務工造成一定影響,致使農民工返鄉時間提前、返鄉人數增加。春節期間,全省返鄉農民工有1753萬人,佔外出務工人員的70%,與20__年同期相比,數量上有所增加,同比增長3%。春節後,因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和我省就地就近就業、返鄉創業政策支持,全省農民工外出務工數量略有下降,回鄉就地就近就業和創業將逐步呈現增長的趨勢。截止20__年3月底,全省轉移和輸出農村富餘勞動力中,省外輸出1076.6萬人,同比下降2.7 %。

(二)農民工就業結構正在發生新的變化。分析一季度各方面的情況:一是從就業區域看,省內和省外轉移就業平分秋色。省內轉移佔52.9%,同比增長3.3%,主要分佈在成都經濟區、川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和川西北經濟區;省外轉移佔47.1%,同比下降2.7%,主要分佈在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冀和西藏、新疆地區。二是從組織方式看,從自主分散逐步向集中統一轉變。政府組織轉移佔0.5%,同比增長0.09%;自發轉移佔74.98%,同比下降3%;民間勞務輸出明顯增加,勞務輸出組織機構的信任度在勞動者心中得到有效提升。三是從行業分佈看,由建築業、製造業等傳統產業,逐漸轉移到電子商務、物流快遞、交通運輸、倉儲及郵電通信、家庭服務等新業態。建築業佔21.98%,同比下降1.5%;製造業佔43.94%,同比下降2.3%;電子商務、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14.05%,同比增長3%。四是從年齡結構看,逐漸實現年輕化。我省x市20歲以下農民工佔5.94%,21-30歲佔26.14%,31-40歲佔24.01%,41-50歲的佔35.61%、增長4%,51歲以上佔8.3%。五是從文化程度看,擁有一技之長的逐漸增多。國小學歷佔16.3%,國中學歷佔71.09%,高中學歷佔10.12%,大專及以上學歷佔1.97%。同時,通過參加培訓後再就業佔比逐年提高,農民工從打工謀生型向體面就業型轉變、從體力勞動型向技能操作型轉變加快。

(三)農民工工資性收入穩步增長。從廣安市6縣(區)統計情況看,20__年農民工月均非農收入為2600元左右,同比增長10.8%,其中月均收入1500元及以下的佔6.7%;1501~20__元的佔12.6%;20__~2500元的佔15.5%;2501~3000元的佔14.5%;3001~3500元的佔20.7%,3500元以上的佔30%。月均收入在20__元以上的農民工佔到了80.7%,比上年增加了9.6個百分點,呈現出收入逐年增長,低收入者比重減少的趨勢。增長幅度的高低正好與絕對收入的高低相反,收入越高增幅越小,呈現出差距縮小的趨勢。

同時,加大農民工欠薪治理工作,保障其合法權益。在全國率先構建由主管部門欠薪處理責任制、總(專)包企業工資支付責任制和地方政府屬地責任制組成的欠薪治理體系,實行目標責任制,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實行24小時值班制度,堅持一地舉報投訴,區域聯動受理,涉案1000元以上的掛牌督辦、追蹤到底。建立解決拖欠農民工工資應急週轉金制度和應急處置聯動機制,完善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對拖欠農民工工資爭議案件優先受理、優先開庭、及時裁決、快速結案。20__年,我省未發生一起農民工欠薪羣體性上訪事件。

(四)農民工回鄉創業就業數量有所增加。省上先後出台《關於進一步做好為農民工服務工作的實施意見》《關於支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的實施意見》《x省鼓勵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三年行動計劃綱要(20__~20__年)》等政策,省級財政安排1.7億元用於返鄉農民工創業風險補助,大力扶持農民工和農民企業家返鄉創業,歸雁經濟發展成效明顯。同時,加強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採取校企合作、訂單培訓等方式,開展農民工職業技能培訓計劃,一季度省級財政安排20__萬元,用於返鄉農民工初創培訓、創業輔導和創業技能提升補貼。據統計,20__年全省返鄉創業人數約8萬餘人,同比增長10%;創業農民工人數5萬餘人,同比增長12%;回鄉創業企業7000餘家,同比增長20%,帶動新增就業人員40餘萬人。返鄉農民工就業主要集中在工業園區、鄉村旅遊、電子商務等領域;返鄉農民工創業主要集中在種養殖、餐飲住宿服務、家政服務、批發零售等領域,逐步從輸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回鄉創業一人創業,致富一方的乘法轉變。一季度,全省返鄉創業就業人數達3萬餘人,同比增長2.3%。

