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從口入教學反思(精選19篇)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

低年級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是比較弱的,尤其是在面對食物、玩具之類的物品。因此這節課主要圍繞“飲食”知識進行開展,引導學生辨別有害食品,瞭解並認識細菌對人體的危害,從而養成良好的飲食、衞生習慣。在第一環節,組織學生結合自己的課前體驗討論:生活中常見的有害食物有哪些?讓他們通過交流分享知道常見的有害食物,接着利用課件資料,帶領學生觀察圖片內容,並討論:圖片上是什麼?它們對我們的身體會有什麼危害?為什麼小明病倒了?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精選19篇)

學生通過圖片講解、討論結果分享,能夠較牢固地瞭解“有害食物”,在此基礎上,更進一層的組織學生進行討論:除了要注意有害食物之外,還應該注意哪些吃的習慣?教師出示兒歌課件《做個健康好寶寶》,組織學生學習,鼓勵學生堅持好的飲食習慣,以便自己能健康、愉快地成長。最後,讓學生對照自己,填寫“自我評價表”,時時刻刻監督自己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飲食習慣,採用這樣的方式,讓學生比較容易接受,而且有助於提高他們的自我控制能力。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2

1.運用多媒體技術以直觀的音樂畫面,激發學習興趣,將學生自然地引入病從口入的意境之中。

2.採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引起學生感知慾望,注重誦讀。通過引導學生飲食的安全,領悟講究衞生的重要性。

3.通過自主、合作、探研的環節讓學生充分發揮想象,體現一學生為主體的位置。

4.設計一些有一定開放度,能讓學生自由發揮,引導創造力。

多媒體教學活動是個較為新型的教學方式,能較好的激發幼兒學習的興趣,運用動態、聲音、動畫等效果能增強幼兒學習的記憶力,對智障兒童而言利用多媒體進行認識教學都能起到不錯的效果,在對這教學內容《病從口入》的使用上利用不同的多媒體器材進行適當的相互整合,互補之間的不足之處,結合智障學生 特點設計課件,使整個活動更加的豐富。

生活語文教學是以生活為基礎、以培養學生具有基本的文化知識、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為目標的一門課程。課文《病從口入》選自上海浦東教育出版社實用語文第四冊的一篇課文,根據本班學生自身的特點和有限的學習能力,我對課文進行了部分的改編,讓學習的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本篇課文共分為三課時完成,第一課時是認知識字課。第二課時是寫字課。第三課為室外實踐課。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3

當下課鈴聲響起的那一刻,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説實話,對於思品課,我從來沒有這麼認真的準備過,也從來沒有這麼認真地上過(雖然本人這次的賽課效果並沒有預期的好)。從接到任務的那一刻起,我的腦子裏就有一根弦在緊繃着,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入手,由於個人的粗心,連賽課的內容都搞錯了,從開始準備的三年級《品德與社會》的內容到臨時匆忙地準備一年級《品德與生活》的內容,突然一下子對思品課有了更深的認識。我覺得如果每堂課都這麼認真地上的話,學生真的會有很大的收穫。

這次賽課,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品德與生活》的教學就是要為兒童架起通向生活的橋樑,把兒童與真實的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繫起來,“有意識地”把兒童帶回到真實的生活中去,去觀察、感受、體驗、分析、反思他們的生活,並以其引導和提升自己的真實生活。 對於兒童來説,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對他有意義的、真正的生活;對於《品德與生活》教學來説,只有引導兒童關注和“實踐”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意義的教學,只有引導兒童學習和學會創造他自己的生活,才會成為有效的教學。因此,在《品德與生活》教學中,應引導兒童重視、關注、觀察、感受、體驗、反思、提高和創造他們自己的生活;不應該讓兒童成為別人生活的旁觀者、評論者、模仿者,而應該引導兒童“過他自己的生活”,成為他自己生活的實踐者,成為他自己生活的觀察者、反思者、體驗者和創造者。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4

時光稍縱即逝,轉眼間一個新的學期又要結束了,回顧已逝的教學時光,可謂百味俱全,其間有一節課我上得最投入、最值得回憶與反思。

記得那是期末的展示彙報課,(主任説可能會有校外的教師來聽課。)我當時很有壓力,晚上也難以入睡.我選的是《勾股定理》一課。為了上好這節課,我反覆研究了去洋思學習的一些記錄,努力用新理念新手段來打造我的這節課。當我滿懷信心地上完這節課時,我心情愉悦,因為我教態自然得體,與學生合作默契,基本上獲得了教學的成功。

1、從生活出發的教學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快樂

在“勾股定理”這節課中,一開始引入情景:

