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市政府工作報告

政府工作報告展現了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步展的步伐,是解讀國家大政方針的有效途徑,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襄陽市政府工作報告,希望對你有用!

襄陽市政府工作報告

襄陽市政府工作報告篇1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與《襄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一併審議,並請市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xx”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回顧

“xx”時期是我市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全市上下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主動適應新常態,克難攻堅促跨越,“兩個中心、四個襄陽”建設持續突破,“xx”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全面完成,襄陽面貌發生了顯著變化。

——這五年,經濟發展逆勢跨越,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地區生產總值躍上3000億元台階,預計20xx年突破3400億元,是20xx年的2.2倍,佔全省的比重由“xx”期末的 9.7% 提 高 到11.4%;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躍居全省第二位,分別達到339.1億元和6000億元,分別是20xx年的6.6倍和2.6倍。

——這五年,城市能級蝶變躍升,競爭優勢顯著擴大。城市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一心四城”的空間形態基本形成;城市品質明顯提升,“一城兩文化”特色日益彰顯,榮膺國家森林城市、國家衞生城市稱號;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加速形成,區域性鐵路樞紐、國家公路運輸樞紐的地位不斷強化,航空港吞吐能力顯著增強;城市影響力明顯擴大,地區生產總值和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躍居漢江流域城市第一位,躋身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競爭力百強”排行榜第74位。

——這五年,改革紅利加速釋放,發展動能顯著增強。80多項全國全省改革創新試點示範在我市實施,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一些體制機制障礙得到有效破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動能加速集聚,市場主體迅猛增長,五類市場主體發展到42.8萬户,比20xx年淨增27.5萬户。

——這五年,發展方式轉變加快,發展質量顯著提高。區域發展日趨協調,7個縣(市)區在全省縣域經濟考核中全線進位,襄陽高新區工業總產值在147個國家級高新區中躍居第20位;創新驅動力不斷增強,我市成為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市、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漢江干流襄陽段水質穩定在Ⅱ類水平。

——這五年,民生福祉不斷增進,人民生活顯著改善。基本民生保障水平持續提升,養老、醫療、救助等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全覆蓋,25.5萬貧困人口穩定脱貧,連續四年在全省扶貧考核中獲得優秀等次,160多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88萬城鄉居民通過保障性住房建設和農村危房改造實現“居有其屋”。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現倍增;人民羣眾安全感逐年提升,我市成為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

剛剛過去的20xx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預計地區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8%,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6%;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36.1%,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7%和8%,計劃生育、節能減排、安全生產、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約束性指標全面完成省定目標。

五年來,我們主要做了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擴大有效投資強化跨越趕超支撐。預計五年累計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過萬億元,是“xx”時期的4.6倍。強化重大項目的支撐作用,累計實施省市重點項目785個,完成投資3842億元,其中投資10億元以上的項目224個。強化招商引資的帶動作用,累計完成招商項目投資5344億元,新引進世界500強企業22家。強化工業投資的主導作用,累計完成投資5276億元,是“xx”時期的4.4倍,鴻泰陽新能源汽車、中車工業園等一批重大工業項目相繼開工,神龍公司擴能、駱駝集團二期等755個億元以上項目建成投產。強化支撐性工程的基礎作用,累計完成交通投資471億元,是“xx”時期的6.8倍,漢十高鐵和蒙華鐵路開工建設,襄陽機場改擴建、襄陽新港建設快速推進,實現了縣縣通高速、鎮鎮通二級以上公路、村村通水泥路;累計完成水利工程投資68.4億元,是“xx”時期的2.2倍,鄂北水資源配置、水庫除險加固、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等一批重大水利工程相繼實施。

(二)以產業轉型升級提升發展質量效益。着力推進萬億工業強市建設,新增農產品加工、裝備製造兩個千億級產業,培育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羣10個,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9個、中國地理標誌商標27個,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提高到六分之一,產銷過億元的企業達到1100家,其中6家過100億元、97家過10億元,風神公司成為襄陽首家產值突破300億元的企業,駱駝股份、襄大農牧躋身“中國民營企業500強”,我市成為國家新型工業化(新能源汽車、軍民結合、再生資源利用)產業示範基地。着力推進現代服務業跨越發展,雲計算、電子商務、現代物流等新興服務業快速壯大,“襄陽雲谷”成為全省信息化支撐平台,我市成為國家二級物流園區佈局城市、全國城市共同配送試點城市、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創建試點;旅遊“二次創業”取得重大進展,“千古帝鄉、智慧襄陽”品牌影響力日益擴大。着力推進現代農業強市建設。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成長,“中國有機谷”建設取得積極進展,我市進入全國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行列,連續四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

(三)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鄉一體發展。着力優化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四位一體”的市域城鎮體系初步建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57.1%,比20xx年提高7.1個百分點。着力推進新區建設,東津新區核心區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起步區骨幹路網基本形成,公共工程建設有序推進;各縣(市)新區核心區基礎設施網絡基本建成。着力推進舊城更新,改造棚户區16.63萬户,綜合整治“三無”小區510個、惠及20萬市民。着力推動城市功能升級,完成了長虹路、襄樊大道改造,建成了卧龍大橋、東津大橋和勝利街立交橋,內環線全線貫通,城市快速路網體系初步建立,主次幹道通行能力明顯提升,公交線網覆蓋面不斷擴大,燃氣普及率、公共供水普及率、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大幅提高,雨污分流管網覆蓋面擴展到80平方公里。着力打造山水園林名城,深入實施文化融入、“九水潤城”、城市亮化和生態綠地建設工程,新建改建公園遊園20個,新增綠地400萬平方米、綠道120公里。着力推進城管革命,建立健全“大城管”體制機制,大力開展“五城同創”,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不斷提高。着力推進城鄉一體化,宜城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扎實開展,“四化同步”示範鎮和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著,103個村鎮成為全國、全省試點示範。着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藍天碧水”、“綠滿襄陽”工程深入實施,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全面完成,城市污泥綜合處置示範項目獲得“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四)以改革創新激發經濟社會發展動力活力。深入推進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省率先建立“一局兩委”、“三個一”、“三張清單”、“三零服務”為主的行政管理新體制,率先實施“先照後證”、“三證合一、一照一碼”為核心的商事制度改革,有力促進了簡政放權;投融資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各類金融機構和業態加速集聚,在全省率先設立產業基金和城市發展基金,金融機構、上市公司和新三板、四板掛牌企業數量均居全省市(州)前列,打造了全省四板市場首個市域科技板互聯網板塊;

農村改革紮實推進,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有序實施,市、縣農村產權交易體系全面建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農村公共服務維護機制建設等工作成為全國示範;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户籍制度改革、綜合執法體制改革、醫藥衞生體制改革、文化體制改革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着力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籌建工作取得積極進展,“三港一中心”建設取得實質性突破,襄陽保税物流中心獲得國家批准;外向型經濟發展加快,出口額由全省第六位躍升至第三位,新批外商投資企業125家。着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新增國家級和省級研發創新平台112個,獲得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219項、授權專利8983件,高新技術企業新增217家、達到290家;建成國家和省級各類孵化器9個、省級眾創空間7個;“隆中人才支持計劃”深入實施,引進海內外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25個。

(五)以加強社會建設提高民生保障水平。持續加大民生投入,全市民生支出佔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74.3%;大力實施改善民生三年行動計劃,解決了一批人民羣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着力提高就業和社會保障水平,新增城鎮就業52萬人,基本養老和醫療保險覆蓋面不斷擴大,大病醫療保險覆蓋所有參保人口,城鄉低保和農村“五保”對象實現應保盡保、保障待遇大幅提高。着力提高教育發展水平,學前教育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各縣(市)區均通過了省級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評估驗收,普通高中教育質量全省領先,襄陽四中、襄陽五中躋身“全國百強高中”行列,湖北文理學院創建綜合性大學工作紮實推進,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成為“中國職業教育百強院校”。着力完善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四級公共文化體育設施網絡基本建成,文化惠民工程深入推進,“歡樂襄陽”等羣眾文化品牌影響力不斷擴大。着力增強衞生計生服務能力,創建國家級和省級臨牀重點專科、重點學科25個,建成省級“四化”鄉鎮衞生院51家、“五化”村衞生室1682個,公共衞生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重大傳染病得到有效防控;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省定計劃生育指標全面完成。着力提升社會治理水平,“六五”普法深入實施,城鄉網格化管理實現全覆蓋,安全生產管理、食品藥品安全監管、流通領域商品質量管理、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不斷完善,法治湖北現場會在我市召開,法治襄陽建設經驗在全省推廣,我市成為國家安全發展示範試點城市、國家食品安全試點城市。國防動員、雙擁共建、民族宗教、對口支援等工作都取得了顯著成績。

五年來,我們不斷加強政府自身建設,深入推進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設走在全省前列;積極推進政務公開,建立權力清單制度,促進了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強化行政執法監督,加強行政複議和行政訴訟應訴工作,促進了規範公正文明執法;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與政協協商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紮實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深入開展“假如我是服務對象”大討論活動,推進市民問政、治庸問責常態化,有力促進了行政機關作風轉變、效能提升;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馳而不息整治“四風”,大幅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強化政府投資項目和財政資金監管,規範公共資源配置交易,促進了廉潔政府建設。

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極大地增強了全市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必將激勵我們在新的征程中奮勇前進。這些成就,是市委帶領全市廣大幹部羣眾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頑強拼搏、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向駐襄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襄陽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xx”時期的工作,我們深切體會到,推動襄陽發展、造福襄陽百姓,必須堅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羣眾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奮鬥目標,把增進人民羣眾福祉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必須堅持奮發競進,在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大局中勇挑重擔,在區域發展競爭中搶前爭先;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勇於打破慣性思維、突破傳統模式,以改革創新的舉措集聚跨越趕超新動能;必須堅持高點定位,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定座標,以科學規劃引領發展;必須堅持善作善成,緊緊盯住打基礎、利長遠的大事要事,重錘釘釘子、螞蟻啃骨頭,持之以恆、久久為功。

二、“十三五”時期的形勢和任務

根據《中共襄陽市委關於制定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我們編制了《襄陽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草案)》,提交大會審議。

“十三五”時期,是我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是實現產業層級、經濟量級、城市能級和社會治理水平快速躍升的關鍵時期。科學謀劃和推進“十三五”發展,必須冷靜分析形勢,準確研判走勢。