(五)城鎮企業用工需求出現結構性變化。主要是技工需求增加,用工成本上升。對x市200户企業調查問卷分析,企業用工需求出現了結構性變化,傳統制造業、機械、鹽化工等企業,除補充少數技術性崗位外,招工量較小;新興產業和轉型升級的企業,對技能型人才需求增加。從節後企業用工需求來看,技能型勞動力需求佔用工總數的26.51%,同比增長8.12%;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等對勞動技能要求不高、工作時間較長、工資待遇不高的企業,出現了大量的用工缺口。與此同時,企業用工成本在不斷攀升,據瞭解,我省城鎮企業今年用工成本同比平均增幅在10%左右,個別企業達到20%,特別是五險一金比例高、融資成本高。

(六)廣大農民工對市民化持謹慎態度。從我省20__年情況看,進城務工人員在市民化意願方面主要呈現出以下特點:一是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不願將農村户口轉為城鎮户口。調查顯示,受訪者中願將農村户口轉為城鎮户口,不想再回農村的比例僅為14.8%,有53.8%的明確表示不願轉户口,目前只是暫時待在城裏,還有31.4%的持觀望態度,視形勢的發展變化而定。 二是省內中等城市是進城務工人員落户城鎮的首選地 。在被問及如果落户城市,您會首先選擇落户的城市是哪裏,82.4%的受訪者選擇大中城市市區,列首位的是省內地級中等城市市區,佔比達55.7%,其次為成都市區,佔22.7%,選擇省外大中城市市區的佔4%,而願意落户省內縣(市、區)的只有14.9%,反映出進城務工人員看好省內大中城市。 三是進城務工人員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存在較大分歧。調查顯示,在被問及如果轉為城鎮人口,您是否願意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同等價值的城市產權住房,受訪者態度不一,分歧明顯,願意者、不願意者和猶豫難定者各佔三分之一左右,不願意者佔比略高,達35.3%,在願意者中還有32.2%的或願用宅基地或願用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總體看,受訪者對用農村宅基地或土地承包權換取城市住房態度較為保守謹慎。四是半數以上進城務工人員願將農村醫、社保轉換為城鎮醫、社保。調查顯示,有52.6%的受訪者表示願意將農村醫保、社保轉換為城鎮醫保、社保,分別比不願意者、猶豫難定者的佔比高了31.5個和26.3個百分點。

究其原因:一是城市生活成本高、城鄉户口差別不大、不願放棄土地承包權以及農村土地有較大增值潛力,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不願落户城鎮的四大主要因素。二是收入低、房價高、就業不穩定,是影響進城務工人員融入城市的三大主要障礙。三是住房、養老、子女義務教育三大難題,是進城務工人員的主要訴求。

對此,我省各地作了一些探索:一是在户籍管理上,除成都市外,已經建立城鄉統一的户口登記制度,實施流動人口居住證制度,全面放開農轉城限制,適當放寬農村遷移限制,建立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綠色通道。二是在創業就業上,在項目立項、創業場地、税收優惠、金融信貸、創業扶持和創業服務等方面對農民工就業創業加大支持力度,落實就業援助、自主創業扶持和職業培訓政策,幫助其在城鎮穩定創業就業。三是在住房保障上,建立了租購併舉體系,堅持商品房、保障性住房多渠道供給,支持進城農民工在城鎮購買自有住房,並給予財政補貼,同時,拿出部分保障性住房定向分配給進城農民工。四是在社會保險上,暢通城鄉養老保險渠道,實施新農保、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轉移和接續,將符合條件的進城農民工全部納入企業職工社會養老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範圍。五是在平等就醫上,穩步提高政府補助標準,同步提高個人籌資水平,大力實施雙向轉診,分級診療,城鄉居民均可平等享受省內任意醫療設施設備,全部納入統一衞生防疫體系。六是在子女就學上,統籌保障隨遷子女就學權利,把常住人口,包括隨遷子女納入到區域教育的發展規劃之中,保證所有進城農民工子女在居住地就近就學。七是在社會救助上,進城農民工出現生活等困難的,按照規定提供社會救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臨時救助和城市醫療救助。八是在農村權益上,固化農村權益,把農民的承包地、林地、農房等資源,變為可出租、抵押、變現的資本,成為農民工在城市生活、購房等方面的資金來源,解決農民工後顧之憂。個別市州還在支持農民帶地進城方面作了一些探索。