平平湖水清可鑑,荷花半尺出水面。

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

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現。

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

知識回味:複習勾股定理及它的公式變形,然後是幾組簡單的計算。

2、走進生活:以裝修房子為主線,設計木板能否通過門框,梯子底端滑出多少,求螞蟻爬的最短距離,這些都是勾股定理應用的典型例題。

3、名題欣賞:首尾呼應,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 印度數學家婆什迦羅(1141-1225年)提出的“荷花問題” 比我國的“引葭赴岸”問題晚了一千多年。“引葭赴岸”問題,是我國數學經典著作《九章算術》中的一道名題。《九章算術》約成書於公元一世紀。該書的第九章,即勾股章,詳細討論了用勾股定理解決應用問題的方法。這一章的第6題,就是“引葭赴岸”問題,題目是:“今有池一丈,葭生其中央,出水一尺。引葭赴岸,適與岸齊。問水深、葭長各幾何?” “荷花問題”的解法與“引葭赴岸”問題一樣。它的出現卻足以證明,舉世公認的古典數學名著《九章算術》傳入了印度。《九章算術》中的勾股定理應用方面的內容,涉及範圍之廣,解法之精巧,都是在世界上遙遙領先的,為推動世界數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鼓勵學生可以自己利用課餘時間查閲相關資料,豐富知識。

4、在教學應用勾股定理時,老是運用公式計算,學生感覺比較厭倦,為了吸引學生注意力,活躍課堂氣氛,拓寬學生思路,運用多媒體出示了一道“智慧爺爺”出的思考題:即折竹抵地問題。並且將問題用動畫的形式展現出來,不僅將問題形象化,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將實際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的過程用直觀的圖形表示,在降低難度的同時又鼓勵了學生能夠看到身邊的數學,從而做到學以致用。最後讓學生互相討論,就這樣讓學生在開放自由的情況下解決了該題,同時培養了學生之間的合作。

5、最後介紹了勾股定理的歷史,並且推薦了一些網站,讓學生下課之後進行查閲、瞭解。這是為了方便學生到更廣闊的知識海洋中去尋找知識寶藏,利用網絡檢索相關信息,充實、豐富、拓展課堂學習資源,提供各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選擇、整理、重組、再用這些更廣泛的資源。這種對網絡資源的重新組織,使學生對知識的需求由窄到寬,有力的促進了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在課堂上學習到知識,還讓他們有了怎樣學習知識的方法。這就達到了新課標新理念的預定目標。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在勾股定理的學習中能感受“數形結合”和“轉化”的數學思想,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和滲透數學思想給解題帶來的便利;感受人類文明的力量,瞭解勾股定理的重要性。真正做到了先激發興趣,再合作交流,最後展示成果的自主學習。這堂課將信息技術融入課堂,有利於創設教學環境,教學模式將從以教師講授為主轉為以學生動腦動手自主研究、小組學習討論交流為主,把數學課堂轉為 “數學實驗室”,學生通過自己的活動得出結論、使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得到了發展。不足之處:學生合作意識不強,討論氣氛不夠活躍;計算不熟練,書寫不規範。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5

在教案設計中,我反覆推敲,最後決定從情感、交際、感悟三方面去體現新大綱要求,實現教學目標。

1、情感。如果説以往的教學注重的是語文知識,語文技能,那麼新世紀的語文教學追求的是情感。在語文課堂裏,孩子對待語文學習,不應是被動地學,旁觀者似地學,應該讓孩子感到語文學習的過程就是生活的過程,生命成長的過程,一次情感經歷的過程,也就是説,要讓孩子在語文的情感世界裏真正走一趟,用情感驅動語文知識。這是學好語文的前提。

因此,在整堂課中,我始終充滿激情,用飽滿的真摯的情感喚起學生的熱情、激情。讓學生在老師創設的情境中學習全篇課文:

(1)先讓學生自讀課文,去葡萄溝裏看看,整體感知葡萄溝是個怎樣的地方。

( 2)通過老師的感情範讀帶學生入情入境,去葡萄溝裏細細地看個夠。

(3)再讓學生在細看的基礎上談談對葡萄溝印象最深刻的地方。

(4)接着,引導學生抓住重點段進行感情朗讀,在葡萄園裏真切感受對葡萄的喜愛之情,並再創情境通過表演讓學生感受維吾爾族老鄉的熱情好客,體會到葡萄溝的物美情更美。

(5)最後,對葡萄乾這一段比較枯燥的文字,我創設了一個學生較感興趣的學習活動:老師的一個朋友要在葡萄溝辦一座葡萄乾加工廠,請學生來介紹葡萄乾的製作方法。通過合作、討論、交流、彙報的形式瞭解到葡萄乾的製作方法。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6

今天上午我上課的內容是漢語拼音第四課聲母dtnl的教學。在教學dtnl時,我努力選擇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樂於被學生接受的學習方式來調動學生學習拼音的積極性,力求做到有情有境,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誘發學生學習拼音的飽滿熱情。