面向“十三五”發展,我們必須清醒認識面臨的壓力和挑戰。發展不夠仍然是襄陽最大的實際,實現經濟總量佔全省六分之一的目標差距很大,壯大經濟實力的任務緊迫而艱鉅;傳統產業比重偏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偏小,現代服務業支撐不足,農產品加工業層次不高,推進產業升級的任務緊迫而艱鉅;創新能力不強、創業活力不足、開放開發水平不高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發展動力轉換的任務緊迫而艱鉅;區域中心城市的支撐性功能不足,縣級城市和中心城鎮承載功能不強,推進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鉅;資源環境約束趨緊,尤其是保護和改善水環境、大氣環境、農村環境,推進綠色發展的任務緊迫而艱鉅;基本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能力與人民羣眾的期待還有很大差距,貧困人口全面脱貧的壓力很大,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任務緊迫而艱鉅。

面向“十三五”發展,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各種機遇和有利條件。從戰略層面看,襄陽納入了長江經濟帶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羣、大別山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等國家重大戰略規劃,漢江生態經濟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將在中西部地區培育一批區域性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強力實施“一主兩副多極”發展戰略,這些戰略性機遇交匯疊加,必將把襄陽帶入一個黃金髮展期;從重大項目佈局看,鄭萬高鐵、漢十高鐵、蒙華鐵路、漢江航運、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大唐熱電聯產、華電三期、路口電站、棚户區改造、漢江生態建設等一大批重大投資項目列入了國家規劃,將在“十三五”時期全面實施、陸續建成,不僅會強力拉動經濟增長,而且將推動襄陽的基礎設施、城市能級實現質的躍升;從發展基礎看,近幾年相繼開工建設和竣工投產了一批重大產業項目,為“十三五”的發展積蓄了強大能量、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向“十三五”發展,我們必須科學把握和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面對增長速度換擋的趨勢,必須堅持增量與提質並舉,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的基礎上能搞多快就搞多快,努力做到競進提質、又好又快;面對發展方式轉變的趨勢,必須堅持加快發展與保護環境並重,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努力做到經濟增長與資源環境相協調;面對動力機制轉換的趨勢,必須堅持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相結合,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提高投資的有效性,激發創新創業活力,促進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

綜合分析“十三五”發展面臨的形勢,困難挑戰很大,機遇千載難逢,我們務必增強憂患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牢牢把握新常態下抓發展的主動權,着力在優結構、強動力、補短板、壯實力上下功夫,不斷開拓發展新境界。

“十三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和xx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以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為統領,按照“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要求,牢固樹立“五大發展理念”,落實省委十屆七次全會部署和“三維綱要”精神,圍繞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更加註重經濟轉型升級和社會轉型發展,更加註重創新創業和改革開放,更加註重依法治理和文化引領,更加註重城鄉一體和區域合作,更加註重生態文明建設和持續改善民生,確保縣域經濟在全省考核中爭先進位,確保經濟增速持續領跑全省和漢江流域,確保主要經濟指標占全省及漢江流域的比重持續提升,確保城鄉居民收入與經濟同步增長、共享改革發展成果,為湖北“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做出更大貢獻。

“十三五”時期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目標是:

——經濟發達,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全力衝刺經濟總量佔全省六分之一的目標,到20xx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力爭突破6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1.2萬億元,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突破600億元,成為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的戰略引擎。

——文化繁榮,名城效應全面彰顯。建成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示範區,文化創造力、文化影響力顯著提升,“一城兩文化”特色充分彰顯,成為全國文明城市。

——法治優良,城鄉社會和諧有序。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法治政府建設不斷加強,社會公平正義得到切實維護,城鄉社會既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成為“全省領先、全國一流”的法治城市。

——功能完善,城鎮建設提檔升級。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走在漢江流域城市前列,全市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鎮化率分別達到62%、55%。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達到200平方公里、人口達到200萬人,形成佈局合理、配置高效、承載有力的功能體系。山水園林城市特色充分彰顯,成為全國生態園林城市。

——生態一流,綠色發展創造示範。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綠色、低碳水平明顯上升,成為全國可持續發展先進示範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示範區。

——人民幸福,羣眾生活更加殷實。城鄉居民收入率先翻一番,在全省率先實現脱貧目標,實現勞有厚得、學有優教、病有良醫、老有頤養、住有宜居,人民羣眾生活水平和質量明顯提高,獲得感、幸福感顯著增強。

圍繞實現上述目標,“十三五”時期將突出抓好以下六項重點任務:

(一)構建現代產業新體系

建設萬億工業強市。堅持放手發展規模,努力提高質量,實施中國製造20xx襄陽行動計劃,全面落實《關於加快推進萬億工業強市建設的意見》,推動工業量級和產業層級“雙躍升”,工業經濟總量三年突破萬億、五年實現倍增,加快建設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先進製造業基地,着力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範區。到20xx年,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突破40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突破3000億元,裝備製造產業突破20xx億元,電子信息、醫藥化工、紡織服裝產業分別突破1000億元,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分別突破600億元,軍民融合產業板塊產值突破1000億元。高新區工業總產值突破5500億元,棗陽市、襄州區分別突破1500億元,經開區、宜城市、谷城縣、老河口市分別突破1000億元。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0家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和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分別達到15%和26%左右。

建設現代農業強市。以整市推進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和“中國有機谷”建設為抓手,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着力構建現代農業生產體系、產業體系、經營體系,全面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

建設現代服務業強市。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化和高品質轉變,促進現代服務業與先進製造業、現代農業融合發展,加快壯大現代服務業規模,着力打造區域性現代服務業中心。

(二)建設先進基礎設施

提升綜合交通樞紐功能。提升鐵路樞紐功能,全力支持和服務蒙華、漢十、鄭萬三大鐵路建設,高標準規劃建設東津高鐵樞紐。完善國家公路運輸樞紐功能,實現所有縣(市)通兩條以上高速公路,中心城區至各縣(市)實現一級以上公路快速聯通,幹線公路與縣、鄉等級公路連結成網,縣、鄉等級公路與通村瀝青水泥路條條相通,3A級以上景區通二級以上公路。加快推進漢江梯級開發,打造漢江航運中心。建設區域性航空服務中心,把襄陽機場建成一類航空口岸和區域性門户機場。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實施一批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開發項目,加強城市電網配套建設和農村電網升級改造,加快建設新能源汽車充電設施網絡。完善中心城區天然氣管網及配套設施,推進燃氣管網向縣(市)城區覆蓋、向重點中心鎮延伸。

提升信息網絡建設水平。推進寬帶網絡優化升級,提升“光網城市”、“無線城市”、“智慧城市”、“三網融合”建設水平,構建功能強大的公共信息網絡體系。

提升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加快推進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設,確保同步建成、同步受益。持續推進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提高防汛抗旱減災能力。加強城鄉供水設施及城市備用水源建設,提高飲水安全保障能力。

(三)構建城鄉一體新型城鎮化發展格局

優化市域城鎮化發展佈局。堅持以新型城鎮化引領城鄉一體化發展,完善市域城鎮體系。科學劃定城市發展邊界,優化提升中心城區“一心四城”空間形態和功能佈局,以東津新區為核心積極創建國家級漢江新區。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壯大棗陽副中心支撐作用,加快推進襄宜南、河谷一體化發展,支持保康生態旅遊試驗區建設。

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功能。加快推進高新區產城融合發展,強化對全市經濟的核心引擎作用。強力推進東津新區建設,基本建成70平方公里起步區。有序推進龐公新區、樊西新區建設,實現核心區基礎設施全覆蓋。大規模推進棚户區改造,五年內全面完成中心城區棚户區改造任務。按照綠色低碳循環理念規劃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完善城市交通體系,規劃併力爭開工建設城市軌道交通;完善供水、排水、治污等市政設施,實施“海綿城市”建設,加快建設城市綜合管廊系統。

大力推進城市綠色發展。着力建設綠色城鎮,把好山好水好風光融入城市,大幅拓展綠色空間,大力推廣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設施,打造山清水秀的美麗家園;着力建設人文城鎮,堅持以強烈的文化意識引領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大古城、歷史文化街區、風景名勝區和傳統村落保護力度,打造一批有歷史記憶、文化脈絡、地域風貌的特色城鎮和村莊;着力建設智慧城鎮,加快建設智慧化城市管理運行體系。

健全完善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統籌推進城鄉發展規劃、產業佈局、資源配置、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就業社保和社會管理等“七個一體化”,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四)建設宜居宜業美麗襄陽

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落實國家主體功能區規劃,統籌各類空間規劃,推進“多規合一”。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

推動綠色低碳循環發展。大力推廣清潔能源,實施燃煤鍋爐燃氣替代工程,提高非化石能源利用比重。實施循環發展引領計劃,全面推進工業園區循環化改造、傳統制造業綠色化改造,大力推行農業循環發展模式,加快建立城市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資源化利用體系,打造再生資源利用產業鏈,支持谷城國家循環經濟示範縣建設。實施全民節能行動計劃,落實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和水資源管理制度。

加大環境治理力度。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現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確保城鎮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和穩定運行。加大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統籌實施農村飲水安全、改水改廁、垃圾處理等工程,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推進美麗鄉村建設。

築牢生態安全屏障。着力構建市域“一核三帶九廊多點”的森林生態系統,加快建設中心城區“一心六片九水”的生態體系。深入推進全國水生態文明試點城市建設,加大水環境保護力度,確保漢江干流襄陽段水質穩定在Ⅱ類水平。

(五)培育創新發展新優勢

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打造區域性科技創新中心為目標,大力支持企業開展自主創新、協同創新,建設一批高水平研發機構,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組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加快建設襄陽科技城、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園、華科工研院、海智基地等科技成果轉化基地。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推進人才發展體制改革和政策創新,更大規模引進高層次人才和創新創業團隊。

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着力構建有利於“雙創”的體制機制、政策環境、眾創空間,打造國內機制最活、生態最好、文化最優的創新之城、創業之城、創客之城,市場主體總量達到55萬户以上。

持續釋放改革紅利。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構建權責明確、透明高效的監管機制。深入推進財税管理體制改革,建立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現代預算制度,實行中期財政規劃管理制度,深化税收徵管體制改革。深入推進金融改革創新,加快建設多層次資本市場,培育具有襄陽特色的要素交易市場,打造漢江流域金融服務中心。深入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積極推廣運用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深化土地管理制度改革,促進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建立健全國有資產監管體系。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推進集體林業綜合改革和國有林場改革,充分釋放農業農村發展活力。深化公共服務提供方式改革,大力推廣政府購買服務。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創新社會治理體制機制,深入推進法治襄陽建設,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