三、存在問題及幾點對策建議

隨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農民工工資由大幅增長進入穩步增長階段,增幅有所放緩;部分建築業、製造業和產能過剩行業持續低迷,企業新增用工缺口開始收窄;農民務工工資水平在經過前幾年快速提高後,已處於較高水平,農民工工資水平增幅趨緩;加之我省接受過技能培訓的農民工比例總體偏低,技能水平不高的問題較為突出,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民工實現更高質量就業和更高水平增收。此外,受人口出生率下降、老齡化的影響,可轉移勞動力人數將迎來拐點;尚未轉移的勞動力,大多年齡偏大或學歷偏低,轉移的難度較大。對此,我們提出以下建議意見:

一是強化政府責任落實。目前,我國有近3億農民工,分佈全國各地,各行各業,對於如此龐大人羣的管理和服務,各級政府還處於真空地帶,尤其是在解決農民工訴求方面,存在着踢皮球和相互推諉現象。建議具體明確一個綜合協調部門為農民工的主管部門,牽頭成立聯席會議制度,明確部門職責,理順各級關係,聯合作戰,形成合力,系統解決農民工就業創業和市民化問題。

二是加快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大力推動農村產村七權確權登記頒證,建立健全產權流轉交易體系,完善產權權能,推動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宅基地有償退出等改革措施落地,從法律層面解決好農業轉移人口土地承包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讓農民工帶着權益進城,留得下、能生活。儘快明確土地承包經營關係保持穩定並長久不變政策,對第三輪土地承包期限給予明確,一方面有利於防止第二輪土地承包期限結束後產生新問題、新矛盾,另一方面有利於政府、集體和農民儘早作出選擇。

三是加強對農民工技能培訓。加大政府對農民工教育培訓的經費投入,針對不同行業、不同工種、不同羣體開展精準培訓,着力培育一技之長,扶持就業創業。對於農民工技能培訓,要強化行業協會培訓、企業自主培訓,充分發揮用工企業主體作用,建立健全現代學徒制度,以生產帶培訓、老手帶新手,實現就學即就業,避免學用脱節和第二次培訓。對於農民工創業培訓,要從國家層面制定職業農民培養綜合計劃,實施職業培養戰略,提出培養職業農民的戰略性任務、階段性目標和具體舉措,重點培訓一批種養殖大户和經營能手。

四是重點關注新生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從跨出農村的那一天起,就不準備回到農村去,如果無法融入到城市,長期在城市中找不到理想位置,就會有被社會邊緣化的危險,將會給社會穩定帶來嚴重影響。當前除了關心農民工的經濟利益外,還要從社會公平公正出發,關心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社會地位平等、民主政治權力等,讓他們能在居住的城市真正擁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可以當選人民代表和進入政府、社區管理層;要完善相應的人民團體制度,通過加入工會等組織,積極參與民主管理,使他們最終能真正融入城市社會,實現新城市人的目標。

五是健全農民工權益保障機制。加快地方法制建設步伐,健全農民工權益保護的法律機制。督促用人單位抓好《勞動法》《勞動合同法》《促進就業法》《社會保險法》《工會法》等現行相關法律法規的落實,按照平等、公正、共享的原則,加快制訂和建立適用所有勞動者羣體權益的地方性法規政策體系。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嚴厲處罰侵害農民工權益的違法行為,堅決杜絕用人單位違法使用童工、惡意拖欠剋扣工資、違章盲目指揮生產、逃避社會責任等現象。建立農民工維權長效機制,暢通農民工維權訴求渠道,加大對農民工法律援助力度,充分發揮各級政府和社會羣團組織在維權中的重要作用。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8

近年來,建築業農民工工資拖欠問題頻發,進而引發了不少的社會矛盾。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切實解決建設領域拖欠工程款問題的通知》精神,加強建築業農民工管理,規範企業用工行為,進一步研究解決建築業存在的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城鄉規劃建設局建管科以泓泰臵業有限公司工地為例對我市的建築業農民工工資支付和勞動合同簽訂情況進行了調研。

現狀

(一)我市建築業企業主要用工形式

我市建築業企業使用農民工主要有二種形式:一是農民合同制職工,基本上是長期跟老闆合作的農民工,此種農民工與老闆要麼是同鄉,要麼是家族關係;或者是有技術的施工員、預算員。二是“包工頭式用工”,此種用工臨時性較強,基本上是當地農民工,因工程需要,臨時在當地聘用。

(二)勞動合同簽訂情況

1、勞動合同簽訂率。總體來説,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較低。據統計,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為20%。我市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簽訂率不到5%。