在讓學生讀的過程中用範讀,齊讀,指名讀,開火車讀,當小老師讀的這幾個方式讓學生在每學習一個階段就不會枯燥了。

我還有些不足,讓學生們翻開書仔細觀察的時候,學生剛開始只看一眼書就舉手説觀察好了或者是我知道了,在這個方面我還要加強。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7

相對於原有教材,20xx版新七上教科書的《單細胞生物》一節有如下改動:1.增加了關於眼蟲的介紹,並作為該節的引入,提出了單細胞生物為何能夠獨立生活的問題。在課後練習中,對眼蟲的分類地位進行了開放性的討論。2.草履蟲的結構示意圖進行了重新繪製。新圖更大,更清晰,更有立體感。該節的另一重點內容:對單細胞生物與人類關係的討論沒有變化。華附的董鳴鳴老師將怎樣實施教學呢?帶着這樣的疑問,我走進了華附七年級(1)班教室。

在課前,是學生自定主題的演講。這是董老師課堂的一個特色。一位男生演示了自己做的PPT:《蔦蘿》,也就是那種絲狀裂葉,開五角星型紅色花,俗稱“五角星花”的攀援花卉。該生由“閃閃的紅星”中潘冬子頭上紅軍帽的五角星引入,圖文並茂介紹了這種植物的生活史、特徵和相關文學作品,水平相當高。該活動需時約五分鐘。

隨後,董老師組織學生複習了多細胞動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口述),簡介了常見多細胞生物的名稱,然後介紹了草履蟲的細胞結構名稱與作用。在介紹完畢後,董老師要求學生在草稿紙(學生代表在黑板)繪製草履蟲結構圖並標註結構名稱,教師本人也同時在黑板上繪製。華附學生很厲害,過目不忘,普遍畫得很好。接下來,師生討論兩個問題:1.草履蟲怎樣生活。2.草履蟲對環境有怎樣的影響。學生髮言很熱烈。最後,董老師播放了一段介紹各種原生動物的視頻。

課後,我與一起跟崗的趙惠蘭老師交換了意見。學生課前演講是個不錯的形式,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由於是輪流進行,每節課一人,並不會佔用學生過多的時間。但是如果學生演講主題能夠有一個範圍的限定,例如與本章或本單元的主題相關,是否會更有利於演講者和聽眾們當下的學習呢?

對於眼蟲,董老師的課堂上並沒有提及。雖然單細胞生物的身體結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我覺得還是應該圍繞眼蟲開展一些學習活動的。例如可以在講完草履蟲後,比較一下眼蟲和草履蟲結構上的異同,再推測一下眼蟲的生活方式,這應該是很有意義的。

另外,在課堂上主要使用的是靜態圖片和文字敍述值得商榷。對於肉眼無法觀察的單細胞動物,學生並沒有相應的生活經驗,教師應提供儘可能多方面反映單細胞生物的直觀教學材料,例如模型、視頻,既能使學生有直觀的體驗,也為下一節在實驗室觀察草履蟲打下了一個基礎。

最後,草履蟲的應激性反映也是一個教學重點,在本節課堂上應該分配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討論。

當然,世上沒有最好的教學設計,只有最合適的,以上想法,也許只適合我自己的工作吧。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8

這次的活動的目標是:

1、探索發現球體和圓柱體的特徵2、感受和體驗平面圖形與立方體的不同3、能夠大膽地講述自己的見解我將此活動內容定位在科學領域教學活動,我的重點放在給幼兒充足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發自內心地去探索、發現,感知球體和圓柱體的特點和不同,並將探索到的發現和結果,轉化為語言表達出來,與同伴一起分享。

一、優點1、以"滾動球的動作"的方式進入導入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他們也很快進入了課堂的氣氛,創造了一個孩子們比較願意接受的活動氣氛,對接下來的科學探索過程有了一個比較好的開始。

2、重視孩子們自由探索的過程,教師不急於揭示答案,給予孩子們更大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發現,鼓勵孩子們敢於動手,在活動中儘量引導每一個孩子都能積極地去實踐操作,去感知實物,讓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去思考。

3、在製作作品的時候,給予孩子們足夠的空間去選擇自己想要料料進行製作。作品完成後讓孩子們一起分享製作的過程進行交流,然後進行實踐操作讓他們滾動自己的作品,檢驗是否可以滾動。

二、存在的問題與改進措施1、材料的投放不夠如果在收集材料時,可以讓幼兒共同參與收集,讓孩子們在動手收集的過程中,更加了解材料的性質、 形狀、顏色、大小、特點(如哪些是長的、短的,細的、粗的,圓的、扁的……)這樣孩子們在操作材料時就會有針對性了,可以滿足不同孩子的需求,讓每一個孩子的創意都個不相同,讓每個孩子在製作作品時都能充分發揮他自己的獨特性。

