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

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

教師職業道德的含義

自古以來教師就是以“傳道、授業、解惑”來作為自己本職使命,然而在當今信息高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這一本職使命又被賦予了更深層次的含義。

傳統的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育,學生所接受的是應試為中心的教育。還清楚地記得自己讀書時的情境,完全由老師在講台上將課本的內容講完,老師就是絕對的權威,而做為學生的我們只要負責記好老師所講解的內容就好。我想我的課堂經歷和絕大多數人一樣,其實這些教師教得非常不錯,只是社會不斷進步,特別是進入信息互聯網時代,我們固有的教育思維模式也受到了碰撞,所有的教育者都在思考,我們要給教育的下一代留下什麼?讓他們學會什麼?於是,我們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質教育的概念。素質教育是什麼?怎樣做才能培養出適應社會、具有高素質的人才?從第一天踏上三尺講台我就在不斷思考。

首先,新課程強調指導學生積極參與、勤於動手、獨立思考,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交流與合作的能力。我們常説科學課不好上,一幅圖、幾句話就是一節課,怎麼上?這時教師就要成為學生的合作者、交流者、指導者。引導學生在已有的“前概念”基礎上探索其它相關特徵,與他們一起經歷探索過程,交流過程中的經驗,分享整個過程。當孩子們積極參與到探索過程中所獲得的知識,比教師硬灌輸給他的要記得牢,並且覺得輕鬆有趣。不只是“難”上的科學課,其他學科也如此。當然,在關注知識的同時,適時地進行相關的思想道德教育,關心學生的心靈成長。

其次,教師應由課程的複製者向課程的整合者轉變。我們僅僅是按照課本知識“依葫蘆畫瓢”是遠不能滿足當下學生需求的。這就要求教師根據本地、本校學生學情對課本知識進行整合,並具有一定研發校本教育資源的能力。

然後教師要不斷地自我學習,自我提升,也就是我們倡導的終身學習。我現在是教科學的,能感受到科學老師就像一本大百科全書,光是能講課本上的知識是遠不夠的,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你不知道他們會有多少個“為什麼”等着你,所以除了要把教材吃透,還要不斷地“充電”。不斷學習新知識、新理論,才能適應不斷變化的環境,有所創新。

我認為新時期下教師除了要具有基本的組織教學能力,還應具有教育科研的能力。上課可能難不倒老師們,但如何搞科研?教師要善於對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及時總結並形成文字資料,從中發現問題來研究,讓自己成為“教育研究者”。

教師只有勇於創新、敢於進取,以正確的言行引導學生,才能讓學生成為真正的複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