不同的用工形式,簽訂勞動合同的情況存在很大差別。對農民合同制職工,企業大多與之簽訂固定期限的勞動合同。包工頭式用工的,包工頭與企業簽訂勞務用工協議,包工頭與農民工多為口頭協議。

2、勞動合同內容。建築業農民工勞動合同內容不規範。企業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中,只有少數明確了工作崗位、工作任務、工作要求、安全生產注意事項、安全生產責任、用人單位的有關規定製度、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的權利和義務、工資待遇等;多數只對工作任務、工資支付時間和安全生產責任作了約定;個別的勞動合同條款還與法律規定不一致。 (三)農民工工資支付情況

包工頭對農民工普遍實行計件工資制。大多數包工頭能按照約定按時支付工人工資。包工頭主要使用的是施工員和材料員,這兩個人一般是合同制的,工資也是按月約定工資,這兩個人的工資大部分能夠按月足額發放。其它的農民工一般與包工頭下面的各工種的班組長打交道,包工頭把工資發給各工種班組長,由班組長把工資發給農民工。因受建築工程施工、驗收和結算階段性的影響,普遍採取按年節預支,年底或工程結算後全部兑付的工資支付辦法。預支付工資數額能夠保障農民工的基本生活。農民工急需用錢時,可以向包工頭預借。

(四)農民工的現狀

1、已出現年齡斷檔趨勢。建築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產業,施工現場的機械化作業有限,難以從根本上替代和解決施工現場的手工操作問題。現在所使用的農民工大都在40-55歲之間,而30-40歲的`農民工已不多見。從年齡上看,已出現斷層,帶來用工荒的問題。由於從事建築施工生產的工人出現青黃不接,農民工作為建築業勞動力的主要提供者,對建築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已構成威脅。

2、技術技能水平不高。從調查的情況來看,農民工持證上崗率約為10%,大部分沒有進行過操作技能培訓。放下手中的農具,來到施工現場,就成了建築工人。雖然在施工前,都有技術人員對他們進行書面交底和現場技術口頭交底,但很多工序因為之前從未乾過、更沒見過,難以提高其技術技能水平。

3、安全意識不高。根據調查統計,從建築工地出現安全事故頻率來看,60%的農民工受到過傷害。在施工作業之前都要進行三級安全教育,但現場經常看到農民工不戴安全帽,將安全帽丟在一邊,休息時將安全帽當成臨時凳子使用。從業農民工的安全意識有待提高。

4、施工質量和效率較低。農民工來自農村,沒有受過專業培訓,對施工現場的施工也一無所知。其生疏的操作技能,導致生產效率低下。四五級工才能做的活,讓一二級工

去做,難以保證質量。在施工生產中出現了質量問題,必須推倒重來時,他們就不幹了,他們要求做了活,就要給工錢,重做不給工錢就走人。

5、季節性因素影響工期。不論施工現場多忙,在農忙季節,他們都會離開工地回家忙農活。農曆的年節日,農民工都是要回家的,不論施工現場有多大的事。因此,農民工的季節性因素不僅直接影響工程工期和質量,而且無序流動,給施工現場的管理帶來很大的難度,出現了季節性用工難的問題。

6、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大部分農民工不知道簽訂勞動合同,只是口頭上約定所做工種的價格,做完後結清。到工作做完後,守信的老闆就會結清,不守信的老闆就會拖。很多來我局投訴的農民無任何憑據。因此,惡意討薪,或“討薪專業户”,就有了滋生的土壤。

拖欠原因

(一)拖欠工程款、通過包工頭支付是工資拖欠的主要原因

拖欠工程款是拖欠工資的主要原因。建築業企業由於拿不到工程款,無法保證職工工資的足額支付。工程款分“步、項”結算的方式,導致建築業企業職工工資難以按月足額支付。而包工頭的參與是造成工資拖欠的另一主要原因。大量無法人資質的包工頭參與建築工程承包,使用工管理、工資

支付和權益保護等各項監管措施難以有效落實,最終導致建築勞務市場秩序混亂,用工不規範。有的包工頭領取工程款後,故意剋扣,甚至一走了之,造成農民工工資難以及時足額發放。