2、活動過程中的引導欠缺到位由於材料的投放,就需要孩子進行自主地探索過程,而活動的氣氛也相對的比較輕鬆,孩子們比較放開、投入,在討論的環節有些孩子就出現了相互嬉鬧的現象,導致之後的教師講解的環節的效果不是很理想,而失去了對孩子們及時教育的有利時機。

3、系統性的總結不夠。

孩子們對探索活動很感興趣,也能根據已經有的生活經驗去推敲,但孩子們的經驗是散亂的,很多也不能用語言來表達他們所獲得的結果。這時教師的系統性的概括經驗是非常得必要的。一次次的探索,都應該有小結和提升經驗的環節。在這一環節,做得不夠及時,而提問是教師直接引導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通過問題想孩子們傳遞,激發孩子們的思維與想象。

在科學探索的活動中教師的角色定位很重要。在探索的時候要給孩子充分的時間去探索,在孩子需要知道和幫助的時候就是以一個指導者的身份來幫助他們。在小結的提升經驗的時候給孩子們表達的機會,教師以非常嚴謹的語言來幫助孩子們增加生活經驗,解決他們力所能及的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豐富他們的科學知識。同時,在活動的過程中,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就要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滿足孩子們的好奇心,鼓勵孩子們相互完成任務,體驗成功的快樂而更願意進行下一次的科學探索活動。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9

本節課我設計的主要內容是指導學生用抒情優美的情緒演唱歌曲,表達出對遠在中國台灣親人的思念,盼望兩岸早日統一的迫切心情。並啟發學生運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

這節課我試上了四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遍都加以改進,使得自己慢慢地理清了思路,摸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學設計。

情感性是音樂教學區別於其他學科的特徵。當然,其他學科也需要藉助學科情感的有利因素,而音樂學習的特殊性在於學生除了可以體驗到音樂本身的藝術性所生髮的情感,還可以在音樂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感悟音樂帶來的情感。對於音樂學科來説,沒有情感投入和表現的教學是談不上有效的。所以,這節課的導入,我通過請學生欣賞與月亮有關的歌曲《月亮月光光》的片段,引導他們感悟月亮帶給人們的情感。學生們很快就聯想到離別、思鄉等情緒。於是,我藉着學生的答案直接揭示出同樣是表達思念之情的歌曲《彩雲追月》。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們在聽的過程中獲得了音樂情感體驗,還為後面學歌節省了時間。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0

本文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寫景類文章,作者以清晨和中午以及下雨天,三個特寫鏡頭展示了日月潭的秀麗風光,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寶島台灣和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文章結構清晰,景美情濃,如詩如畫的自然景觀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教學中我利用多媒體課件資源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美文美讀,豐富內心體驗,逐步提升人文素養。教過之後有一些體會如下:

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閲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要達到上述目標,必須讓學生充分地自己讀書,讀出聲,讀出意,讀出味,讀出情,讀出神,如臨其境。在讀中整體感知,理解文意;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和情感的薰陶;在讀中積累語言,學習表情達意的技巧。在教學中,我藉助多媒體課件,將文本語言還原為生動可感的形象,讓學生陶醉在令人神往的境界中,對日月潭的風光有了更多的表象儲備,有效渲染了氣氛。然後以讀代講,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理解,讓學生感受日月潭的旖旎風光。其中第三、四自然段是朗讀的重點,通過朗讀,表達出不同時間,不同天氣景色的變化。為此,我設計了指名讀,自由放聲讀,男女生賽讀、找夥伴讀,小組讀,師生合作讀等多種朗讀方式,在老師適時的點撥和示範下,體會和感悟日月潭的秀麗風光。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1

我認為本節課有兩個亮點:

一、主問題的設計使整體感知一氣呵成

新課程理念下非常注重整體感知,教師們也因此而嘗試運用各種方式去進行整體感知。但就目前而言還沒有形成一個體系性的方式。這其中的原因既與這一理論提出的時間短有一定的關係,又與教師的風格和文章體裁內容等密不可分。但是就本文而言,設計有效的主問題不失為一個比較好的途徑,之所以説比較好,因為問題的設計還是有點請學生入甕之嫌。

“禮讚白楊樹的原因是什麼?”這一問題的提出使學生立即抓住了本文的線索:“不平凡”;“樹的不平凡表現在什麼地方呢?”使學生走進文本之中,從而在閲讀中體會到作者之所以認為白楊樹不平凡是因為它的生長環境、外部形態、內在精神不平凡,這樣從而完成對文章前半部分的感知;而“作者僅僅是在讚美白楊樹嗎?”將學生的思維引到對文本後一部分的閲讀之中;然後水到渠成的提出本文寫作手法並過渡到下一個環節。

二、預揚先抑手法的學習效果喜人

計本環節之前,我並沒有事先設計一個寫作話題。只是因為在剛剛結束的片斷練習中,我也是學生根據自己的閲讀積累和生活體驗去寫得,所以再讓學生自由選擇話題學生可能有點疲倦,於是我決定選一個話題,既讓學生快速進入片斷練習,又使學生相互之間有比較。