建設漢江流域對外開放高地。加快構建對外開放大通道、大平台、大通關,打造“一帶一路”通道上的重要節點城市,建設國際陸港開發區,融入全國通關一體化大格局。加快對外貿易優化升級,大力引進技術領先的項目、業態先進的產業,大力支持優秀企業到境外投資,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物流鏈;實施商標“走出去”戰略,引導品牌企業國際化發展。完善對外開放服務體系,打造法治化、國際化、便利化的營商環境。

(六)增進人民羣眾福祉

增加公共服務供給。提高教育質量,促進教育公平,着力打造區域性教育中心。完善城鄉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網絡,推動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發展。加快建設漢江流域醫療衞生中心,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衞生和基層醫療衞生服務體系,創建國家健康城市。促進人口均衡發展,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加快建設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保障婦女和未成年人權益,支持殘疾人事業發展。

實施脱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按照“精準扶貧、不落一人”的總要求,堅決打贏脱貧攻堅戰,確保到20xx年底四個插花貧困市(區)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穩定脱貧、貧困村出列,到20xx年底三個山區縣建檔立卡扶貧對象穩定脱貧、貧困村出列,實現“摘帽”目標。

大力促進就業創業。強化政府就業公共服務責任,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完善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加強就業創業培訓,努力為人民羣眾創造更多更穩定的就業崗位。

加快建立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實現人人享有社會保障。健全社會救助體系,確保困難羣眾基本生活。建立健全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

三、20xx年重點工作

20xx年是“十三五”的起步之年,我們將認真貫徹中央和省經濟工作會議、城市工作會議精神,紮實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奮力實現“十三五”發展的良好開局。

今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3.5%以上,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13%,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增長15%,出口總額增長15%,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10%,全面完成精準脱貧、計劃生育、安全生產、節能減排、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等省定目標。

圍繞實現預期目標,重點做好以下九個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夯實萬億工業強市基礎

明確工業發展目標。力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其中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產值突破2100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突破1700億元,裝備製造產業突破1100億元,紡織服裝產業突破630億元,電子信息、醫藥化工產業分別突破530億元和650億元,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產業分別突破400億元和260億元;軍民融合產業板塊突破560億元。力爭全年新增1家產銷過50億元、10家過10億元、20家過億元的骨幹企業,新增150家規模以上企業,新增中國馳名商標5件以上、湖北著名商標33件以上。高新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2900億元,襄州、棗陽分別突破900億元,谷城突破800億元,宜城、老河口分別突破700億元。

加快推進工業項目建設。全年完成工業投資1650億元,其中完成技改投資700億元左右;實施億元以上工業項目422個,力爭建成投產180個以上。確保東風井關農機產業園一期、金鷹重工產業園二期、中車襄陽工業園、江山重工數字化核心製造基地、粵宜高科液晶顯示器、華中醫藥產業園、鞋業產業園、正大百萬頭生豬產業化等37個投資過10億元的重大項目竣工投產,確保際華生態紡織產業園、吉利農機裝備產業園、高德紅外應急安全裝備產業基地、華宇汽車安全氣囊等28個10億元以上重大項目開工建設,確保三環精密鍛造中心、新鄂西化工廠、長源東谷工業園、金洋冶金含鉛固廢物再生利用、德碩再生紙等21個10億元以上在建項目順利實施。圍繞打造“中國新能源汽車之都”,突出抓好東風新能源汽車、鴻泰陽新能源汽車、駱駝股份動力電池等一批新能源汽車產業重大項目,力爭新下線一款以上新能源轎車,新能源汽車產值實現翻番、突破120億元。

強力推進工業招商。進一步推動招商重心向工業聚焦、招商力量向工業集中,深入實施產業鏈招商行動計劃,重點突破汽車及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現代農機裝備、智能家電、農產品深加工、再生資源利用、日用輕工等產業鏈招商,力爭全年招商引資實際投資額突破20xx億元,工業項目投資佔比達到70%以上,力爭新引進投資過5億元的重大項目200個以上。

加大服務企業力度。牢固樹立與企業一起“禦寒過冬”的思想,全面落實加快推進萬億工業強市建設的十條政策措施,深入開展降低企業成本行動,堅持工業運行調度制度和現場辦公制度,實行困難問題化解責任清單管理,紮實開展“千名幹部進千企”活動,努力幫助企業排憂解難、減輕負擔。

(二)實施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

突破性發展雲服務業。加快建設華為大數據產業園,大力推進華為雲服務華中大區中心、中國移動雲計算中心二期、軟通動力雲應用等重點項目,集聚一批雲服務和大數據產業鏈項目,加大雲服務推廣應用力度,着力打造面向全國、服務全省、輻射中部的“襄陽雲谷”。

大力發展檢測認證服務業。加快實施檢測認證產業園二期工程,啟動建設3個計量檢測中心,確保5個省級檢測中心投入運營、20家檢測認證企業入駐園區,創建國家公共檢驗檢測服務平台示範區和國家檢驗檢測高技術服務業集聚區。

加快發展現代流通方式。開展“互聯網+物流”行動,引導傳統商貿物流企業利用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升級,建立線上線下融合發展新模式,加快推進自貿區跨境電商平台等8個重點項目建設,籌建進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直銷店;加快建設市級農村商貿物流配送中心和鄉鎮商貿中心,推進電商進村、快遞下鄉。

加快發展文化旅遊業。加快建設漢水文化旅遊展示區等“一城兩文化”標誌性旅遊項目,大力推進隆中創建5A級景區;着力培育鄉村旅遊、休閒度假遊等旅遊新業態,積極創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濕地公園,規劃建設東津古鎮、卧龍古鎮等旅遊小鎮。

積極發展健康養老服務業。大力發展醫養結合、社區養老、居家養老等養老服務模式,推動醫院與養老機構開展合作,鼓勵社會資本興辦養老機構,爭創全省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

(三)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

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加大耕地保護力度,基本完成城市周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加強農田水利建設,完成解決易旱地區乾旱問題三年行動計劃任務;大規模推進土地整理、中低產田改造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建成高產農田30萬畝。開展“互聯網+現代農業”行動,加快推進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大力推廣應用農業新技術,大規模開展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積極推行立體、循環、生態、高效種養模式,着力提高農產品生產質量和效益;加快建設中國有機谷“一核三區”,擴大有機農產品生產規模,新增“三品一標”農產品40個,確保核心區產業園展示中心、支持中心投入運營。

推進農業產業鏈建設。推動企業與農户結合、種養與加工結合、農業與旅遊結合,大力培育“農户種養、就地加工、休閒旅遊、循環生態”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新業態,打造一批“種養—加工—旅遊”一體化經營的產業綜合體,大力支持谷城、南漳兩個全國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建設。

創新農業經營方式。力爭創建市級以上示範農民專業合作社100家、示範家庭農場100家、農村專業技術協會10家,培育新型職業農民5000人以上,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建立“管理在縣、服務在鄉”的農村公益性社會化服務新機制。紮實做好第三次全國農業普查工作。

(四)全力推進棚户區改造

堅定不移地把棚户區改造作為重大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搶抓國家政策機遇,統一規劃,分步實施,連片改造,強力攻堅。

加大棚户區改造投入力度。建立棚户區改造融資長效機制,加強與國開行、農發行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的深度合作,充分發揮住房公積金的作用,探索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拓寬棚户區改造融資渠道。力爭全年完成棚户區改造投資350億元,其中中心城區完成投資260億元。

加快推進棚户區改造項目建設。全市新開工改造45227套,建成13092套;中心城區重點抓好襄城城南片區、樊城清河片區等11個改造項目,新開工改造19569套、建成4109套;推動棚户區改造向工礦區、城郊鎮、重點鎮覆蓋。將棚户區改造配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年度城建計劃,與主體工程同步規劃、同步報批、同步建設、同步交付使用,全面提升棚改片區建設品質和服務功能。建立棚户區改造項目審批快速通道,簡化程序,限時審批,提高效率,確保項目快速落地開工。

創新棚户區改造徵遷安置方式。堅持最大限度讓利於民的原則,全面推行貨幣化安置,縮短安置週期,加快徵遷進度,讓羣眾儘快住上新房,滿足羣眾多樣化居住需求。對經濟困難、無力購買新住房的棚户區居民,採取提供公共租賃住房的辦法,滿足其基本住房需求。將棚户區改造、保障性住房建設與化解房地產庫存結合起來,通過政府購買庫存商品房籌集保障房房源,擴大有效需求。

(五)強力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建設

加快推進鐵路建設。全力服務和推進漢十高鐵、鄭萬高鐵和蒙華鐵路建設,全面完成徵遷工作,加快建設東津高客站配套工程和蒙華鐵路鄧湖分解站,開工建設東津高鐵樞紐和三座跨漢江鐵路特大橋,全年完成鐵路建設投資168億元。

加快推進公路建設。開工建設保神高速和棗潛高速襄陽段,加快建設老谷高速跨漢江大橋,開工建設河谷、宜城兩座跨漢江公路特大橋,全面完成316、207國道改造,新建改建一二級公路300公里、農村公路1000公里,全年完成公路建設投資140億元。

加快推進機場和航運體系建設。確保襄陽機場航站樓10月份交付使用,飛行區及站前廣場等配套工程年底投入使用。開工建設新集、雅口兩座航電樞紐,加快推進襄陽新港小河港區、陳埠港區等重點項目建設。

加快推進重大能源和水利工程建設。紮實做好大唐熱電聯產、華電三期、路口電站等項目前期工作,大力推進4個風電、5個光伏發電、7個電網建設工程,全年完成能源投資50億元。開工建設鄂北水資源配置16個分水口配套工程,繼續實施大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

(六)着力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

加強城市新區建設。加快建設東津新區,規劃建設高鐵小鎮;確保中心醫院新院區、襄陽三中新校區等公共工程投入使用;加快龐公新區建設,基本建成“三縱五橫一環”的骨幹路網。

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重點抓好中心城區498個城建項目,力爭完成投資550億元。實施城市暢通工程,建成東外環及南北軸線,加快建設龐公大橋和蘇嶺山大橋,推進鄭崗互通等11個繞城跨區通道工程,新建改造21條幹支道路,新建改造4個公交樞紐站,新增公共停車泊位2500個以上;提升供水、供電、供氣、排水、治污等市政設施服務功能,以“海綿城市”理念和方式推進城市建設,啟動東津新區綜合管廊建設試點。

加強山水園林城市建設。實施城市彩化試點工程,新建改建公園遊園10個,新增城市綠地300萬平方米、綠道30公里,全面推進市區濱江濱河道路綜合整治,打造岸線近水親水景觀帶。積極開展城市管理綜合執法,完善城市數字化管理系統,建立第三方評價機制,紮實開展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提高城市管理精細化水平。