(二)用工主體不合法,導致勞動合同簽訂主體缺失 目前,建築勞務隊伍“有資質無人員、有人員無資質”現象較為普遍。註冊成立勞務企業必須納税,而建築勞務分包利潤率很低,另因勞務企業資質標準較高,組建難度大,致使目前建築市場上承攬工程的大多數勞務隊伍沒有取得合法資質。大量無合法勞務分包資質的勞務公司和包工頭不具備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尤其是一些承攬工程的包工頭直接從社會上招募農民工或從農村家鄉帶出一批親朋好友,更不具備簽訂勞動合同的主體資格。同時,由於無組織的零散用工無法實行有效管理,致使少數包工頭有機可乘,惡意拖欠農民工工資,給工資追討工作帶來很大困難。

(三)行業特殊性和企業、農民工缺乏積極性,導致勞動合同簽訂率低

一是建築業用工具有階段性和臨時性,建築業農民工具有很強的流動性,這給簽訂勞動合同帶來困難。企業與農民工多以口頭協議代替書面勞動合同。二是農民工自身文化素質偏低,維權意識不強,認為沒有必要簽訂勞動合同,或擔心要求籤訂合同會影響工作機會的獲得。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9

近年來,在區委區政府的領導和區依法治辦的支持下,我區的農民工維權工作成效顯著,農民工維權水平不斷提升,為進一步做好農民工維權工作,我局對我區的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情況積極組織調研,現就我區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情況報告如下:

一、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的基本情況

我局根據市依法治市領導小組《關於印發建立健全市縣兩級六大維權中心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文件精神要求,及時成立了農民工維權中心,由局主要領導擔任中心主任,分管領導擔任副主任,勞動大隊及各相關處室負責人為成員,中心辦公室設在勞動保障大隊,具體負責農民工維權日常工作,構建了“主要領導總負責、分管領導具體抓、責任到科室、落實到人頭”的領導機制和工作格局。我局制定了農民工維權中心的工作制度,完善了組織網絡,落實了人員和工作職責,加強了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建設。

農民工維權中心設在我局社會保障大廳,依託大廳提供的綜合服務,積極對求職的農民工和其他勞動者開展《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社會保險法》等勞動法律法規的宣傳,20xx年以來,分發法律法規宣傳資料和農民工維權手冊計1萬餘份。做好立案前的政策諮詢,為農民工提供準確的法律輔導,並注意在諮詢後開展分析判斷,加強預警,對事態嚴重的苗頭及時穩定農民工情緒,進一步協調處理。實行庭前與庭上調解相結合方式,力求通過調解儘快化解農民工勞資雙方矛盾,讓農民工合法權益得以儘快實現。積極溝通勞動大隊、勞動爭議仲裁院,為農民工維權開通“綠色通道”,成立以來,接待來訪的包括農民工在內的勞動者計1萬餘人,參與或組織調解農民工維權案件578件。同時,加強與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溝通和協調,全力化解各類涉法糾紛。

二、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農民工維權中心還需加強與其他職能部門的協調。我區的農民工多集中於建築施工企業,全國各工法院在審理民工案件中也發現,目前仍有部門企業沒有按《勞動法》規定的“按月足額”支付農民工工資,且此類案件往往集中在農民工返家之前(多為春節),而且金額較大,人數眾多,處理難度相對較大。農民工維權中心在處理此類維權案件時,需要與勞動大隊、勞動爭議仲裁院、住建部門、法院、信訪等部門加強溝通,力爭解答清楚,使當事人法律關係清、權利義務清、維權的途徑方法清,能夠先行穩定勞動者的激動情緒,從而促進案件的順利解決。

(二)農民工自我保護意識差、維權意識不高,對農民工維權中心的法律宣傳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農民工問題往往人數眾多,涉及面廣,同時,這類案件具有政策性強、矛盾集中的特點,稍有不慎就可能激化矛盾,影響社會穩定。但是,農民工相對文化素質低,不知曉或不明白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由此,經常出現:求職前對於自身權益不瞭解,求職過程中不注意保存工作證據,權益受到侵害後缺乏直接證據證明。針對上述情況,農民工維權中心的法律法規宣傳需要一個更為有效和簡易的方式或平台,使農民工對於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知曉的更多,理解的更為透徹。

(三)農民工維權中心在農民工羣體中的認同感還有待加強。勞動爭議發生後,勞動者可以選擇工會、企業、村(居)進行調解,可以到勞動大隊投訴、勞動爭議仲裁院仲裁、法院起訴,甚至去信訪部門上訪或者尋求媒體的幫助,而我區的農民工維權中心成立時間不長,農民工們對於農民工維權中心的工作範圍、工作職責並不是很瞭解,對農民工維權中心處理問題的能力也會有所疑惑,對於農民工維權中心的信任感還需要我們在日常宣傳和工作中慢慢積累。