學生動筆寫得過程中,我穿梭於學生之中,和學生一起探討怎樣在原有的基礎上改的更好,許多同學在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中確實有所提高。接下來要做的是,讓學生的這種成功感與全班同學一起分享,學生的發言確實很精彩,教師的點評鑲嵌於其中,讓學生確實有收穫。

當小組代表的發言接近尾聲時,一般情況下,學生的思維基本上都鬆懈了,因為片斷的高潮基本上已經過去。但今天孫燕燕這一組的發言確讓全班同學都情不自禁的鼓氣了掌聲。孫燕燕因為是一個女孩,她發言的聲音相當小,當她讀完本小組的傑作後,全班同學都沒有聽清楚,這時這個女孩顯得很靦腆,也相當不好意思,於是我叫她再讀一篇,可是全班同學依舊沒有聽清楚,這時我把她所寫的在全班同學面前朗誦了一遍,頓時,所有的同學鴉雀無聲,都把目光投向了我,於是我再次朗誦了一遍:“它不能像玫瑰那樣留芳香於人間,卻能留清白於教室”。全班頓時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由此我想到了語文教學的兩個問題: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很多時候,一個細節往往能將整個教學推向一個新的高潮;語文教學相比較其他的任何科目而言,所肩負的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要更重。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2

根據低年級孩子特有的年齡特點及他們愛思考,樂於探索新鮮事物的特點。喜歡看到直觀的圖片和動畫等我在引入課題時,為了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首先給他們出示了一個有趣的謎語。這則謎語比較簡短簡單,所以讓他們自己讀讀謎語猜一猜。學生的學習情緒一下被調動了起來。如教學本課時,當孩子們爭先恐後地回答出每種小動物的叫聲後,我讓學生學者小動物的樣子熱情的和蜘蛛打招呼,孩子們的興趣一下子被激發起來了。一個個都在學各種小動物的叫聲。“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是自覺學習語文的不竭動力。孔子説:“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習情趣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教師應不失

時機的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變學生被動消極的“要我學”為熱情主動的“我要學”,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為了讓學生在課堂中識記生字寶寶,教師就必須在課前精心備課。在這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記住“絞絲旁”我特意用醒目的紅筆進行板書。並且讓學生跟着我一筆一劃地書寫。使學生在視覺上得到強烈的刺激,同時通過書空字讓學生有了一個動手實踐的過程。從而達到牢牢識記該部首的目的。

課堂是藝術,藝術需要我們的智慧,智慧來源於豐富的教學經驗。在今後的教學中應注重積累自己的經驗,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3

在本課的教學中,我選擇了讓學生自主質疑,然後圍繞疑點深入研讀課文,逐字逐句體會、尋找答案,最後熟讀成頌、昇華感情的方式,帶領學生學習課文,既體現語文課的教學特點,又切實有效地進行了思想教育,一舉兩得。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從字裏行間體會醜小鴨的種.種不幸遭遇,進而感受面對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只要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幸福的生活一定會到來,並且能汲取課文的精神力量來鞭策自己的學習。在教學中,力求體現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一個“情感的課堂”

在課伊始,理解了課題,簡要學習了生字詞後,我便出示課文最後一段,請學生仔細品讀:“‘新來了一隻天鵝,一隻美麗的天鵝!’孩子們在湖邊叫起來。醜小鴨太高興了,他揚起翅膀,伸長脖子,從心底裏發出快樂的呼喊:‘ 我做夢也沒想到會有這麼幸福的一天!’”初讀之後,學生知道這是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興奮、喜悦的心情。但深究下去,卻並不只是這麼簡單。醜小鴨為什麼會有那樣的表現,為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究竟懷着怎樣的一種感情呢?是什麼讓醜小鴨如此興奮、喜悦呢?這些問題是打開文章思路的重要環節。於是我引導學生針對這段話提出些什麼問題。學生準確的把握住了問題的關鍵,於是課堂的教學因疑而起,學生的探究熱情開始激發。

二、給學生一個“開放的課堂”

課中,我有意識地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遨遊時,總會遇上大大小小的風浪,只要我們不怕困難,勇敢地向問題和困難挑戰,就一定能獲得成功。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解決這些問題,有沒有信心? ”這些話既是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的熱情,又暗中滲透了本文的精神——戰勝困難、頑強生活。學生在我的鼓勵下便開始分成學習小組自主學習,讀讀、劃劃、想想、議議,積極從課文中尋出問題的答案,為後一環節的交流作準備。

三、給學生一個“交流的課堂”