加強生態環境建設。深入開展“藍天碧水”行動,加快構建市、縣、鄉、村(社區)四級網格化、全覆蓋的環境監管體系,全面完成國家“水十條”、“氣十條”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確保漢江襄陽段及飲用水源地水質持續穩定,全市空氣質量明顯改善;深入開展“綠滿襄陽”行動,全面提升荒山、通道、村莊、社區、水系、引丹干渠等綠化水平;大力開展全民節能行動,推廣應用新能源汽車300輛以上,新增綠色建築20萬平方米;加快發展以再生資源利用為主的循環經濟,實施14個特色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推進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打造一批國家級和省級試點示範。

(七)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蓬勃發展

優化“雙創”環境。推進工商登記便利化,探索集羣註冊、一址多照、同城通辦等新型登記模式,推動企業登記管理全程電子化。全面落實財税金融扶持政策,設立創新創業引導基金、天使基金,開展小額股權眾籌試點,大力引進和培育風投、創投等投資機構,建立“雙創”融資擔保機制。加快建設市縣兩級“雙創”服務中心,打造服務超市,完善服務功能。

搭建“雙創”平台。運用“互聯網+”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雙創”新載體,依託科技孵化器、創業基地、大學生創業園、院士專家創新創業園等建設專業眾創空間,加快建設襄陽創業大街、東津新區創業街,實現縣(市)區、開發區專業眾創空間全覆蓋。鼓勵互聯網企業搭建網絡眾創平台,支持骨幹企業搭建員工眾創平台,構建開放式創業創新體系。

培育“雙創”主體。聘請國內外成功創業者、知名企業家、天使和創業投資人、專家學者組建導師團隊,開展高水平、專業化的“雙創”輔導。實施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科研人員創業支持計劃、高端創業創新人才引進計劃、返鄉創業促進計劃,力爭全年引進高端人才創業創新團隊8個,新增科技型小微企業300家以上、大學生創業者20xx人以上,新發展“雙創”市場主體8萬户以上。

強化科技創新。深入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建設,着力打造科技創新平台,力爭在引進新的產業研究院(中心)上取得實質性突破,確保華科工研院投入運營,新增省級以上研發創新平台10個。大力推進協同創新,爭創一批國家級和省級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紮實抓好70個產學研合作項目。大力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紮實抓好國家技術轉移中部中心襄陽分中心建設,完成技術合同交易額85億元。大力支持企業自主創新,爭取實施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00個,完成省級科技成果登記190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30家以上。實施更加積極的人才政策,完善“隆中人才支持計劃”,以人才創新促進科技創新。

(八)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簡政放權,完善“三個一”管理體制,健全“一局兩委”工作機制,完善權力清單、責任清單、市場協同監管清單管理制度,建立政務服務事項清單、中介服務事項清單制度。推進各審批系統無縫對接和市、縣、鄉、村政務服務平台互通共享,推動政務服務向基層延伸。完成市直重點行業領域綜合執法體制改革,深化“區鎮合一”體制改革,推進事業單位行政職能迴歸機關,推動生產經營類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做大漢江產業基金和城市發展基金規模,撬動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投入實體經濟和城市建設。推動政府投融資平台加快轉型發展,構建集“融資、投資、建設、償債”功能為一體的投融資主體,全年力爭獲批國家專項債券70億元。創新公共服務項目和基礎設施投融資機制,重點推進12個PPP項目。加快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力爭新增1家上市企業、15家新三板掛牌企業、50家四板掛牌企業。完善政銀企合作機制,提升市中小企業擔保公司、農業產業化擔保公司擔保能力,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增加信貸規模、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力爭新增貸款餘額260億元。

深化城鎮化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全面落實“四零門檻”為核心的户改新政,以居住證為載體建立基本公共服務機制,初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城鎮常住人口全覆蓋;紮實辦好宜城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改革試點,打造全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的“湖北樣本”;全面完成不動產登記制度改革和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

深化財政和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實行中長期財政規劃管理,抓好編制三年滾動財政規劃試點工作;規範公共資源交易管理,整合建立統一的公共資源交易平台。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推進經營性國有資產集中統一監管,支持國有企業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

深入推進開放開發。紮實做好湖北自貿區襄陽片區籌建工作,加快推進保税物流中心建設,建成綜合服務中心、海關監管倉庫、保税物流倉庫及信息系統,確保封關運行;啟動建設鐵路物流中心和公路港,積極申報一類航空口岸。打通連接亞太的“鐵水聯運”、“公水聯運”通道,開通連接歐亞大陸橋的“鐵鐵聯運”通道。積極開展國際產業合作,支持優勢企業在境外開展併購重組、股權投資、創業投資;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優化營商環境,吸引外商投資。着力提高對外貿易水平,加強國家和省級出口基地(示範區)建設,積極發展加工貿易。

(九)努力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努力為人民羣眾提供更多更穩定的就業增收機會。全面落實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提供優質高效就業服務,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就業擇業創業能力,千方百計促進各類羣體就業,全年城鎮新增就業8.2萬人,創業帶動就業1.3萬人。

努力讓貧困羣眾分享更多的發展成果。紮實推進脱貧攻堅三年行動計劃,全面落實脱貧工作責任制,深入開展脱貧“五幫”活動,大力實施“五個一批”脱貧攻堅工程,加快推進“六到農家”基礎設施改善工程,確保全年實現140個貧困村出列、減貧11萬人。

努力辦好更高水平的人民滿意教育。着力提升基礎教育辦學能力,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35所,繼續推進農村寄宿制學校“五有配套”和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學校校長、教師輪崗交流,加快實施優質高中增量工程,紮實做好省級教育信息化試點工作。優化職業教育佈局,組建職教聯盟。支持湖北文理學院提高辦學水平,支持襄陽職業技術學院擴大四年制高等職業教育試點專業,確保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辦學條件通過省級“合格評估”。

努力讓人民羣眾享有更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務。加快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文化體育服務網絡,加強青少年綜合服務平台和羣眾文化活動陣地建設,確保成功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持續推進文化體育服務下鄉,廣泛開展“書香溢襄陽”全民閲讀和全民健身活動,着力打造品牌文化體育賽事。加大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力度,紮實做好古城牆和萬里茶道節點申遺工作。

努力讓人民羣眾享有更高質量的醫療衞生服務。持續深化縣級公立醫院綜合改革,健全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全面推進醫療聯合體建設,深入實施醫療機構服務能力提升工程;切實加強公共衞生服務能力建設,建立全市人口健康信息平台,積極推行居民健康卡。推動計劃生育工作轉型發展和服務管理改革。

努力讓人民羣眾享有更加公平的社會保障。全面實施全民參保登記計劃,推進職工和城鄉居民全面持續參保。加大社會救助力度,完善社會救助標準與人均消費支出相適應的動態調整機制,認真落實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制度,加強農村福利院建設,全面開展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確保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老年互助照料中心覆蓋率達到60%。

努力為人民羣眾營造更加安全和諧的社會環境。編制實施“七五”普法規劃,深化公安和司法行政改革,加快建設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健全完善社會矛盾大調解體系,推進行政複議委員會規範運行,提升城鄉社區網格化管理服務能力,着力打造全國平安建設示範區,努力爭創全國綜治“長安杯”,積極創建全國法治城市。全面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紮實開展隱患排查治理標準化、信息化體系建設,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積極創建全國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健全食品藥品安全治理體系,大力實施食品放心工程,積極創建國家食品安全城市。認真做好國防動員工作,大力支持軍隊改革和國防後備力量建設,積極創建國家和省“雙擁”模範城。加強民族宗教工作,紮實做好對口支援工作。

新的一年,我們將切實加強政府自身建設。堅持科學理政。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深入推進政府工作理念創新、服務方式創新,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打造高效和服務型政府。堅持依法行政。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履行政府職能,紮實抓好依法行政示範區創建,辦好全省法治政府建設試點,認真做好政府立法工作;自覺接受市人大及其會的法律監督、工作監督和市政協的民主監督,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政務公開,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堅持從嚴治政。認真落實“三嚴三實”要求,馳而不息整治“四風”,重拳整治為官不為、懶政怠政,牢固樹立雷厲風行、主動作為、狠抓落實的優良政風;把紀律和規矩挺在前面,嚴格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按照只減不增的要求從嚴控制“三公”經費預算和財政供養人員編制;壓實主體責任,落實“一崗雙責”,深入推進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着力打造清廉政府。

各位代表,我們肩負着加快建設漢江流域中心城市的歷史重任,承載着全市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殷切期待。讓我們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砥礪奮進,跨越前行,共同譜寫“十三五”發展的新華章,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鬥!

《政府工作報告》名詞解釋

一心四城:指以魚梁洲為中心,襄城區、樊城區、襄州區、東津新區四個城區環繞的襄陽中心城區空間佈局結構。

“四位一體”的市域城鎮體系:以中心城市為核心、中小城市(縣級城市、鎮級市)為支撐、特色鎮為節點、新型農村社區(中心村、風貌村)為基礎的城鎮體系。

一局兩委:“一局”指行政審批局,“兩委”指市場監管委員會、綜合執法委員會,這是我市在總結高新區學習借鑑上海自貿區先行先試改革試點做法的基礎上,實施的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三個一:即“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通過將市直部門相關行政審批職能全部劃轉到市行政審批局,建立“一口受理、並聯審批、高效運作”的服務模式,啟動行政審批專用章,實現“一枚印章管審批”;市政府組織工商、質量技術、食品藥品、知識產權、物價等部門組建襄陽市市場監管委員會,對市場實施統一監管;市政府組織具有行政執法權的市直部門組建襄陽市綜合執法委員會,統籌開展綜合執法。

三張清單:指權力清單、監管清單、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所謂權力清單管理,就是將各級政府及其部門所掌握的公共權力以清單的形式公開發布,接受社會監督;所謂監管清單(責任清單)管理,就是公開市場監管和執法事項,提高市場監管和執法透明度;所謂負面清單管理,就是指對涉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生態安全,與產業發展方向相悖或屬於國家、省、市規定禁止和限制企業投資的領域,編制內資工業企業投資負面清單,對清單外投資項目試行承諾審批制,對清單內投資項目試行聯合審批制,建立負面清單動態管理制度。

三零服務:指工業項目審批“零障礙”、註冊“零收費”、服務“零距離”的工作機制。

三證合一:將企業依次申請,分別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的工商營業執照、質量技術監督部門核發的組織機構代碼證、税務部門核發的税務登記證,改為一次申請、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核發一個工商營業執照。