三、促進農民工維權中心建設的建議

1、多部門聯合,建立建立和完善長效工作機制。採取由區農民工維權中心牽頭,人社局、住建局、安監局、公安分局等部門組成的聯合檢查組定期(月、季)對於農民工問題出現較多的領域進行聯合檢查,對於檢查中出現的問題及時處理,提高農民工維權工作的持續性、有效性。

2、加大宣傳,提高維權中心在社會和廣大人民羣眾中的知名度和認同度。依託各級勞動保障平台,加大對我區農民工維權中心的宣傳,不斷改進和完善農民工維權工作制度和辦理流程,積極採取多種惠民、便民的服務措施,創新工作思路,以實際行動讓需要維權的弱勢羣體知曉和信任農民工維權中心,真正把“法治惠民”落到實處。

3、廣泛宣傳,提高農民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在農民工集中的行業或地區,積極組織農民工法律宣傳活動,同時,積極與各級勞動保障平台溝通,及時掌握農民工的情況,利用手機短信、公告牌、宣傳欄等方式不定期普及法律知識,可以製作連環畫將勞動法律法規以故事的方式進行宣講,將艱澀的法律條文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呈現出來。

農民工調研報告 篇10

一、農民工基本情況

(一)農村勞動力及農民工素質狀況

綿陽市轄六縣兩區一市(縣級),20xx年全市總人口521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24。11萬人。農村適齡勞動力227。16萬人。其文化程度構成:國小及國小以下67。55萬人,佔29。74%;國中文化123。48萬人,佔54。39%;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34。65萬人,佔15。25%。全市農村富餘勞動力134。20萬人左右。

20xx年全市從事非農產業人數111。02萬人,其中外出務工人員總數88。86萬人(省外務工53。33萬人,省內務工35。53萬人)。外出務工人員文化素質國中文化程度居多,低層次和高層次的較少,其構成為:文盲半文盲佔2。4%、國小文化佔17。4%、國中文化佔55。5%、高中文化佔 14。6%、中專及以上佔10。1%。外出務工人員年齡分佈上青年壯年居多。20歲以下佔10%,20—30歲佔30%,30—40歲佔50%,40歲以上佔10%。

(二)農民工就業分佈和收入情況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我市外出務工人員主要從業領域分佈在建築施工、加工製造業以及餐飲商貿等行業。其中:二產業從員601583人,三產業人員 414074人。從事建築業295428人,佔農民工總數26。61%;從事加工製造業262856人,佔農民工總數23。68%;從事裝飾、裝修、餐飲、家政服務、商貿、運輸等行業551916人,佔農民工總數49。71%。20xx年全市農民工勞務收入37。71億元,農民人平增收834元,佔整個年收入的1/3以上。農民工外出務工主要分佈在廣東、深圳、江浙沿海和北京、上海、新疆、西藏等省(市、區)。通過調查還發現,文化程度越高的農民工所從事的職業和收入,比文化程度低的要好、要高。如我市遊仙區玉河鎮,全鎮5471户,總人口17921人,其中農村勞動力10701人,常年在外務工人數 7485人,全年勞務總收入3342萬元,外出務工人員人平4465元。國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務工人員年人均勞務收入在平均數以下,尚差35元;國中文化年人均勞務收入在6000元,高中文化以上在8000元左右。分別超過平均數34%和79%,同時,通過我們的調查和用工單位反饋的信息表明,參加過技能培訓和文化程度高的農民工,更能適應新的工作崗位,其文化程度和掌握的技能與勞務收入成一定的正比例關係。

農村富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進城務工經商,不僅推動了農村城鎮化的步伐,也促進了當地農村經濟建設,為農民增收,企業增效,地方財政增長髮揮了積極的作用。

二、我市農民工培訓工作進展情況

(一)農民工教育培訓資源狀況

我市農民工培訓教學資源較為豐富。現有大、專院校4所,高等職業技術學院和農業中等專業學校各1所,各類中等職業技術學校45所,民辦教育培訓機構 104個,鎮(鄉)成人學校137所,市、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12個,已建立勞務用工龍頭企業47個,20xx年龍頭企業使用農民工3720人。20xx 年,我市市縣共建立勞務培訓基地72個。各類培訓機構共培訓農民工88389人,培訓輸出71004人。