學生圍繞“醜小鴨為什麼會發出快樂的呼喊?他懷着怎樣的心情?”兩個問題,自己的發現和理解與同學進行交流,在交流中學生將不斷的深入體會醜小鴨所經歷的種.種不幸,而教師就在其中起點撥作用,引導學生更深透的領會文章的內涵,進而產生對醜小鴨以前不幸遭遇的同情,在感情上與醜小鴨發生強烈的共鳴,為下一步的昇華感情、明理導行埋下感情的伏筆。

四、給學生一個“感悟的課堂”

課文學習完了,學生對醜小鴨的境遇已經具有了深深的同情,也為醜小鴨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感到高興。這時,我順勢提問:“學了課文,你有什麼收穫?”學生就能很自然地説出要像醜小鴨那樣遇到困難不灰心,勇敢面對困難,這樣才有好的結果。我又進一步引導學生要把課文的精神融進學習領域:“是啊,我們在學習和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應該像醜小鴨一樣樹立信心,戰勝困難,頑強生活。願這種精神能激勵我們在知識的海洋裏乘風破浪、勇往直前!”至此,課文學習與德育滲透已圓滿結束,課雖結,情猶存 ……

不過,本課的課堂教學中出現了些許的遺憾,在把握課堂機制上,課堂每一環節再緊湊方面尚需努力。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4

《登鸛雀樓》是一首五言絕句,記敍了作者登上鸛雀樓的所見所思。我是這樣開展新課的:

一、借插圖初步讀懂古詩

課文配有插圖,以圖激趣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方法。於是在課始,我出示了插圖,讓孩子們觀察圖上的內容,説説從圖上看到些什麼?再多遍誦讀古詩,讓孩子們説説自己結合圖從詩中讀懂些什麼?並告之從哪裏讀懂得。這樣一個環節,不僅培養了孩子們的觀察能力、思考習慣,同時也比較清晰地瞭解了孩子們掌握知識的程度與水平,方便後面的教學。一部分孩子很敏鋭,他們從圖和古詩中很快就明白了詩人登高望遠,看到了太陽落下,看到黃河滾滾流入大海。從孩子們的回答看出,孩子們雖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當然不全面,體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開端等於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體把握,加之後面的細細體會,一定會有不小的收穫。我表揚了孩子們,同時,告訴他們,以後碰到古詩,可以先讀讀古詩,再看看圖,再讀讀古詩,這樣就能慢慢弄懂古詩寫的是什麼內容了。

二、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

分析字義詳細瞭解詩意,這一步是很關鍵的,對於古詩的真正理解,必須從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詩,然後從題目開始,讓孩子們進行理解。我對孩子們説:反覆讀讀,逐字理解,允許你們猜,看誰猜得準!沒有了壓力,孩子們顯然很興奮,從題目開始,在我的提示下,通過反覆讀,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給他們帶來無窮的動力。就這樣,我們就在課堂上猜着,然後又將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裝,詩意逐漸變得明朗,每一個孩子都像是打了勝仗的勇士,課堂充滿了激情。為了鞏固詩意在孩子們心中的印象,我們又玩起了“詩意大比拼”的遊戲,看誰能將意思説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語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

三、講背景體會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詩意,不繼續深入,孩子們很難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與人生哲理聯繫起來。於是,我給孩子們介紹了詩人當時寫詩的背景。然後引導孩子們將後兩句與學習等聯繫起來,有什麼啟發?孩子們逐步感悟,意識到了詩人的寬大襟懷,也明確了今後為人、學習等應積極向上。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5

《神筆馬良》這個故事家喻户曉,深受讀者喜歡。課文講了馬良用自己偶然得來的筆為窮苦人作畫,並且畫什麼有什麼。只要窮人有需要,馬良都竭力幫助人們-----幫助他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困難。受到了人們的高度讚揚。但是,貪婪的大官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便威脅馬良,馬良用神筆和智慧與大官鬥爭,最後把大官送上斷頭台。

我設計的這節課由“神”字導入課,以讀為主。從讀中感悟馬良的善良與淳樸;從讀中體會大官的貪婪;從讀中領會馬良為窮苦人民畫畫、為窮苦人民服務的美好心靈。在馬良與大官的對話中我指導同學要讀出不同角色的語氣。邊讀邊思考邊用筆畫出馬良畫了幾次畫,都為誰畫的?為什麼?他當時是怎樣想的?並且指導學生用“畫——幫----做----”的句式把每件事説清楚。這樣既培養了學生朗讀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的理解概括能力。非常有利於滲透教學目標。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6

在上這節課以前,我自己先根據上下冊教材、網上的資料,對於星座的數量、名字、形狀、在天空中的位置、方向、甚至有些關於星座的傳説的知識進行了梳理,通過對這些知識的整理,使我也受益匪淺,真正的體會了教學相長的含義。