一照一碼:將工商註冊號、税務登記號、組織機構代碼三個編號合併為一個編號。

三港一中心:指我市鐵路港、陸地港、航空港和保税物流中心四大口岸核心平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種尋求經濟新增長新動力的新思路,主要是從供給、生產端入手,通過提高社會供給來促進經濟增長。具體而言,就是要求清理殭屍企業,淘汰落後產能,將發展方向鎖定新興領域、創新領域,創造新的經濟增長點。

五大發展理念:是《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的新的發展理念,即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

三維綱要:指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科學發展基本原則,即市場決定取捨、綠色決定生死、民生決定目的。

光網城市:是城市光纖信息通信網絡建設的簡稱。主要是通過加快城市光纖寬帶基礎設施建設及城域網、骨幹網、國際出口、互聯網數據中心擴容,引領全社會信息高速公路建設,促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提高城市信息化、智能化水平。

無線城市:指使用高速寬帶無線技術覆蓋城市行政區域,向公眾提供利用無線終端或無線技術獲取信息的服務,提供隨時隨地接入和速度更快的無線網絡。

海綿城市:20xx年12月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提出的一種城市規劃建設理念,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充分發揮建築、道路和綠地、水系等生態系統對雨水的吸納、蓄滲和緩釋作用,使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淨化。

一核三帶九廊多點:“一核”指襄陽中心城區中央生態核,“三帶”指西部山地生態護育帶、鄂北崗地生態護育帶和東部山地丘陵生態護育帶;“九廊”指漢江、唐白河、小清河、南河、北河、滾河、淳河、蠻河和引丹干渠等九個生態廊道;“多點”指市域內自然保護區、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公益林保護區。

一心六片九水:指我市中心城區生態綠地系統,“一心”即魚梁洲;“六片”即峴山森林公園、餘家湖濕地公園、解佩渚濕地公園、月亮灣濕地公園、連山湖公園、東津綜合公園等六大生態片區;“九水”即漢江、唐白河、小清河、南渠、七里河、聯山溝、浩然河、滾河、淳河等九大城市水系。

中國有機谷“一核三區”:“一核”是指南漳縣核心區,“三區”是指保康縣、谷城縣和老河口市等三個拓展區。

龐公新區“三縱五橫一環”骨幹路網:“三縱”指峴山路、星光大道、龐公東路等3條南北向道路,“五橫”指龐公路、規劃6號路、江華路、向陽路、濱江大道等5條東西向道路;“一環”指濱江路。

水十條:國務院20xx年4月出台《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主要包括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着力節約保護水資源、強化科技支撐、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嚴格環境執法監管、切實加強水環境管理、全力保障水生態環境安全、明確和落實各方責任、強化公眾參與和社會監督等10條具體措施。

氣十條:國務院20xx年9月出台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主要包括減少污染物排放、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企業技術改造、調整能源結構、嚴格節能環保準入、完善環境經濟政策、健全環境法律法規體系、建立區域協作機制、妥善應對重污染天氣、明確政府企業和社會責任等10條具體措施。

脱貧“五幫”活動:指領導聯鄉幫、單位駐村幫、幹部聯户幫、區域協作幫、社會參與幫的脱貧攻堅“五幫”活動。

“五個一批”脱貧攻堅工程:指堅持分類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貧困原因施策,因貧困類型施策,通過發展生產、增加就業脱貧一批,移民搬遷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醫療救助扶持一批,教育扶貧阻斷一批,確保各項政策好處落到扶貧對象身上。

“六到農家”基礎設施改善工程:指通過實施水、電、路、氣、房和環境改善“六到農家”工程,改善農村貧困地區生產生活條件。

襄陽市政府工作報告篇2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各位代表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面對結構調整“陣痛”加劇、實體經濟艱難前行、困難挑戰前所未有的複雜嚴峻形勢,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攻堅克難抓改革,綜合施策促增長,經濟逆勢而進,民生持續改善,社會和諧穩定,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設展現出勃勃生機。

(一)經濟增速全省領先,主要指標占比繼續提高。預計全年地區生產總值增長9.6%,跨上3000億元新台階;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分別增長11.2%、22.5%、13.4%、30.1%,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全省佔比進一步提升。“雙輪驅動”發展成效顯着,高新區經濟總量、創新發展能力分別躍居全國高新區23和29位,5個縣(市、區)被評為“全省縣域經濟工作先進單位”。

(二)產業升級步伐加快,經濟結構呈現積極變化。工業經濟升級成效明顯。傳統產業技改投資、新興產業項目投資佔工業投資的比重同比分別提高6.4和2.1個百分點,新興產業產值佔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提高1.6個百分點,特色產業園區產業集中度提高2個百分點,新增1家產銷過100億元、2家過50億元、10家過10億元、50家過億元的骨幹企業和4家全省百強企業,成為全國產業集羣區域品牌建設(汽車產業)試點地區、國家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創新集羣示範基地,規模以上工業產值躍居全省第二位。服務業呈現跨越發展態勢。雲服務、電商、軟件服務外包等新興業態快速發展,成為國家二級物流園區佈局城市、電子商務示範城市、信息惠民試點城市、雲計算服務安全審查國家標準應用試點城市;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一批重大項目建成運營,“千古帝鄉、智慧襄陽”城市品牌影響力日益提升。現代農業強市建設紮實推進。農產品加工業三年倍增計劃深入實施,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大户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快速發展,新增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示範社13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進一步提升,連續三年獲得“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我市成為國家現代農業示範區,“中國有機谷”上升為省級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檢驗檢測產業園初見雛形,2個國家級、2個省級檢驗檢測平台即將投入運行,5家檢測企業落户園區;新增19家省級研發機構、4家省博士後創新實踐基地,新引進31個院士專家和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新成立3個產業創新聯盟,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成為國家級中小企業公共服務示範平台;新增授權專利1747件,新登記科技成果258項,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56家,新增中國馳名商標和中國地理標誌商標17件。

(三)重大項目加速落地,發展後勁明顯增強。產業鏈招商強力推進,產業集聚效應明顯增強。全市招商引資實際到位資金同比增長21.7%,新興產業招商實際到位資金佔比達32.6%,新註冊10個投資過50億元、67個過10億元、109個過5億元的重大項目,新引進6家世界500強企業,英菲尼迪全球核心配套商近地化配套企業集聚33家。項目建設強力推進,大項目大企業帶動效應明顯增強。全市實施億元以上投資項目1103個,其中投資過10億元的項目113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620個。一批新的經濟增長點快速形成,英菲尼迪國產化、神龍公司擴能、駱駝集團襄陽公司二期等143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竣工投產。一批事關襄陽長遠發展的重大支撐性工程取得歷史性突破,漢十高鐵和鄭萬高鐵即將開工並在東津並站,將把襄陽帶入“高鐵時代”;谷竹高速襄陽段建成通車,麻竹高速襄陽東段即將通車,實現了“縣縣通高速”;襄陽機場改擴建標誌性工程“航站樓”、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開工建設。社會投資強力推進,民間投資拉動效應明顯增強。全市新發展私營企業1.77萬户,同比增長44.5%;民間投資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81.45%,同比提高1.52個百分點。

(四)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成效明顯。中心城區功能和品位發生歷史性變化。新區建設紮實推進,東津新區核心區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起步區骨幹路網基本建成,技師學院一期工程竣工,市民中心、醫療中心醫技樓和門診樓主體建成,華為華中雲計算數據中心、華科工研院等產業項目快速推進;舊城更新有序實施,完成城市“兩改”項目11個、改造27943户,綜合整治“三無”小區325個;城市功能設施進一步完善,新建改建主次幹道79條,襄樊大道綜合改造完工,新開通公交線路12條150公里,新建城市供水、燃氣、截污等市政管網132公里;生態體系建設強力推進,實施城市水系治理工程11項,新建改造公園遊園11個、綠道40公里,新增城市綠地220萬平方米,峴山成為國家級森林公園,山水園林城市特色進一步彰顯;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明顯提升,“五城同創”取得歷史性突破,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通過了國家衞生城市檢查驗收。城鄉一體化發展步伐加快。高起點編制了全域城鎮化規劃,宜城成為全國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丹河谷”組羣生態經濟發展試驗區、保康生態旅遊試驗區上升為省級戰略;縣(市)新城新區承載功能明顯增強,產城融合深入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成效顯着,“四化同步”示範鎮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建成省級綠色示範村20個、宜居村莊30個,谷城堰河村、南漳峽口村成為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棗陽前灣村、南漳漫雲村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堯治河村、石花鎮等4個村鎮入選“荊楚最美村鎮”。生態文明建設力度明顯加大。“綠滿襄陽”行動、“碧水藍天”工程、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成效顯着,中心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80%以上,漢江襄陽段水質保持二類水平,城市污泥及餐廚廢棄物處理模式在全國推廣並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我市成為全國新能源示範城市和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試點,谷城縣成為全國循環經濟試點縣,南河自然保護區成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五)改革創新持續深化,市場活力加速釋放。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持續深化。簡政放權深入推進,市級行政審批事項由145項減少到88項,在全省率先開展了工商登記便利化改革、建立了施工許可“一表制”,建成了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信息化審批平台,我市成為首批國家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綜合標準化試點;高新區學習上海自貿區經驗先行先試改革試點成效顯着,在全省率先探索建立了“一枚印章管審批、一個部門管市場、一支隊伍管執法”的“三個一”管理機制;在全省率先探索了“園辦一體化”改革,完善了“五個一”的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管理機制;重點領域綜合執法體制探索有序展開,我市成為全國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統計基礎工作進一步加強,圓滿完成了第三次經濟普查。財政管理體制改革成效顯着。改變財政資金直接投入企業的方式,探索了建立產業發展基金支持產業企業的機制;初步建立了全口徑財政預算制度,全面推行了部門預算和“三公”經費公開,深化了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實施了市區財政管理體制改革。金融改革創新取得新突破。在全省率先建立金融扶持實體經濟機制,設立漢江產業基金,創新銀政企合作機制,有力撬動了信貸投放,全市新增貸款額居全省地市州第一位;對接資本市場實現新突破,新三板和四板掛牌企業總數均居全省第一;互聯網金融、融資租賃、直接債務融資、與資產管理公司戰略合作等均取得積極成效,華中綠谷成為全國首家林業金融創新產業園。土地管理創新和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穩步推進。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試點工作基本完成,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工作得到國土資源部充分肯定,市縣兩級農村綜合產權交易中心建成營運,全省首家區域性林權交易中心正式運行。公共服務體制機制創新紮實推進。醫藥衞生體制改革、鄉鎮公共文化管理體制改革走在全省前列,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標準化建設試點成為全國示範。開放型經濟體系建設加快。武漢新港襄陽陸地港、保税物流中心啟動建設,襄陽至寧波港鐵海聯運班列實現常態化。