(二)開展農民工培訓的主要措施和經驗

1、各級黨委、政府領導重視,是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重要保證。

重視農村成人職業教育與培訓,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是把我市農村沉重的人口負擔儘快轉化為人才資源優勢的最基本途徑。市委、市府從20xx年起就提出了在我市農村實施“人才工程”、“科教興農”戰略,充分發揮我市科技、教育力量雄厚的優勢,依託各類培訓機構和用人單位、行業組織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工作。截止目前為止,我市從市到縣(市、區)都成立了由分管市長、縣長掛帥,農業、教育、建設、勞動保障、財政、科技、計劃等部門負責人為成員的農民工勞務開發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領導、協調農民工培訓、就業與服務等工作。各縣(市、區)還將勞務開發列為各鎮(鄉)年底工作目標考核。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導、部門協作、面向市場、服務企業”的農民工培訓格局。

2、開展形式多樣的培訓、就業指導、管理與服務工作。

不同區域、不同行業對農民工的需求不同。我市在開展農民工培訓中,着重根據當地勞動力素質現狀和省內外勞務市場的需求,不同的培訓對象採用不同的培訓形式,注重實效。如我市梓潼縣、北川縣在本縣培訓機構力量相對較薄弱的情況下,在實施“工業強縣,以工促農,城鄉互融”的發展戰略中,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一方面與綿陽農校、四川建築學校等簽訂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協議,學校定期到本縣與新建企業聯合舉辦職業技能培訓。近兩年來,就地安排剩餘勞動力20xx餘人,同時採取“公司+基地+農民”帶動1500餘農户走上了脱貧致富的道路;而培訓資源相對豐富的涪城、遊仙等區(縣)則將培訓安排到各鎮(鄉),在每年冬春之際民工返鄉與外出之前,聘請綿陽大中專院校的學者、企業的專家到各鄉鎮開展農民工基本權益保護、法律知識、城市生活常識、尋找崗位技巧等方面知識的引導性培訓;二是與各廠礦、企業、學校建立長期合作關係,聯合舉辦上崗技能培訓,採取“招生—培訓—薦業”一條龍服務方式,開展委託培訓、定向培訓和定單培訓,有序向外輸送民工。

為了使農民工培訓與就業同步。我市各縣(市、區)的市級和縣級培訓基地都成立了農民工就業服務中心,各鎮(鄉)組建了勞務開發辦公室或勞務保障所,負責農民工的就業指導與服務工作。一些鎮(鄉)還建立了外出務工人員培訓制度與聯繫制度。部分鎮(鄉)配備了專門的電腦,建立勞務信息跟蹤平台。如遊仙區玉河鎮專門找有關技術人員開發安裝了勞務開發軟件,對外出務工人員進行了適時管理與指導,製作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務工檔案卡和人才登記表,為求職人員提供就業信息、培訓、擇業指導和職業介紹等一條龍服務。

(三)農民工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隨着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運用,農村富餘勞動力大量增加,農民外出務工逐年出現上升趨勢,我市需要轉移的農村富餘勞動就業壓力大,但由於農村勞動力素質普遍較差,文化水平不高,無專門的技能,使得許多外出務工者擇業受限制,常常從事城市居民不願接受的苦、髒、累、險且工資待遇低的勞力型工作,在城市就業不具備競爭力,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勞動力的有效轉移。現階段我市勞務輸出的組織化程度不高,門路不寬、信息不靈、渠道不暢,外出務工人員絕大多數依靠親友、熟人介紹或自己尋找工作崗位。從根本上講,目前農民工對外輸出還處於一種盲目的無序狀態,同其他地區相比有一定距離,還存在以下問題:

1、對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仍然存在認識不到位,引導扶持不力的問題。

抓好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培訓是解決“三農”問題的一項重要內容,理應是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的重要職責。但在實際工作中,一些領導和部門對農民工培訓的重要性認識不夠,對農民工培訓工作僅停 留在口頭上,涉及具體問題落不到實處。有些基層領導認為農民外出務工培訓是農民自己的事,可有可無。相關的政策、措施不到位,運轉不靈,農民工培訓還處於一種比較鬆散的`狀態。

2、培訓經費投入不足,缺乏必要的經費作支撐。

由於認識上存在偏差,在農民工培訓經費的投入上隨意性很大,即使有也是杯水車薪,有些縣由於財力緊張,基本無專門的經費投入,培訓資金缺乏保障,相關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心有餘而力不足,培訓單位積極性不高。現有的培訓規模小、檔次低,遠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場和用工單位的需要,對農民工培訓僅限於眼前,缺乏系統性的長遠規劃。