這節課的教學準備中我設計了有關春季星空的視頻,因此,我帶領孩子在多媒體教室完成了本課。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發現,學生對星座的前概念水平起點較低。主要表現在學生對星星比較陌生,如大熊座等比較有名的星座,只有極少數的學生知曉;對北斗七星比較陌生,大多數學生處於科普書中看過的介紹為主。幾乎沒有學生實地有目的的觀察過星空。對星空的印象膚淺,難以溝起學生對滿天繁星的美好回憶。因此在課的引入部分,儘管我設計了利用美麗的星空圖片導入,但效果總覺得欠佳。經調查,我認為這與現在的學生很難有機會與美麗的星空接觸有關。現在的孩子已經很少有機會在盛夏之夜露天野外納涼的時間,很少有在漆黑的夜空中走夜路的體驗,再加上現在的大氣污染特別嚴重,在晴朗的夜晚,也很少而且也很難欣賞到漆黑的夜空上閃爍着繁星的景象。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7

中國的漢字非常有意思,很多都是由兩個字合起來的,本篇課文就根據漢字構字規律所編寫的一首非常有趣的兒歌,讀來朗朗上口。在教學設計中,我們必 須徹底摒棄單調的認讀、繁瑣的分析,巧妙地藉助教材這一載體,精心設計多種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朗讀中自主識字,在活動中提高語文素養。

一、創設情境、快樂識字

《日 月明》這一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會意字的特點幫助學生識字。教這課時,教可將這些漢字畫成一幅圖畫,做成課件。如:教“明”,課件先演示出“紅日圖”,及 漢字“日”,提示學生注意“紅日高照,光芒四射,非常明亮。”然後演示“明月圖”,及漢字“月”,提示學生注意“明月皎潔”,日月交相輝映,讓學生看着課 件中的圖畫,説出明字的由來。這樣,學不僅記住了字形而且還理解了字義。又如教“休”字,課件演示“一棵大樹”,然後出現一個人靠在大樹上休息,讓學生説 説“休”字的由來。然後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其他生字,同時看課件中的其它圖畫,想想這麼記住這些字。學生自學完後,讓學生做小老師,彙報自學情況。學生 可能會説:“尖”上面小下面大就表示“尖”。“從”一人跟隨在別人後面表示從。“看”用手搭在眼睛上表示看等等。讓學生在寬鬆、自然的狀態下進入情境,進 入課文,去發現構字規律,掌握漢字結構,從而感悟漢字文化,積累語言文字。

二、小組合作探究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 文教學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 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課堂上,我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以獨立或隨機組合的方式組成學習小組,去了解字的組成,猜想字的意思,在小夥伴中進行交 流,形成人人爭當小老師的局面。這樣,同學之間互幫互學,深化了對知識的認識;這樣把學習的主動權完全還給學生,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不難看出:孩 子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給他們機會、時間,孩子會發現很多很多。他們的團體合作意識會被調動起來,從而充分體驗合作的愉快。

三、舉一反三,聞一知十

在 教學《日月明》時,我以課文為憑藉,由淺入深地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識字經驗,模仿課文中的句式,進行語文訓練,培養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豐富 了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開啟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靈活地處理教材,能較好地拓展語文教學的空間,有利於讓學生在廣闊的生活中學語文。從某種意義上來説,這也 是在努力實踐着讓學生與文本進行深層次的對話,也是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這樣枯燥的漢字學習為有趣的遊戲和生動的故事,使學生產生了濃厚的識字興趣。還 可以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找一找有趣的漢字,並試着用畫畫、出字謎等方式將漢字的有趣之處表現出來,培養學生獨立識字的能力。同時注重拓展延伸。學生把自己在 生活中看見的會意字説了出來。如,“苗、災、採、掰”;品字形結構的“鑫、淼、晶、磊”。

教學中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如在指導孩子們朗讀課文上還需要下功夫。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8

本節課是我實踐“中學生古詩詞賞析方法研究”小課題眾多實踐課中的一節展示課,本節課的展示內容有三:一、複習詩歌教學的基本步驟--“知人論世、整體感知、品味意境、對比鑑賞”四步驟,引領學生按照四個步驟閲讀詩歌,明確詩歌閲讀“讀什麼”的問題;二、引領學生“置身詩境、緣景明情”,即走進詩歌,運用聯想與想象品味詩歌意境,抓住關鍵詞語品悟詩情,從而獲得精神愉悦和審美體驗,解決詩歌閲讀“怎麼讀”的問題;三、引領學生與學過的其他作品或其他詩人比較,評價鑑賞,即跳出文本,走出詩歌,獲得啟迪,解決“為什麼讀”的問題。

以上三方面的設計,其意圖在於引領學生掌握一套規律性的詩歌閲讀的方法,即“走進文本品味意境、品悟詩情---跳出文本評價詩人、反思自我”。既要讓學生明確詩歌閲讀要“讀什麼”、“怎麼讀”,又要讓學生明白“為什麼讀”,從而讓學生有“線路”指引,儘可能地學會自主閲讀。