(六)社會建設全面加強,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民生投入力度持續加大。財政用於民生支出佔總支出的比重達75.3%,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十件實事”、改善民生三年行動計劃及農村“三萬”活動年度任務全面完成,就業創業和社會保障工作力度持續加大。城鎮新增就業11.3萬人,創業帶動就業5.4萬人;城鄉一體的養老、醫療保障機制取得實質性進展,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醫保實現互轉,保障性住房建設及住房公積金制度惠民力度進一步加大;扶貧、濟困、助殘、養老等工作都取得了積極成效,我市扶貧工作在全省考核中再次獲得優秀等次,保康縣脱貧奔小康試點工作在全省綜合考評中連續五年名列第一,支援瓊結、精河、鶴峯發展的各項工作取得了新成效。公共服務能力持續提升。教育質量和水平進一步提高,縣(市)區全部通過省級縣域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督導評估驗收,高中教育水平繼續領跑全省,“教育雲”服務體系基本建立,高職院校辦學水平和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顯着提高,湖北文理學院綜合性大學創建取得積極進展;國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紮實推進,漢江流域公共文化服務城市聯盟被文化部評為創新示範品牌,我市成為國家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建設試點城市;衞生計生事業實現新發展,公共衞生工作走在全省前列,基層衞生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醫療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出生政策符合率、出生人口性別比均超額完成省定目標;公共體育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全民健身運動蓬勃開展。社會治理持續加強。標準化社區建設紮實推進,我市農村網格化服務管理、化解社會矛盾、“平安五小工程”建設經驗在全國、全省推廣,社會治安形勢持續穩定,全市未發生較大以上生產安全和食品藥品安全事故,我市成為全國安全發展示範試點城市、國家食品安全試點創建城市,再次獲評全國綜治優秀市。

一年來,我們緊緊圍繞“轉觀念、轉方式、轉作風”加強自身建設,着力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和水平。堅持以改革創新的舉措破解發展難題,爭創了一批全國全省改革示範試點;注重以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政府工作,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法治政府和法治城市建設全省領先;紮實開展黨的羣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下大力氣解決人民羣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嚴格落實政府系統黨風廉政建設主體責任,堅決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深入推進“四風”問題治理,切實加強行政監察、審計監督和行政問責,有力促進了政風行風持續轉變。

各位代表,過去的一年,我們面臨的困難遠超預期,挑戰前所未有。全市廣大幹部羣眾同心協力、共克時艱,共同開啟了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建設的新徵程。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納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向駐襄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襄陽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清醒地看到,新常態下我市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許多困難和挑戰。主要是: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加大,實體經濟困難加劇,保持持續較快發展勢頭面臨新挑戰;國家以定向調控倒逼結構調整的力度持續加大,我市傳統產業比重過高,農業基礎薄弱,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支撐不足,推進產業轉型升級面臨新挑戰;國家規範地方政府債務管理、推進預算制度改革、清理規範優惠政策等一系列措施出台實施,保障要素供給、推進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面臨新挑戰;財政收入增速放緩,剛性支出大幅增加,保持財政收支平衡面臨新挑戰;營商環境不優、創新創業活力不強、對外開放水平不高的問題還很突出,持續深化改革開放面臨新挑戰;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還不完善,滿足人民羣眾日益增長的民生需求面臨新挑戰。面對這些矛盾和問題,我們必須以非常作為適應發展新常態,奮力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破繭成蝶”。

襄陽市政府工作報告篇3

各位代表:

現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會報告工作,請各位代表審議,並請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xx年工作回顧

過去的一年,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迎難而上,砥礪奮進,全力以赴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兩個中心、四個襄陽”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市長別必雄作《政府工作報告》。

(一)主要經濟指標持續較快增長,佔全省的比重明顯提升。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低於全省平均水平;預計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80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11.5%,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分別增長14%、30%和14.7%;全年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同比增長37%,增幅居全省第一位;我市主要經濟指標占全省的比重進一步提升,省定目標全面完成。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競相發展,7個縣(市)區在20xx年度全省綜合考評中全線進位,襄州區躋身全省10強,棗陽市20強位次前移,老河口市進入全省20強,棗陽市、襄州區分別在全省“三農”考核中居第一、第二名。

(二)結構調整紮實推進,發展質量明顯提升。工業經濟呈現明顯的結構性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突破性發展,1—11月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製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同比增長27.2%,佔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15%,同比提高3個百分點,我市列入了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規劃,成為首批全國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城市和國家信息消費試點城市;特色產業園區建設紮實推進,優勢產業加速集聚,全省重點成長型產業集羣達到9個,居全省第二位;優勢企業加速成長,新增產銷過100億元的工業企業1家、過50億元的2家、過10億元的10家,駱駝集團成為我市首家“中國民營企業500強”,10家企業進入“湖北民營企業100強”。現代服務業快速發展。襄陽北國際物流園、襄陽東農產品物流園、襄陽國際商貿城等市場集聚區開工建設,我市成為全國城市共同配送試點、肉菜追溯體系建設試點城市、中小商貿流通企業服務體系建設試點城市;電商企業新增259家、達到2687家;中國移動湖北公司“四個中心”、華為華中雲計算產業園、錦雲科技雲架構呼叫中心等一批雲計算產業項目加快推進,IBM華中卓越雲計算中心投入運營;文化旅遊產業支撐性項目加快推進,古隆中景區、唐城一期工程等一批重點項目主體完工,新增1個4A級景區,預計全年旅遊總收入同比增長20%。現代農業加快發展。新增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0家,家庭農場突破1000家,農民專業合作社達到3800家;土地流轉面積180萬畝,規模經營面積突破100萬畝,分別比上年增長一倍;襄州現代農業示範區建設加快推進,以南漳為核心區的有機農業示範區建設紮實起步;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和高產農田建設力度加大,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明顯增強,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地位進一步鞏固,我市再次榮獲“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市”稱號,成為全國農業生產全程服務試點、農村公共服務運行機制維護建設試點和中國民生林產業示範區。經濟效益明顯提升。1—11月,規模以上工業利潤、税金同比分別增長29.6%、20.3%;服務業税收佔全部税收的比重由上年的35.9%提高到40.9%。

(三)投資保持快速增長,新的經濟增長點明顯增多。實施億元以上投資項目863個,民間投資和億元以上項目投資的比重分別達到79.9%、69.8%,拉動全市投資增長27.6和23.5個百分點;實施省市重點項目182個,投資過100億元、50億元、10億元項目分別為8個、10個、96個,竣工投產億元以上工業項目75個、新增產值750億元。招商引資成果進一步擴大。實際到位資金1067.7億元,同比增長37.8%;新註冊5個投資過100億元、8個過50億元、60個過10億元的重大項目,華為、中鐵建、李爾、偉世通、旭硝子、恩梯恩、考泰斯等7家世界500強企業相繼落户,汽車零部件、雲計算等產業鏈招商取得實質性突破,英菲尼迪產業園和東風零部件產業園的產業鏈集聚效應初步顯現。新增國家級示範試點67個,爭取項目資金90億元。

(四)統籌城鄉力度加大,新型城鎮化水平明顯提升。新城新區建設和舊城更新同步推進。東津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0.9億元,兩橋兩環線控制性工程基本竣工,核心區基礎設施實現全覆蓋;80萬平方米安置房主體完工,十大公共工程有9個開工建設;引進投資過10億元的產業項目5個,總投資312.7億元。舊城更新穩步推進,中心城區開工建設“兩改”項目27個、竣工2個,開工安置房308萬平方米;內環線以內工業企業遷建完成31家、正在轉遷36家,專業市場轉遷對接基本到位;縣(市)新城新區建設全面推進,核心區基礎設施基本實現全覆蓋,河谷組羣發展紮實起步。城市基礎性、支撐性功能項目開發系統推進。中心城區城市道路暢通工程成效顯著,內環線全線貫通,東津大橋、卧龍大橋、唐白河大橋、勝利街立交橋建成通車,深南大道綜合整治以及襄南景觀大道等4個出口路建設完工,南北軸線建設快速推進;城市生態景觀建設力度加大,新建公園遊園10處、綠道112.4公里,新增城市綠地109萬平方米;“五城同創”紮實推進,城市管理水平進一步提高;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功能逐步提升,全市完成交通投資突破100億元,高速公路和國省幹線公路建設快速推進,襄陽至武漢動車每日增至8對,襄陽機場航線增至11條,全年航空旅客、貨郵吞吐量分別增長50%和110%。整鎮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以襄城尹集、襄州雙溝兩個市級試點為示範,10個縣級試點有序展開,我市經驗在全省推廣。生態文明建設紮實推進。節能減排完成省定目標,漢江干流襄陽段各斷面水質穩定達標,主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14天,城市污水處理廠污泥綜合處置示範項目得到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國際機構和國家住建部、環保部的高度評價。

(五)改革創新持續推進,發展活力明顯增強。政府管理創新進一步深化,推進市直部門“大科室制”改革、行政審批“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審批和管理服務事項由251項減少至145項,創新“12345”政府公共服務熱線運行機制,促進了行政服務效能提升;建立“三個三分之一”的工作機制,實施路線圖管理、台賬式管理、績效管理和流程式、全過程督查,有力推動了重點工作落實;探索市級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專項資金使用效益明顯提高。金融創新實現新的突破,全市新引進和成立各類金融機構21家,新增融資突破500億元,銀行貸款增幅居全省第一位,市建投公司融資方式由單純經營土地向經營資產轉變;34家企業在武漢股權託管交易中心掛牌,13家企業即將在“新三板”掛牌,27家股權投資機構投資我市企業。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深入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低丘緩坡地綜合開發利用、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取得重大突破。科技創新成效顯著,新增2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20家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校企共建研發中心(研究院),新登記省級以上重大科技成果170項,申請發明專利1900件,新認定高新技術企業69家;以我市企業為主起草19項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委批准在襄陽設立了電機軟啟動技術分會;“隆中對·創業與人才”活動成功舉辦,引進創新創業團隊16個;我市成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國家智慧城市試點,連續五次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對外開放提速。預計全年出口額增長35%,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增長20%。第三次經濟普查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六)社會建設全面加強,民生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民生投入力度加大。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預算支出的比重達到73.6%,年初確定的關係民生的“十件實事”全面完成,預計全年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和12.9%。創業就業不斷擴大。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0.5萬户、同比增長72.4%,新增微型企業6350家,新增城鎮就業10.45萬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2萬人。社會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現全覆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城鄉最低生活保障、農村五保人員供養以及新農合、城鎮職工和居民基本醫保等六項保障待遇全面提高,大病保險全面啟動,新增機構養老牀位1082張;住房公積金制度覆蓋城鎮就業人員新增1.6萬人,全市開工建設各類保障性住房48385套、分配入住16855套,完成扶貧搬遷、農村危房和特困户危房改造11117户。向30多萬低收入羣眾發放了臨時價格補貼,向1萬名特困殘疾人發放了生活補助,幫助5.5萬人脱貧,我市扶貧工作在全省考核中蟬聯第一;支援瓊結、精河、鶴峯發展的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目標全面實現,200所城鄉義務教育學校標準化建設全部完成,高中教育質量穩居全省前列,湖北文理學院理工學院新校區和襄陽汽車職業技術學院新校區投入使用;公共文化服務網絡逐步完善,我市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城市;醫藥衞生體制改革和公共衞生工作繼續走在全省前列,基層醫療衞生服務功能進一步增強;人口出生政策符合率高於省定標準,出生人口性別比控制在省定目標以內;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社會管理創新持續深化,我市成為全國社會管理綜合治理優秀市、全國法治城市建設先進單位、法治政府建設和行政複議委員會試點;應急管理、安全生產和食品藥品監管力度進一步加大,“三查一促”工作紮實有效,集中排查整改了一批安全隱患,化解了一批不穩定因素。