3、對農民工的管理不力,就業指導信息服務不夠。

農民工培訓、就業的組織管理目前還未理順,政出多門,責任不落實,與此有關的部門間缺少溝通,配合力差,還未建立起管理、培訓、指導、服務等功能協調的專門機構。表現為目前外出的農民工基本上是各自為陣,一盤散沙。用工信息、就業指導與跟蹤服務措施跟不上,農民工培訓與管理缺乏制度化、規範化、系統化。

4、多數培訓機構基礎條件較差,缺乏培訓所需設施、設備和高水平的培訓教師隊伍。對培訓機構的考核與監督不力,農民工培訓質量無保證。

三、對進一步加強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培訓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我市未來農村富餘勞動力市場和農民工自身素質的特點,在開展農民工培訓工作時,應以提高農村勞動者素質,培養一技之長,促進農民收入增加為目的,合理配置農村勞動力資源為重點,以內轉、外輸為基本途徑,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提供優質服務為保障,全面開創我市農民工培訓就業新局面。

(一)強化政府行為,建立長效培訓機制

農民工培訓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的面寬、量大,行業和工種眾多。僅僅依靠幾個政府職能部門和培訓機構及社會辦學力量是難以完成這項使命的。必須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工作日程,切實加強領導。特別是各級政府要制定長期穩定的農民工培訓與就業政策,建議國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來,把農民工的培訓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並在開展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制定農民工培訓長遠規劃。同時,建立一套有利於農民工培訓的政策措施,努力營造農民科技培訓和技能鑑定的良好環境。通過政策引導、技能培訓與服務,推動我市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合理、有序地向非農產業轉移。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切實保證農民工培訓工作正常開展

農民工培訓,按照我國農村的實際和國際通行做法,國家是農民工培訓投入的主體。為使農民工培訓工作落到實處,建議國家成立“農民工培訓基金”,中央、省、市、縣每年按農業人口從財政資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經費構成“農民工培訓基金”作為專項培訓經費,把農民工培訓當作一項公益性事業來做。同時發揮社會力量、企業籌資參與農民工培訓,建立多元化的農民工培訓投資體系。而不應搞成社會辦學形式,以免加重農民負擔。

(三)建立培訓體系,健全運行機制

農民工培訓涉及多個行業與部門,培訓機構眾多,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應明確培訓主體,逐步形成政府統籌,農業部門牽頭,財政、教育、勞動保障、建設、科技、計劃等相關部門協作配合,社會辦學力量廣泛參與,運轉靈活的培訓體系。嚴格考核與認證各類農民工培訓機構。建議由各級農民工培訓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把關,實行一年一度的培訓質量資格認證評審制度,對不按要求、弄虛作假的培訓機構取消其培訓資格,嚴把農民工培訓質量關,建立培訓、管理與服務三結合的勞務開發網絡服務體系。疏通就業輸出渠道,拓展就業空間,要加強對勞動力市場及中介服務機構的管理,規範中介行為。要有專門機構負責做好勞務輸出法律援助和民工救助工作,解決勞務糾紛和拖欠民工工資等問題。切實保護農民工的合法權益。

(四)創新培訓模式,樹立新的培訓觀念

對於農民工培訓,要樹立以人為本,突出技能,注重實效的培訓理念。

建議實行全國統一印製和頒發農民外出務工證或崗前技能培訓證書。各用人單位必須堅持憑技能等級證書和外出務工證才能錄用的原則,二是降低農民工技能培訓辦理的技術等級證書費用,以促進農民工培訓工作的開展。同時在培訓方式上,要採取學員分散學與集中學相結合,在教材開發上,既要講究規範、統一,又要立足於農民自身的實際和行業崗位要求來編寫一些以卡通式、操作説明式、流程圖示等農民一看就懂、一學就會、一干就靈的“鄉土”教材;在培訓與考核的評價體系上,要按照融培訓標準和考核標準於一體的崗位能力標準,重點考核學員對實踐技能的掌握,多實踐操作,少理論學習。同時培訓與考核相分離,以保證考核評價的客觀公正性。

(五)建立完善的農民工培訓激勵機制

一是建立農民工培訓獎勵基金,用於激勵調動培訓、用人單位企業開展農民工培訓就業的積極性;

二是對參加培訓的農民工實行困難補貼或獎勵;

三是在農村普通中學、職業中學中開設就業轉移技能培訓課程,並把技術等級證書評定結合起來,實行“先培訓後就業”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