經本節課實踐,得到詩歌閲讀課的以下經驗:

(1)只要課前課前導學案精心設計,給學生充足的時間預習,課上的交流就會比較充分,“知人論世”和“整體感知”環節,學生可以獨立完成。但“知人論世”,是為解讀詩歌服務的,為走進文本深層認識作者服務的,所以在學生介紹作者之後,教師要引領學生對作者進行淺層評價,以便與學完本首詩歌之後的深層認識作對比。

(2)“品味意境”環節,“用散文化語言描述意境”不失為啟發學生思維、激發學生聯想與想象的好方法。但高二學生,抓住意象特徵品味意境、抓住關鍵詞領悟詩人情感的能力有限,教師還要在這方面設計問題適時點撥,所以詩歌閲讀“品味意境”環節可以大體設計為四個階梯型的問題進行引領或引發研討:你從那句詩裏讀出了這種情感基調?你可以試着讀出這句詩的感情嗎?你能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一下這句詩所寫的畫面嗎?你覺得這句詩裏哪個詞最能表達詩人的感情?——這四個問題,聚焦於詩歌閲讀的以聯想與想象品味意境,以關鍵詞品讀詩人情感。

(3)任何一部作品的閲讀,都是透過文本在於作者對話,所以在引領學生解讀了本首詩歌之後,一定要引領學生拓展閲讀或比較閲讀,從而讓學生對詩人作出客觀而全面的評價,這才是詩歌閲讀的深層閲讀,它更利於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更能展示語文課堂的人文特性。

病從口入教學反思 篇19

《哥哥的心願》這篇課文主要講述了保羅在聖誕節前夜偶遇一個小男孩子,在產生了兩次誤會後,看到了小男孩那金子般的心靈,從而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這樣一個道理。全文情節一波三折,語言樸實自然,但是又極具感染力。針對教材的這一特點,我以“自主探究”為主線,想通過引導學生通過自主讀書,理解課文,並引導學生深入到文本中,理解語言,探尋文中人物的內心世界,最終對“給予是快樂的”這個道理得到深刻的感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突現學生閲讀的自主化與個性化。

一、抓住關鍵,引發探究慾望

要激發學生強烈的探究慾望,關鍵是學生有沒有強烈的問題意識。所以,在課堂開始階段,我讓學生針對文末的一句對課文起到總結作用的關鍵句:“從那天起,保羅真正懂得了給予是快樂的”,指導學生好好讀讀,引導學生對這句話提最想知道的問題:一是保羅是怎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二是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或給予是快樂的應該怎麼理解?然後以這兩個問題為起點,引導學生再去讀書,弄清整個經過,然後再引導學生去探究為什麼給予是快樂的。

二、聯繫語境,探究詞句意藴

由於詞語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往往會產生不同的意義,所以,應該引導學生關注到具體的語言,在對語言的品讀中注意裏面的一些關鍵詞句,在與具體語言的對話中,探究這些詞句的意藴。如在課文第三到第五小節中,有兩個近義詞:“吃驚”和“驚訝”,我在課堂中就讓學生反覆地品讀,想想這裏的兩個詞語分別指的是什麼,意在讓學生聯繫具體的語言環境來探究意思相同的詞的不同意思,從而更好地理解這一個部分的內容。

三、設身處地,探究人物內心

“把心放到課文中去”,是一種很好的閲讀方法。其實就是讓學生設身處地,帶着自己敏鋭的心,到文本中去走一個來回,獲得身臨其境的閲讀感受。本文中,雖然語言雖然平淡樸實,但如果細細品味,人物美好的內心世界就能躍然紙上。如“我希望將來也能像你哥哥那樣。”、“弟弟,你等着……一樣美。”等語句,我想通過學生反覆品讀,與課文中的小男孩一起思考,設身處地地想想小男孩的心情以及內心的一些想法,從而讓學生由外在的語言探究到小男孩美好的內心世界。

四、熟讀深思,探究文本內涵

由於本文思想內涵較為深刻,學生一時半會兒也不能理解“給予是快樂的”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在引導學生在熟讀課文,弄清事情經過,理解有關語句,體會人物內心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進一步地思考:為什麼説給予是快樂的?這樣通過一個漸進的過程,讓學生對課文內容在頭腦中得以整合,再聯繫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經驗,深入思考,探究課文想要表達的主題,讓個性化的體驗在深入探究中不斷昇華。

五、實踐運用,探究文本外延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我想:除了讓學生在讀書中探究文本內涵以外,還可以根據教材的內容特點,適當地讓學生學會運用,學會實踐,在運用和實踐中擴大文本的外延。本堂課的結尾,我讓學生寫寫自己的格言,以及讓學生課後用心靈去完成一次作業,意在讓學生在運用語言和生活實踐中真正懂得“給予是快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