一年來,我們切實加強自身建設,完善工作規則,規範決策程序,促進科學決策;在全國率先清理、規範、公佈市縣政府部門權力清單,促進行政權力公開透明運行;加強行政執法監督,促進規範執法、文明執法;堅持重大事項向人大報告、與政協協商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市政協和社會監督,認真辦理人大代表議案、建議和政協建議案、提案;深入開展“假如我是服務對象”大討論活動,推進市民問政、治庸問責常態化,有力促進了政府各部門作風轉變、效能提升;認真履行廉政建設責任制,嚴肅查處違法違紀案件,嚴格執行中央八項規定,大幅壓縮“三公”經費支出,加強政府投資項目和財政資金監管,規範公共資源配置交易,促進了廉潔政府建設。

各位代表,過去一年的成績來之不易,這是市委帶領全市廣大幹部羣眾認真貫徹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團結奮進、攻堅克難、改革創新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向所有納税人,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向各民主黨派、工商聯、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向駐襄人民解放軍、武警官兵和公安幹警,向所有關心支持襄陽發展的同志們、朋友們,表示衷心的感謝,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顧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我們清醒地看到,經濟社會發展還面臨許多現實困難和挑戰。主要表現在:經濟總量不大與結構不優並存,做大總量、推進經濟轉型升級的任務十分艱鉅;“三農”基礎脆弱與城鎮化質量不高並存,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的任務十分艱鉅;發展環境不優與營商成本過高並存,全面深化改革、轉變政府職能、優化營商環境的任務十分艱鉅;社會治理壓力加大與民生保障能力不足並存,擴大公共產品供給、創新社會治理方式、增強公共安全保障能力的任務十分艱鉅。對這些問題,我們將在今後的工作中努力加以解決。

二、20xx年工作安排

黨的xx屆三中全會發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動員令,改革開放到了一個新的重要關頭,對各級政府是一次重大考驗。當前,宏觀經濟環境依然複雜嚴峻,我國經濟面臨很多挑戰,我市經濟保持持續增長的壓力很大;但更要看到,我們正面臨着許多歷史性發展機遇。隨着中央推進新一輪改革的舉措陸續出台,中央經濟工作會和新型城鎮化工作會確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必將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長江經濟帶上升為國家戰略,漢江生態經濟帶上升為省級戰略,漢江流域開放開發有望融入長江經濟帶建設,給襄陽帶來了重大發展機遇。從我市發展條件看,多年積聚的能量加速釋放,隨着一批支撐性、功能性重大基礎設施項目規劃確定、陸續開工、相繼建成,一批重大產業項目進入收穫期,一批優質企業快速壯大,跨越發展的支撐明顯強化;多項國家級試點示範落户襄陽,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直接惠及襄陽,資源集聚能力和城市影響力明顯提升;一系列促進經濟增長的改革創新舉措效應持續顯現,市場信心和發展動力明顯增強。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我們必須清醒認識面臨的挑戰,切實增強機遇意識、責任意識、使命意識,堅持底線思維,以更大的智慧和勇氣大膽改革、鋭意創新,牢牢把握新一輪改革發展的主動權。

今年政府工作的總體要求是:深入貫徹落實黨的xx屆三中全會、中央經濟工作會、省委十屆四次全會和市委十二屆八次全會精神,按照穩中求進、又好又快的總要求,堅持改革統領,着力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市場活力;堅持創新驅動,着力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堅持“四化同步”,着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發展一體化;堅持民生優先,着力加強社會建設、增進人民福祉;堅持綠色發展,着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建設省域副中心城市和漢江流域中心城市,努力在全省“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大局中謀求新作為、創造新業績。

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出口和實際外商直接投資分別增長12%、15%,地方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0%,城鄉居民收入分別增長12%,全面完成省政府下達的物價調控、計劃生育、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等約束性指標。圍繞實現上述目標,重點做好七個方面的工作:

(一)以強化投資拉動經濟增量提質

着力提高招商引資質量。完善招商引資考核機制,進一步創新招商引資方式,深入推進專業招商、產業鏈招商,培育壯大產業集羣;大力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財務公司、研發中心等功能性機構,積極引進新興服務業態。力爭全年招商引資到位資金突破1450億元,引進投資過5億元的項目100個、過10億元的65個、過50億元的10個、過100億元的5個。

強力推進項目建設提速增效。嚴格重點項目路線圖管理,強化項目祕書制、全程督查制,實行集中竣工投產製,全力推動項目快開工、早見效。全年實施900個億元以上項目,投資過100億元、50億元的項目分別達到10個、15個,力爭有200個億元以上項目竣工。突出抓好英菲尼迪國產化、東風零部件產業園、東風井關農機裝備產業園、際華襄陽紡織工業園等525個億元以上工業項目建設,力爭有170個項目竣工投產,工業投資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60%以上。加快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確保襄陽機場新航站樓主體工程開工、停機坪擴建完工,爭取蒙西至華中鐵路煤運通道和武襄十城際鐵路襄陽段開工,促進谷竹高速襄陽段建成通車,續建新建15條一、二級公路,加快建設襄陽新港,紮實做好鄭萬高鐵、雅口航運樞紐等一批重大項目前期工作。加快重大能源項目建設,開工建設新集水電、大唐熱電、華潤安能熱電等項目,加快華電三期、老河口電廠等項目前期工作。

全力爭取國家政策和投資支持。搶抓國家推進重點領域改革的重大機遇,力爭一批改革試點落户襄陽先行先試;搶抓國家建設長江經濟帶的機遇,爭取將漢江經濟帶融入其中;搶抓國家支持軍民融合發展的機遇,依託國家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爭取軍工企業總部將更多的項目佈局襄陽;搶抓國家投資政策調整的機遇,積極策劃爭取一批國家和省投資項目,努力在爭取外國政府貸款上實現更大突破。

(二)以創新驅動推動經濟轉型發展

加快打造萬億工業強市。深入實施主導產業轉型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推進優勢產業集聚集羣發展。以產業鏈垂直整合推動產業集聚。大力推動我市產業龍頭企業、領軍企業和上市公司整合市內外關聯企業,帶動產業集聚;鞏固提升汽車產業龍頭地位,重點在引進乘用車、新能源汽車、專用車、農用機械等整車項目上突破,在吸引國內外核心和關鍵零部件企業集聚上突破;大力實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計劃,推動食品、紡織、化工等產業技術改造、品牌培育、鏈條延伸、業態創新;大力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倍增計劃和高新技術產業鏈技術創新規劃,重點培育智能製造為主的高端裝備製造、雲計算為主的電子信息、純電動和混合動力為主的新能源汽車等優勢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特色新興產業。以培育優勢企業帶動產業集聚。大力實施百家龍頭骨幹企業成長工程、百家高成長性中小企業星火工程、百家企業技術改造示範工程,深入實施促進小微企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力爭全年新增1家產值過100億元、2家過50億元、10家過10億元、50家過億元的骨幹企業,新發展小微企業6000家以上,爭創中國馳名商標3件以上。以特色產業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健全“五個一”的推進機制,創新特色產業園區建設運營機制。以推動服務業與製造業融合促進產業集聚。大力引進和培育研發設計、成果轉化、檢驗檢測、專業物流、產業投融資等生產性服務業態,規劃建設檢驗檢測園區,着力打造區域性檢驗檢測中心;大力推廣雲製造服務和工業互聯網技術運用,加快推進“兩化”融合。

加快發展壯大現代服務業。大力推進區域性市場樞紐建設,着力打造長江中游商業功能區的重要支撐。以商圈建設引領城市商業業態升級,加快建設東津新區區域級核心商圈、人民廣場市級核心商圈、長虹路等城市副商圈,引進一批國內外知名商家、一線品牌、先進業態,規劃建設1—2個夜消費特色街區。以優化消費環境激活消費需求,全面落實鼓勵消費的信貸、財税政策,擴大汽車、住房等大宗消費,培植信息、健康、養老、文化、旅遊和社區服務等消費熱點,促進消費升級。以創建國家電子商務示範城市推動電商產業突破性發展,着力打造區域性電商產業基地。以發展專業物流為重點建設現代物流體系,加快建設襄陽東農產品物流園、襄陽北國際物流園、襄陽西綜合物流園和臨港物流園,促進物流業集中集聚、有序發展。以建設“襄陽雲谷”帶動信息服務業跨越式發展,大力推進華為、IBM、中國移動、錦雲科技等雲計算產業項目建設,加大雲服務推廣應用力度,積極發展軟件和信息服務外包,加快建設“智慧城市”。以發展總部經濟提升服務業層級,規劃建設2—3個總部經濟集聚區。以“一城兩文化”引領文化旅遊業融合發展,加快建設襄陽古城、古隆中、峴山、魚梁洲等文化旅遊區,開工建設米芾文化創意產業園、文化傳媒產業園和文化科技產業園,推動一批縣(市)重大文化旅遊項目建成運營,實施城市旅遊標準化建設,加強旅遊策劃營銷,推進區域旅遊合作,提升襄陽文化旅遊的吸引力。

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平台建設提升創新能力。着力推動國家和省級科技孵化器特色化、專業化、集約化發展,力爭創建省級以上研發平台10個。以協同創新突破關鍵技術。整合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等多方面創新資源,共同組建科研公司或研究院,支持支柱產業的關聯企業組建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重點建設10個產學研合作創新示範基地,支持優勢企業積極參與和牽頭制定國家標準。以體制機制創新集聚創新資源。創新科技投入機制,強化財政投入導向性作用,建立政府創投基金對社會股東和管理團隊讓利的機制,爭創國家科技與金融結合試點市,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吸引各類資本投入科技型企業;充分發揮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等“國牌”優勢,爭取國家創新資源和國內外高端創新資源佈局襄陽;創新人才集聚機制,深入實施隆中人才支持計劃等重大人才工程,積極創建國家級“海智計劃”工作基地,力爭在引進國內外科技領軍人才和高層次創新創業團隊上實現新的突破。

(三)以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推進現代農業強市建設

加快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力爭家庭農場發展到1500家,專業合作社發展到4500家。建立完善農村承包地流轉和仲裁平台,引導農村承包地規範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全年新增土地流轉面積60萬畝、規模經營面積20萬畝。以開展全國農業生產全程服務試點為契機,每個縣(市)區創辦一個試點,建立“管理在縣、服務在鄉”的機制,組建跨區域的農業綜合服務機構,鼓勵社會力量興辦各類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以開展全國農村公共服務運行維護機制建設試點為契機,完善“以獎代補、先做後補”的農村“以錢養事”機制,着力解決村級公共服務最後一公里的問題。着力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以實施鄂北糧食增產工程為重點,加快推進以鄂北水資源配置工程、水庫除險加固工程、小農水工程等為重點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大力推進土地整治,整市推進高產示範創建,夯實百億斤糧食生產大市基礎。強化農業科技推廣,建立龍頭企業牽頭、高校和科研院所協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參與的農業科技推廣機制,大力推進科技入户。

大力發展生態友好型農業。整合南漳、谷城、保康、老河口生態農業資源,規劃建設“中國有機谷”,着力打造綠色安全食品生產示範區;支持襄州、棗陽、宜城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以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為重點,建設樊城都市農業示範區;推進玫瑰、牡丹、核桃、油茶、食用菌、中藥材為主的特色林產品產業化、規模化,積極發展生物質能源林和用材林基地,加快建設中國民生林產業示範區。深入推進“兩清、兩減、兩治”為重點的農業生態建設,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農產品,力爭全年新認證有機、綠色、無公害食品40個以上。

突破性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大力實施農產品加工業三年倍增計劃,優化農產品加工園區佈局,引導農產品加工業集聚集羣集約發展,着力培育在全國有影響的特色農產品加工集羣;大力支持骨幹龍頭企業通過資產重組、資源整合和產業鏈重構,組建農產品加工企業集團,大力引進行業龍頭企業,積極培育農產品品牌,力爭新增1—2家國家級龍頭企業。

(四)以新型城鎮化帶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堅持以人為本,着力推進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促進有能力在城鎮穩定就業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實現市民化,把讓羣眾生活更舒適的理念融入城鎮規劃建設的血脈中、體現在城鎮化過程的每一個細節中。堅持規劃引領,按照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的總體要求,科學編制、嚴格執行新型城鎮化發展規劃,確保一張藍圖幹到底,保證規劃的權威性、嚴肅性和延續性,促進中心城市、衞星城市、特色鎮、新型農村社區四位一體、有序推進、功能互補、協同發展。堅持因地制宜,一切從實際出發,分類指導,不搞一哄而上,不搞一刀切,不搞統一模式,不搞大拆大建,不強迫農民“上樓”。

堅持雙核帶動,着力推進新城新區建設和舊城更新。統籌推進東津新區基礎設施建設和主導產業培育。實現70平方公里起步區基礎設施全覆蓋,確保安置房有100萬平方米主體完工、150萬平方米開工建設,市民中心、技師學院一期交付使用,科技館、圖書館、文化藝術中心、醫療中心、優質高中等主體工程完工,加快推進大劇院、會展中心建設;確保區域性商業中心和機器人產業園、文化創意產業園、華科工研院開工建設,華為雲計算產業園投入運營。啟動建設龐公新區、樊西新區。有序推進舊城更新。合理安排中心城區“兩改兩遷”項目建設時序,建成安置房308.5萬平方米、入住居民10萬人。堅持城區經濟和縣域經濟雙輪驅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積極推動老河口、谷城與丹江口組羣發展,在漢江生態經濟帶開放開發中先行先試;推動襄宜南一體化發展,支持棗陽中心城區與吳店、興隆兩個城鎮組團發展,促進保康生態旅遊試驗區建設,大力支持縣域經濟爭先進位。紮實做好支援瓊結、精河、鶴峯發展的各項工作。

堅持基礎先行,着力推進城市功能開發。着力提升城市交通功能。加快建設中心城區“兩軸三環九放射”骨幹路網體系,確保南北軸線貫通,啟動東西軸線建設,大力推進中環線和外環東線建設,建成園林大道北出口等出口路,新建、改建主次幹道79條;大力發展公共交通,建設城市步行和自行車交通系統。加強市政配套設施建設。實施地下綜合管廊工程,新增88公里供水管網,實施污水治理項目18個,改造續建配套泵站10座,建設截污幹管55公里,新建改建排水管網155公里,延伸燃氣管網77公里。

堅持文化傳承,着力打造山水園林名城。以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將襄陽優秀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城鎮規劃,着力培育有歷史記憶、地域特色的美麗城鎮。加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力度,實施襄陽古城修復工程,推進陳老巷等歷史文化街區和會館的保護與改造,完善城市標識系統,徵集推介襄陽十景,延續城市歷史文脈。着力培育生態園林景觀,大力實施中心城區清水入城和漢江岸線、城市道路景觀建設工程,加快推進城市公園、遊園、植物園建設和綠地改造升級,新增綠地100萬平方米;加大城市山水生態資源的保護力度,儘可能減少對自然的干擾和損害,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大力推進“五城同創”,力爭成功創建國家森林城市、通過國家衞生城市考核驗收。

堅持整鎮推進,着力建設美麗鄉村。堅持全域規劃、鎮村聯動,將10個新型農村社區建設試點鎮作為“四化同步”發展試點,統籌推進特色鎮、新社區和美麗鄉村建設。因地制宜培育特色鎮,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壯大鎮域經濟,強化產業支撐。整鎮推進新型農村社區建設,以開展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為切入點,引進市場主體有序推進新型農村社區試點建設,創新集體資產運營管理機制和新型農村社區管理機制。深入推進村莊整治,完善城鄉垃圾清運處理體系;實施綠色示範鄉村工程,打造一批高標準綠色示範村;加強古村落原始風貌的保護,慎砍樹、不填湖、少拆房,在原有村莊形態上改善居民生活條件。

堅持機制創新,着力增強新型城鎮化發展的動力活力。建立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城市公用設施投資運營,加快市、縣(市)投融資平台體制機制創新,支持特色鎮組建專業化投融資公司,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債券融資,拓寬融資渠道。創新人口管理方式。探索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負擔機制,建立城鄉統一的居民登記制度和無門檻的居住證制度,有序放開中等城市落户條件,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穩步推進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提高居民生活質量。

(五)以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加快轉變政府職能。推進簡政放權,減少行政審批事項,實施審批流程再造,在高新區、經開區試行行政審批“園內辦結”;改革工商登記制度,實行市場主體登記一表制申報、先照後證,放寬住所登記條件,允許小微企業一地多照、一照多地;理順市、區事權關係和支出責任;推進行政執法體制改革;創新公共產品提供方式。優化政府組織結構。深入推進市、縣(市)區政府機構改革,積極穩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穩步推進“區園辦(鎮)一體化”管理體制改革,深化文化、醫藥衞生和食品藥品監管體制改革,加快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創新編制管理,嚴格控制機構編制。

促進多種所有制經濟競相發展。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以股權多元化、經營集團化為重點推進政府投融資和擔保類企業改革,以堅持國有控股、實現股權多元為重點推進公用類企業改革,加快解決國有企業改制遺留問題。大力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非公有資本、集體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革,大力發展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經濟,鼓勵發展非公有資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業。鼓勵非公有制資本進入特許經營領域和國家放開的壟斷行業,實施“個轉企”和領軍私營企業培育工程,促進私營企業做大做強。

積極推進土地管理制度創新。探索建設用地新機制。堅持整鎮推進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試點,探索建立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鈎指標儲備制度和復墾結餘土地指標交易制度,逐步建立增減掛鈎指標、建設用地指標以及耕地佔補指標交易有形市場,實行有償使用,分類管理;大力推進低丘緩坡地開發利用和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試點,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加快構建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加強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穩步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和宅基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啟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發證;加快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制度和價格評估體系,明確有償使用方式和收益分配比例;依託國有建設用地交易市場,建立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流轉平台。

大力推進財政金融改革創新。深化財政管理體制機制改革,實施全面規範、公開透明的財政預算制度,推進財政預算資金全過程績效管理,深化財政專項資金競爭性分配改革,建立規範合理的政府債務管理和預警機制。大力推進金融創新,千方百計擴大融資渠道,新增社會融資突破600億元;力爭引進銀行、證券、保險等各類金融機構10家以上,組建民營銀行、地方法人銀行取得實質性進展,發展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機構實現新的突破;大力發展融資租賃、直接債務融資、保險融資,設立小微企業集合信託(私募)債權基金,實現縣(市)區債務融資工具運用全覆蓋,探索發展互聯網金融,推進資產證券化;力爭有1家企業在主板上市、10家企業在“新三板”掛牌、30家企業在武漢股權託管中心掛牌、引入20家股權投資機構,探索設立油脂交易所、城市礦產交易所、林業產權交易中心等特色產權交易市場;着力優化金融環境,實施企業信用提升工程,建立公眾數據信用平台和公眾金融服務中心,構建面向廣大市民的電子支付體系;規範民間金融管理,加強風險預警和處置。

加快構建開放型經濟體系。對接國際先進理念和規則,着力營造穩定、透明、可預期、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力爭利用外資實現更大突破。支持優勢企業到境外投資,參與國際競爭;大力引進沿海加工貿易產業鏈,着力建設和培育出口基地;着力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大力推進無水港建設、襄陽機場改擴建和一類航空口岸申報,規劃新建鐵路貨運中心,爭取實現襄陽至寧波五定班列常態化,加快建設渝新歐中南地區貨物集結和分撥運營基地,推動與鄭新歐、漢新歐等歐亞大陸橋連接貫通。